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风云中的风云国王——征服者威廉(前篇)

征服者威廉,一个在中世纪西欧史中十分著名的人物。关于他的事迹最主要的有两个,其一是1066年的诺曼征服,使他从一个私生子变成英格兰国王;另一个,则是他统治末期时完成的英格兰土地手册,又被称末日审判书。那么接下来,本文就从征服者的出身开始,介绍下威廉在1066年英格兰三王争霸中的表现。至于他成为英王后的部分,就留到后篇中再说。

一、私生子年幼继位,小威廉北法成名
众所周知,威廉是个私生子,他父亲是诺曼底公爵罗伯特,母亲则据信是当地皮革匠的女儿。据说威廉的母亲点了勾引的密谋,并且成功掳获了刚刚继承了公爵领的罗伯特。虽然罗伯特很有能力,又是个中二病,但是还没有随意到在中世纪娶个出身低下的老婆的地步。于是威廉注定只能被打上私生子的烙印,这在中世纪是肮脏而不能被接受的。不过威廉的弱宣称有一部分就来自他的父系血统。威廉的爷爷理查,和英王“忏悔者”爱德华的母亲艾玛王后是兄妹。也就是说艾玛王后是威廉的姑奶奶,爱德华是威廉的大爷,远亲的伯父,说不定在流亡诺曼底的时候还抱过小威廉。
威廉很早就在父亲遗嘱的支持下继承了诺曼底公爵,甚至比爱德华成为英格兰国王还要早,当时威廉才7岁。要说威廉的父亲罗伯特,也是个有能力的人,在自己哥哥暴毙后接任了公爵之位,迅速成了法兰西最有权势的公爵之一。但他也绝对是个患有中二病的异类。也许是因为听到了基督之声,他不顾贵族反对坚持立自己的私生子为继承人后,扔下一切坚持要去耶路撒冷朝圣。当然这也可能是罗伯特和教会谈判的条件,以此让教会接受一个私生子为自己的继承人,使得威廉的身份合法化。结果不幸的是,罗伯特在从圣地回来的途中,就真的被召唤到上帝身边去了。而他早逝的后果,就是威廉一下子成了众矢之的。
小威廉本身就是私生子,又是个小屁孩,自然不受手下诺曼贵族待见,他的亲戚们基本都想取而代之。不过不知道是不是间谍总管给力,小威廉靠着各种替死鬼躲过了一系列的密谋,并且在法王亨利一世的支持下平定了叛乱。不过亨利也不是什么好老板,尽管一度支持威廉,威廉也在国内战争中支持了亨利,但威廉强大后亨利很快就把矛头调过来指向了威廉,只是最终被威廉击败了。从中可以看到,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还是有道理的,而忠诚在权利面前也不过是个笑话。不管怎么说,到1066年之前,威廉在诺曼底的统治已经基本稳定,他自然也就将目光移向了隔海峡相对的英格兰。
二、英格兰继承现争议,私生子公开有宣称
那么威廉作为一名法兰西的贵族,又如何会有英格兰的宣称呢?这还得从前任国王“忏悔者”爱德华说起。爱德华是个盎格鲁-撒克逊人,说到盎格鲁-撒克逊人,当年是乘着蛮族大风登上了英格兰,把土著民赶到了西边和北边的山里。不成想几百年后长江后浪推前浪,丹麦国王斯温把爱德华的老爹爱塞列德二世赶出了英格兰。因为爱塞列德的老婆是时任诺曼底公爵理查二世的姐妹,所以他们也就举家跑到了诺曼底避难。也就是说,爱德华成年前相当一部分时间是在诺曼底度过的。后来英格兰政权经过几次变动,爱德华登上王位,具体过程这里并不细说。总之可能是因为爱德华年轻时在诺曼底呆了太长时间,以至于他比起自己同族的盎格鲁-撒克逊人,更相信、重用诺曼贵族,生活方式也更像个诺曼人。这当然也就导致了盎格鲁-撒克逊贵族与诺曼人之间的矛盾。
