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三)·杂杂的特点/乡土中国

2021-01-17 15:03 作者:谁人梦中惊坐语丶  | 我要投稿


这一篇讲的是“名实分离”和“亲缘地缘”,杂烩一点“从欲望到需求”的内容。

血缘地缘这咱熟悉是吧,你跟我亲近一点,有好东西我给你多一点,但是我有事你也要帮衬点我,这作者就抽象出来,规定为“人和人的权力和义务关系根据亲属关系来决定”;这地缘也经常感受到,比如外乡人被本地人嘲笑,欺负啥的,当然也有外乡人格外受到照顾的,这种社会关系在书中被定义为“产生于契约社会,从商业中产生的关系”。这种由乡土社会的生产关系决定的,被特定环境等因素影响而产生的人际关系,也反过来作用着这个社会,简单点就是二者相互作用,这里侧重讲血缘的作用。比如它可以稳定社会,一方面,很显然的是,任何人见面,受到道德作用,父慈子孝,仁义孝悌的约束,借助着血缘关系这纽带约束着人们的行为,制止甚至消解人们的矛盾(冲突和竞争),从而维持社会的稳定;另一方面,我归纳出来是促进社会发展,而这与土地的容纳量有关系。当土地无法承受足够多的人时,这部分的人会迁移到另一处地方,但因为血缘关系的存在,反而会保持与原先乡村的联系,在乡村的安全和繁荣也有作用。在这种情况下,血缘和地缘往往联系在一起。不过这血缘关系也得看命,想要活得好,在一个快乐的乡土社会里,也要看看上辈子积累了多少功德.....而当一个社群由一大群没什么血缘关系的时候,地缘也就和先前的血缘关系分隔了,但最终还是会形成新的血缘关系。

血缘关系实际上的运用就是欲望,本书的最后一章节。书中这一节主要是讲欲望.....欲望就是人的本能本性。作为一种心理活动,它应该是要自身可以控制的,是自己的;还有一个条件就是它是人们取舍的依据,人类要做什么,思考的首先是想要什么,这个want就是一个很欲望的词语。可以说,欲望推动了人类族群的发展,成为全面小康社会中的你我。不过这是从整体上看的,从个体角度看,我想吃什么,我想要困觉,我想要打机,看着也跟人类群体没啥关系哈,我甚至觉得还有点拖累人类发展进程....但事实上就是整体人类在欲望的驱动下发展到今天。书里面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就是男女关系。你问他俩为啥会相爱,为啥子会生娃子,他们往往会回答喜欢,不是为了让人类种族延续...这个从实践上就证明了这个当局者迷的奇妙现象。在乡土社会里,一套人几代延续着相似的欲望,这样的话,便成为了当地特有的精神产品,也就是文化。文化具有稳定性,随着社会变化快速,文化在变动中也迅速撕裂,欲望在社会的鞭挞下成为了欲望。同样是为了更好的生存,人们学会了需求。需求来源于欲望,但高于欲望。它是在欲望基础上,对各方面的综合考量/也可能存在考量了还是处于本能忽略理性的情况。它是一种像做数学题一样的理性分析,这与欲望便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在需求的引导下,人们学会了取舍,学会了抑制,学会了计划,这些技能让他们得以在变化的社会中存活了下来。

 

 


(三)·杂杂的特点/乡土中国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