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论语注疏》何晏注,刑昺疏

2023-05-26 17:19 作者:三步一颠  | 我要投稿

(二十四) ​ 齐必变食,居必迁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於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食不语,寝不言。虽蔬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 邢昺疏:“齐必”至“如也”。注释说:这一段是讨论斋戒祭祀时的饮食居住这些事。说“齐必变食”,因为将要与鬼神接触,所以必须洁净自己,要改变日常的饮食。说“居必迁坐”,不能居住在平常居住的地方。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饭的意思。牛与羊、鱼肉有腥味,捧而切之称为脍。斋戒和祭祀前吃的饭和肉必须精细。说“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饐餲,变质的食物有臭味。鱼变质称为馁。说如果吃的饭发现气味变了,不能吃,以及鱼、肉腐败变质了,也都不能吃。说“色恶,不食。臭恶,不食。”认为所吃的饭以及发现肉的颜色味道变得不好时,都不能吃。说“失饪不食”,所吃的饭处于不生不熟的状态。说“不时,不食。”不是在早上、傍晚、中午的时候吃饭。说“割不正,不食。”在肢解牲畜的身体,比如脊胁臂臑,按照礼节必须要正,如果肢解时割不得正,这样的肉不能吃。说“不得其酱,不食。”鱼脍(生吃的鱼片)时不沾芥酱不吃。说“肉虽多,不使胜食气。”气,小食。说饭席上即便有很多肉,但是吃肉不可以超过吃小食。说“唯酒无量,不及乱。”在喝酒这方面倒是没限制,但也不能因为喝太多而犯困、乱性。说“沽酒市脯不食”,沽,卖的意思。酒如果不是自己酿造的,不一定精洁;脯(指胸前的肉)不是自己烹饪的,因而不知道是什么动物身上的肉,所以不吃。酒应当说饮,不能所不食,但这里和脯一起说,所以合一起说不食。经传有很多地方都这样的写法。比如在《易·系辞》说“润之以风雨”,在《左传》说“马牛皆百匹”,在《玉藻》说“大夫不得造车马”,都是一起说省些文字。说“不撤姜食”,撤,去的意思。在斋戒的时候禁止吃加工时放有味道的佐料,姜虽然辛但是不熏,所以可以使用。说“不多食”,不可以吃太饱。从上面的词句到这里,都是在讲斋戒时的禁忌。凡是有说到不能吃的地方,都是指出吃了对人不利,斋戒时期,孔子极为谨慎,在斋戒时必定严格恭敬的遵守规矩,因为有些食物,如果吃了会导致人犯困生病,这样子就失去了严格恭敬遵守规矩的心,所以不能吃。但是在平常不一定要这样。说“祭於公,不宿肉。”,认为帮助君王祭祀,所需要的牲畜的肢体,得马上颁赐,不能过夜。说“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自己家祭祀的肉,放置不能超过三天,超过三天的肉不能吃,这是亵慢鬼神之余。说“食不语,寝不言。”直言说言,答述说语。开始吃饭的时候不要答述,答述也要说吃饭答述不好。人需要休息时必须安静,所以不讲话。说“虽蔬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祭指祭祀祖先。齐,指庄严恭敬的态度。说蔬食,指菜羹,以及瓜。这三样食材虽然很一般,但是这是祭祀祖先的食物,所以吃它们是需要庄严恭敬。 何晏注:“孔曰:饐餲,臭味变”(《论语》里的一句注解。)