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高考英语高考胜历小课堂第22周汇总(5.29-6.8)


Free高考英语高考胜历小课堂,每天Free NMET公众号首发,每周日会在b站专栏汇总修订过去一周的内容。一天一个高考英语阅读长难句分析,帮助大家点滴积累句式分析能力、文章翻译能力和写作应用能力,从而提升高考英语综合实力。今天是完结篇,集合了最后十一天的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2年5月29日 客观视角的报道类应用文写作
每周日,我们为各位准备的是蓝色的应用文写作专题卡片。这次我们看到的是2020年新高考I卷的题目,也是应用文中考察很少的报道类应用文。
来看看这次的题目。
假定你是李华,上周日你校举办了5公里越野赛跑活动。请你为校英文报写一篇报道,内容包括:
1. 参加人员;
2. 跑步路线:从校门口到南山脚下;
3. 活动反响。
从写作内容的角度来讲,报道往往是在记述事件的经过,并对事件的意义进行总结,这一点和记叙文写作非常相似。但是二者最大的区别在于,记叙文的写作往往以主角个人的视角展开,因此主观色彩会浓厚一些,而报道则要求以旁观者视角展开,所以写作的笔触要求非常客观。
主观视角和客观视角最直观的区别,就是请各位自己看看这篇文章里有多少句子的主语是I或We。主语是整个句子的起点,也决定着整个句子的视角和气质。各位可以比较一下下面的两个句子:
We held an activity in our school last weekend.
An activity was held in our school last weekend.
两句话的意思是相同的,但是第一个句子的写作目的是讲述“上周末我们干了什么”,而第二个句子则侧重于“上周末发生了什么事”,这就是主观和客观视角的区别。在报道类的写作中,我们要更加有意识地使用客观视角的写作。
第一段
报道类应用文有着非常鲜明的新闻报道的写作特征,所以要求第一段用一句话概括事件,让读者迅速了解报道的主要内容,这在新闻报道里被称为导语。
各位可以看看下面的几个版本,是如何逐步体现写作的客观视角的。
Last Sunday, our school held an annual cross-country running race, which turned out to be a huge success.
最常规的写法,使用“我们学校”作为主语,谓语held使用主动语态,使用定语从句补充事件结果。
A 5-kilometer race, which aimed to promote public awareness of physical fitness, was successfully held by the school students’ union last Sunday.
谓语从主动变成了被动,主语因此变成了“五公里赛跑”,定语从句这一次作为插入语,补充描述赛跑的目的,比赛的结果则是使用了副词successfully。其实这个句子和上一个句子并没有本质区别,只是通过被动语态突出了主语“赛跑”而已。
Last Sunday witnessed an extraordinary cross-country running race, which nearly drew the attention of every student and teacher of our school.
谓语动词换成了witnessed,所以整个句子的表达逻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语是时间,宾语是赛跑,主干和人变得毫无关系了,句子也因此具备了完全的客观视角。定语从句则用于补充比赛涉及的人物。这个句子是非常好的报道活动的导语句型,谓语换成welcomed也可以。
时间 witnessed / welcomed 活动,which drew the attention of 人物
第二段
需要写的要点是两个:参加人员和跑步路线,而对于事件的报道实际上还应该包括事件的基本经过和结果,所以这里给学生留出了操作空间。
1、参加人员
事件涉及人员的写法相对比较固定,各位选择其中之一记住即可。
About 150 participants from our school competed in this running event.
最直接的写法,“有多少人参加了什么活动”。
150 competitors participated in the race, the majority of whom were students and teaching staff.
在上面的写法基础之上使用定语从句补充具体人员构成,“有多少人参加了什么活动,其中大多数人是谁和谁”。
This annual event attracted about 150 faculty and students to compete in.
谓语更换为attracted,再一次改变了整句话的感觉,“活动吸引了什么人参加”,相对于前两个版本,这就是客观的写作视角。
2、跑步路线
Participants set out from the gate of the school, and finally arrived at the foot of the South Hill.
使用主观视角来写,就是“人们从哪里出发,最后到达哪里”。
The 5-kilometer racing route started from the school gate and ended at the foot of the South Hill.
使用客观视角来写,就是“路线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整个句子完全不需要提到任何人的因素。
The 5-kilometer racing route started from the school gate and ended at the foot of the South Hill, offering breathtaking natural views to all the participants.
