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山东省历史文化村镇·临沂·平邑镇

2021-08-02 09:14 作者:王照伦  | 我要投稿

山东省历史文化村镇·临沂·平邑镇

王照伦

 

平邑镇是平邑县政府驻地,地理坐标为北纬35°34′00″、东经117°38′00″,面积201.13km2、行政村居90个、人口19.51万人、耕地20 113ha,兖石铁路和日东高速公路及327国道横贯东西、新枣公路与滕蒙公路纵穿南北,有石材加工业、造纸包装业、机械铸造加工业、建材建筑安装业、畜禽食品加工业、饮食服务业、商贸流通业、服装鞋帽业8大产业群体,冠“中国金银花之乡”“中国花岗石之乡”“山东沂蒙石材城”“省级乡镇企业示范区”“国家级无公害农副产品生产基地”等美称,2005年财政收入2 280万圆、农民人均纯收入3 716圆。

平邑因春秋时为鲁国大夫季平子的食邑而名,历史和中国文明史同长。

雷泽湖在平邑镇西北方向,因其有“雷吼电激、荡云沃日、砏汃輣轧之状”而被称之为“雷泽湖”。湖中有三五个(《齐乘》说“泽有五穴”。另有3穴之说)大如车轮的天成石穴,“泽中之穴,怪石嶙峋,外险中虚,容数十百人”(清《费县志》),霜降后湖水便从这些石穴中漏掉,隆隆的漏水声在四五公里外都能听到,“漏泽湖”之名即得。在湖区平邑镇境内有1舜帝庙,镇西泗水县境内有1历山,历山、舜帝庙、雷泽湖自西向东沿1条弧线排开,正与司马迁《史记》上“舜,耕历山,渔雷泽”相符。中华民族的农业文明始祖舜在历山开了种植业的先河,当地的地名和民间传说印证了这一史实。当年,舜在历山东麓的泉子山耕田,1次拉犁的牛发了“跃”(当地方言,意为发了脾气不听使唤),拉着犁向东北方向狂奔,跑到现仲村镇境内,舜王发现犁铧松动了,便使劲拉住缰绳使牛沉下头来给犁加了个寨(当地方言,即塞子),后来这个地方取其谐音建立村子陈家寨;到了现仲村、武台、保太3镇的交界处,犁掉(当地方言称“落”)了,牛也结束了发“跃”,后来在这里建立了3个村庄分别取落犁的谐音称东乐里、西乐里、南乐里;被耕出来在这条沟就称之为“跃牛沟”。舜王在雷泽湖畔见蜘蛛织网受到启示发明了鱼网,在这里诞生了中国最早的一批渔民。因此,平邑镇一带自然就成了中国第1批有人类活动的地区之一。为了不忘舜王的功德,后人在他居住最长的地方建立了“舜王庙”,该庙在“文革”中被破坏,仅存庙前的舜王桥。看护舜王庙的人不断发展繁衍,逐渐在庙边形成了1个村落,称“舜王庙”村,后该名“舜帝庙”村,现为平邑镇的1个行政村。

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雷泽湖“方一十五里,绿水澄渟”,清《费县志》说“……今水盈时周围可二十余里,石穴既不复存,湖水秋后只潜消……冬前春初尚可种麦,夏秋可渔。”在石穴没有被淤塞前,湖区村民掌握了湖水消长规律,在水漏前将木排置于漏口之上,均有丰厚的收获,如旧志所言:“鱼鳖暴鳞,不可胜载矣。”当时,湖区的富裕程度丝毫不亚于鱼米之乡江南。

西汉平邑一度为“平邑侯国”。据《汉书·王子侯表》载:“平邑侯敞,鲁孝王子。甘露四年(前50年),闰月丁亥封。”“原始元年(公元1年)平邑侯闵以思王孙封,八年免。”

东阳古城在平邑镇南3km处,地理坐标为北纬35°28′00″、东经117°38′30″。《春秋·鲁哀公八年》:“吴伐我,从武城克东阳而进。”春秋战国时期称东阳邑。《后汉书·郡国志》:“南城有东阳城”。《续山东考古录》:东太故城在县西南六十里。未详村镇。邑人王雅量以为在武城北二十里之东阳村。现城遗址尚存,在东阳店子村境内。

汉阙3通,原在平邑镇北部的莲花山上,1931年由米轼民主持迁至镇中县立第二小学,1956年建阙屋,1979年12月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保存在平邑县博物馆内。

元和石阙有2,因在铭文上有“元和”年号而得名,又因铭文称“皇圣卿冢”被叫作“皇圣卿阙”。2阙形制相同,用青色石灰石加工而成,高2.10m、宽0.75m、厚0.59m,正、侧面均分5层。阙顶刻四注式瓦顶,阙顶底部刻檐椽1排,阙顶下面施石1层,4角各雕斗拱1朵,斗拱下面为阙身,4面均有石刻画像,经两千多年风蚀,画像和铭文多已不可辨认。