注释说:按照《释器》的说法“食饐谓之餲。”郭璞说“饭饖臭(食物变味酸臭)”《说文》说“饖,饭受热而损坏。”《苍颉篇》说“食物腐败变臭。”《字林》说“饐,饭受热湿而损坏。” 何晏注:“鱼败曰馁”(《论语》里的一句注解。)注释说:在《释器》里说“肉谓之败,鱼谓之馁。”郭璞说“败,肉腐坏变臭。馁,肉腐败变烂了。” 何晏注:“孔曰”至“必敬”(《论语》里的一句注解。孔曰:“齐,严敬貌。三物虽薄,祭之必敬。”)注释说:说“三物虽薄,祭之必敬。”祭指祭祀祖先。按照《玉藻》的说法“唯水浆不祭。”又说“瓜祭上环。(上环:切瓜作环形,有上环、下环之分,上环为蒂部,下环为脱花处,祭祖时用上环。 )”可以了知这三样食材虽然很一般,但也是祭祀祖先的食物。如果是祭祀,就必须庄严恭敬。 ​ 席不正,不坐。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 邢昺疏:“席不正,不坐。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注释说:这一段是讲明参加宴席和在宴席上饮酒的礼节。宴席的礼节,天子的宴席有五重,诸侯的宴席有三重,大夫是二重。如果宴席的座位是南向以及北向,那么以坐在西方为上宾;如果宴席的座位是东向以及西向,那么以坐在南方为上宾。如此之类的安排,是为遵照礼节。如果不遵照礼节安排的座位,孔子不会入坐。杖,指老人。乡人饮酒的礼节,尊老者为主要,等老者礼毕出去后,孔子才从后面出来。 乡人傩,朝服而立於阼阶。 邢昺疏:“乡人傩,朝服而立於阼阶”。注释说:这一段讲明孔子保留室神之礼。傩,在室内驱逐疫鬼的仪式。怕惊动先祖的亡灵,孔子会穿上朝服站在宗庙的阼阶(东阶)。鬼神是依附于人的,如果它们有所依附便安。朝服,说孔子穿祭祀时穿的朝服,用祭祀朝服让神有所依附。 问人於他邦,再拜而送之。 邢昺疏:“问人於他邦,再拜而送之”。注释说:这一段是记录孔子遗人之礼。问,类似遗的意思,因为问说明有送的礼物。问,有时是自己有事问他人,或者他人有事来问,向人请教必须有礼物表达,所以在《曲礼》说“凡以弓剑苞苴箪笥问人者,操以受命,如使之容。”(大意:凡是拿着弓剑、苞苴、箪笥去向人请教问题,在捧起这些礼物让对方接受时,态度应该像人臣接受君王的命令出使他国那样。)。这是讲孔子将礼物托他人向住在其他国家的朋问候时,必定向所托的人作揖两次相送,表示对对方的尊敬。 康子馈药,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尝。” 邢昺疏:“康子馈药,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尝”。注释说:这一段讲明孔子受馈之礼。鲁国正卿季康子送给孔子药,孔子作揖而接受药。凡是接受人家所送的可以食用的礼物,人必须先品尝并向对方表达感谢。孔子因为不知道季康子所送药的药性,他不敢先品尝,所以说“丘未达,不敢尝。”这样的行为符合礼节。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邢昺疏:“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注释说:这一段讲孔子以为人比牲畜贵重。厩焚,是讲孔子家的厩被火烧了。孔子退朝回家知道这件事后,他问汇报的人说“厩被火烧的时候,有没有伤到人?”孔子没有问马是否伤了。这是说孔子以为人比牲畜贵重。“不问马”这句,是记录的人说的。 ​ 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腥,必熟而荐之。君赐生,必畜之。