在上面的句子基础上再加入非谓语进行补充,“路线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提供了什么样的风景”,实际上就是对路线进行进一步细节描述。
其实,参加人员和跑步路线可以写成一句话的,只要定语从句就能把这两个要点组合在一起。
Participating in this activity were energetic students from every class who started from the school gate and ran all the way to the foot of the South Hill, covering 5 kilometers altogether.
参加这个活动的是来自各个班级的精力充沛的学生们,他们从校门口出发,一直跑到南山山脚下,总长度5公里。
主句是一个倒装句,从正常语序“sb was doing sth”变成了“doing sth was sb”,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直接补充who引导的定语从句“who did sth”。最后的非谓语补充则使用到了“cover 走过距离”的特殊用法。这句话也是在报道活动中比较常见的写作句型。
Participating in this activity were 人物 who 动作1 and 动作2
3、事件经过和结果
这部分在题目里并没有明确要求,所以可以自主选择是否需要补充。在这里给各位两个版本,只要注意里面的短语积累即可。
Despite the physical challenge of the uphill path, all the runners successfully finished the race, demonstrating unwavering perseverance and incredible sportsmanship.
尽管上坡路很有挑战,所有的跑步者都成功地完成了比赛,展示出坚定的毅力和高度的体育精神。
Challenging as the race was, all the runners gave full play to their willpower and strove to cross the finishing line, enjoying the enthusiastic cheers and applause from the audience.
虽然比赛很有挑战,但是所有的跑步者充分发挥他们的意志,努力冲过了终点线,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呼和掌声。
第三段
所谓的活动反响,就是这个活动的意义和价值所在。这一部分要特别注意客观视角的运用,否则会和整篇文章出现一定的割裂感。同时,也请注意常用的活动意义短语积累。
After the race, we felt that not only did the event improve our physical quality, but it also released our pressure in heavy study.
这句话实际上就不太合格。“我们觉得……”是主观评论,那这个报道到底是谁写的呢?是记者,还是参赛者?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割裂感,就好像你在《新闻联播》里听完一段新闻播报后,忽然播音员来了一句“我觉得这个活动很好”一样奇怪。你是旁白的角色,就不要掺杂自己的主观评论进去。
Widely praised by all walks of life, the race turned out to be a great success. Not only does this event strengthen our body, but it also enriches our school life.
这句话比较合格,基本上是从活动的视角出发进行写作,但是活动的意义使用的短语略显初级。“all walks of life”就是“各界、各方”的意思。
The race was of great benefit both physically and mentally. Therefore, all the participants thought highly of it, and expected more activities like this in the future.
这句话除了活动的意义以外,还加入了参与者的反馈,同样符合活动反响的写作要求。实际上,Therefore开始的第二句话完全是套路,可以用在任何一个活动报道的收尾。
This meaningful event not only kindled our passion for sports, but taught us a valuable lesson - life is like a running race where untiring perseverance and iron will determine the winner.
比较好的活动意义写作。“kindle 点燃、激起”,常与passion、imagination、hope之类的词连用。活动意义不仅仅是短语,还可以是完整的道理或启示。“人生就像一场赛跑,决定胜者的是不懈的毅力和钢铁的意志”。
到此为止,我们就看完了报道类应用文在每个环节的具体写作内容。
第一段 概括活动内容
第二段 人员、地点、经过和结果
第三段 活动意义
需要特别注意的,就是客观视角写作在报道类应用文中的应用,某些固定的句式是需要学会使用的。

2022年5月30日 长难句分析120
—宏观系统化的阅读理解解题思路1
今日原句
Today, the debate continues over how well the gray wolf is fitting in at Yellowstone. Elk, deer, and coyote populations are down, while beavers and red foxes have made a comeback.(选自2017年全国III卷阅读理解C篇)
内容分析
上周总结了转折的逻辑关系,这周就立刻看到了while表示对比的句子。
Today, the debate continues over
现在,辩论在继续关于
“continue 继续”可以是及物动词表示“继续某事”,也可以是不及物动词表示“某物持续存在”。over在这里是“关于、由于”的含义,替换成about也没问题。
how well the gray wolf is fitting in at Yellowstone.
灰狼是否适合黄石公园
how well引导的宾语从句出现,补充辩论的内容。“how well 在多大程度上、到什么程度”,一般用于进行效果评估。比如:
No one knows yet how well she might recover.
