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康与阿尔都塞
复读齐泽克 以拉康符号学精神分析为线索,梳理并补充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 首先明确拉康与阿尔都塞的理论立场,两者都是后结构主义者(虽然拉康的理论在一些关键点上与后结构主义分道扬镳),结构主义的基本概念是符号系统,也叫做能指链网络,也可以说是大他者。符号系统是社会中的人与人之间生产和交往形成的一整套秩序,其作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和,产生于社会但多于社会中所有的关系,由这一整套秩序组织起社会的各个环节,这也就是对意识形态的初步界定(当然不同社会有不同的意识形态,同一个社会中也有主流意识形态和边缘意识形态)。 每个人的原生家庭,生活环境与成长经历都不同,每个人都是特殊的个体,都有其独特的性格和生活方式,那么,意识形态是如何获得其普遍性,组织起各异的个人的呢?重要的机制就是意识形态质询(主体间镜像认同)以及意识形态缝合。符号系统会通过意识形态质询给每个个体安排位置,让每个个体认同自己的身份,同时将自身缝合(掩盖自身的局限与不一致),而缝合总是不完全的,其缝合留下的痕迹就是主体性的发生点位,其通过构建幻象,甩出剩余来确保主体经验的现实的一致性,并通过符号性认同和想象性认同进一步缝合自身。 对于意识形态缝合及其剩余,我举几个例子加以细致解释。有句话叫做“万物都有裂缝,那是光透进来的地方。”其思路与意识形态缝合的机制不谋而合,即意识形态的缝合必定是不完全的,主体就是从那个裂缝中产生出来的(因为如果完全缝合了的话,个人就会像写好代码的机器人一样机械循环,不会有自我意识和思考能力),并且主体能透过裂缝看到被意识形态掩盖的背后的真实(社会现实),但经过裂缝看到的光已经是被扭曲的,那就是意识形态为维持现实一致性而制造的幻象,驱动着主体去行动,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意识形态构建的幻象恰恰是作为现实的不可能性的内核(拉康意义上的实在界);在海湾停靠的船舶,为了抵御流动的海面,必须要用绳子绑在锚定点上才能维持自身的稳定,那锚定点就是意识形态缝合点,意识形态一致性的保证(拉康意义上的主人能指,防止能指链意义的滑动);珍珠的外表光鲜亮丽,但其形成恰恰要靠从外界偶然进入的,异己的物质作为凝结核才能生成,那不可消化的异质性内核就是实在界,内核外分泌的珍珠质就是符号系统、意识形态、象征界。 在幻象作为现实的不可能性的内核的意义上,意识形态恰恰涉及的不是主体的“知”的层面,而已经渗透到主体“行为”的层面,作为现实-幻象-建构决定着主体的行动,或者说幻象就是对实在界的匮乏的符号化。 想象性认同和符号性认同的区别就是“构成性的”和“被构成的”的区别,想象性认同是从主体自身的视角出发认同社会上的某个个体的形象;符号性认同则是从假定的他人的视角看自己,在他人的视角下自己应该成为什么样。这两个认同解决的就是移情机制,其根据是拉康的镜像理论。 实在界抵制符号化,其内核是创伤性的,意识形态必须通过自我缝合掩盖实在界的创伤,但符号化必然有剩余,其剩余就作为欲望-客体(客体小a)结构起了主体的欲望(当然还有前面提到的幻象-建构)。主体要进入欲望的维度要经过性化秩序,欲望围绕客体小a建构(拉康的幻想公式),主体在追求a的同时恰恰在逃避与a的过度接近,这就使a崇高化,a的崇高性恰恰掩盖其匮乏与创伤,而这种对主体认识论上无能(追求客体小a的失败)的标记就会带来快感,因为主体通过失败成功地触及了现象界的界限,窥探到表象背后的本质,但本质是表象之表象,本质的真相就是没有本质而假装有本质,本质通过假装这种假装而掩盖了实在界的空位,掩盖了实在界作为纯粹否定性的空无,将触及实在界的不可能性转变为禁止触及实在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