此外,“忏悔者”爱德华自己并没有儿子,唯一的血亲是他的侄孙、年轻的埃德加王子,也是爱德华的合法继承人。不过可惜小王子太过年轻,无权无势,根本没有大贵族支持他登基,毕竟国内大半的土地都在哈罗德和他的兄弟控制之下。而威廉这边,则宣称爱德华曾许诺,死后由威廉继承王位。但是这样的口头宣称,能有多少可信度呢?这样的可能性并非没有,因为按照当时北海地区的习俗,是有这样靠约定的继承方式的。另一方面,英格兰的重臣哈罗德,在流落诺曼底时,也曾经向威廉承诺过将会支持他继承英格兰王位。因此对于比爱德华年轻了20岁的威廉来说,如果前面这两个承诺作数,那他只要等待即位就行了。
然而在1066年初,“忏悔者”爱德华病重并最终离世。作为盎格鲁-撒克逊贵族的代表,哈罗德近水楼台先得月,在国王葬礼上就宣布接任王位,将诺曼人完全排除在了继承之外。威廉毕竟跟英格兰只隔了一条海峡,消息很快就传到了他这里。对于威廉来说,英格兰的王位他可以说是觊觎已久。而且对他来说,哈罗德是曾经向他保证将来会支持他登上王位的。面对这样的结果,威廉自然暴怒。在派人与哈罗德交涉无果后,威廉决定以武力取回本应是自己的王位。
三、威廉自身势力强,背后支持者
威廉作为诺曼底公爵,自然代表的是诺曼贵族的利益。诺曼人是北欧维京人的后裔,是靠武力征服在法兰西最北部为自己争取来了一块领地并定居了下来。前面提到过,“忏悔者”爱德华在流亡诺曼底并回到英格兰当上国王后,由于年轻时的经历以及国内存在大量反对自己的领主,他遂大量重用诺曼人以制衡本地贵族。随着诺曼人在英格兰的势力不断扩大,自然而然也就盯上了英格兰的土地。然而此时英格兰的土地,绝大多数还是在盎格鲁-撒克逊贵族的手中,爱德华也不得不依靠本地贵族实行统治。在这种情况下,诺曼人能够分到的利益相当有限。而到爱德华统治的后半时期,国事许多实际上控制在哈罗德的手里。可以肯定的是,哈罗德肯定是排挤诺曼人在英格兰的势力的。那么对于诺曼人来说,想要什么就去抢回来才符合老祖宗的传统。同时,诺曼人的实力也不是吹的。作为维京人的后裔,单兵素质肯定不会太差。而且诺曼人基本已经法兰西化,军中骑士占了不低的比例,和几乎全是步兵的盎格鲁-撒克逊人相比,这也是他们的优势力量。
在威廉背后,除了自己在诺曼底领地的力量,还有两股势力支持着他。其一是弗兰德斯公爵,威廉的老丈人家。要说威廉的夫人弗兰德斯的玛蒂尔达,那也是个出身高贵的人。据说她是英格兰阿尔弗雷德大帝的后裔,同时还是法王的外孙女。因此传说在一开始,小公举根本不鸟一个私生子对她的追求。现在看到的记录大多都在歌颂威廉多么多么强势,直接去弗兰德斯上演了一把霸道总裁的戏码,但我觉得这明显是不太合理的。首先弗兰德斯的经济和军事实力都是比较好的,而且弗兰德斯是当年法王都想极力拉拢的势力,怎么会随随便便就让你威廉肆无忌惮的想怎样就怎样。不过不管怎么说,从政治的角度来看,两人的联姻可以说是强强联合。诺曼底和弗兰德斯相隔不远,从地理位置上讲互为依托,退可守备南面来的法兰西,进可控制北面的英吉利。而在对英格兰王权的争夺中,弗兰德斯的存在感一直很高,从之前的“忏悔者”爱德华到现在的威廉,都寻求过弗兰德斯的支持。把这样一股可以影响王位争夺的势力拉到自己手里,总好过他去支持别人。因此在威廉征服英格兰的队伍里,有着不少弗兰德斯人的身影。

