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峰法师与宁武万佛洞
妙峰法师与宁武万佛洞
文/梁瑞强张小梅 Liang Rui-qiang Zhang Xiao-mei
山西档案 2013-01-29
摘要:妙峰法师为明代高僧,一生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隐居芦芽山之前的闭关修行,第二阶段则为建筑营造。其闭关修行的内容为法界观,是他对华严精神的内在实证;其建筑的代表则是万佛洞,是其华严世界的外在体现。这一内一外,都体现了妙峰对《华严经》的甚深契悟。
关键词:妙峰法师;华严经;万佛洞
中图分类号:B9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652(2013)01—0055—03
佛教寺庙建设是明代佛教的一项成就,我国现存的寺庙中,以明代建筑为多。妙峰是明代一位以营造佛教建筑而闻名的高僧,明代四大高僧之一德清(憨山大师)论其为: “明二百余年,其在法门建立之功行,亦唯师一人而已”。评价不可谓不高,那么妙峰因何值得德清如此赞誉?
妙峰法名福登,俗姓续,明嘉靖十九年(1531)生于山西平阳府(今山西临汾)。十二岁出家为僧,十八岁到蒲州万固寺拜朗公为师。在此期间,遇到山阴王朱俊栅,山阴王见其风骨迥异,认为日后必有大成,故嘱咐朗公多加关照。妙峰二十一岁时遇上蒲州大地震,被埋在倒塌的房屋之下,竟然毫发无损,于是山阴王劝他痛念无常,且令其在中条山栖岩寺闭关修行。妙峰在关中依法界观习禅,①“日夜鹄立者三年,心有开悟。” 遂向山阴王呈上一偈,王虽觉其有悟,但怕他年少轻狂,故回一偈以折之:“这片臭鞋底,封将寄与尔。并不为别事,专打作诗嘴!”于是妙峰又闭关三年。出关后,山阴王认为其虽有修证,但于佛理的体悟尚未究竟,遂资助他去介休听讲《楞严经》。之后又去南方参学,在南京天界寺听无极大师讲《法华经》,并在此结识了德清。德清极为欣赏妙峰的修持,妙峰则佩服德清的学识,二人遂成莫逆。妙峰在外听经闻法一段时间之后,又返回蒲州,入中条山隐修三年。后因山阴王之请,去北京请藏(即大藏经),与德清在京相遇,遂一起隐居五台山北台,闭关三年。至此,妙峰已前后闭关四次,共十二年。二人为使功德圆满,又各血写《华严经》一部,并举办了一场无遮大会(或称祈嗣大会),以示纪念。因恰好在法会后十个月神宗得嗣(即后来即位的明光宗),太后对二位高僧感激不尽,大加赏赐,于是天下闻名。但二人不愿为盛名所累,德清隐居于山东崂山,妙峰隐于忻州芦芽山。隐居后的妙峰并未与世隔绝,而是以建造事业弘法利生,先后修建了芦芽山华严寺、七层铁塔,蒲州万固寺,陕西三原渭河大桥,宁化万佛洞,宣化黄河大桥,铸造普贤、观音、文殊菩萨像及三座铜殿,增建五台山显通寺、永明寺,哼县滹沱河大桥,太原双塔寺,主持修建长十里的会城桥等,因其在建筑方面的卓越成就,被称为“佛门鲁班”。
从妙峰的传记中我们看到,法师以《华严经》为修持的理论基础:闭关所修为法界观,其四次闭关后所做的总结性工作——写经——所写的内容也是《华严经》,在芦芽山所建寺庙也称华严寺,后来开凿的万佛洞也是以《华严经》所述的华藏世界为依据。为何妙峰对华严如此一往情深?《华严经》据称是释迦牟尼佛成道后所宣讲的第一部经,此经以毗卢遮那佛为世界主,要把染污世界的种种缺陷修正,提升为一个庄严世界,即正觉世间。正觉世间为精神领域的总体,在此要把世界上一切人的愿望和理想,提升为最高的价值,使得宇宙万有都分享佛性,都成为佛。这样一来,所谓的世界主,就不是一个人、一个佛,而是宇宙中所有的存在,到此境地,整个宇宙也就成为极乐世界。(42-)或许正是《华严经》的这种即世而转世的思想深深打动了妙峰法师,使其持之不辍。但想要悟入华严境界,将宇宙万有化为诸佛世界,必须通过对心的修持。觉林菩萨偈即说: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国法界观的修持,最后还是要在心上起作用,化凡心而为佛心。唯有变凡心为佛心,才能见俗世而为佛界。
