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关于理性与感性,以及一些理念与道德的东西

2023-03-03 22:41 作者:圆心超人  | 我要投稿

去年写的,转存一下

前言

最近在看扩散模型以及随机微分方程等内容,看得有点头大。在这种知识性思考中,我的大脑处于一种被迫激活的状态,会不自觉地对生活中的任何见闻产生深入的探讨,就像是剧烈运动完之后只能逐渐降低运动量而非立刻静止休息一般。今晚实在是看不进去任何深邃的东西,又因为下午打车去公司的时候把眼镜丢了没办法玩cod,遂决定把自己脑海里面的东西组织成文字,来作为一种摸鱼行为。这之中的很多想法并不是突发奇想的产物,其背后给予支撑的,大概是我个人对人性以及世界的理解。

 

理性与感性

理性与感性的定义

很多哲学家对理性与感性,乃至知性,给予过不同的定义。而我现在所想要探讨的内容,则不至于上升到哲学的层次,而希望是更符合大众认知的概念——理性作为一种大众概念虽无法给出符合每个人心中认知的定义,但可以近似于理智、科学、知识、逻辑、数学甚至冷漠无情、机械等字眼;而感性则可以近似于感知、情绪、直觉、本能、感受、有人情味等词语。事实上,在后文我应该会推翻其中的某些词语,指出一些近义词所包含的偏见,以及其背后所隐藏的人性的一面。

 

理性与感性的冲突

理性与感性往往被作为一对相反的词语,其应用在人格上,则几乎意味着完全相反的人格。尽管一个接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也许会下意识地在此时指出,这样的矛盾最终应该以调和而非极端的方式来解决。也就是说,我们不应该追求极端的理性或者感性,也不能否认其中的任何一个,而应该找到某种平衡。然而,这只是一种类似辩证想法的不知所以然、代入公式一般的应用。哪怕它是对的,也顶多是我们的“目标”,而非“现实”——目标是最终的状态,现实则往往只能处于发展的过程中,而不是已然处于那个平衡点之上。所以,在实际的操作中,很少有人会刻意同时维护理性与感性双方的尊严,且出于一种常见的惰性,人们往往是踩一捧一的(尽管有些人的立场可能会随着时间改变而交换,但某一时刻下却是极端的;而更大多数的人则是长达几十年地恪守某一原则)。

在所有与人相关的话题中(如数学就与人无关,而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zz则均与人有关),没有任何一个人是真理的探求者,只会是自知或者不自知的自身利益的维护者。这里我不打算展开讲解为何我要做出这样的断言,其大致原因在于我认为任何系统不具有自指的能力与权力。总之,这将会是贯穿我整篇叙述的一句话。而正是因为此,我接下来所要讲述的,是“推崇理性是如何可能的”。

 

理性的意义

理性对于我来说,是人生的意义。这并非是因为我觉得它很酷,从而想要追求它,而是因为它是我的一种填充人生的东西。在我看来,人是生而感性的,这也是感性推崇者的出发点之一——我们为何要否认自身先天性的东西呢,我们应该去拥抱它呀!然而,如果要把感性视为孩童一般的事物的话,我则认为它是不用呵护的。

这么想乍一看有些残忍,但我却觉得这是公平的。孩童在物理上是弱小的,然而在精神上,孩子是一种不讲道理的存在。你没有办法跟一个孩童讲道理,或者形象但并非贬义(我暂时想不到中性的词语)地说,孩童是无赖般的存在。感性是不可反驳的,这里的不可并非理论上推出来的不可,而是一种事实性的“做不到”。在感性的世界里,没有对错,只有自我的利益和自我的感受。但是人类社会作为一个“社会”而非个体,需要某种包含对错概念的规则,这是感性所无法达成的。因此,如果说感性作为我们自身天生的一部分是合理的,那么理性便是因为我们需要和他人一起生活下去从而具备了合理性。

但我并不是圣母。我为理性辩护的原因并非某种客观合理性:并非世界需要它,而是我个人需要它。对我来说,我发觉自身的感性并不需要刻意培养,它不仅是先天的,更是会自然发展的。与感性不同,理性并不会自我发展,甚至先天所具备的一丁点类似理性的东西,实际上也只是一些简单逻辑思考能力(更像是智商,而非思想)。所以,出于我上文所说的公平,理性才是在我看来需要呵护的那一个,而更重要的,理性才是能让我变得不是我的那一个。

