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政治权力是阶级统治的权力—第二节 政治权利是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
第二节 政治权力是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
一、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表现为利益
所谓利益,是指处于不同生产关系、不同社会地位的人们由于对物的需要而形成的一种利害关系。利益以需要为基础,但不能简单归结为需要。需要是一个社会学范畴,也是一个生物学范畴,表明一切生物有机体对外界的一种依赖关系。但是,在动物那里,由于意识不到自身与外界的关系,动物是有需要而没有利益的。因此,利益是一个专属于人的社会范畴,只有人的需要才和利益发生联系。人类历史上的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极不发达,生存条件极其艰难,个人高度依赖社会,个人利益无法从社会母体中分化出来,没有独立的利益主体,没有明晰的利益边界,社会内部呈现出一种无利益差别的境界,在这个意义上说,原始人类无所谓利益问题。因此,利益又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人类要生存和发展,首先要满足对衣、食、住和其他东西的需要。需要刺激生产,生产促进需要,需要构成了物质利益的基础。在社会生产中,一方面,人们进行劳动,生产物质生活资料,直接获取和占有物质利益;另一方而,人们在生产中形成的一定的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又框定人们对物质利益获取和占有的形式。人们只有在共同的活动和互相交换其活动的过程中,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在这个范围内才谈得到他们与物质利益的关系,因此,恩格斯说:“每一个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是作为利益表现出来。”【1】经济关系实质上就是人们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在这里,物质利益就是经济利益,这两个概念的含义是一致的。
一定历史时期的政治、法律制度总是有其特定的经济利益基础,又是以维护特定经济
【1】《马克思患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37页。
利益为使命而存在的。“社会不是以法律为基础的。那是法学家们的幻想。相反地,法律应该以社会为基础。法律应该是社会共同的、由一定物质生产方式所产生的利益和需要的表现”。【1】人们的政治思想、意志、道德、宗教的基础和根源也是经济利益,是从人的利益以及与这些利益联系着的生活状况、生存条件中产生的。如果多数人有同样的利益,同样的生活状况和生存条件,社会形成同样的思想和意志,如果多数人的思想和意志在社会上占据主导地位,那么,他们的利益也就成为或被说成是社会的普遍利益。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康德的唯心主义时指出,康德是德国市民利益的“粉饰者”,但他在“纯粹思想上”谈论“自由意志”时,“把这种理论的表达与它所表达的利益割裂开来”,没有意识到“这些理论思想是以物质利益和由物质生产关系所决定的意志为基础的”,因而是错误的。【2】同思想、意志、道德、宗教相比,物质利益是更加神圣不可侵犯的。马克思说过,英国教会宁愿饶恕对它的39个信条中的38个信条展开的攻击,而不饶恕对它的现金收入的1/39的攻击。【3】列宁这段话人们也是耳熟能详的:如果数学定理触犯了人们的利益,这些定理也会被推商的。【4】总之,任何政治制度、法律制度、思想意识、宗教哲学都不能脱离特定的经济利益而存在,其特点和演变轨迹都应该到特定的经济利益中去寻找。
二、阶级社会中经济利益表现为阶级利益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出现,原始社会固有的利益浑沌局面被打破了。私有制的产生加剧了利益分化的进程,逐渐形成了不同的利益群体和集团。当它们在生产和交换中由于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时,这些群体和集团就具有了阶级的含义。阶级的分野固然有许多标志,但最本质的标志是经济利益的不同,而经济利益的不同是由它们对生产资料的关系的不同决定的。这样,我们又回到了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命题:“必须到生产关系中间去探求社会现象的根源,必须把这些现象归结到一定阶级的利益。”【5】
在奴隶社会,社会分裂为两大阶级:奴隶主和奴隶。前者占有全部生产资料并占有奴隶本身,后者不占有任何生产资料,因而与前者的居绝对统治地位的经济利益相比,后者处于完全丧失经济利益的状态。在封建社会,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构成社会的两极,前者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291—292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13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2页。
【4】《列宁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194页。
【5】《列宁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480页。
