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文学理论课程全集 共28讲 新版(逐步更新)

2023-03-06 15:00 作者:ElCornzan  | 我要投稿

绪论 理论与文学理论

一 理论是什么?

1.理论:Theory,原意为去观看。理论的本意为一种观察和沉思,这种观察是非沉浸式的。用一种审视的眼光去看待关于阅读的一切活动。

理论与反思:反思是理论的品格。人心中的选择没有一个确切的标准,都是在比较之中做出的选择。


二元对立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诗文解读:

虚实对立,远近关系,作者有意,无意,有限与无限(主客之间)。在有限之中把握到了无限,瞬间之中把握到了永恒。来自于结构主义的分析。

2.理论与常识(常识是理论的对象)

理论与常识背后都是一种观念。常识来源于经验,理论来源于反思,是一种经过过滤以后的常识,是被证明过后的某种观念体系。

3.理论与阐释(阐释是理论的功能)

雷蒙德威廉斯《关键词:文化与社会》对理论的解读:

理论是一种观念体系,一种思想系统;理论还是某种推测和思索;理论生成源于人把握深层次世界的某种欲望,人总希望找到世界的的某种规律。

传统理论和现代理论的区别:

传统理论,本质上就是找规律,与此同时容易使理论变成工具。

现代理论:本质的难于把握和总结导致走向某种阐释

4.理论与实践

a.理论源于实践:实践的对象是丰富多样的,理论本身也应该是丰富多样,不是僵化教条。

b.关于实践:实际去做一件事。实践必须作为一种物质实践,到底存不存在精神实践?实践同时作为一种主观精神生产过程,理论是一种精神实践。


二 什么是文学理论

1.对文学现象的抽象反思

a.文学活动的两个系统:

文学创作到文学作品再到文学接受;文学生产到文学价值再到文学消费。

b.文学四要素及其关系

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与批评传统》提出,叶维廉对四要素的新解释《地域的融合:中西诗学对话》。刘若愚《中国的文学理论》都是对四要素的阐释。

2.对文学文本的深入分析

解读文化现象背后的原因,提出为什么。

3.对文学观念进行学理探讨

第一章 文学的本体视域(文学本质论)

1.文学本质问题(文学是什么)

a.文学是否可以定义?

不可定义:维特根斯坦为代表的《逻辑哲学论》,世界分为可说与不可说。《哲学研究》中提出家族相似理论,

家族相似:“游戏”。一个不断延展的概念。


莫里斯韦茨《理论在美学中的作用》。类似观点,艺术也是无法定义的的。属于不可说的部分,一个无限延展的概念。

乔纳森卡勒《文学理论》,反本质主义。文学是什么不重要。


2.理论与经验

a.区别

理论,不可定义。

经验,可定义。理论来源于对经验的某种提炼和总结。

b.文学的定义方式

实指性定义

逻辑定义

i.属加种差法:被定义项=种差+邻近事物的属。

种差:被定义项与其他事物的区别。

ii.文学的存在方式

物质形态:对于文学是一种物质和载体

精神形态:起点。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c.属加种差法定义的问题

i.只是揭示了关系,没有揭示本质

ii.它假定了种差之间的界线是清晰的


3.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

a.唯名论与唯实论

本质→事物的共相。唯实论认为共相是存在的;唯名论认为共相不存在,它只是一种虚构,名词背后并不指向一个具体的东西。

b.结构论与关系论

“忒休斯之船”,同一性问题。

文学就是组成的关系结构,体现为语言的运用。

c.本质主义的问题与缺陷

i.预设了存在一个现象与本质的关系。罗格斯中心主义。

ii.误以为本质是一个普适性的既定事实。本质应该是不断变化的,(变化的本质还是本质吗?)任何关于本质的定义都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下的表述。

iii.误以为文学的本质是唯一确定的。这时候容易犯一个过分概括的错误。

d.反本质主义的问题与缺陷

i.绝对的本质(超时空普遍性的本质)和相对本质(特定历史时期和环境的本质)。

ii.文学本质具有一定的可把握性。

文学性的四个维度(审美,语言,想象,形象),把文学问题(是非性)转换为文学性(强弱性问题)问题。

e.作为“事件的文学”

伊格尔顿,《文学事件》。文学本质是就是一个事件,文学的五个特性,虚构性,道德性,规范性,非实用性,语言性。

思考:从事件角度理解文学本质。


二 文学性与文学本质问题

(一)维度一:文学的文化属性和审美属性

文学是一种文化形态,文化具有历史性。

文学是一种审美文化,具有审美属性的言语行为,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1.作为文化形态的文学

2016年10月13日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鲍勃迪伦引发的关于语言,文学和文化的思考。

