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天地》第十一话(附带古文复习)
庆历四年1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2。越明年3,政通人和4,百废具兴5,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6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7。
占位予观夫巴陵胜状8,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9,朝晖夕阴10,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11,前人之述备矣12。然则北通巫峡13,南极潇湘14,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占位若夫淫雨霏霏15,连月不开16,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17,山岳潜形18,商旅不行19,樯倾楫摧20,薄暮冥冥21,虎啸猿啼。登斯22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占位至若春和景明23,波澜不惊24,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25,郁郁26青青。而或长烟一空27,皓月千里28,浮光跃金29,静影沉璧30,渔歌互答31,此乐何极32!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33,宠辱偕忘34,把酒临风35,其喜洋洋36者矣。
占位嗟夫37!予尝求古仁人之心38,或异二者之为39,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40,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41。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占位时六年42九月十五日。
古文观止写景辞赋精选爱国抒情初中文言文景色情感文言文
晋太元1中,武陵2人捕鱼为业3。缘4溪行,忘路之远近5。忽逢6桃花林,夹岸7数百步,中无杂8树,芳草鲜美9,落英10缤纷11。渔人甚异之12,复前13行,欲14穷15其林。
占位林尽水源16,便17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18若19有光。便舍20船,从口入。初21极狭,才通人22。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23。土地平24旷25,屋舍26俨然27,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8。阡陌交通29,鸡犬相闻30。其中往来种作31,男女衣着32,悉33如外人34。黄发垂髫35,并36怡然37自乐。
占位见渔人,乃大惊38,问所从来39。具40答之。便要41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42来问讯43。自云44先世45避秦时乱,率46妻子47邑人48来此绝境49,不复出焉50,遂与外人间隔51。问今是何世52,乃53不知有汉,无论54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55所闻56,皆叹惋57。余58人各复延至59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60。此中人语61云:“不足62为外人道也63。”
占位既64出,得其船,便扶向路65,处处志之66。及郡下67,诣68太守,说如此69。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70,遂迷,不复得路。
占位南阳刘子骥,高尚71士72也,闻之,欣然73规74往。未果75,寻76病终77,后遂无问津78者。
古文观止理想文言文初中文言文生活
出自部编版八年级下《桃花源记》
大家都在搜
影音娱乐平板哪款好
动漫美女图片
资讯是什么意思啊
p
游戏大全
成人技术培训学校
史蒂夫哈维
p
译文
逐句全译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说,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结果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但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桃花源路的人了。
查看更多
精选初中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试卷
试题来源:《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检测卷》
04:45
特惠倒计时
0.7元每天解锁同单元试卷
注释
太元: 东晋孝武帝的年号(376-397年)。
武陵: 郡名,今武陵山区或湖南常德一带。
为业: 把……作为职业,以……为生。为,作为。
缘: 顺着、沿着。
远近: 偏义复词,仅指远。
忽逢: 忽然遇到。逢,遇见。
夹岸: 两岸。
杂: 别的,其他的。
鲜美: 鲜艳美丽。
落英: 落花。一说,初开的花。
缤纷: 繁多而纷乱的样子。
异之: 以之为异,即对此感到诧异。异,意动用法,形作动,以……为异,对……感到诧异,认为……是奇异的。之,代词,指见到的景象。
前: 名词活用为状语,向前。
欲: 想要。
穷: 尽,形容词用做动词,这里是“走到……的尽头”的意思。
林尽水源: 林尽于水源,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尽,完,没有了。
便: 于是,就。
仿佛: 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若: 好像。
舍: 舍弃,丢弃,
初: 起初,刚开始。
才通人: 仅容一人通过。才,副词,只。