占有基本的生产资料和不完全占有农奴,后者则以自己的生产工具耕种前者的土地,因此在经济强制或超经济强制下交纳地租之后,后者尚能从占统治地位的地主阶级的经济利益的缝隙中拾回自己的部分经济利益。这两种情况无疑都是一种“理想类型”的描述,一种理论的抽象。实际上,在前资本主义社会中,阶级利益在经济上还没有充分明确表现出来。社会划分为阶级固然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产阶级社会共同的现象。但是在前两种社会中存在的是等级的阶级,在后一种社会中则是非等级的阶级。社会结构划分为等级和阶层,意味着经济因素和政治、宗教、种姓、社会等因素交织在一起。这种社会条件下的利益形态是“个人利益”、“私人利益”、“特殊利益”的混合,它与虚幻的“公共利益”、“普遍利益”是相对立的。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个人利益或迟或早总是要发展为阶级利益的,换盲之,个人利益的阶级性质最终总是要除却模糊的等级面纱而鲜明凸现出来。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已经不再是一个等级,而是一个阶级了,它必须在全国范围内而不是在一个地区组织起来,并且必须使自己的利益具有一种普遍的形式,才能巩固自己的特权地位。同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这种明晰性也把资产阶级的对立物—工人组成一个阶级。马克思说:“经济条件首先把大批的居民变成工人。资本的统治为这批人创造了同等的地位和共同的利害关系,所以,这批人对资本说来已经形成一个阶级,但还不是自为的阶级。在斗争(我们仅仅谈到它的某些阶段)中,这批人逐渐团结起来,形成一个自为的阶级。他们所维护的利益变成阶级的利益。”【1】因此,与过去的阶级形成不一样,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起源和发展是由于纯粹的经济原因,这两大阶级的斗争,也首先是为了经济利益。
围绕经济利益展开的社会集团之间的斗争,不论采取什么形式,都是阶级斗争。例如,16世纪的宗教战争,马克思认为是为了“十分明确的物质的阶级利益而进行的”,因而从根本上说是“阶级斗争”。【2】1689年英国资产阶级和贵族、王权的妥协,如果不以俸禄和官职这些政治上的战利品让予贵族和地主,从而换取他们对金融、工商业中产阶级经济利益的充分照顾,那是不可想象的。经济利益甚至强大到足以决定国策。当1848年革命过后,德国资产阶级在经济上成为居民中最强大的阶级,国家都要服从它的利益。恩格斯说:“德意志帝国是一个具有半封建制度的君主国,然而在这里起决定性作用的归根到底却是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3】,尽管它离政治统治还很远。阶级对抗和冲突并不一定都采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196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400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293页。
取军事行动,也并不一定要诉诸刺刀和街垒,但是,“只要利益相互对立、相互冲突和社会地位不同的阶级存在,阶级之间的战争就不会熄灭。”【1】自恩格斯作出这一论断以来,一个多世纪过去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生活和阶级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各种利益集团的崛起是个引人注目的现象,经济利益似乎分散化了。但是有一点不应忽视:阶级利益的总格局并没有改变。任何利益集团在政治过程中要发挥作用,都必须以占有足够的资源为前提,利益集团的目标、活动重点、活动方式必须与这些资源结合起来才能发挥重大影响。一个集团拥有的资源越多,它在影响政策的竞争中得到的好处越多。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经济关系的性质规定着资产阶级仍是主要的资本所有者,掌握着大量的资源,因而只有它才能对政治决策起决定作用,其他的利益集团最多只能作为“边缘阶级”对政治体系施加一定的压力。经济利益仍然表现为阶级利益,因而阶级斗争依然存在。
三、政治权力是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
就政治与经济的关系而言,政治是从属的东西,而经济关系是决定性的因素,正如国家和市民社会的关系一样,不是国家决定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是我们分析政治权力的出发点。同时,被一定经济关系所决定的政治关系产生以后,也会对经济和生产发生巨大的反作用。政治权力的这种反作用,恩格斯概括为三种情况:“它可以沿着同一方向起作用,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引者注)就会发展得比较快;它可以沿着相反方向起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它现在在每个大民族中经过一定的时期就都要遭到崩溃;或者是它可以阻碍经济发展沿着某些方向走,而推动它沿着另一种方向走,这第三种情况归根到底还是归结为前两种情况中的一种。但是很明显,在第二和第三种情况下,政治权力能给经济发展造成巨大的损害,并能引起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的浪费。”【2】政治权力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说明了政治权力本身不是消极的被动的,正因如此,马克思主义者历来十分重视运用政治权力来争取和捍卫无产阶级的经济利益。