我所要表达的并非变为非我,而是变为“不是当下的我”。以发展的眼光来看,我仍然是我。接受知识与教育,痛苦地思考,我们终于勉强培养出了理性,甚至只是勉强维持住了它。我与感性的我不再相同,我比起刚落地时只知道啼哭的婴儿完全判若两人。这便是我对我的人生所赋予的意义,也是我长久思考之后给予我的人生的动力——来都来了,就不要想着死了,多去看看不同的东西,多去体会不同的世界。在这个假设下,与推崇感性的人不同,我认为理性至上者是感性与理性兼具的。理性至上者不需努力,或者说只需要停止努力便可以获得感性。至少,他们在具备理性之前就拥有过完全的感性,而感性作为身为物质基础的肉体所必然包含的成分(感知系统),是不可能被消灭的。在这个意义上,我认为只有推崇理性,才能真正达到感性与理性的平衡。

躺在床上,想吃就吃,想睡就睡,想出去玩就旅游看看风景,喜欢开心就追求开心,讨厌难过就避开难过,完全没有约束,这似乎意味着自由(一种最原始的,或许要追溯到希腊时代人们所理解的自由)。但在我看来这是没有意义的人生。这就像是一条河流上没有动力驱动的船,必然会驶向它的归宿,直到撞到礁石、被风和海水侵蚀至毁灭。感性便是那个先天的、并非我自己争取到而是被基因塞给我的那条河流,我个人无法接受这样的人生,我会反问自己既然要如此为何不现在就归为虚无。所以我选择痛苦地活着,甚至在岔路口努力主动走向痛苦的方向,只有这样我才能对“我为何下一秒要继续活着”给出充分的理由——活着是为了对抗“先天”给予我的感性。

 

理性的反思

既然我是理性的,那么不妨就像个理性的人一样,去做出一些对理性的反思。正如之前所说,在这种与人相关的话题上,没有人是真理的探求者,我当然也不例外。我之所以推崇理性,背后一定有符合我利益的原因,至少它给予了我生活的动力。与此同时,为何推崇理性破坏了一些人的利益?这个答案或许只有靠推崇感性者自我反思才能给出,也许是理性世界所给予的反人性的东西会导致心理崩溃,也许只是为了反驳而反驳,只是从小理科学得不好……而我的物质条件、家庭条件、心理条件、生理条件等等则都支持我去做出偏向理性的决定。诚然,这其中的一些条件只能说是我有幸获得而并非是理所应当,所以我无心给予我的立场一种普遍客观的正当性,我只是想阐明理性主义是如何可能的,而非如何必然的。

 

理念的战争

理性与感性的冲突是如何可能的

需要注意的是,“包容”作为一种(我认为的)教养,并不专属于理性或者感性者。我或许会严格要求自己追求知识与理性,但“我”只是“我心中的世界”的一部分。于我心中的世界而言,并非容不下“感性者”这样的人群与概念。在这个意义上,理性与感性本应是一种选择,而非一种冲突。然而现在的语言环境里,二者往往几乎被划作了两种对立意识形态的分界线。

仍然引用那句贯穿全文的话,在价值观、意识形态这个与人相关的话题里,没有人是真理的追求者,都是自我利益的守护者。那么理性与感性的对立,或者说一切与人相关的对立,在我看来都是利益的冲突,一切辩护都是自我利益的维护。回顾我对大众概念中的理性与感性分别作出的近似:


理性——理智、科学、知识、逻辑、数学甚至冷漠无情、机械

感性——感知、情绪、直觉、本能、感受、有人情味


一个推崇理性的人,他很可能数学学得比较好,知识学起来容易(也可能只是单纯考得比较好),在以学历作为劳动力市场的社会中会获得利益(通过学习把自己卖个更好的价钱);同时他也很可能痛恨那些靠经营关系、社交来获得物质与社会地位的。而一个推崇感性的人,很可能善于经营人际关系,在人情社会中如鱼得水;同时他也很可能无法做出应试所要求的那种逻辑性思考,无法在应试的市场中把自己卖个好价钱,在以理性为主的竞争中遭受痛苦的失败。这些都是可能的利益所在。