豁然开朗: 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然,……的样子。豁然,形容开阔敞亮的样子;开朗,开阔明亮。
平: 平坦。
旷: 空阔;宽阔。
屋舍: 房屋。
俨然: 整齐的样子。
属: 类。
阡陌交通: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南北走向的叫阡,东西走向的叫陌。交通,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
鸡犬相闻: (村落间)能相互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相闻,可以互相听到。
种作: 耕种劳作。
衣着: 穿着打扮,穿戴。
悉: 全,都。
外人: 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下同。
黄发垂髫: 老人和小孩。黄发,旧说是长寿的象征,用以指老人。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子。髫,小孩垂下的短发。
并: 都。
怡然: 愉快、高兴的样子。
乃大惊: 于是很惊讶。乃,于是,就。大,很,非常。
从来: 从……地方来。
具: 通“俱”,全,详细。
要: 通“邀”,邀请。
咸: 副词,都,全。
问讯: 询问消息,打听消息。
云: 说。
先世: 祖先。
率: 率领。
妻子: 指妻室子女,“妻”“子”是两个词。妻:指男子配偶。子:指子女。
邑人: 同乡(县)的人。邑,古代区域单位。《周礼·地官·小司徒》:“九夫为井,四井为邑。”
绝境: 与人世隔绝的地方。绝,绝处。
焉: 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从这里。
间隔: 隔断,隔绝。
世: 朝代。
乃: 竟,竟然。
无论: 不要说,(更)不必说。“无”“论”是两个词,不同于现代汉语里的“无论”。
具言: 详细地说出。
所闻: 指渔人所知道的世事。闻,知道,听说。
叹惋: 感叹、惋惜。惋,惊讶,惊奇。
余: 其余,剩余。
延至: 邀请到。延,邀请。至,到。
去: 离开。
语: 告诉。
不足: 不必,不值得。
既: 已经。
便扶向路: 就顺着旧的路(回去)。扶:沿着、顺着。向,从前的、旧的。
处处志之: 处处都做了标记。志,动词,做标记。处处,到处。
及郡下: 到了郡城。及,到达。郡,太守所在地,指武陵郡。
诣: 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
如此: 像这样,指在桃花源的见闻。
寻向所志: 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寻,寻找。向,先前。志,名词,标记。
高尚: 品德高尚。
士: 人士。
也: 表判断。
欣然: 高兴的样子。
规: 计划。
未果: 没有实现。果,实现。
寻: 随即,不久。
终: 死亡。
问津: 问路,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
津: 渡口。
查看更多
赏析
本文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文章开端,先以美好闲静、“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作为铺垫,引出一个质朴自然化的世界。在那里,一切都是那么单纯,那么美好,没有税赋,没有战乱,没有沽名钓誉,也没有勾心斗角。甚至连一点吵吵嚷嚷的声音都听不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那么平和,那么诚恳。造成这一切的原因,作者没有明说,但从“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句中已隐约透露了消息:原来归根结底,是因为没有一个高踞人民头上为私利互相攻伐的统治集团。这个幻想中的桃源世界,对生活在虚伪黑暗、战乱频繁、流血不断的现实世界中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令人神往的。作者的简净笔触,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桃花源的气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当然,这种理想的境界在当时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通过对大同社会的构想,艺术地展现了大同社会的风貌,是不满黑暗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憧憬以及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桃花源中的家庭多为主干家庭(三代同堂),从“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从“男女”、“黄发”、“垂髫”这三个词便可以看出此点。
文章的结构也颇有巧妙之处。作者借用小说笔法,以一个捕渔人的经历为线索展开故事。开头的交代,时代、渔人的籍贯,都写得十分肯定,似乎真有其事。这就缩短了读者与作品的心理距离,把读者从现实世界引入到迷离惝恍的桃花源。相反,如果一开头就是“山在虚无缥缈间”,读者就会感到隔远,作品的感染力也就会大打折扣。“不足为外人道也”及渔人返寻所志,迷不得路,使读者从这朦胧飘忽的化外世界退回到现实世界,心中依旧充满了对它的依恋。文末南阳刘子骥规往不果一笔,又使全文有余意不穷之趣。
查看更多
作者
陶渊明 [táo yuān míng]
晋宋之际的思想家、文学家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汉族,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曾做过几年小官,后因厌烦官场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
[下界战神]
古语云:“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我出生在下界的朱灵族,从小受尽了欺负。
可我不服啊!