列宁说:“从经济利益起决定作用的原理中,决不应当做出经济斗争(即工会的斗争)有首要意义的结论,因为一般说来,最重要的、“有决定作用的'阶级利益只能用根本的政治改造来满足;例如,无产阶级的基本经济利益只能经过用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的政治革命来满足。”【3】恩格斯也指出:“土地占有制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正如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斗争一样,首先是为了经济利益而进行的,政治权力不过是用来实现阶级利益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249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83页。
【3】《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62页。
的手段”。【1】政治权力作为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主要表现为;
第一,政治权力可以维护现存经济利益。在阶级社会中,不同阶级的经济利益是尖锐对抗的,被统治阶级不承认统治阶级经济利益的合法性,频繁地对现存的经济基础发动攻击,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不能不在借助各种政治强制工具的同时,把本阶级的利益说成是社会公共的利益、普遍的利益。能够做到这一点非政治权力莫属。在资本主义社会,一方面,政治权力是有组织的暴力,它可以通过政治强制对任何敢于向统治阶级地位提出挑战的人实行镇压,把被统治阶级的反抗限制在秩序之内,甚至可以强行剥夺被统治阶级的经济权利,从而有力地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另一方面,“市民社会的一切要求(不管当时是哪一个阶级统治着),也一定要通过国家的愿望,才能以法律形式取得普遍效力。”【2】政治权力以公共利益代表的面目出现,仲裁阶级之间的冲突,制定经济资源分配的规则,履行自己的社会职能,表现出很高的自主性。它愈是脱离社会,高居于社会之上,就愈能大规模、全方位地干预社会生活,愈能反映现存制度的“合理性”,愈能作为阶级统治生存下去。总之,“现代的资产阶级财产关系靠国家权力来'维持',资产阶级建立国家就是为了保卫自己的财产关系。”【3】
第二,政治权力可以提升经济权力。一个阶级在经济领域里占有经济资源,从而具有对其他阶级、阶层和集团的支配权和控制权,这只是阶级统治的一部分,确切地说,只是奠定了阶级统治的基础,还不是完整意义上的阶级统治。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早期的发展史,指出经济权力要变成阶级统治的权力,必须转变为政治权力。“在我们面前有两种权力:一种是财产的权力,也就是所有者的权力,另一种是政治权力,即国家的权力。”“所有者的权力”指资产阶级的经济权力,它常被封建阶级拥有的“国家的权力”通过任意征税、没收、特权和官僚制度等方式所“捉弄”,表明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还没有形成一个阶级。国家权力还没有变成它自己的权力”【4】。在资本主义发展以后,资本家由于占有生产资料,在生产过程中可以任意延长劳动时间,决定分配、雇用或开除工人等等,这同样是一种“所有者的权力”,即经济权力,不同的是,此时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已经形成一个阶级。当工人运动的发展提出抵制资本家这一经济权力时,资本家可以运用国家权力来维持、强固自己的经济利益,即把本阶级的意志转化为国家意志从而能够以国家意志的名义来发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46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47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71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70页。
言和行动。这种由阶级意志变为国家意志并由此而回馈到各阶级(包括统治阶级)身上的过程,就是经济权力变为政治权力即经济权力提升为政治权力的过程。
第三,政治权力是阶级解放的工具。我们已经知道,在阶级社会里,权力关系的实质就是统治和被统治的阶级关系,政治权力就是强制性的国家权力。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权力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压迫和剥削无产阶级的手段,因此,无产阶级要摆脱被剥削被压迫状态,不能到经济领域中去寻找出路,虽然经济斗争是无产阶级斗争的一个重要内容,资产阶级经济权力的削弱也在不同程度上意味着对无产阶级经济利益的让渡,但是,资产阶级经济权力的被剥夺最终仰赖于其政治权力的被剥夺。“因此,只有采取这样一种手段才能终止资本对劳动的剥削,那就是消灭劳动工具的私有制,所有工厂和矿山以及所有大地产等等都归整个社会所有,实行工人自己进行的,共同的社会主义生产。·····但是为此就必须使政权即管理国家的权力从处在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影响下的政府手里,或者从直接由资本家选出的代表组成的政府的手里,转到工人阶级的手里。”【1】这种权力的转移就是政治革命。
【1】《列宁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8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