利益的形式有很多,有些是出于物质,有些是出于精神,例如通过抱团取暖、树立对立方,来获得对自我位置的确认(通过在群体中的安全来建立自我信念,强化自我)。有时也可能出于善意或者恶意的投射——恶意投射指心理学上的“投射”,例如自己所厌恶的事物在别人身上出现了会更深恶痛绝;而善意投射指一种对美好事物的希冀,例如追星。总之在我看来,利益才是这场不合理冲突的根本起源。

 

理念的正当性判断

我并不想展开篇幅去批判出于维护自身利益,而将自己的立场试图解释为客观合理理念的行为。我只想讨论一下,作为一种反思,我们如何自我保证,以及如何对外鉴别这样的行为。

一件事情想要给出一个肯定性结论总是很难的,例如我们很难给出什么是“优秀”,什么是“差劲”。但一个否定性的结论往往更好给出,因为它只是一种侧面的刻画与限制,只能帮我们更加逼近而非一步到位一个概念,从而十分容易,例如我们可以很好地给出什么“不是优秀”(不是优秀不意味着差劲),以及什么“不是差劲”。在鉴别理念的正当性上也是如此。我们很难给一个正面的判断,但我们可以给出很多否定性的判断。其中最重要的,那便是“一个人对某个立场的反驳,应该建立在他能够达到甚至曾经站在这个立场的基础上”。如果要反对感性,首先应该获得感性;反对学历,那就应该获得学历。当然,这并不代表我们必须要已然获得,正如术业有专攻一样,我们不可能一定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才有发言权,但我们必须要有办法证明自己可以成为。需要注意的是,哪怕我们确实拥有对方立场能力,正如我开始所说,这仍然不能说明我们是正当的,这只能说明“我们暂时无法否认是非正当的”。

最有争议性也最极端的例子,是压迫。按照上文所说,在压迫与被压迫的情境中,被压迫者几乎无法成为压迫者,那是否被压迫者就永远无法获得发言权?我的答案是肯定的。

很多人会简单地将这种被压迫者的无权发言理解为弱肉强食、愿赌服输、优胜劣汰。但我的出发点并非如此。所谓“正当性”,通俗来说是对错问题。而对错问题所首先需要排除的前提,便是“不讲道理”的叙事框架,有点类似于之前所说的感性。而一旦自身无法摆脱出于个人功利性的嫌疑,就无法摆脱“不讲道理的叙事框架”这样一个基础的问题,从而没有任何能力与意义讨论任意一个后续问题。

然而,事实上,几乎没有完全固定的压迫与被压迫,总会有某种形式来进行一种测试。例如风水轮流转,例如在另一个方面让被压迫者称为类比式的压迫者,这时事情总会以否定性的结论来收场——被压迫者没有那种成为压迫者之后能够善待被压迫者的能力。

 

沉默式的道德

所以在道德上,我从未看好任何左人,我将左右一直视为谋求私利、同等龌龊的一丘之貉。在一切道德问题上,我都认为当事人本身均没有任何发言权,客观上的受害人无权在道德上指责加害者,所能够进行批判与指责客观上加害者的只有与此事完全无关的群体。同样意味着,一个人能够进行批判与指责的时刻,至少要在于此事与它毫无利益关系(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心理上的)。这个范式所普及开来的社会,会是一个沉默的社会,人人靠自我的反思来进行对自我非道德行为的控制,而有权制裁他人的人应当根据事情来调整,或者隔离出一些永远利益无关的群体来分工进行裁决工作。

 

结尾

对于网上的很多争论,对于现实的很多问题,我一直都抱着一种虽非事不关己,但对双方都否定的类似置身事外的态度。我认为任意一方都是事物无尽发展中的某个瞬时状态,都是过眼云烟。而越是极端的“两方”对立(区别于多方观点),在我看来就越是渺小、短暂。但另一方面,出于我的个人利益,我并不会试图制止这样的对立,甚至会下场拱火,让更多的人处于那个“瞬时”的位置,来达成一种抽象的社会竞争手段。

不过大多数时候也没有精力真的去这么做,因为我自己要解决的一些问题就已经很多啦,解决这些问题作为社会竞争手段会更为高效、更符合我的个人利益。


关于理性与感性,以及一些理念与道德的东西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