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雷特小课堂——那些关于色温的知识

2021-05-12 15:35 作者:雷特世创  | 我要投稿

1935年,《浮华世界》上映,用现在的眼光看,这是一部稀松平常的电影,但是却在影视史中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正是因为这部影片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彩色电影。从人类第一部影片《朗德海花园场景》于1888年问世,一直到1935年,人类这47年来,一直观看的是黑白影像,很显然,我们无法一直忍受没有色彩的世界,虽然现在很多人会有意的制作一些黑白影像,但这是因为视作人们在追求视觉新鲜感。当然颜观看彩色已经变得平常,黑白反而会更有新鲜意味。

           浮华世界剧照                                                               朗德海花园场景

彩色画面是影响对现实世界的真实还原,我们可以通过刻意强调色彩的方式,为观者打造一种心理暗示。影响的叙事功能和色彩的表现结合可以更好的传达视觉意义。

在选择色彩的时候,首先要知道什么事真实准确的色彩还原,然后再来做偏色的尝试,其中对于影像色彩表意的手段就成为关键技术。

色温

很多人看名字会以为色温就是色彩的温度,比如看到红色会感到温暖,看到蓝色会感到寒冷。这种直观的感受是色彩暗示,也可以说是色调,并不是色温。

那究竟什么是色温呢?“赤橙黄绿青蓝紫”,色温的奥妙就藏在其中。我们看到的白色光线就是这七种颜色“中和”的效果,色温只表示光源的光谱成分,而不表明发光强度。色温高,表示短波成分多一些,偏蓝绿色;色温低,表示长波的成色温标尺分多一些,偏红黄色。

不同的光源都有不同的色温值:钨丝灯 2700K;夏日正午阳光 5500K;阴天6500-7500K; 蜡烛光 2000K等等。所以,不要按照色彩的呈现去推断色温,我们需要的是“中和”后的数值。在“中和”的过程中标准的反应色彩就是白色,所以通过“白平衡”可以很好地理解色温的概念,即在不同环境中找到白色的真实还原。

色温标尺

只要光线是由三原色混合的我们大脑就会把白色看成白色,即使在非常强的颜色光下我们眼睛仍然有能力过滤这些信息而分辨出物体的真实色彩。

但是我们使用的摄像机是和人眼有很大的区别,目前在技术方面 ,还未能完全解决这个问题,尽管有些机型出厂时设有自动白平衡来控制色温平衡,但是机器对色温变化的适应能力还远不如人的眼睛,使用白平衡数码相机最可以很明显的方法证实这种现象:正常的设置会反映物体真实色彩。

例如下面这张照片从窗户进来光是光源,这光来自阴天的天光它是比较中性的无色彩光。

而下面这张照片关掉白平衡用一个标准的家里常用的60瓦灯泡做为主光源。

色温不同的效果

那么色温的不同会造成什么样不同的效果呢?简单地说,色温不同,那么光源所造成的光色也不同,色温在3300K以下有稳重的气氛,温暖的感觉;色温在3000--5000K为中间色温,有爽快的感觉;色温在5000K以上有冷的感觉。

色温设置

我们通常使用18%的灰色来定义白色,所以使用调白的工具叫做灰板。影像设备的白平衡设置,要是用标准灰板来完成,不过很少有人随身带着这个东西,所以我们可以粗略的认为,肉眼看到的白色就是标准的白色。

色温特点的运用在很多照片作品或者电影作品中都可以看到,尤其在近几年一直很流行的小清新,便经常是色温超过5000K以上使画面呈现冷色调,更为清新通透。但是色温的使用一定不能太过,太冷会使画面偏蓝,太暖又会使画面偏红,这样会使照片脱离实际,丢失更多的细节。

在拍摄中,色温如果能被恰到好处的运用,不仅能够提升作品的整体感觉,还可以刻画出好的意境。可以让作品更完美地呈现出来。

注: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雷特小课堂——那些关于色温的知识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