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山东省历史文化村镇·临沂·保太镇

2021-08-02 09:12 作者:王照伦  | 我要投稿

 山东省历史文化村镇·临沂·保太镇

王照伦

 

保太镇在平邑县北部,地理坐标是北纬35°34′00″、东经117°43′30″,面积109.12km2、行政村61个、人口7.75万、耕地4 981ha,有以苗木花卉、中药材、蔬菜种植销售为主的高产高效种植业产业群,以三阳粉皮、武阳豆制品、大夫宁酱醋为支柱的农副产品加工产业群,以石膏开采加工为重点的工业产业群,以海螺寺为中心的风景名胜旅游产业群,建成万庄、阳、德埠庄等3个工业园区。2006年实现GDP7.89亿圆、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 008万圆、农民人均纯收入4 268圆。有土豆之乡的美誉。

南武阳故城遗址在平邑县城北9km、保太镇王家武阳西南。南武阳之称,史籍无考,似因位居武山之阳而得名。故城北武山下之水曰“武沟”,今武台镇有以此命名村庄的,是“南武沟”“西武沟”“东武沟”。城西为孔丘弟子原宪的故里,古称原宪屯(亦称原宪城),今名为南屯。城西北为孔子弟子仲由的故里——仲村,今为仲村镇驻地。城东保太镇境内现有王家武阳、徐家武阳、孙家武阳、沈家武阳、孟家武阳、谭家武阳6个以武阳命名的村庄,皆因紧靠南武阳故城而得名。南武阳故城遗址,于1979年8月被平邑县革命委员会定为第1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武阳城始建于西汉。西汉在此置南武阳县,它作为县治所在而名载史籍。至于确切的建城年月,由于资料匮乏,无法考证。西汉末年王莽建立新朝后改称桓宣县,东汉王朝复兴又恢复南武阳县名。据《后汉书·郡国志》载,和帝刘肇封大将窦宪为武阳侯,窦辞而未任,由此可知此地曾一度为侯国。南北朝时期南宋改称武阳县,此时,南城县(南武城县)并入武阳县。据清光绪版《费县志》载,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称颛臾县,县治仍在南武阳故城。据《续山东考古录》所记,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颛臾县并入费县,致使这个从西汉到唐初800余年的老县城逐步衰败,无情的岁月蚀尽了它昔日的辉煌,今日已成废墟。

 

南武阳故城遗址呈“╔”字形,北面和东面城墙长度均为500m,西面城墙长600m,南面城墙东段长200m、西段长300m,东西两段城墙之间有1长100m的城墙连接。城墙用当地黄土夯筑而成,残存最高处3m,底宽15m。遗址内文化遗存相当丰富,在此出土汉代五铢钱7 000余枚,并有不同年代的大量陶、瓦残片不断在此被发现。虽经1 300余年的风雨剥蚀,这座古县城历经近千年的建设和经营,纵然变成沃野,其中心地带由于当时不断被增高培厚而使其遗址仍巍然面对未来的岁月,向后人诉说着它闪光的历史。对此,清代文人杨仪廷在《咏怀古迹》组诗中写道:“始汉终唐历有年,武阳遥距费西偏。城名原宪(有误,清代有人认为南武阳故城和原宪城是一个地方,实则不然——引者注)人堪慕,县改颛臾地未迁。治水(浚河古称治水——引者注)北来流浩渺,蒙山东望势连绵。观风莫叹多乔野,剑佩雄冠亦昔贤。”(清光绪版《费县志》卷十三第二十六页)

 

 

2007-08-10 11:42:13

山东历史文化村镇·临沂。济南:山东省地图出版社,2009,209~210。


山东省历史文化村镇·临沂·保太镇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