(1)文化的本质

雷蒙德威廉斯:人类的一种生活方式(余秋雨:文化是一种成为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它的最终成果是集体人格)。文化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2)文化背后体现了人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2.作为审美文化的文学

思考:关于武汉疫情相关影视剧作品意义的思考。

关于教材删减部分(举例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思考。

文学能够建构现实。

(1)审美文化:以审美视角对人类生活方式的一种重塑,通过这种重塑来符合人的某种审美理想。

(2)文学提供的是虚拟情境。在虚拟情景当中人的情感能够得到释放。

科林伍德《艺术原理》:情感两个阶段,负荷和释放。文艺可以让人释放情感。

文学代偿了现实生活中无法满足的东西。

(二)维度二,文学的语言属性与符号属性

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的区别:

(1)文学语言是陌生化语言,日常语言是自动化语言(代表俄国形式主义者什克洛夫斯基《词语的复活》)。

(2)指涉性和非指涉性,代表了多义性和确定性;深度和浅度。代表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韦勒克《文学理论》(文学语言是内涵式,日常语言是直指式)。

(3)虚拟性和现实性语言。代表作家伊瑟尔《文本的召唤结构》,文学是一种描述性语言,日常语言是解说性语言。

(4)内指性和外指性。德国接受美学家施迪尔勒《虚构的文本阅读》,加大拿佛莱《批评的解剖》

(5)情感表现和信息传递(可感性和非可感性)。新批评代表瑞恰兹。

(6)生成性与惰性。保罗克利《言语的力量:科学与诗歌》。

(7)伪陈诉与陈诉。文学对象的真伪问题,不指向现实的真伪。现实语言必须指向真伪。

(8)述行语言与记述语言(杜拉斯《情人》)。代表美国哲学家约翰赛尔《言语行动》《表达和意义》,英国奥斯丁《如何用语言做事》。强调语言的用法。

述行语言:表示这某种许诺或暗示,说话人要实践或者执行他所说的语言。对读者进行劝说,说服,干预读者判断。

记述语言:对事物进行叙述或者陈述。

(9)含蓄的意义与清晰意义之比超过一个日常标准。解构主义者保罗德曼《阅读的寓言》

字面性与修辞性。

(三)维度三:文学的情感性和形象性

1.情感性

(1)情感和欲望的关系(人的某种需求)

文学诞生的原因是人有话要说,意味着现实有某种匮乏,或者源于某种审美理想。

(2)情感与主体

情感是生命本质的体现。通过语言来表达每个人独特的个性和情感。作家和情感之间形成了,某种绑定关系。这时候就形成了某种作家的主观性,作品形成的时候天热带了作家的主观性。

(3)后情感文学

人的情感是可以被建构的。

美斯特洛维奇《后情感社会》。情感特性:虚拟性,表演性,代理性。

情感是一种可复制的产品:情感失去了内在体验,变成了一种话语。

情感有意的拉开了与主体间的距离

情感话语的泛滥:情感的价值

思考:在看经典(畅销)作品的时候,我们需要的是作品的经典性还是只是看这个动作本身?

2.形象性

思考:微信聊天为什么喜欢用表情包?

抒发感情的中介,文学所用的媒介是语言,语言具有某种公共性,是一种理性的存在。文学同时又要表达情感,情感又是私人性的,非理性的。在通过公共的东西表达情感的时候,必然会发生损耗。

作家借用公共性的东西表达私人性的情感,考验作家技巧的时刻。

霍桑《威克菲尔德》

形象大于思想:

1.含义

(1)作品形象所包含的意义超过了作品的主观意图。举例《红楼梦》,巴尔扎克《人间喜剧》,巴金《秋》

(2)作品形象所表现的意义与作品意义矛盾。

2.原因:

i.形象的间接性和不确定性

ii.接受主体的主观能动性:读者进行阅读再创造;作者的创作受到时代限制

iii.作者自身的思想矛盾,作者的主观意图不等于作者的全部思想。

(四)维度四:文学的想象性和虚构性

1.文学的真实性问题

真:现实主义。

i.文学是作家对生活的反映,反映现实生活的真相。

ii.真相:不是现象真实,而是本质真实。

iii.社会科学是逻辑的真实,文学艺术是艺术的真实。用形象揭示显示生活中的本质。

文学的认知性:

iv.真:与现实相符,这是一个认知的过程,体现一种认知性。

v.“真”的多义性问题:事实之真(实然)和价值之真(应然)。

三 文学与意识形态

1.关于审美意识形态的论争

(1)肯定: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

1982年孔智光《论艺术时光》,艺术的本质是审美艺术形态。1982年钱中文《试论人性共同形态描写及其评价问题》,文艺是一种具有审美特征的意识形态,审美反映论。1989年王元镶《审美反应与艺术创造》,文学的独特性就是对现实的审美反映。1992年,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文学是显现在话语含蕴中的意识形态;1999《审美意识形态论作为文学的第一原理》。

