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马与砍杀2】瓦兰迪亚城堡简述

前述:由于游戏机制的限制,在当前骑马与砍杀2版本中一种城堡/城市的构型会被多个地点反复使用,因此对一种构型仅选取其中一座以为代表,余不赘言。
本文由非专业人士的个人观点构成,不一定符合设计者的初衷甚至可能出现硬伤,请读者酌情接受
在卡拉德帝国尚未分崩离析之前,瓦兰迪亚人曾作为帝国的佣兵为其征战四方,他们骁勇善战的骑士把帝国的敌人驱赶到卡拉迪亚大陆的边缘,令其不敢回顾。但随着时日推移,随着国库不丰的帝国越来越热衷于以封地和封爵来取代愈发无力支付的佣金,在大陆西侧扎根下来的瓦兰迪亚人自身也开始成为帝国潜在的竞争对手之一,并最终与帝国分道扬镳。
尽管在人们的认知中,强悍的骑士才是瓦兰迪亚的象征,但实际上,瓦兰迪亚人修筑城堡的水平比之它们曾经的宗主卡拉德帝国也已不遑多让,甚至在一些细节部分还透出了后来者居上的苗头。依据实际需要和地形以及资源等因素的限制,瓦兰迪亚的城堡规格从小至大,从简至繁皆有实例存世,在此仅取有代表性的几座城堡略加叙述。
维雷克桑堡:
维雷克桑堡是现存瓦兰迪亚城堡中规模最小的城堡之一,其整体布局极其简单,就是由一座主塔和带角楼的城墙围出一片大致呈圆形的区域。这样的布局即使是此前还是游牧民的库赛特人也知晓应当如何营造,但这对于堡垒自身的实用性丝毫无损。坐落于岩质地基上的维雷克桑堡充分利用了毗邻的河流,为堡垒周围添加了一圈护城河,这样一来整座城堡在正常状态下的出入口就只有门楼处木桥而已,即使攻城者想到了办法可以填平护城河或是截断其水源,那他们至少也要为克服这个困难消耗额外的人力和时间。整体而言,这座城堡没有什么极为出彩的防御设计,但在同时期也基本上没有什么毛病可以挑。*
*非要挑刺的话,主出入口处的木桥如果换成可以直接由门楼拉起的吊桥就更好了


洪格拉德堡:
相较于维雷克桑堡,洪格拉德堡的结构就要更加复杂一些,由于位于山顶的缘故,它的外墙形状并不如前者那般规整,而是尽可能地沿着山体的轮廓修筑,以此来最大限度地利用山顶的空间。在最初以木堡占据此地时,整座城堡的外墙轮廓相对而言比较内敛,但在最终完成了石质化改造工程后,瓦兰迪亚人将城门两侧的城墙再度向外延伸了一段,从而确保了任何试图从正门方向进攻的敌人都必须要同时面对三个方向的远程武器打击。*
*如果有同时对帝国和瓦兰迪亚人的城堡都比较了解的人,那他或许会惊讶地发现洪格拉德堡与赛斯塔丹堡有着很明显的神似之处

在洪格拉德堡这里,城堡内部进一步划分区域的设计思路已经开始萌芽,但实践的还不够彻底: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发现,分隔出内庭和外庭区域的这一段城墙居然有阶梯直接和外庭相通(下图中红色箭头处)这意味着一旦外庭陷落,敌人完全可以不顾内庭部分的小门楼而直接沿着这两处阶梯蜂拥而上,而守军却只能依靠血肉之躯来堵这个口子。如此一来,在城堡内部分隔区域的效果恐怕不免要大打折扣。
就个人而言,即使这两处阶梯可以保留,在阶梯附近的这两座角楼起码也应该向内延伸一段(下图中绿色区域)把城墙给横隔开来(下图中黄色方块部分),这样敌人即使上了城墙,也起码要撞破角楼的木门(或者角楼也可以干脆不设通往外墙的出入口,这在后文中也是有实例的)才能攻入内庭。




在现存的城堡中,提尔比堡与乌桑克堡可谓瓦兰迪亚如骑枪般耿直的防御体系设计之具现:通过地形迫使敌人选择预设的进攻方向——然后尽一切可能在这个方向上修筑多层城墙。
提尔比堡:
以其地势而言,提尔比堡的选址堪称精妙,居于岩石基座之上、三面环水且周边地形开阔,凭借这般地利,大军想要攻取此地除正面强攻外几乎别无他途。在这个方向上,提尔比堡足足为来犯者准备了三重城墙,而在来犯者想要接触到城墙之前,他们还首先必须要跨越护城河的阻碍。