侍食於君,君祭,先饭。 邢昺疏:“君赐”至“先饭”。注释说:这是讲明孔子享受君王所赐的食物以及侍食之礼。说“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说君王赐熟食给孔子,孔子必须在席上端正而坐,先品尝君王所赐的熟食,表达受君王恩惠的恭敬。君王所赐的熟食必定很多,不可以遗留君王所赐的恩惠,先品尝之后,应该颁赐与其他人。说“君赐腥,必熟而荐之。”说君王赐孔子生肉,孔子必定先将肉煮熟然后向祖先上供,表达自己受君王赏赐很荣耀。熟食不向祖先上供,轻慢祖先。说“君赐生,必畜之。”说君王赐给孔子未杀的牲畜,孔子会将牲畜养好,等祭祀时候再用。说“侍食於君,君祭,先饭。”前一句说君王召孔子来一起吃饭。后一句说君王在祭祀时,孔子会先品尝食物,就像为君王尝食。 疾,君视之,东首,加朝服,拖绅。 邢昺疏:“疾,君视之,东首,加朝服,拖绅”。注释说:这一段是讲孔子生病,君王来家里关心孔子。拖,加的意思。绅,大带的意思。生病的人,一般都会躺在朝北的窗下,要是君王来关心时,则会暂时迁移到朝南的窗下。东首,可以让君王站在南边窗子前探视病人。因为生病卧床,无法穿上朝服和大带,孔子又不敢不穿朝服见君王,所以他会将朝服盖在身上,并在朝服上放置大带,这是礼节所规定的。 君命召,不俟驾行矣。 邢昺疏:“君命召,不俟驾行矣”。注释说:这一段讲君王召见,孔子急忙赶往君王身边。俟,类似待的意思。说君王召见孔子,孔子不等车驾即刻从家中走出去,车驾随后赶上。 入太庙,每事问。 邢昺疏:“入太庙,每事问”。注释说:这一段讲孔子帮君王祭祀时,来到太庙庙中,孔子对祭祀的礼节以及每一件祭器的使用虽然都知道,但他还是每件事都要亲自过问,极为谨慎。 朋友死,无所归,曰:“於我殡。” 邢昺疏:“朋友死,无所归,曰:於我殡”。注释说:这一段是讲孔子很重视朋友对他的恩情。说朋友过世,如果没有亲人为他办丧事时,孔子会说“於我殡。”我是他的亲人,我来当丧主。 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 邢昺疏:“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注释说:这一段讲孔子轻财重祭之礼。朋友之间有通财之义,如果朋友送孔子东西,即便是车马,只要不是祭祀所用的物品,孔子不拜谢他;如果送来的是祭祀用的肉,孔子会拜谢他,这是尊敬神。 寝不尸,居不容。 邢昺疏:“寝不尸,居不容”。注释说:这一段是讲孔子寝息居家之礼。尸,指死人。说人一般仰面躺在床上时,会布展手足,像个死人。但孔子躺在床上必定欹屈(侧躺弯曲身子)。孔子在家里时,就不会去讲究礼节,因为室家之敬难久,应该平和舒坦。 ​ 见齐衰者,虽狎,必变。见冕者与瞽者,虽亵,必以貌。凶服者式之。式负版者。有盛馔,必变色而作。迅雷风烈必变。 邢昺疏:“见齐”至“必变”。注释说:这一段见孔子见到哀恤,以及他所敬重的事,会为之变容。说“见齐衰者,虽狎,必变”,狎,指向来比较亲近而态度随便。说见到对方穿齐衰丧服,即便对方与他比较亲近向来随便的人,孔子必定为之变容。这是指孔子因对方家中遇到丧事而感到悲哀。说“见冕者与瞽者,虽亵,必以貌。”冕,指大夫冠。瞽,指盲人。亵,指经常见到。说孔子遇见大夫或者是盲人,虽然是经常见到的人,他必定礼貌对待。这是说孔子尊重在位的官员,体恤有残疾的人。说“凶服者式之。式负版者。”囚服,送死人出殡的衣服。负版,执持国家图籍的人。式,马车上的横木,男子在马车上站立,如果遇到有所尊敬的人或事,就会俯而冯式(俯下身子倚在车前横木),于是以冯式为尊敬的名称。