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峰中西思想-学习笔记(5)中国古代思想之2
中国思想中天道与人性的关系
3.1~3.2 《大学》三纲领与人生三境界
什么是“大学”? 古代的“小学”与“大学”不是今天教育体制中的概念
“小学”这个概念是指什么?孩提时代,我们要识字,我们要学习跟人打交道的礼节,洒扫应对,我们要学习音乐,我们还要学习射箭等等
到了15岁要进入大学了,大学也不是今天所讲的高等教育,而是大人之学,所谓大人,就是指君子,学做君子
《大学》讲了什么? 第一章有这样的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后来朱熹就把它称为《大学》中的“三纲领”,也就是三条纲领。
“明明德”:“德”通“得”,得的是天道;“明德”是说人本来就是天地造化的产物,每个人本来都可以去领会天道,是不教而能的,是人心本具备的,但是由于小我的私欲就会蒙蔽本有的明德,而大人只学,学做君子,就要“明明德”,也就是重现被遮蔽的明德。
从这点可以看出中国思想觉得我人性与天道是统一的而非西方思想认为的,要用理性的思辨去发现一个超越的天道。
如何“明明德”呢?不是把自己关在小屋子里苦思冥想,而是要“亲民”
“亲民” 就是参与体察人民的生活,比如下乡,学农,学军,学工。
这也是现在的基础教育缺失的,只是从课堂到课堂,从书本到书本,而缺失了对天下的关怀。
“止于至善” 就是最后的人生终极目标了,这也是儒家认为的生命的意义,意思就是达到生命情感与天道的统一。就像王阳明说的“此心纯乎天理之极”
“此心”就是每个人都有本心,心是生命情感定居所,头脑是概念判断推理的居所。
“天理”不是头脑去认识的规则,而是生命情感的条理,是喜怒哀乐爱恨情仇要有调理才行,当喜则喜,当怒则努。。。有些人很聪明,逻辑能力很强,单生活不一定很顺利,这往往是生命情感出了问题。
“纯”则是生命情感要纯粹,清除了许多闲思杂虑,就给生命带来了最高的喜悦。
心与头脑的区别:即使脑子想通了,心理可能还是过不去,“道理我都懂,但还是难受”
如何修心:《大学》就是养心的学问,让我们的生命情感摆脱小我对它的束缚;佛教有各种宗派,最强调修心的就是禅宗。
中国哲学与中国历史研究的统一性
3.3 “六经皆史”:中国人的人文底蕴
中国思想中是如何“论道”的? 圣人求道,道无可见——你见不到,道没写在天空上让你看见,那么,从哪里去领会体认天道?——从人民生活中。
人分几种?小人、君子、贤人、圣人。要向贤人学习,你会成为君子;向圣人学习,你会成为贤人。圣人又向谁学呢?向天下百姓学习。(章学诚)
不是说老百姓可以教出一个圣人,而是从人民的生命实践中去体认。我们在民众生命实践中发现的冲突,又能找到解决冲突的道路,这就是你对天道的体认。
主席毛泽东说过这样一句话:“从群众中来,再到群众中去”,什么叫从群众中来?——就是从民众的生命实践中体会、领会天道,你把有所体认的天道再说出来,引领人民生活,就叫“再到群众中去”。
中国哲学与中国历史研究是统一的。
“六经皆史”(章学诚)。“六经”包括《诗》《书》《礼》《易》《乐》《春秋》。我们中国的哲学没有专门的哲学著述,在先秦的时候,论道总是以历史来论道的。
“道备于六经”(章学诚)就是我们中国人对道的领会其实在六经中都已经完备了,后面的任务是要把它阐发出来。
结合起来就是,天道在历史生活中,史,就是人民生活的历史。
通识论道的时候要用文字来说,也就是文学的功夫。所以中国的人文学问,文、史、哲,向来是贯通的。
现在我们的大学是按西方的体制建的:中文系,语言文学系一个系,哲学系另一个系,历史系又是另一个系。最后终于老死不相往来。这叫“专业细分”。而这也是有弊端的。

已整合入个人知识体系,详细见[5 中国古代思想2](http://wangc.site/cbrain/share?nodeid=97176d55c9858f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