我离开了下界,游历四方,苦练剑术,学习知识,我想摆托这种不公正的困境。我发誓要以一个男性朱灵的身份,用手中的剑,斩断朱灵族千年来的怨结。
在广袤的天地间,我发现了许多“天涯沦落人”,他们也受到各种不公平代遇,有着悲惨的经历。
我不像某人那样直接提供帮助,而是将我所学的传授给他们,教他们如何生存。
近些年,我一直在明王国。
这天,王都各处都发生了动乱,最大的一场在王都的日月广场。
场面混乱不堪,令我印象清晰的是一位邻国的大使(好像是洛吉亚的)倒在了做乱者的棍棒之下。
这场无组织的乱斗持续很久,最后引来了王国军的装甲部队。
然后就是最令我气氛的一幕。
我承认那时我已丧失理智,我拔刀了。
我袭击了王国的兵人,这一行为看似扶弱实则扰乱了王都的秩序。我救了民众,但同时带来了恐慌。因此,明王国的又一支治安队伍——岷兵团,闪亮登场。看来一场战斗无法避免。
首先赶到队伍由几位少女领导着,不得不承认,她们真的是美丽又勇敢,不过还是被眼前的情景吓了一跳。
粉毛的美女开着「通灵附体」,萌萌的鹿角上闪烁着柔和的光芒,双手紧握大斧,平静的眼神难以掩饰其内心的紧张;紫毛的美女好像刚睡醒的样子,但已经进入战斗状态,召唤出数支枪炮,蓄势待发;白毛的美女要冷静一些,剑上叠满了魔法,不露一丝破绽。
随后从罗刹庙方向赶到的是一个男性青年,他手持一柄巨刃,大喊“奉公执法”。我好像在哪见过他,眼熟得很。他的气质也给我熟悉的感觉,但与他的长相不是很相符。
从牧国公府方向又来了一位高质量美女,淡绿的长发与「通灵附体」的发光耳朵相辅相成,不免让人多看几眼。她的神情有些失落,好像错过了什么。
最后从城北茶馆方向来的一支队伍,带头的是位桃衣美男,其样貌之俊俏不亚于几位女生。
一次面对岷兵团六个队长?不,是七个!还有一位早就埋伏在不远的城楼上,暴露他的是他那无尽的杀意。他给我的感觉要比前面六人都要强大,应该可以让我受点小伤。
如果‘墨斗’的情报没错,我现在对付的分别是岷兵团第一、二、三、五、七、八、九番队的队长。
正当我仔细打量着他们的时候,埋伏的一番队队长突然向我发起攻击,一阵血红色风暴从背后卷来。
说实话,他还算强,不过……我一刀破了他的攻击,并打出一拳作为“回礼”。
以一敌七,呵呵,优势在我。我不喜欢夸耀自己的实力,旁人予我的那堆称号暂且不提,战斗正式开始前自我介绍一下。
“岷兵团的诸位,请记住,我名为泰斗,为世间公道而战!你们虽然自诩‘王都守护者’,可在我看来与权贵的走狗无异!”