不过威廉和玛蒂尔达的联姻也不是只有好处没有坏处。首先因为他俩是表亲,所以这次联姻教宗是反对的。不管是出于虔诚的信仰,还是为了摆平来自教宗的指责,威廉和玛蒂尔达以各自的名义分别出资,各修建了一座修道院。考虑到CK里建修道院的成本,这的确是一大笔钱。除了宗教上的反对,从玩笑的角度来讲,这场联姻可能还有一点点负面的影响。据传说玛蒂尔达非常的矮,只有120多公分,即使后来有人给她平反,据估计也不超过150公分,对于印象中的欧洲人来说,确实矮了一点。不知道是不是遗传的影响,威廉的几个儿子在记载中也都是短小精悍,真是一搓矬一窝。
支持威廉前往英格兰的另一股势力则是教宗。尽管威廉是个私生子,婚姻也遭到教廷的反对,然而总的来说威廉和罗马教廷的关系似乎还不错。除了威廉自身在参加教会活动还算是比较积极虔诚外,这种关系也跟威廉对教会大量的捐献不无关系。同时,11世纪正是罗马教廷改革的关键时期。罗马教廷需要扩展自己的权力,肯定不愿意与一个愿意和自己合作的人为敌。威廉进入英格兰之前,虽然英格兰同样信仰天主教,但是教派完全不同,实际上英格兰的教会根本不理会远在罗马的教宗。此时教宗正在极力争取地方主教任免权,然而想在英格兰任免主教简直是天方夜谈。对于罗马教廷来说,一个亲罗马教会的法兰西领主远比岛上的盎格鲁-撒克逊人好打交道。所以说支持威廉,显然对扩张教廷的势力范围有好处。于是教宗送给威廉一个小旗子,在精神上支持了威廉,并宣布威廉的行为是合法的,而威廉也的确需要这些支持。
除了这两股势力的支持,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威廉跨海征服英格兰,那么诺曼底的老家怎么办。威廉前半生最大的两个敌人都在法兰西北部,一个是先支持后反对他的法王亨利,也就是1066小卡佩他爹;另一个是曾经被威廉和亨利一起围攻,之后和亨利一起围攻威廉的安茹伯爵杰弗里二世。看看前面的地图,诺曼底、巴黎、安茹三地呈三角形互相牵制,整个就是一个法兰西版的小三国演义。然而这两个对手都在1060年前后过世,于是威廉在法兰西最大的敌人没有了,法兰西的贵族们巴不得威廉早点去搞事情而不是把矛头指向南方。
于是,有了爱德华在英格兰引入诺曼贵族的基础,还有教皇精神上的支持,又暂时没有后方的敌人,再加上威廉作为一个诺曼人的征服本能和手里拥有的诺曼人军队,当“忏悔者”爱德华国王过世之后,威廉感觉时机已经成熟,就此踏上了将自己人生推上巅峰的征服之路。
四、黑斯廷斯宿命之战,私生子终成征服者
此时离威廉与哈罗德之间的交战还有半年多,在这半年多的时间里,威廉在为接下来的战争做准备。除了集结他自己的力量,训练军马,准备船只,他也在寻求盟友的支持,甚至是被逐出英格兰的托斯提格,哈罗德的胞弟。不过对威廉来说,托斯提格并不是个一心支持自己的盟友。时值晚春,当威廉还在准备军马船只之时,托斯提格已经迫不及待地重返英格兰南岸。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统帅,威廉当然不可能在缺少准备的情况下匆忙出击,毕竟哈罗德对威廉跨海出兵一直有所防备。并且此时在诺曼底,也并不是全部贵族都支持跨海出征。威廉在准备军马的同时,也向教宗寻求支持,教宗也确实支持了他的主张,这使得威廉师出有名,而不再只是凭借弱的不能再弱的弱宣称或者伪造的宣称权。