现在还没有人知道她能恢复到什么程度。
“fit in 适合、融入环境”是一个在高考里经常考察的短语,也是记叙文里经常出现的情节。
Elk, deer, and coyote populations are down, while beavers and red foxes have made a comeback.
麋鹿、鹿和土狼的数量在减少,而海狸和红狐狸已经回来了。
动物的名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两点:1、while在进行两方事物的对比,所以两方性质一定截然不同;2、如果“populations are down”是数量下降,那么“have made a come back”就一定代表数量上升的意思。这就是逻辑关系对于句子理解发挥的作用。
中文机械翻译
现在,辩论在继续关于灰狼是否适合黄石公园。麋鹿、鹿和土狼的数量在减少,而海狸和红狐狸已经回来了。
中文优化翻译
今天,关于灰狼是否应该在黄石公园出现的辩论仍在继续。麋鹿、鹿和土狼的数量减少了,同时海狸和红狐狸的数量却开始上升了。

我们继续进行解题思路的分析梳理,这一次来说说考试中分值最大的部分——阅读理解。
学生在做阅读的时候往往会遇到如下问题:
文章读不完怎么办?
阅读速度慢怎么办?
单词记不住怎么办?
文章看不懂题目怎么做?
有好多不认识的词怎么办?
应该先看题还是先看文章?
我想的和作者总是不一样怎么办?
我觉得这两个选项都可以怎么办?
我单词都认识但是句子读不懂怎么办?
要想题目做对是不是必须把句子翻译出来?
如果逐一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就会陷入“头痛治头,脚痛医脚”的被动境地。阅读理解是一种宏观题型,需要有系统性解题思路,也就是说,你需要从更高的角度来审视题目。
我觉得各位看到“宏观、系统性、更高的角度”这些抽象的词汇,恐怕也不知道我到底在说什么。所以还是来看例子吧,看几个例子就明白了。
例1:The writer mentions the benefits in the last paragraph in order to __________.
A. make teens feel much better about themselves
B. encourage teens to care about his own needs
C. help parents reason teens into volunteering
D. get parents to do more community service
我要是直接问你这道题选什么?各位一定觉得我疯了。但是如果我问你面对这道题有什么想法,你会怎么回答?
问最后一段,我就去看最后一段呗……
这就是典型的“见招拆招”式的解题思路,你会发现自己永远被题目牵着走,如果自身基础没那么过硬,就会陷入“疲于奔命”的境地。你去看最后一段,如果单词不认识怎么办?如果单词都认识但是句子看不懂怎么办?如果你想的和作者不一样怎么办?你看,这些问题就都来了。
那么什么叫“宏观、系统性、更高的角度”解题呢?面对这道题,你应该思考的是如下几点:
1、注意审题
题目问我的并不是“最后一段写了什么好处”,而是“最后一段写到好处是为了干什么”。前一种问法必须去最后一段里找细节对应,是客观题,而后一种问法并不需要去看最后一段,因为作者在文章里写的任何文字,都只有一个目的——为文章主旨服务。所以这道题是一道主旨题。
2、注意选项差异
四个选项可以分成两类,不知道各位是否能看出来。
A. make teens feel ……
B. encourage teens to ……
C. help parents ……
D. get parents to ……
AB两个选项涉及“孩子”,CD两个选项涉及“家长”,那么这篇文章的主旨,到底是“让孩子……”还是“让家长……”呢?这就是宏观解题的重要思路:在看一篇文章的时候,一定要想一想这篇文章到底是写给谁看的,也就是文章的写作对象。
文章里的作者一般以第一人称I或We出现,而读者则是第二人称You。一篇文章的写作对象是作者写作的出发点,在落笔之前就要绝对明确,否则文章写作毫无意义。你都不知道文章写出来给谁看,那写什么呢?
我们来看看文章第一段。
Getting your teen to think beyond his own immediate needs can be more difficult than cracking a nut with a plastic fork. But don’t worry. It’s not impossible. There are many ways to encourage your teen to care about those outside his immediate circle of friends. As he begins to have responsibility towards others, he will realize he feels even better about himself.