东石北、东两面图像均已不可辨,南、北两面略有遗存。正面第1层居中为1加冠女子,左、右手分揽人身蛇尾者,1个手持矩,另1个手持规。第2层刻有两辆马车,每辆车由1匹马牵引,车上各有4根柱子,顶部及四周用盖帏组成车厢。第3层只有1辆车,与第2层上的车外观相同,不同的是用2匹马拉车。第4层是歌舞场面。中间端坐3人:1人弹琴;1人横吹;1 人右手举起,手中所持物件不可辨认。右边1人呈跪姿,手持道具在舞蹈。左边有两人,1人倒立,1长袖者在翩翩起舞。第5层有4人,均面向右,2手中持有武器,似乎是盾和殳。东石西侧中榜题“信夫”2字,左榜题上字是“儒”字,下字是“子”。第1层有3人,1人弓满左射,1人身穿短衣作躲避状。射者右边有题字,已不可认。1人站立,面向右。第2层有3人站像,衣冠整齐,两手各1上1下,中间人旁有题字但不可辨认。第3层刻有3个手持兵器身着胄甲的武士。第4层中间顶部刻有楼形的柱子,左边1人端坐,右面模糊。第5层图像风化殆尽。

西石正南面第1层刻有6人立像,中间4人,两个人1组作摔跤状,另2人立于一旁。第2层亦刻有6人,左边4个是身着胄甲、手持旗帜的士兵,右边1人两手持刀坐着回首右顾,另1人模糊。第3层左边仿佛有3个人像,右边仿佛是2根柱子,左柱刻有龙蛇。第4层左边有4只飞鸟,1人坐着举弓射鸟。右边有刻字,系隶书,字径1寸,约八九行,首行为“南武阳平邑皇圣卿冢”9字,次行为“之大门卿以元和三年”9字,其余字迹难以辨认。第5层刻有4人向左站立,手中各有所持,与东石正面第5层相同。西石两侧第1层左边是1人首兽身像,右边有1兽身两边均为人头。第2层画有2个人骑着非马非牛非驼非象的四不像兽。第4层画有1王者衣冠楚楚端坐中间2手端拱,左1人跪立,右像模糊。第5层左边有1人牵着狗,其余不可辨认。

由阙中铭文可知该阙为汉阙,因“元和”为东汉章帝刘炟的第2个年号(其第1个年号是“建初”)。“元和三年(公元86年)”在次行末,不是署年月处,此阙当在元和年间或之后立。元和石阙是国内已发现的汉阙当中时代较早的2通,时间仅晚于四川绵阳的李纲阙,但比李纲阙完整。

章和石阙亦称功曹阙,因铭文中有“章和”和“功曹”而得名。阙高2.10m,宽0.72m,厚0.95m。分阙基、阙身、阙顶4层,阙身用凸线分为4层。阙身以上高0.41m,分2层,上层略向外挑出,上表面刻为四柱式瓦顶,4角镌斗拱图案,下层刻成1排檐椽。阙南面第1层是1马拉1车向左,车前后均有人跟随。第2层、第3层图像不可辨认。第4层有1竖线从中间一分为二,左边刻有1高1矮的2个人,2手中各持有戈、盾。右半边部分是铭文,共有9行,多数字迹模糊难以辨认。第1行是:“南武阳功曹乡啬夫□文学掾平邑□□”。第2行是:“卿之门卿□□□□□□(困)苦天下相感□”。第3行是:“□□□□□□三□观朝廷□□□□”。第四行是:“□□□□□□□□考德成□□□□□”。第五行是:“□□□□□□章和元年二月十六□□”。第6行只有第4字“文”和第5字“学”可以辨认。第7行只有第12字“伯”可读。第8行和第9行无1字可认。铭文为隶书,字径大小不一,约1寸左右。北面第1层有6个人的站像,人的左上方是两只兽,右上方是两只鸟。第2层已不可辨认。第3层有5个人的立像。第4层图像不可辨认。左侧面上3层图像风蚀殆尽,第4层为树下1牛。西侧面的第1层有站着的4个人。第2层是1人骑兽,后面1人2手分持戈、盾。第3层有2人在宫室下。第4层有1柱,上有1绳,2人正在用力拉绳。

“章和元年二月十六”在铭文第5行,正文所记时间多为所述事物的时间。“章和元年”是东汉章帝刘炟的第3个年号的第1年,由此可知该阙的建造年代当在东汉章和年间或者以后。

清真寺在文化路中段东侧(原平邑镇西北门内),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清初扩建为现规模。占地2 668m2,有房屋34间,其中礼拜堂6间,南、北讲堂各3间。礼拜堂及南、北均为砖木结构,屋面用小瓦构筑,造型古朴,具有明显的民族特点。内有左宝贵书写横匾1块。该寺自兴建以来,几经战乱,年久失修,加之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到严重破坏,礼拜堂及南、北讲堂出现了明显的位移。经过多次修缮,基本恢复了昔日风采。

 

2007-08-10 14:11:51

山东历史文化村镇·临沂。济南:山东省地图出版社,2009,204~206。


山东省历史文化村镇·临沂·平邑镇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