—————————————————————————————
译文
逐句全译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降职到巴陵郡做太守。隔了一年,政治清明通达,人民安居和顺,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当代人的诗赋刻在它上面。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我观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衔接远山,吞没长江,流水浩浩荡荡,无边无际,一天里阴晴多变,气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那么向北面通到巫峡,向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水,降职的官吏和来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像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寒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一译:行商和客商)不能通行,船桅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长啸,猿在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有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满眼都是萧条的景象,感慨到了极点而悲伤的心情。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游来游去,岸上的香草和小洲上的兰花,草木茂盛,青翠欲滴。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地响起来,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啊!(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情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觉得喜气洋洋了。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哎呀!我曾探求过古时仁人的心境,或者和这些人的行为两样的,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不在朝廷做官而处在僻远的江湖中间就为国君忧虑。他进也忧虑,退也忧愁。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古仁人必定说:“先于天下人的忧去忧,晚于天下人的乐去乐。”呀!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与谁一道归去呢?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写于为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环1滁皆2山3也。其4西南诸峰,林壑5尤6美,望之蔚然而7深秀8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9,而泻出于10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11,有亭翼然12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13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14之者谁?太守自谓15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16醉,而年又最高17,故自号18曰19醉翁也。醉翁之意20不在酒,在乎21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22之心而寓23之酒也。
占位若夫日出而林霏24开25,云归而岩穴暝26,晦明27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28发29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30,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占位至于31负者32歌于途,行者休于树33,前者呼,后者应,伛偻34提携35,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36,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37;山肴38野蔌39,杂然40而前陈41者,太守宴也。宴酣42之乐,非丝非竹43,射44者中,弈45者胜,觥筹交错46,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47白发,颓然乎其间48者,太守醉也。
占位已而49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50,鸣声上下51,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52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53谁?庐陵54欧阳修也。
古文观止辞赋精选情感宴饮文言文抒情场景初中文言文景色山水
—————————————————————————————
来将的自报家门让众岷兵吃了一惊,这位“下界战神”的名望已是家喻户晓。
“全体岷兵,列阵形,准备作战!”
哈娜下令。
“不,除队长之外所有岷兵撤离日月广场。”籽然提出异议,“这种实力差距并非人数和战斗阵形可以弥补,留下来只会让队员们白白送命。”
“籽然说得对,”负伤的米神从废墟中走出,冷静地分析,“如果是崔斯坦那种水平,与精英队员协同作战可以让局势对我们有利。但以他的实力来看,队员们的存在几乎可以被舍去。全体都有!第一、三番队分别前往所有民乱地点进行处突,同时制止王国军过激行为;第五、七番队对王都全域进行巡逻;第九番队回家与U队协作部署防御制机,以防‘墨斗’趁虚而入。”
众岷兵得令,撤出这场一定会失去性命的战斗。
“那牧国公和丞相怎么办?他们才是始作俑者!”
子音说。
“不必去管。面前的战斗不再是他们政场交锋的延续,而是代表王都、王国和平安定的岷兵团队长与代表世间公正道义的泰斗先生的一场死斗。”柒宿补充说,“籽然兄弟,还记得你的觉悟吗?不管泰斗的本意如何,他的行为已经站到了我们岷兵团的对立面。”
“我当然会全力以赴!”
泰斗极其耐心地听完了他们的对话,紧接着迎来了第一波攻势。
哈娜首当其冲,挥斧向前,与泰斗缠斗起来。泰斗散漫地招架,斧来刀往。从旁人视角观看,哈娜在这几回合内的表现已有了飞跃式的进步,她有认真地钻研过战斗技巧,不过在泰斗看来还是太嫩。在接下一记「震雷削」、一招「风旋斧」后,泰斗猛然发力,挡开哈娜的斧头,并使用以刀柄撞击的技能「豚豚冲」攻其腹部。
哈娜只是“诶呦”一声,没被击飞,反而顺势抓住泰斗的胳膊。这在泰斗的意料之外。几秒钟的时间,鲜红的荆棘从后方将泰斗包围,米神双矛齐出,布满猩红雷电的「天雷刺」直取心门。泰斗没有防守而是主动进步,先使劲朝地面跺脚震飞周围的荆棘,再单手接下米神技能,另一边甩飞哈娜,大刀向米神逼近。
空间法阵突然闪出,在大刀下夺回了米神,取而代之的是几颗炸弹。泰斗转用刀背,如打球一样把炸弹打向施术者卷卷。卷卷先前元气大伤,刚刚恢复,来不及躲闪,好在有哈娜及时保护。
“敢对我的哈娜下手,我饶不了你!”
