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公考练题:判断推理

2021-11-23 13:56 作者:公考小秘书  | 我要投稿

1、当前,我国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正全面展开,希望通过高考改革撬动基础教育阶段的改革,鼓励中学将育人方向从“单纯育分”调整为“全面育人”,从追求学科成绩转向促进学生成长。同时,通过综合素质评价鼓励中学个性化教育,引导学生自我认知、找到自己的兴趣特长和个性所在。反过来讲,如果中考加分项目继续扩张,不仅可能影响这一阶段的教育改革质量,还可能会对冲掉高考改革的成果。

这段文字认为,从我国教育改革的现实逻辑看,(  )。

A.对中考加分实行瘦身改革是教育改革的大势所趋

B.考试加分政策改革是体现高考改革效果的必要前提

C.为彰显教育化人、育人本质,必须全面取消中考加分

D.中考加分项目应顺应教育规律,进一步推动教育公平

 

2、地图本来是状物的,它不该有人,也不能有人,地图里要是出了人,就不是地图,而是图画了。这句话在严格意义上应该是定理,但碰到某些旅游图怕是要拐弯了--旅游中往往是既有风物又有人物存在的。这就像泰山、兵马俑旅游图中一定要说到秦始皇,十三陵旅游图一定要说到历代明皇,颐和园旅游图中一定会说到慈禧太后一样。因为,在那个环境中许多景致的产生由人的活动为起点,更因为人的活动而增添其审美价值。

这段文字的作者认为(  )。

A.有人物的地图不是真正的地图

B.有人物的地图更能增添地图的审美价值

C.旅游图必须有标志风物与人物

D.旅游图也是一种地图

 

3、以李鸿章为领袖的洋务运动曾给中国带来富国强兵的希望,而经其手签订的各种丧权辱国条约却让中国陷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正因如此,一百多年来,李鸿章头顶变换着救国、误国、卖国三顶帽子。对这样一个复杂的历史人物,只有给其一个更为精准的定位,才能更清晰地解读他的所作所为。而在如何定位上,诸多史学著作或抓小放大,或以偏概全,或就事论事,隔靴搔痒,雾里看花,___      ___。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句是(  )。

A.读者难有尽兴之感

B.有失公允之处颇多

C.真正的佳作甚为罕见

D.难以摘掉这三顶帽子

 

4、阅读场景的变化,引发了一场知识领域的大变革:传统的知识载体--书籍上的图钉被网络撬开了,知识信息漂浮了起来,成为碎片化的存在。网络放大了这些信息碎片,进而改变了人们的阅读心态。换句话说,面对海量信息,人们的信息焦虑症也更严重,时间不够用了,注意力也不够用了,读过的信息像手中的沙子一样,记不住,留不下。海量信息缺乏装订工具和装订方式,正是被很多人称为“阅读危机”的根本所在。

关于这段文字,以下理解准确的是(  )。

A.“阅读危机”的产生是因为海量信息

B.读者的阅读心态随着阅读场景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C.传统阅读比网络阅读更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D.全新的装订方式能够解决“阅读危机”


 

5、今天,正风反腐之下,有些干部感叹不舒服、不自由了。在一定意义上说,这种心理与其对自由的观念看法密不可分。诚如马克思所言,法典是人民自由的圣经。然而道理容易明白,但在潜意识和直观感受中,有人还是把自由视为不受限制、没有约束,或者少受限制、鲜有约束。问题是,无所限制的自由必然是扭曲的,也是不真实的,只能存留于想象之中。谁要真是如此任性地看待自由,无所顾忌、不知敬畏,谁就终将付出惨重代价。

这段文字主要说明(  )。

A.自律是前提和保障,自由是目的和依归

B.构建在自律基座上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

C.自由快乐之人,必是敬畏法度之人

D.不能恪守自律,就会导致身心双重的不自由



答案将在第二天10点左右发到评论区,在之前把答案提交到评论区的小伙伴可以获得时政合集电子版资料一份~

公考练题:判断推理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