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读书日:生物学家的冒险、进化与意识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我们趁这个机会推荐三本与生物学相关的书:讲述了人类学家在南太平洋的伟大冒险的《孤筏重洋》,讲述了头铁的生物进化学家持续数十年研究达尔文雀的《鸟喙》,和从意识形态上解析过去生物学研究与科学家观点的《作为意识形态的生物学》。

《孤筏重洋》
勇敢的探险家和他的科学梦想

最早知道这本书是在某次实验室组会的文献讨论,那篇介绍波利尼西亚人的研究提到在几十年前,有位人类学家曾经从南美洲乘坐木筏飘洋过海8000公里,就为了验证南美洲人在2000年前就曾经做过一样的事情。

兴趣使然我把这本书找了过来,就是《孤筏重洋》,作者是挪威的人类学家海雅达尔。

最早他通过与南美洲相似的雕塑风格,和发现南美洲独特的作物,推测波利尼西亚人以前和南美洲人有过接触。而这也和波利尼西亚人的古老传说是一致的:在很久以前,有个高大的白人曾经从东方而来,登陆小岛。当地人称他为“康提基”。
海雅达尔愈发确信自己的猜测,也愈发遭受当时人类学家的质疑:大洋洲更靠近东南亚和台湾,也有更多的证据支撑波利尼西亚人来自亚洲。更关键是,8000公里的南太平洋,没人相信古代人可以做这样的跨洋旅行。
但是海雅达尔相信可以:
没有哪一个现代发明家,聪明到只坐在实验室里,仅靠凭空想象,就能造出比因纽特人几千年生活经验的结晶更好用的工具。
既然大家都不信,1947年,他就自己拉上几个探险家,在秘鲁扎了个木筏,带上一些肉干,开始了这场长达101天的冒险之旅。

结论是,他最终成功了。至于这中间经历了什么,不妨翻开书看看,他写的比我精彩。顺带一提,这本书也有同名改编的纪录片和电影,都获得了奥斯卡奖。
而这场冒险最大的意义,我认为是对科学权威的挑战:
科学的世界里,除了禁忌,还要守规矩和讲礼数。例如我本人学到的:学界权威有发表观点的资格,学生后辈只有援用的资格;永远尊重各科学之间的界限;绝不要在同侪间标新立异,也不要跨越藩篱,干预其他科学领域;只使用你的领域中为学者量身定做的词汇,以便跟同侪受到同等的推崇,获得与其他领域学者同等的优越感.我已经打破了所有的这些规矩,而且科学家是不会亲自坐上木筏的。
再顺带一提,如今的遗传学已经证明,大约在公元1200年,波利尼西亚人确实很可能和南美洲人有过交流,这比哥伦布还要早上几百年。
《鸟喙:加拉帕戈斯群岛考察记》
坚持数十年的进化学家是如何发现进化的魅力的

鸟喙、加拉帕戈斯群岛。这两个词你可能陌生,但却是研究进化的人眼中的圣地——它们是达尔文提出进化论的重要契机。

而即使是今天,也仍然有人在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继续研究着达尔文雀——也就是这本书里的主要角色,格兰特夫妇。
1973年他们登上加拉帕戈斯群岛,并在其中一座小岛上驻扎了下来,这一驻扎就是数十年。为了研究这个小鸟,他们把岛屿上每一只鸟都仔细做了标记。据说,他们办公室有一架子的软盘,记录了岛上每一只鸟的个人信息:配偶、子女、体长体重,当然还有鸟喙的大小。

通过这样的“笨方法”,他们发现了一个神奇的现象:进化也许不是数万年、数千年的现象,而是在一两年内就发生了。
1977年,一场大台风席卷小岛,将岛上大部分果实都刮走了,只剩下果壳坚硬的果子,只有坚硬巨大的鸟喙才能咬开——短短几天,小鸟喙的达尔文雀纷纷饿死,大鸟喙的达尔文雀活了下来;
过了几年,1982年,台风变成了干旱,这回大的种子全部干枯,只剩下小种子,只有小巧灵活的鸟喙才能吃到——这回,大鸟喙的达尔文雀纷纷饿死,小鸟喙获得了“胜利”。
这个例子简单,但却直观:进化随时都在发生,自然选择就在我们身边。新的物种随时可能形成,只是我们没有仔细观察。
进化一词的本意是“打开”或“展开”——它意味着变形,像蛾子、甲虫或蝴蝶那样的变形。但是昆虫的变形有最终形态,一种成年形态。按照达尔文的进化观看,“展开”一直在进行,一边展开一边书写。时间之手按照当时的条件写。人类虽然站立起来,但是我们的发展并没有到头,任何生物都没有终极形态,它们一代接一代不停进化。“生命之书”尚未写完,生命的故事也没有预定的结局。我们的进化仍在进行。我们环顾周边,举目四望,就会看见“自然之手仍在写”。
《作为意识形态的生物学》
政治经济是如何影响生物学研究的

不要将科学交付给专家,不要被科学迷惑,而是要去寻求一种人人都能分享的,复杂的科学认知
不将科学交给专家,是因为科学本身就不是始终如一的。科研经费来自政府、企业,科学家来自社会不同的阶级,我们不可能保证,也不能要求每个科学家都是按照100%的科研精神来做科学。
两个在过去被奉为经典的例子在作者列万廷这被批得“一无是处”:
一个是人类基因组计划,在当时被宣传为完成之后就能解析癌症和各种遗传病问题,而在1999年列万廷就一针见血地指出:人类基因组即使完成了,这些问题也不可能解决。2001年,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直到今天,这些问题也都没有解决。

二是杂交玉米,杂交玉米确实让农民得到了更高的产量,但是这也是种子公司给玉米下的一道“防复制锁”:杂交玉米下一代无法提高产量,农民只能继续在种子公司购买种子。但其实遗传学已经证明——只要多繁殖几代,就能获得纯种的高产量玉米。
而这还只是书里众多例子其中两个。所以,相比于迷信专家口中的科学,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形成一套自己的科学认知,用批判的眼光看待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