卷卷手一挥,大批满载军火的空间法阵将弹药喷涌而出。泰斗却不露一丝畏惧,他自然地挥刀斩击,每一次斩击都精准地切到一发弹丸,一段暴风雨般地斩击仿佛在嘲笑着:“时代变回去了。”抵挡枪炮后,泰斗一跃而起,劈向卷卷。
刀在空中划过一道完好的扇面,精准地砍到哈娜迎上的斧头,泰斗的动作被看穿了。同时他注意到白天忽然转为夜晚,绿色的月亮高高悬挂。是子音通过「孤狼啸月」的视角放慢了他的动作,同时共享给其他人,并试图用幻火攻击泰斗,但幻火只针对魔力外运作产生的魔法技能与魔武技能有效,对于只有魔力内运作的纯武技是无从下手的。
哈娜挡开这一刀的瞬间,籽然、柒宿从两边攻来。柒宿施展他的「七秀剑舞」,幻化七道剑影翩翩起舞,籽然也照猫画虎,不过他只能斩出四道,还用了点魔法加持。泰斗第一次见到如此美的剑术,他边防守边寻找破绽,但还是没有破解之法。在泰斗看来,柒宿的剑术水平已经与他比肩,但是二人的身体素质天差地别,泰斗直接抗下柒宿的斩击,随之发力,一记「彘突拳」打向柒宿柔弱的身体,他预计这招会打得柒宿五脏俱裂。柒宿飞出了的一刹那,哈娜飞速赶上并扶住了他,柒宿落地后只觉得过分地发痛,并无大碍。
泰斗一边与籽然对峙,一边思索着,他先前两招武技都是下了狠手的,为何对哈娜和柒宿作用甚微?他把目光放到了哈娜熠熠生辉的鹿角上,同时挥动手中刀毫不留情地对籽然放大招。倾刻之间,空气停止了流动,千万道刀光剑影汇聚在泰斗的刀上,本来长度上占优势的野太刀直接巨大化,向籽然天灵盖削去,这「豪獠斩」是泰斗最强大的剑技之一,巨大的压迫感让众人动弹不得,卷卷欲用空间魔法营救,可传送法阵刚打开,强大的剑气直接斩断了空间。
“要死了?”
籽然脑中的走马灯忽之欲出。但被哈娜及时地摁了回去。待籽然反应过来,剧烈地疼痛感让他四支不稳,摔倒在地,同时被疼痛侵袭的还有哈娜。
此刻泰斗已经看穿了哈娜的通灵技,它能消除小范围内所造成的部分实质性伤害的技能,代价是承受过多单纯的疼痛,以痛抵伤。这是哈娜新掌握的通灵技,其名为——「鹿鸣春晓」。
—————————————————————————————
译文
逐句全译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环绕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远远望过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是一股水流从两峰之间飞泻而下,是酿泉。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太阳的升起,山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这就是山中的朝暮。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风高霜洁,水落石出,这就是山中的四季。早晨进山,傍晚回城,四季的景色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应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到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造酒,泉水清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杂七杂八的摆放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弹琴奏乐,投壶的人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一个脸色苍老的老人,醉倒在众人中间,是太守喝醉了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林,鸟儿到处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叙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呢?是庐陵欧阳修吧。
查看更多
精选初中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试卷
试题来源:《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检测卷》
04:54
特惠倒计时
0.7元每天解锁同单元试卷
注释
环: 环绕。
皆: 副词,都。
环滁: 环绕着滁州城。滁:滁州,今安徽省滁州市琅琊区。
其: 代词,它,指滁州城。
壑: 山谷。
尤: 格外,特别。
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蔚然:草木茂盛的样子。而:表并列。
山: 名词作状语,沿着山路。
潺潺: 流水声。
而: 表承接。
峰回路转: 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比喻事情经历挫折失败后,出现新的转机。回:回环,曲折环绕。
翼然: 像鸟张开翅膀一样。然:……的样子。
于: 在。
作: 建造。
名: 名词作动词,命名。
自谓: 自称,用自己的别号来命名。
辄: 就
年又最高: 年纪又是最大的。
号: 名词作动词,取别号。
曰: 叫做。
意: 这里指情趣。“醉翁之意不在酒”,后来用以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另有目的。
