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沟通”有点难
这几年的工作和平时生活经历中,我发现了很多让人无语的情况,都是关于“沟通”的。
而为什么是这几年,甚至说今年开始我才注意到,可能是因为“位置”不同了。
每当我遇到沟通的问题,就是那种“无效沟通”时,都会想到一句话,以前在网络上流行的一句话:
“我们花了三年学会说话,再花一辈子去学如何闭嘴。
人为什么有两只耳朵和一张嘴,是让你多听少说。”
生活工作中,我们每天无时不刻都在说,都在听,但真正能达到“有效”的,其实很少,特别是步入社会后。
“无效沟通”太多,我就举两个我自认为有代表性的例子,来说一说,你们看看周围有没类似情况。
其一:
我们公司在对外业务对接时,有时候是几个部门一起的,其中有一次让我印象深刻。
那一次是我们部门和隔壁技术部一起去对接公司,展开业务商谈和技术对接事宜。
我们部门就是我,隔壁技术部是张总监,张总监和我差不多年龄,性格外向,善于言谈。说实话,搞技术的,很少有这种活泼善于交际的人才,所以他们部门领导十分看重他,也有意培养,于是那次就和我们部门一起。
到了对接公司,我带着我们部门的同事,到了对方公司对应的部门,开始业务上的沟通,交流,还有一些疑问的解释,中途我还和对方的部门经理在吸烟室抽了两次烟。
张总监的部门所对接的对方公司部门,在大楼的下两层,所以他们具体如何沟通,如何对接,我不清楚。
张总监是第一次外出对接业务,我还是有点担心,所以我这边一结束,我就先下楼去找他。到了后,发现张总监正和一群人嘻嘻哈哈说着笑话,整体氛围非常好,看样子对接的很顺利。
技术部门的对接是很繁琐和复杂的,以往每次技术部门对接都或多或少的有些小摩擦,搞技术的,都希望对方按照自己的要求整改,自己的改动不变。所以每次技术部门的对接气氛都不算多好。
我看张总监和他们“打成一片”,心里很惊讶,心想一个外向的,可以积极沟通的技术人员,真的很重要啊。
我上前询问了对接如何,张总监和对方都开心的点头,说对接的非常顺利,各个技术节点和数据,都已经对接完,产品的参数解释也非常顺利。
于是那天就很少见的顺顺利利结束了,按照我文章节奏来说,后面肯定是出错了。
对,后面出现问题了,还是一个有点严重的问题。
张总监虽然在对接气氛中,彼此沟通中,外向的性格,活泼的话语,让整个对接轻松顺利,但是在对方的产品参数解释中,张总监没有仔细的去询问,去对比,去要求对方提供原始参数。而对面在展示了产品数据后,张总监只是大概看了看,发现前面大部分数据没有问题后,张总监就自认为的后面都是一样的惯例,便不再细看。而对方的技术人员提议再仔细核对时,张总监却大包大揽的说即使有问题,我们这边也可以自行解决好。让“兄弟”单位减负。
好嘛,后面出现问题后,对方技术部门直接不理,说对接工作已经结束,即使出现问题也是我们自己的。张总监傻眼了,直骂对方,但问题终究还是要解决,没办法,我带上技术部另一个“沉默寡言”的骨干,又重新去了对方公司技术部门,找到经理,说好话,又才重新核对了数据和原始参数,最终问题解决。
张总监在对接中,一味的“说”,外向的和对方搞好关系,维持一个好的合作氛围,方向是对的,但是在对方“说”时,他没有好好的“听”,只是拿了一部分数据,就自以为的懂完了,对方看你既然这么有信心,既然确实掌握完了,那就不再“说”。
而这样的“沟通”,用结果来看,是“无效”的。在当时对接时固然大家都开心,可后续出现问题时,却花费了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精力,如果张总监那时能认真“听”一下,让沟通“有效”,都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其二:
这个案例,你们以后会经常碰到,而且无比头疼,前面张总监的无效沟通,还可以通过提醒,或则说自己多费一份心,就可以一定程度的解决,但下面说的这个“无效沟通”,真的让人无语,还没办法直接解决。