法师第三次闭关“于中条最深处,筑茅吊影以居,辟谷饮水三年。大有发悟,即以宗镜印心,深入唯心之旨。”叫妙峰既以宗镜印心,“哪么应该是较为接近法眼宗的。
若只是转凡心为佛心而不投身于现实界的改造,那还只是自了汉,未能真正领悟华严精神。故而妙峰在驻锡芦芽山之后便开始了他的营造生涯,要在人间建立华严世界。上面提到,妙峰主持修建佛刹数座,除芦芽山的华严寺外,还在五台山显通寺以砖垒七处九会(即无量殿),又在永明寺建华严七处九会道场,不过最能体现其华严精神的则是宁武万佛洞。
万佛洞位于宁武县城西南50公里处北屯乡宁化村对面宁越山半山腰上,据德清记载,妙峰“过宁化,见石壁千仞,一平如掌,师喜之。乃凿为窟,深广高下,各三丈五尺。雕华藏世界十方佛刹,图万佛菩萨像,精密细妙,遂成一大道场。”整个建筑采用仿南北朝晚期石窟寺结构法,包括仿木石门窗、浮雕窗棂、匾联、撑洞柱、藻井等,均为一次刻就。主洞呈方圆状,洞口上端石壁上大书“万佛洞”三个大字,上又有莲花造型浮雕,左右石壁上有对联一幅,上联为“智海圆充合万象而不遗纤芥”,下联为“真空方广现森罗而不隐微毫”,横批为“华藏海”,书法苍劲有力,古朴大方。洞内四壁和顶部塑万尊石佛,以为“华藏世界十方佛刹”,故名“万佛洞”。这些石佛圣相天成,姿态各异,每尊高约20厘米,工法精致细腻。洞中两条支顶石柱与洞体系整体结构,粗可两人合抱,石柱下端彩绘有护法神像,仪态端庄,栩栩如生,上端亦为浮雕小佛。洞顶设有天花藻井,中为八卦造型,四角书有“华藏世界”字样。东西两壁下绘有壁画两组,分别描绘天堂和地狱的场景。从所雕内容来看,其主体为华藏世界,此为一切世界的总称,包括娑婆世界、极乐世界、袈裟幢世界、胜莲花世界等,这所有世界最后都融入华藏世界。从相上讲是华藏世界(一切),从性上讲是一真法界(一)。以华藏世界而体现一真法界,性相相融,一即一切。
万佛洞初凿于万历十九年(1591),完成于万历二十三年(1595),建成后,妙峰曾在洞口南侧石壁题诗一首:“岩盒天设自升辟,霄壤浑然一法体。妙相圆充碧障间,灵光深隐丹崖里。施能工,运奇指,凿出慈容无数已。识得白毫处处彰,乾坤何所不如此。”又在北侧题记曰:“本自虚融绝等伦,圆充圆遍彻香尘。飞埃列障含华藏,秉识陶形显法身。妙首音耸溪涧水,真如相视碧云嶙。毗卢性海浑无际,具眼何劳动口舌。”法师对华严的甚深悟解,在诗中完全显现出来,纤毫不遗。
宁武除万佛洞之外,据县城西一公里处,尚有万佛寺,为万历二十八年(1600)创建。正殿正门顶部有砖厦书凿“万佛洞”三字,内部结构为无梁砖券密洞式,与五台山显通寺无量殿极为相似。内存毗卢遮那佛、释迦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等雕塑十二尊,处于正位的是华藏世界主——吡卢遮那佛。正殿东十米,还有吡卢殿一座。从其建筑的主体可以看出,也是意在体现华严精神,至于是否出自妙峰手笔,尚乏资料可证。
妙峰法师通过他的内证与外行,实践了作为真佛子的一生,德清评价他:“自发迹操方,住山行履,从来一衲之外,无长物,恒随侍者无一人。如所建立,皆秉明一心。而金钱施利,曾未染指。随立随去,略无介怀。所成大刹十余处,无一弟子为居守。住则随缘,一毫不私。去则若忘,寸丝不挂。飘然若浮云之聚散,孤鹤之往来。岂非深证唯心,遇缘即宗者耶。”可谓深知法师者。
(责任编辑:杨学勇)
温馨说明:本平台目的在于集中传递全国各县考古成果,不作为任何商业目的,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注明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图文编辑校对过程中难免出现错误,敬请读者批评指正,我们将及时纠正修改。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