乎: 相当于“于”。
得: 领会。
寓: 寄托。
林霏: 树林中的雾气。霏,原指雨、雾纷飞,此处指雾气。
开: 消散,散开。
暝: 昏暗。
晦明: 指天气阴晴明暗。晦:阴暗。
芳: 香花。
发: 开放。
秀: 茂盛,繁茂。繁阴:一片浓密的树荫。
风霜高洁: 就是风高霜洁。天高气爽,霜色洁白。
至于: 连词,于句首,表示两段的过渡,提起另事。
负者: 背着东西的人。
休于树: 在树下休息。
伛偻: 腰弯背曲的样子,这里指老年人。
提携: 指搀扶着走的小孩子。
渔: 捕鱼。
洌: 水(酒)清。
山肴: 野味。
野蔌: 野菜。蔌,菜蔬。
杂然: 众多而杂乱的样子。
陈: 摆放,摆设。
酣: 尽情地喝酒。
非丝非竹: 不在于琴弦管箫。丝:琴、瑟之类的弦乐器。竹:箫、笛之类的管乐器。
射: 这里指投壶,宴饮时的一种游戏,把箭向壶里投,投中多的为胜,负者照规定的杯数喝酒。
弈: 下棋。这里用做动词,下围棋。
觥筹交错: 酒杯和酒筹相错杂。形容喝酒尽欢的样子。觥:酒杯。筹:酒筹,用来计算饮酒数量的筹子。
苍颜: 脸色苍老。
颓然乎其间: 醉倒在众人中间。颓然,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样子,这里形容醉态。
已而: 不久。
阴翳: 形容枝叶茂密成阴。翳:遮蔽。
鸣声上下: 意思是鸟到处叫。上下,指高处和低处的树林。
乐其乐: 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乐①:意动用法,以…为乐。乐②:快乐。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了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
谓: 为,是。
庐陵: 庐陵郡,就是吉洲。今江西省吉安市,欧阳修先世为庐陵大族。
查看更多
赏析
把自己的心灵沉浸到闲适、恬淡的情境里,获得了一种平衡、和谐的感受。这种感受渗透在《醉翁亭记》里,使文章如田园一般,淡雅而自然,婉转而流畅。
《醉翁亭记》写得格调清丽,富有诗情画意。这篇散文写了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重点是写亭;第二部分,重点是写游。而贯穿全篇的却是一个“乐”字。
文中描写滁州山间的朝暮变化和四时景色,以及作者和滁人的游乐,表现出他“乐民之乐”的胸怀,充满了士大夫悠闲自适的情调,并从侧面显示了作者自己治理滁州的政绩。
查看更多
作者
欧阳修 [ōu yáng xiū]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三苏)王安石、曾巩被世人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欧阳修幼年丧父,在寡母抚育下读书。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中进士,初任西京留守推官,与尹洙、梅尧臣交游,以诗唱和。后入朝任馆阁校勘,欧阳修因事遭贬,他指责谏官高若讷,被贬为夷陵县令,转乾德县令,又复任馆阁校勘,进集贤校理、知谏院,任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因事降知滁州,又知扬州、颍州、开封府,后以翰林学士知贡举,拜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以太子少师退归,赠太子太师。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主张文以明道,反对“弃百事不关于心”(《答吴充秀才书》),主张文以致用,反对“舍近取远”(《与张秀才第二书》),强调文道结合,二者并重,提介平易自然之文,反对浮艳华靡的文风。其散文《朋党论》、《与高司谏书》、《新五代史·伶官传序》等政论、史论,或针砭时弊,或以古鉴今,其《醉翁亭记》、《秋声赋》等抒情散文,或寄情山水,或借景抒情,平易流畅、委婉曲折。
从小丘1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2,闻水声,如鸣珮环3,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4。全石以为底5,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6,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占位潭中鱼可百许头7,皆若空游无所依8,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9,俶尔远逝10,往来翕忽11,似与游者相乐。
占位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12,不可知其源。
占位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13,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占位同游者:吴武陵14,龚古15,余弟宗玄16。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情感写景纪游孤独目的初中文言文景色文言文忧伤
—————————————————————————————
“你很优秀!”
