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如何深度研究一个问题:为什么要“深度研究”而不是“深度学习”

2021-02-20 16:28 作者:老楚解欲  | 我要投稿


这是单华伟的第一百三十七篇原创文章(part1)

 

观察那些真正达到『 深度学习 』这个境界的人便不难发现,真正意义上的深度学习,让你学到能够让人惊艳,让人觉得你专业的东西,一定是你苦心钻研,甚至要以之为生的。

 

那些不求甚解,标榜自己什么都有所涉猎,在“知识的海洋中徜徉”的人,往往肚里没什么货,遇到稍微多深入了解一点点的人,三两句话就能把他问成哑巴。

 

所以如果你只是凭兴趣了解某一个学科,学习一门艺术,请不要妄用深度学习这个词语,兴趣是难以持续的,你也没有这么的金钱和精力投入其中,加之缺少要靠这个东西吃饭的压力,根本不可能有任何深度。

 

但我们并不需要把一切想学的东西都职业化,在这里,笔者想告诉你的是:学得多和学得精并不矛盾——有一门专攻,其他地方,你可以用同样的精神,以一种要以此为职业的劲头和心理,但花更少的时间,去研究,让自己尽快『 入门 』。

请注意笔者的用词,我说的是去『 研究 』,而不是学习,这两者有很大的区别,笔者对学习定义是:“以掌握一门技能为目的的刻意练习”,而研究是“以掌握深度知识为目的的阅读和思考”。

 

举个例子:要成为编曲者,你需要学习音乐,掌握大量乐理知识,熟悉一门或多门乐器;而要成为乐评者,中学的乐理知识便够用,你只需要研究音乐,听大量的歌曲,探索各流派和音乐家的历史,了解版权法,阅读知名乐评刊物,这个过程中,你并不需要“学”什么东西,更多的是获取信息与思考。

 

不少人在谈到想要深度学习时,也许深度研究才是他们真正想要的,正像当今不少大学生经常说想要『 财务自由 』(拥有大量财富,不用再为生存而工作),实际上想表达的是『 经济独立 』(摆脱对父母的经济依赖,花自己挣的钱)一样。

 

概念对思考和行动有巨大的反作用,当你用狭义的“学习”来衡量自己所做的事,就像驶入一段盘山公路,需要多走很多弯路。但如果你一开始就明确自己是要研”某个东西,那你走的就是穿山隧道,直奔目标去。

 

拿近年很热的经济学来说,大家都想学习,但却总流于积累几个名词,逢事儿就摆道那些概念,或者买来专业教材,沉浸在各种公式与试题中,三两天就放弃。

 

而如果知道自己是在“研究”经济学,你便会有一种『 局外人 』意识,你知道这不过是一种解释世界的知识,对它没有过多幻想;你会更科学的规划自己的学习内容,在半年或者一年中将应该了解的知识都研究一遍,认知到学科全貌,并且建立起一个笔记系统供以后查阅;你会对自己不理性的消费和投资行为多一丝觉察……一切,都是因为你“研究”过经济学。

简单理解,如果你用深度学习来框定自己的学习,你很可能一头扎进过于专业与学术的问题,难以继续,从而忽视了全面的,概览性的知识获取。

 

有的读者可能认为做这种区别没有必要,认为笔者所提到的两种不同学习境界本质上是思维和智力水平的不同,但正如前文提到的,概念会影响思考,当你做出了这种区分,知道自己的最终目的是获取知识而不是做经济学家,知道自己应该建立怎样的知识体系,你的学习效率会提升很多。在这之后,你将这一切称之为学习还是研究,都不再重要。

 

(Not END.)

(这个“如何深度研究一个问题”系列文章共有两篇,请到笔者主页查看完整内容哦~)

--------------------

我是单华伟,一个看书和写作的人,我在自己的公众号「单华伟」上分类整理了所有的文章,如果觉得小单写的东西对你有用,别忘了关注,转发和分享一波哦~

版权声明:本文受维权骑士版权保护,任何包括但不限于图文、音视频形式的侵权行为将被追责。商业转载与合作请私信联系。


如何深度研究一个问题:为什么要“深度研究”而不是“深度学习”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