等到夏天接近结束,威廉终于决定出兵了,毕竟要持续供给1万多人的军队开销是很大的。但是此时威廉又要面对另一个困难,不同往常的夏季,海风的风向始终不适合跨海出航。这时候威廉一定希望军中有个诸葛孔明,登上舞台扭一扭就能借来东南风。可惜公爵大人只能继续等待时机,而能够出海的时间越来越少,一旦到了秋天几乎就不可能再出航,也就宣告了战争的结束。毫无疑问,这时军中肯定人心涣散,很多人肯定认为他们是非常不幸的,已经被上帝所抛弃。而且对他们来说更不幸的是,威廉最终决定逆风出海,结果被吹回了法国海岸,还没开战就损失不少军马船只。据当时的记载,威廉此时看着教堂的风向标,泪流满面。
不过也许上帝从未抛弃过威廉,到了9月底,等了将近2个月后风向终于转变了。尽管航行过程并不能说是一帆风顺,不过威廉的军队在登陆时几乎没有遇到什么像样的抵抗。此时海峡对面,哈罗德已经撤离了,并刚刚在北方的约克郡战胜了哈拉尔德。虽然没遇到什么抵抗,但威廉在苏塞克斯登陆时还是摔了个嘴啃地。苏塞克斯是哈罗德的老家,离伦敦咫尺之遥,威廉登陆后迅速在周围建立了根据地,相当于直接在哈罗德的心脏部位刺下了一把尖刀。虽然到此时还算顺利,然而毕竟威廉的军队跨海而来缺少补给支持,显然时间拖得越长将要面对的困难也越多。对威廉的军队来说,速战速决更有利,而在哈罗德的老家烧杀抢掠看起来是个激怒哈罗德的好办法。事实上哈罗德也确实中了这个圈套。也许是不能忍受威廉在苏塞克斯恣意妄为,也许是战胜了哈拉尔德使得他有些膨胀,哈罗德不顾劝阻,不等援军很快离开了伦敦前去征讨威廉。
于是在1066年10月14日,两军在黑斯廷斯北方列阵,迎来了决定双方命运的一战。哈罗德的军队占据了战场上的一处高地,按照英格兰的传统战法,组成了密不透风的步兵盾墙。而威廉的军队则部署在坡地的下方,由弓兵、步兵和骑兵组成。面对哈罗德的盾墙,威廉的军队并没有什么太好的办法。无论是弓兵齐射,步兵接战,还是骑兵冲锋,都不能打破哈罗德军队的防守。

战斗持续的时间越久,对威廉越不利。于是他的军队开始撤退,想要诱敌深入。也许此时盎格鲁-撒克逊人想起了击败哈拉尔德时的胜利,他们离开了自己占有优势的盾墙,跑下山坡向诺曼人发起冲锋。失去了盾墙的支持,疲惫不堪的盎格鲁-撒克逊士兵彻底暴露在诺曼骑士的冲击下,而双方步兵也短兵相接,陷入了胶着的肉搏战中。据大部分记载表示,哈罗德在乱军之中头部中箭阵亡。随着国王阵亡,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军队彻底被击溃,威廉取得了一场决定性的胜利。
在取得黑斯廷斯的胜利后,威廉并没有停下脚步。由于伦敦的贵族拒绝向他投降并拥立了几乎被人遗忘的埃德加王子,威廉只能继续征服之旅。威廉首先向东占领了肯特,控制了海港并解除了被夹击的威胁,随后在西边度过了泰晤士河,直逼伦敦。最终小王子也上演了一把倒戈卸甲,以礼来降的戏码。

终于威廉入主了伦敦,同年圣诞节,威廉在一片骚乱中正式加冕为王,彻底摆脱了私生子之名,成为开创了英格兰诺曼王朝的征服者。加冕后威廉继续在英格兰洗地,将大量征服来的土地分给诺曼贵族,建设城堡并镇压王国北部旧贵族的叛乱。而这之后的故事,就让我们留到后篇时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