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罗刹海市》“自古公公好威名”联想古代传奇太监

2023-07-29 12:25 作者:Davissun888  | 我要投稿

刀郎带着自己闭关归来的新歌《罗刹海市》震撼回顾大众视野,歌曲曲调柔和古朴婉转的民族风融入其中,歌词更是曲径通幽,似有所指,引人遐思。


“马户”、“又鸟”“马骥”看似是对蒲松龄先生《聊斋志异》小说人物的简单重构引用,实则包含着对江湖恩怨纠葛声嘶力竭的抗争声讨。其中“勾栏从来扮高雅,自古公公好威名”对中国古代的两种典型身份人物的印象风格进行了高度概括,“勾栏”习惯以高雅的外观隐藏自己的低微粗鄙,“公公”借助皇权,狐假虎威,淫乱政治,构陷忠良,但静而思之,中国古代的“公公”群体中才华横溢、抱负远大、匡扶社稷也大有人在,他们身体生理条件的缺失并不影响他们仗义执言,有一些留下万古美名,时代相传。

“公公”这里指的是中国古代存在的特殊宫廷服务工作者——太监。“太监”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以后,唐高宗时改殿中省为中御府,以宦官充任太监、少监。到了明代,宦官权势日增,只有地位较高的内监才被称为“太监”,清代人们把所有宦官都尊称“太监”,太监以后就成位宦官的代名词了。太监制度无疑是对人性的摧残,但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去从事,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有些是家庭贫苦,经济难支,部分家庭成员不得不去做,有些是原来的钟鸣鼎食之家因祸入罪、家道中落,以阉割之刑入职,有些则是外国的番邦为表达友好,向中原朝廷进贡的优秀男子,另外,还有部分人员天生就存在身体缺陷,从事太监工作无需额外施力,自身水到渠成。

由此可见,太监的从业群体来源是多元的,“阉割造成身体生理缺陷的后天原因,太监的情操修养、文化修为往往受自己入宫前生存生活文化环境影响更大,所以有些太监在风起云涌的庙堂社稷变换中成为了一股清流,在宫廷权力斗争中迷失自我,始终坚定捍卫自己心中的乌托邦。


科技先行者蔡伦。蔡伦的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之一,享誉中外,影响寰宇,对人类文化的传播和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他被尊称为“造纸鼻祖”。蔡伦根据以前人们的造纸经验,吸收技术精华,优化、改进了造纸术,制成了蔡侯纸。公元105年,汉和帝下令推广他的造纸法,从此,文化传播以纸为媒迅速提升,人们不用再在昂贵的丝帛与沉重的竹上书写,书籍开始走入寻常百姓家。

美国《时代》周刊公布的“有史以来的最佳发明家”中蔡伦上榜,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作为重要文化元素向全世界再次进行了展示。一个普通的古代太监同科技进步发生了神奇的关联,不可谓不惊艳,蔡伦的贡献影响千年,功贯古今。


忠贞贤臣者高力士。高力士原名冯元一,唐代著名宦官,他也是唐代被误解最深的太监。冯元一年幼入宫,改名为高力士,深受武则天的赏识。唐玄宗期间,他的地位达到巅峰,他曾因辅佐玄宗平定韦皇后、太平公主之乱,深得玄宗宠信,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封齐国公。

高力士文武兼备,虽生逢乱世,却忠心耿耿,对上主唐玄宗不离不弃,在龙门石窟为唐玄宗塑像,被誉为“千古贤宦第一人”。公元762年,高力士得知唐玄宗李隆基驾崩后,伤悲不止,吐血而亡,真正实现了以身殉主、生死相,忠臣不事二主,一生只此追求,高力士将中华文化基因中的“忠义”再度丰富升华,虽显愚忠,但不失气节。


远航先行者郑和。郑和原名马和,明成祖朱棣赐姓郑,世人称为“三宝太监”,他是明代著名的航海家、外交家。郑和年轻时入宫侍候燕王朱棣,他谋略、见识、会武功,后因在靖难之役中卓战功,被升为内官监太监。1405年至1433年,郑和先后次受朝廷委派下西洋,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郑和下西洋,已作为一个重大事件写入人类文明史、交流史15世纪初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对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郑和在远洋航行中,不辱使命,展中华威仪,传万世友好,结近邻友邦,展示出高超的外交才能、深厚的军事谋略、可贵的精神品质,他以自己披荆斩棘、逐浪前行的丰功伟业赢得了世人的崇高尊重和永久纪念。

蔡伦、高力士、郑和的身影已随滚滚江水沉浮而逝,他们的故事不因其身份地位而黯然失色,他们是杰出的“公公”,他们的“威名”声明远播,回荡在天荒地老的广袤时空,如此响亮,如此耀眼。

 


《罗刹海市》“自古公公好威名”联想古代传奇太监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