说孔子在乘马车的时候,见到穿着送死人出殡服装的人,或是见到执持国家图籍的人,都会冯式表达尊敬。说“有盛馔,必变色而作。”作,起立的意思。说他人设盛宴招待孔子,见到宴主孔子必定脸露正色而起立,亲自恭敬为主人奉进食物。说“迅雷风烈必变”,迅,迅捷快速的意思。风是迅捷快速,雷是气势盛大,这是阴阳气相激,表示上天的愤怒,所以孔子对这样的天气必定露出敬畏的神色。 何晏注:“孔曰:狎者,素亲狎”(《论语》里的一句注解。)注释说:按照《左传》说“宋华弱与乐舆两人年轻的时候比较亲近而态度随便。”在《曲礼》说“亲近有贤德的人并尊敬他。”狎是指互相态度随便、互相熟悉的意思,所以指向来比较亲近而态度随便。 何晏注:“负版者,持邦国之图籍”(《论语》里的一句注解。孔曰:“凶服,送死之衣物。负版者,持邦国之图籍。”)注释说:按照《周礼·小宰职》说“听闾里以版图。”注解说“版是指户籍图。专心听因土地纠纷的人的诉说,然后依户籍图进行决断。在《司书职》说‘邦中之版,土地之图。’”因为人有图籍相随,所以知道负版者是指执持着国家图籍的人。 ​ 升车,必正立执绥。车中内顾,不疾言,不亲指。 邢昺疏:“升车”至“亲指”。注释说:这一段是记录孔子乘车遵守礼节。说“升车,必正立执绥。”绥,指乘车人拉着上车的绳索。说孔子乘车时,必定会端正站立然后用手拉着上车的绳索,所以这是稳重。说“车中不内顾”,顾,指回头看。说孔子在车中不向内回头四处观看,这是尊重他人的隐私。说“不疾言,不亲指”,这是将孔子在车中的状态。疾,急的意思。因为车中既高,所以说话不急,不能有所指,这些动作会迷惑驾车的人。 何晏注:“包曰:车中不内顾者,前视不过衡轭,傍视不过輢毂”(《论语》里的一句注解。)注释说:衡轭,是指辕端横木驾马的人用来领马。《舆人》注解说“较(车箱前有伸出弯木可供倚攀),两輢(两旁植木)上出轼(车厢前面 用做扶手的横木)者。”那么輢毂都在车子的两旁。说孔子在车子中,向前看不能超过衡轭,往两边看不超过輢毂。按照《曲礼》说“立视五巂,式视马尾,顾不过毂。”注解说“立,指平视。巂,犹如指规,将轮子转动的计量。”按车轮转一周为一规。马车的轮子高六尺六寸,径一围三,三六十八,得一丈八尺,又一丈八尺,又六寸为一尺八寸,一规是一丈九尺八寸。五规为九十九场,六尺为步,总共是十六步半,那么在车上向前看十六步半。但在这里注解为“前视不过衡轭”,《曲礼》所说的是一般人的规矩,而“前视不过衡轭”是记录孔圣人的个人行为规矩,说孔子往前看不会超过衡轭。 色斯举矣,翔而後集。 邢昺疏:“色斯举矣,翔而後集”。注释说:这一段是讲孔子观察去就。说孔子在所处的地方,如果看见颜色不善,会动手去掉不善的颜色。要是有意在此处停留时,孔子必定四处审视观察后才决定留下。这里的“翔而後集”,用飞鸟作比喻孔子选处所如飞鸟般小心翼翼。 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 邢昺疏:“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注释说:这是记录孔子见物有所感而叹。梁,指桥。共,具的意思。嗅,指用鼻子嗅气。作,起的意思。孔子在过桥时,见到两只雌雉饮啄得所,因而感叹说“山桥的这只雌雉,所生逢时啊!”孔子在指这个时代的人生不逢时。子路理解错了这句话,以为夫子在说时势,而后说“现在的一切事物,都和这只雌雉一样。”孔子知道子路所说的话不是自己原本的意思,孔子的意思是不苟食,但又不能因此而逆了子路那股幼稚的高兴劲,所以用鼻子大吸三口气。 (乡党第十 完)

《论语注疏》何晏注,刑昺疏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