(2)反对派:文学不是审美意识形态

1988年董学文《文学理论原理》,文学具有某种非意识形态,是意识形态与非意识形态性的集合。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意识形态形式不等于意识形态。2003年周忠厚《文艺不是审美意识形态》,2006陆贵山《文学·审美·意识形态》。

2.审美意识形态的论证逻辑

(1)《文学理论教程》:

A.文学是意识形态

B.文学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审美的意识形态

C.所以说文学是一个特殊的审美意识形态(话语蕴藉)。

(2)《文学理论(马工程版本)》

A.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

B.文学是审美的艺术

C.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3.意识形态概念内涵

(1)意识形态的本质就是一种想象

A、意识形态不是知识,也不是科学

B、意识形态的本质是个体与现实的想象性关系

C、这种想象是一种本该如此的想象

D、意识形态这种想象是一种本不属于自我的想象,想象本身就是被建构出来的,我们总是欲望着别人的欲望。

E、作用于实践的想象

(2)意识形态的建构方式:询唤。主要表现方式为广告,创建一种本该如此的想象,建构认同。不断的建构个体成为主体。

4.文学与意识形态

(1)分析作品如何建构自我与现实的想象关系。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其实就是某种镜像从而与读者达成认同。举例郁达夫《春风沉醉的晚上》。体现在叙事策略上,套路背后渗透着某种意识形态。叙事类型,举例穿越小说,给人提供一种想象性的满足,出显示生活中某种焦虑的影射。

(2)分析作品的离心结构。分析作者表层与深层传达出来的不同东西,在深层传递出来的东西和表层的大相径庭,呈现出一种离心的状态。

(3)分析文学传播过程中的接受、改写与误读。举例《卖火柴的小女孩》《皇帝的新装》。


第二章 文学的作者视域

一 作者问题的复杂性

1.作者的原创问题

博尔赫斯:《吉坷德》的作者,皮埃尔梅纳尔。作品的作者是不是唯一的?作家和作品有没有必然的绑定关系?

“无限猴子定理”引发的思考,任何人都有可能创作任何一种作品。刘慈欣《诗云》,关于作品与作者创作的绑定关系,文学创作是一种非常独特的能力。

2.作者的考证问题

《水浒传》施耐庵作者问题,故事部分来源于宋元话本,施耐庵作为最后编纂者是作者吗。《红楼梦》作者考证变迁,曹雪芹,高鹗,程伟元。


二 作者中心论

将作者视为具有一个独立个体;作品的意义源于作者。

1.知人论世与传记批评。

分别由孟子与圣博夫提出。

(1)文本是作者生产出来的,文本一定是作者某种观念的反映;

(2)文本的意义源于作者,需要作者的生平经历,时代,背景;

(3)通过资料阐释作品。

2.独创性与作者天才论

1759年 扬格《试论独创性作品》。作家具有独创性,那种独创性是天才的,无法复制或者培养的。

3.作者中心论的反思

影响:

(1)作者本人是意义的源泉,需要了解作者的生平和背景。

(2)作品与作者之间的绑定关系。

(3)作者的权威性得以建构。

(4)作者具有不可复制性。

(5)对作品阐释的绝对权威(话语权)。

反思:

(1)作品是某种历史或者资料的证明,作品的独立性和审美性丧失了。

(2)预设了某种因果关联,作者是因,作品是果。

(3)作者中心论很容易滑向两个方向,一是强调社会历史决定论,二是神秘论,作家的创作都是不可知的。

三 作者中心论的解构

1.罗兰巴特,1967《作者之死》。

(1)写作是一种否定,对主体性否定。

(2)文本的主体性归结于语言,语言才是文本的主体,文本从某种程度上讲是语言的编织物。

(3)否定“作者先于文本”,作者与文本应当是同时出场

(4)作者死亡宣告了读者诞生。

2.福柯,1969《作者是什么?》

(1)作者的在场与缺席的问题

符号,表达对象不在场。写作这个事情,作家和对象应该是在场的。但是福柯认为,作家在创作的时候作家是不在场的,在场的是一整套的知识结构。

(2)作者主体性消亡

写作消解了作家的主体性,写作“杀死”了作家。

(3)作者功能问题

作者名字一定是个专有名词,作者名字在给文本归类,背后是一整套的权利话语。


四 作者个性与文学传统

1.原创性作品必然会受到传统影响的一个结果。鲁迅的《狂人日记》与果戈里的《狂人日记》。

鲁迅的《药》与屠格涅夫《双手白净的人和双手脏乱的人》与波德莱尔《绳子》。



如何看待创作时候受到的必不可少的前代作品的影响?

2.传统与个人才能

文学理论课程全集 共28讲 新版(逐步更新)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