泰斗忍不住夸赞哈娜,同时挡下子音的偷袭。籽然、哈娜再次进攻,分别「风魔乱舞」与「震雷削」从两面包夹连击。在泰斗与三人纠缠之际,妮卡趁机出招,她幻化出几面平滑的水镜围住了战场。当泰斗靠近时,妮卡从镜中突然出剑,尽管泰斗凭借强大的战斗经验察觉并及时躲避,但还是在光魔法斩击被多次折射后连续中招。泰斗为此感到惊讶,他甩开籽然三人,攻击周围的水镜,强大的斩击却只在镜上泛起一层涟漪。水镜完好如初,妮卡平安无事,在「镜花水月」之下,战场短暂由妮卡主导。
不过,泰斗很快找到了破局之法。
他卖个破绽,引得众人全力进攻。籽然「天石地力」之下的「火拳」、哈娜的「风旋斧」、妮卡「镜花水月」中的「零炮」以及卷卷不时祭出的空间法阵,一系列涉及魔力外运作的技能应接不暇。最先接近泰斗的是子音的「悍狼灭」,泰斗直接抗下这一击并抓住满身幻火的子音作为挡箭牌,众多技能尚未接近便被强大的幻火点燃,籽然等四人都被灼痛感覆盖。哈娜欲用「鹿鸣春晓」但无济于事,因为幻火造成的只有痛感,并无性伤害。卷卷疼得倒地不起,妮卡差点昏厥,籽然、哈娜、子音满身破绽地暴露在泰斗刀下,以哈娜当前的状态,围持「通灵附体」都很困难,更没提继续使用「鹿鸣春晓」。
千钧一发之际,米神双矛并举迎下攻势,哈娜用「柔泉涌」带籽然、子音向后撤开,柒宿侧翼出剑,直刺泰斗脖颈。泰斗先摆脱米神,转而刀斩柒宿。被斩中柒宿化作一缕轻烟,在泰斗的后方,六道剑影踏云而来,成功偷袭,小创泰斗。这是「七秀剑舞」其中一式——「楚云幻烟」。
在泰斗受伤的空档,米神认真了,他先再次使用「血月飓影」佯攻,又召唤五个分身分别使用带有五种自然元素的「红莲刺」、「溟涡刺」、「飓龙刺」、「天雷刺」、「地崩刺」多段连击,待泰斗破掉「血月飓影」的一刹那从五个方向同时袭来,本体则甩出血荆棘从远处进行牵制。泰斗只看见是同样的招式,就没有放在心上,便中了米神的套。
众队长一系列连击让泰斗吃了不小的亏,气势也受到极大的打压,当下应该一鼓作气,宜将剩勇追穷寇。
“都离远点!”
米神对众人说。
只见他将双血矛掷向空中,猩红色的天空迅速扩散开来,驱赶了子音的绿月亮。接着,下“雨”了,无数个由血荆棘包裹全身的米神模样的残影手持双血矛,从天而降,以螺旋姿态集中刺向泰斗。米神深知泰斗实力过于强大,没有指望直接干掉他,不过他希望自己最强的技能「十日」可以让泰斗知难而退,抑或为同伴们创造机会,这是他作为岷兵团第一番队队长的倔强。
“岷兵团的上限吗?真心不错!不过还有待提高!”
