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饲养管理技术规程简读
自存一些知识点。
2012年的标准,并不绝对,其中的概念界定,学界可能有不同看法,比如年龄方面,胡锦矗就把16.5岁以上分为老年(iPanda熊猫百科全说)。
大熊猫饲养管理技术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 of husbandry and management of the giant panda
林业行业标准LY/T2015—2012
2012-2-23发布,2012-7-1实施,现行
起草单位: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
主要起草人:张和民、李德生、王鹏彦、魏荣平、张贵权、黄炎、汤纯香、周小平、黄治、王承东。
适用于圈养大熊猫饲养与管理。规定了大熊猫的饲养环境卫生条件、饲料的加工储存、营养需求与日粮配方、不同年龄段的饲养管理技术和个体标识等。
年龄划分及饲养区名词解释
幼年大熊猫 infancy giant panda:从出生至1.5岁龄的大熊猫。分为哺乳前期(0~0.5岁龄),哺乳后期(0.6~1.5岁龄)。
亚成年大熊猫 sub-adult giant panda:1.5~5岁龄,逐渐接近性成熟和体成熟。
成年大熊猫 adult giant panda:6~20岁龄的大熊猫,此时阶段大熊猫处于繁殖周期,已达到性成熟和体成熟。
老年大熊猫 age giant panda:年龄在20岁龄以上的大熊猫,此时大熊猫生殖生理机能和组织器官功能逐渐衰退,绝大多数失去繁殖能力。
内舍 indoor exhibition room:用于动物休息,不对游客开放的饲养区域。
外舍 outdoor exhibition enclosure:用于动物展出、活动、定期或不定期对游客开放的饲养区,外舍包括室内展区和户外运动场。
环境
温度:圈养条件下大熊猫最舒适的环境温度在7 ℃~20 ℃之间。圈舍内温度高于25 ℃时应采取降温措施,气温低于-10 ℃时应采取保温措施。圈舍内温度应有四季的变化。
圈舍室外温度在28 ℃以上,动物直接暴露在阳光下时,应设置大熊猫遮阳和降温设施。
湿度:大熊猫适宜的湿度为55%~65%,当环境湿度低于35%时,应采取加湿措施。
光照:圈舍在白天必须照明良好,照明设备给予足够的照明光谱,做到自然光和内部照明相结合。另外,光照中的红外线和紫外线,适量的照射对动物健康有益。
噪声:生活环境噪声控制在50dB以内。
饲养场要求
大熊猫圈舍应建在无污染、通风、采光好的位置上,周边环境建议模拟自然环境。
主要由大熊猫兽舍、室内展区和户外运动场以及辅助设施等组成。
成年大熊猫应拥有独立两间的兽舍,合计面积不低于30m2。
室内展示区域,每只大熊猫拥有面积不低于100m2。
长期饲养大熊猫的单位,户外运动场不低于200 m2;短期饲养的单位户外运动场面积不低于100m2。运动场环境多样化。
一般户外运动场围墙的高度应不低于2.8m,墙面平整光滑。如采用壕沟式的围栏方式,应保证壕
沟底到动物运动场地面的坡面较平缓,坡度最好不要大于55°,以免动物直接落入壕沟。壕沟底面宽度80cm 以上。
大熊猫的饲料种类
饲料种类
粗饲料:天然水分含量小于60%,干物质中粗纤维含量不低于18%。
精饲料:干物质中粗纤维含量小于18%,可消化养分高,主要有能量饲料(玉米、大米等))、蛋白质饲料(大豆等植物蛋白、牛奶、鸡蛋等动物性蛋白)。
果蔬:水果类、蔬菜类,如苹果、胡萝卜等。
矿物质:针对植物性饲料中矿物质含量少而进行的补充。主要包括食盐、含钙、磷的饲料,常用碳酸钙、磷酸二氢钙、葡萄糖酸钙调节钙磷比例。
添加剂、微量元素和维生素:蔗糖和食用植物油(改善适口性),维生素和微量元素适量添加满足生长发育和繁殖需要。
幼年大熊猫饲养管理
人工哺育营养需求推荐量:本标准含出生至18月龄人工乳推荐配方。该阶段均需用母乳或人工乳饲喂,提供营养需求。4月龄添加新鲜竹叶,6月龄后可添加竹笋和果蔬,9月龄后可添加精饲料。
在产双胞胎或多胞胎的情况下,人工哺育的幼仔需定期与母兽哺育的幼仔进行交换,使幼仔轮流吃到母乳。交换幼仔的次数,以幼仔健康状况而定。弱小的幼仔可让母兽多哺育一段时间。出生后10d内每隔2d~3d交换一次。以后交换幼仔的时间每次可逐步延长到5d~10d,降低交换频率,减少对幼仔和母兽产生的不良影响。
断乳与停乳