我们公司的上层领导中,有一部分是“功臣”,他们在很早的时候就和公司一起奋斗,一起努力,公司有现在的成绩,是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岁月贡献出来的。
这些上层领导,都是50多岁。
有一次,我负责的一个项目,不是很大,但也不小,所以我格外注意,尽量不出差错。而这个项目的分管领导是公司的副总陈总。
项目计划书出了后,但有几个歧义,于是我找到陈总,想和他商讨一下。我计划先把我自己想法和他说一下,商讨,再考虑,再决定。
他翻开我的计划书,看了个大概,然后询问我有什么歧义,我就大概的简单的说了一下。
陈总听后,泡了一杯茶,又给我发了一只烟,他和我说这个项目很重要,公司很重视,让我一定要认真,一定要仔细,一定要小心。
我认真的答应,然后他问我,这些歧义的地方是否找了公司相关部门商讨。
我全部都回答好,然后我说我有一份自己的解决方案,想先和他说一下,商谈考虑一下看看。
他点头,让我说。
于是我花了20分钟,将整个“方案”和“想法”说明清楚,陈总全程抽着烟,喝着茶,很认真的听我汇报,完了后,陈总点点头,说我的这个方案和想法还是有问题的,让我回去再思考一下,他也想想,后面再碰头商谈。
然后我就回去思考出了另一套方案,在第二天的下午找到了陈总,陈总听完我新的方案和想法后,点点头.然后,重点来了,他说他觉得我这个新方案也不完善,然后他说了他的想法,而他的想法,居然和我和头一天和他说的,基本上一样。
当时我惊呆了,我心想,这不是我昨天就说过的思路和方向吗?昨天你不是否定了吗?难道你没听我说?还是故意这样的?
但是他是领导,我只有点头称是,可我心里是真的有点郁闷。
我回来后,仔细想了这个问题,想陈总是不是故意的,是不是有什么其他意图,有什么暗示类的。
然后我发现了,是沟通的问题。
我在和他说时,他后半段就没听了。
我头一天和他说的时候,他看似在听,其实他没有听,他在自己的思维里面。
而我之所以有这个认为,是还有一个情况。
早些时候,陈总问过我,对于合作的A公司有何看法,我将自己的看法说完,而后他又将我的看法复述一遍。那时我虽然好奇,但我认为可能是他在强调我的观点。
但后面结合起来,我知道和陈总的沟通问题所在了。
他没有听我说话,或则说他没有听完,他只是听了我一段话的几句话,几个字,然后就没有听,虽然你看起来,他好像是在认真听我说,其实他根本没有听。
而我和他说的那么多话,全部都是“无效”的。
这种无效沟通,我还在公司其他领导身上发现了,还有合作过的其他公司里,那些50多岁,上层领导的人身上,都有这种情况。
他们就像有一个自己小世界,这个小世界自成一体,他们过滤外界来的声音,接受自己想接受的,过滤自己不想要的。
而且,他们的观点和看法,还不能通过我们这些外力改变,除非他们自己想通。
就像第一次和陈总说项目计划书的方案和想法时,他听了一部分,知道了我的观点,但他当时不接受,所以后面我说的所有,他都直接过滤屏蔽了,第二天他自己想明白了,想通了,就说了和我一样的方案。
这些,都是“无效沟通”。
而针对这种,想要有效沟通,很难,除非是他们的上头领导,不然,他们还是会自动屏蔽,看似在听,其实在神游。
(如果你的公司领导没让你有这种感受,你可以代入一下自己的父母,家里的长辈。)
这两种情况,张总监的“自我为是”其实还算好,可以提醒,基本上可以改善。因为他在认真听你说,你的意见,你的想法,你的思路,他在接收,在消化。
但陈总的这种,真的很难,他们根本就没听你说的内容,他们只是接收,然后就直接排掉,不进行消化。所以后续基本上大部分还是“无效沟通”,特别是我注意到后,每次和他谈事,都觉得很累,却又没办法。
但是喃,陈总这种,在表面上还是很不错了,至少他“听”你说完了,并没有不礼貌的打断你,甚至当面直接否定你。
这么想,确实还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