泰斗朝天劈出两道「豪獠斩」,直接破掉了米神的「十日」。
“可惜呀,我实在是不忍心下手啊!”
[未完待续]
—————————————————————————————
下面的不用看了
p
译文
逐句全译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流水的声音,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珮环相互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十分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出来,露出水面,成为水中的高地,成为水中的小岛,成为水中的不平岩石,成为水中的悬崖。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头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一段明的看得见,一段暗的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我坐在潭边,四下里竹林和树木包围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一同去游览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名叫恕己,一个名叫奉壹。
查看更多
精选初中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试卷
试题来源:《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检测卷》
04:57
特惠倒计时
0.7元每天解锁同单元试卷
注释
小丘: 在小石潭东面。
篁竹: 竹林。
如鸣珮环: 好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鸣:发出的声音。珮环:都是玉制的装饰品。
水尤清冽: 水格外清凉。尤,格外。清,清澈。冽,凉。
全石以为底: (潭)以整块石头为底。以为:把……当做……
近岸,卷石底以出: 靠近岸边,石头从水底向上弯曲露出水面。以:连词,相当于“而”,不译。
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坻,水中高地。屿,小岛。嵁,高低不平的岩石。岩,岩石。
翠蔓: 碧绿的茎蔓。
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树枝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可百许头: 大约有一百来条。可,大约。许,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相当于同样用法的“来”。
皆若空游无所依: (鱼)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好像映在水底的石头上。
佁然不动: (鱼)呆呆地一动不动。佁然,呆呆的样子。
俶尔远逝: 忽然间向远处游去了。俶尔,忽然。
往来翕忽: 来来往往轻快敏捷。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斗折,像北斗七星的排列那样曲折。蛇行,像蛇爬行那样蜿蜒。明灭可见,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
犬牙差互: 像狗的牙齿那样参差不齐。犬牙:像狗的牙齿一样。差互,交相错杂。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凄、寒:使动用法,使……感到凄凉,使……感到寒冷。悄怆,寂静得使人感到忧伤。邃,深。悄怆,忧伤的样子。
以其境过清: 因为这里环境太冷清了。以,因为。清,凄清。
吴武陵: 作者的朋友,也被贬在永州。
龚古: 作者的朋友。
宗玄: 作者的堂弟。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跟着我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隶而从:跟着同去的。隶:随从。而:表并列。崔氏,指柳宗元姐夫崔简。二小生,两个年轻人,指崔简的两个儿子。
查看更多
赏析
作者在写景中传达出他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全文寂寞清幽,郁郁落落,形似写景,实则写心。文章对潭中游鱼的刻画虽只寥寥几句,却极其准确地写出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鱼的形神姿态。此外,文中写潭中游鱼的笔法极妙,无一笔涉及水,只说鱼则“空游无所依”,则水的澄澈透明,鱼的生动传神,都各尽其妙,意境之深,令人拍案叫绝。《小石潭记》赏析(成曾)的山水游记,是他散文创作中具有高度艺术技巧和最富于艺术独创性的一个部分。而在他篇数不多的山水游记中,《小石潭记》可以说是一篇很有代表性的作品。《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一篇。这篇散文生动地描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语言简练、生动,景物刻画细腻、逼真,全篇充满了情画意,表现了作者杰出的写作技巧。因之,成为被历代所传诵的散文名篇。这篇游记一共可以分为五段。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形”的手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查看更多
作者
柳宗元 [liǔ zōng yuán]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汉族,唐朝河东(今山西运城)人,杰出诗人、哲学家、儒学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记》等六百多篇文章,经后人辑为三十卷,名为《柳河东集》。因为他是河东人,人称柳河东,又因终于柳州刺史任上,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同为中唐古文运动的领导人物,并称“韩柳”。在中国文化史上,其诗、文成就均极为杰出,可谓一时难分轩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