断乳:停止母兽对幼仔的授乳,,是为了使母兽来年再次发情,多生育后代,采取的强制性断奶管理方式。在6月龄或18月龄左右进行人工断奶或自然断奶,6月龄断奶之后需要进行人工哺乳。
停乳:对人工哺育的幼仔停止供乳,是一般在1.5岁龄左右幼仔能够自主采食并能满足生长发育需要时采取的管理方式。
食物过渡期:幼仔生长发育所需营养供给由以奶为主过渡到以其他精、粗饲料为主的时期。
7月龄:供给鲜竹笋。
9~10月龄:采食少量竹叶和竹笋,此时开始提供窝窝头,高纤维饼干等精饲料。
1~1.5岁龄:从主要吃人工奶,向采食竹子、竹笋、窝窝头、高纤维饼干、水果类等固体饲料转化。
幼仔每日3餐,每餐间隔7h~8h。幼仔断奶3个月并适应了人工饲养后,每日改为2餐。
母兽哺育环境
产房应保持清洁卫生,环境安静,避风,避强光。还应考虑交换幼仔、育幼技术员出入产房采集母乳以及观察记录和摄像监控母仔等的需要。
4月龄后,与母兽可以放至半野外环境生活,环境要安静、安全,植被丰富,便于观察幼仔的行为。
成年雄性大熊猫饲养
对雄性大熊猫饲养管理的基本要求是:体格健壮、心理健康(无不良行为),具有良好的繁殖能力。
管理的关键措施包括合理的营养、科学的饲喂方式、充足的运动和合理的自然配种与人工采精管理措施。
配种期:绝大多数在3月至5月,少数可能提前或延后。
休情期:发情期和哺乳期以外的时间,通常在6月至翌年2月。
饲喂方法:先粗后精,少量多次、勤添。每天分5次以上饲喂,先饲喂竹子或竹笋,后喂人工精饲料和果蔬类食品。
配种期饲喂:每日精饲料量每千克体重20g~25g,粗蛋白质的含量为400g以上。除正常提供鲜竹外,另给种公兽提供优质的新鲜竹笋。
休情期饲喂:7月至9月,由于气温较高,大熊猫食欲减弱,应保证竹子品种多样化和果蔬类的供给,保障大熊猫的健康。
成年雌性大熊猫饲养管理
发情配种期:主要集中在每年的3月至5月。
妊娠期:雌性大熊猫妊娠期在68d~324d,平均132d。
哺乳期:母兽哺乳期一般为18个月左右,如果人为强制断乳一般为6个月左右。
发情配种期饲养管理:使雌性大熊猫正常发情、排卵、受孕,是配种期的主要目标。
营养管理:断乳后,母兽进入发情配种期前有一个短暂的恢复期,在此期间应提高日粮中蛋白质水平及维生素、微量元素等的营养供给,以补偿哺乳期的消耗,使它能够尽快恢复体能,及时发情。
行为培训的原则
在保证大熊猫健康和安全的前提下,根据该物种的生物学特性对其进行适当的行为培训,建立人与动物间的信任,以满足医学检查、繁育和纠正不良行为的需要。
圈养环境要求
要求提供面积较大、地形较为多样的半野外放养场。面积在400m2 以上,植被茂盛,植被组成最好有高大乔木、灌丛和多种竹子;另外放养场需要有较复杂的地形地貌以及饮水池或饮水沟等,还需要一间用于隔离休息的兽舍。一个环境丰富的饲养场地,能够使动物表现出本物种所特有的行为,同时会减少机械行为和其他不正常行为的发生。
老年大熊猫饲养管理
营养需求和推荐配方参照成年大熊猫,根据老年大熊猫的实际情况增减;还可饲喂蛋白粉、安素等易消化吸收的食物,增加营养供给。粗饲料占日粮比重的70%以上。
饲养方法
依据老年大熊猫生物学特点和采食的行为习惯等,根据每只老年大熊猫采食、消化吸收,以及对精、粗饲料的喜好特点,采取先粗后精,少量多次、勤添的饲喂方法。每天分6次以上饲喂,先饲喂竹子或竹笋,后喂人工精饲料和果蔬类食品。由于多数老年大熊猫的牙齿和胃肠功能已不太好,所以对竹子种类、质量的选择和投放时机尤为重要。
个性化管理
监测老龄大熊猫的体重和采食情况,根据每只个体的体况、食欲、消化吸收机能,以及大便情况,排黏的规律等,分阶段调整饲料配方,避免精料不足,导致营养不良,或精料过多,导致消化滞缓,影响健康。
定期检查
由于老年大熊猫的身体机能逐渐退化,发生疾病的可能性大大提高,定期对大熊猫的血液、尿液、粪便、毛发等进行化验,科学预防和及时治疗,尽量延续老年大熊猫的寿命。
饲养环境管理
需要采用模拟野生大熊猫生活的自然环境,提供一个环境丰富、相对安静的饲养条件。每只老年大熊猫需要室内面积为30m2 以上,室内应配有供大熊猫休息的睡板,睡板最好离地面30cm 左右。运动场面积100m2 以上。有平坦的地形地貌以及饮水池或饮水沟等。
管理的关键技术
精心的护理、合理的营养、饲料的品质、营养的搭配、科学的饲喂方式、合理的运动等。由于多数老年大熊猫的牙齿和胃肠功能已不太好,所以对竹子种类、质量和食物形态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