我们可以看到,彻底完工之后的提尔比堡在城门附近的防御建筑结构十分复杂,或者说近似于杂乱了,但它的的确确通过高低错落的布置尽可能地增加了允许守军同时投射火力的空间,并尽可能地在城门部分并不算特别宽裕的空间里形成了交叉火力。迄今为止,这样复杂的城门处防御建筑设计在卡拉迪亚大陆上是极为罕见甚至可以说是独此一家的。

在提尔比堡这里,分区隔断的思想就被贯彻的非常彻底了,在表面上看,城堡内划分出来的三个区域每一处都有四面城墙环绕,但实际上外庭和中庭部分的城墙与更内侧的区域是几乎无路可通的(仅有面对城门方向右侧有一条小路通往中庭),因此守军基本上只能在U字型的城墙上进行调度。由于U字形左右两侧区域的城墙并没有可以直接上下的阶梯之故,一旦城门被突破,守军需要向更内侧撤离时,他们要么被迫挤在一起等待从那条狭小的通道撤入中庭,要么就得走一段回头路在门楼附近下城墙再回撤,考虑到此时门楼多半已落入攻城方之手,这样做的危险性不言而喻。
总体而言,这样的设计确保了敌人每次进攻一个区域的时候都要遂行一次完整的攻城战,但不同区域的守军相互之间难以支援,且在城门被破的情况下残余部队的撤离会很艰难,从这个角度来看,大概守军和攻城方对这座城堡都会抱有不同程度的忧虑。



乌桑克堡:
相较于提尔比堡,乌桑克堡的地利相对而言要稍微逊色一点,前者三面环水,除地势险要外也有取水方便的好处,而后者仅仅只是三面均临峭壁。在这种围三阙一的地形下,乌桑克堡会采用和提尔比堡类似的三重门布局也就顺理成章了。
相较于提尔比堡,乌桑克堡的城门附近同样采用了高地错落的角楼布置,但布局显然要比前者规整许多,在高低共三层的侧射火力的袭扰下,攻击城门的战斗对于进攻一方而言显然会十分难受。
此外,乌桑克堡的另一个不同点是,它虽然也和提尔比堡一样划分出了外中内三个区域,但并没有彻底隔断除城门外三个区域之间的通道:只需要穿过设置于结合部的角楼内部就可以抵达临近区域的城墙。这意味着在战斗中守军可以更有效率更为灵活地进行调动,但同样也会增加敌军直接沿城墙一路进攻得手的风险,因此这样的一个变动实际效果如何就只能见仁见智了。





卡勒乌斯堡:
从其布局来看,卡勒乌斯堡可谓是卡拉迪亚第一零碎的城堡,但这并不能说是城堡设计者的责任,因为瓦兰迪亚人为这座城堡选定的建造地点自身就是一副四分五裂的模样:它的地基形状基本上是陆地向海洋的延伸,还有一大块干脆几乎与陆地分离,仅有一处天然形成的石桥相通。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下,卡勒乌斯堡实际上是由三个相互独立的区域组成的,每个区域之间以桥梁导通。

最靠海的部分可以视作是卡勒乌斯堡的主堡,即使在排除外侧所有其它部分的情况下,它也依旧可以作为一座功能齐备的海防城堡而运作下去,不过,若是没有外侧这几个区域的策应,仅依靠一座桥梁与陆地交通的主堡部分很容易就能被敌军以优势兵力封堵,形成“敌军打不进来,我军突不出去”的局面,比较容易丧失战斗的主动权。


在靠近陆地的方向则是这座堡垒在迎接陆地上的敌人时最有可能被优先进攻的区域,除去城堡的主出入口设置于此之外,这个区域也是连通城堡其余两个区域的中间节点,一旦此处失守则守军将立时被分割为两端不能相顾,因此这个地方不可避免地会成为争夺的重点。大概是由于空间所限,瓦兰迪亚人在此处并没有布置特别密集的防御建筑,但仍然尽可能地将城墙以L字形建造从而形成了两面的交叉火力。

卡勒乌斯堡的最后一个区域在地形上其实与陆地是相连的,但是它的建造者并没有为它留出陆地方向的出入口,而是反而通过一道桥梁将其与中间区域连接到了一起。不过,虽然在陆地方向没有直接的出口,此区域在指向海岸的方向却有一处城门直通码头,可以直接从海路调度人员和物资,因此称此区域为码头区亦无不可。





整体而言,卡勒乌斯堡的布局虽然显得很分散,但是在通过桥梁相互连接到一起之后,背靠海运的城堡仍然是一座组织有序,自持力强大且难以进攻的堡垒。然而,若是同时受到海陆两个方向强而有力的合围,这座城堡能够支撑的日子也就十分有限了,可话又说回来,被这样子围堵,就算是君士坦丁堡最终也得改名科斯坦丁尼耶,区区一座城堡的陷落与之相比又能算的了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