这一大堆废话具体内容暂时不管,你需要重点关注红字的人称。“your teen 你的孩子”、“he / his / himself 他/他的/他自己”,各位应该能够立刻意识到,这篇文章是写给家长看的,内容和孩子有关。
再来看看CD两个和家长有关的选项,答案是C不言而喻,因为D选项和孩子没有任何关系。
C. help parents reason teens into volunteering
D. get parents to do more community service
回顾一下刚才的解题过程,你会发现很奇妙的事。这道题本来问的是最后一段,但是解题依据实际上在第一段就明确地告诉你了。正常情况下,在你读到这道题的时候,第一段早就读过了,所以看完题就可以直接选出C,根本就不需要去看最后一段的任何文字。当然,你愿意去看最后一段也肯定能选出正确答案,但是考场上的时间就是这样一点一点省出来的。
这道题需要你具备的就是两个能力:1、知道这道题是主旨题;2、知道要去关注文章的写作对象。一种能力面向题目,一种能力面向文章,阅读理解就是考察你对文章和题目的主动操作和掌控能力。
现在是不是感觉到“宏观、系统性、更高的角度”解题思路的差异了呢?我们明天继续讲,这只是开始而已。

2022年5月31日 长难句分析121
—主从句不都完整时的where和宏观系统化的阅读理解解题思路2
今日原句
The Intelligent Transport team at Newcastle University have turned an electric car into a mobile laboratory named “DriveLAB”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challenges faced by older drivers and to discover where the key stress points are.(选自2017年全国III卷阅读理解D篇)
内容分析
今天我们来看看一大堆非谓语动词对句子的补充作用。
The Intelligent Transport team at Newcastle University have turned an electric car into a mobile laboratory named “DriveLAB”
纽卡斯尔大学的智能交通团队把一辆电动车变成了一个名为“驾驶实验室”的移动实验室
“turn A into B 把A变成B”是各位应该都知道的动词短语。“name 动词 命名”,在这里用作非谓语对“labratory 实验室”进行补充,当然需要被动形式named。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challenges faced by older drivers
为了理解老年司机面对的挑战
“in order to 为了”对句子的目的进行补充,第一个目的是“理解挑战”,什么挑战呢?老年司机面对的挑战。“face 动词 面对”,在这里作为非谓语对“challenge 挑战”进行补充,所以使用被动形式faced。
and to discover where the key stress points are.
并且为了发现关键的有压力的点在哪
第二个目的是“发现”,发现什么呢?where的宾语从句对句子进行补充。不知道各位有没有注意到,这里where的前后都是不完整句。为什么两个不完整句可以写where呢?
用这个句子来举个例子。主句如果是They try to discover,从句最初可能是下面两种情况:
1、The key stress points are the large quantity and the difficulty.
关键有压力的点是巨大的数量和难度。
are的后面是两个名词,如果转换成从句,使用what来指代名词。
They try to discover what the key stress points are.
2、The key stress points are in the system.
关键有压力的点在系统内。
are的后面是表示位置的介词短语,如果转换成从句,使用where来指代位置。
They try to discover where the key stress points are.
这个时候就出现了两句不完整写where的情况。如果是语法填空,在这个句子里填what或where都是成立的。
而有些时候what不能成立,必须写where,比如:
That’s where I was when the accident happened.
那就是事故发生时我所在的地方。
Where the old man comes from is still a puzzle.
这位老人是从哪里来的还是个谜。
因为这些情况的where在考试里出现的并不多,所以我们在讲到从句解题主要思路的时候,给各位特别强调的是主从句均不完整,重点考虑what和who。实际上两句不完整需要where的句意往往非常明确,比如:
I don't know __ the school is.
写what就是“我不知道学校是什么”,句意就不太合理。而写where表示“我不知道学校在哪里”,就合理多了。
中文机械翻译
纽卡斯尔大学的智能交通团队把一辆电动车变成了一个名为“驾驶实验室”的移动实验室为了理解老年司机面对的挑战并且为了发现关键的有压力的点在哪。
中文优化翻译
纽卡斯尔大学的智能交通团队将一辆电动汽车改造成了一个名为“DriveLAB ”的移动实验室,以了解老年司机面对的挑战,同时寻找关键的压力因素。

我们继续阅读理解“宏观、系统性、更高的角度”的解题思路讲解。
昨天我们讲到了关注文章的写作对象,那么看看下面这道题,哪些选项不能选呢?
70. Why did the author write the passage?
A. To warn criminals to respect and not to destroy the painting.
B. To supply advice on how to prevent future crimes of art theft.
C. To share awareness of art theft and the need for good security.
D. To remind museums to equip with more updated security systems.
这道题问到作者的写作目的,当然是一道主旨题。
如果正确答案为A,那么文章的主旨就是“警告罪犯……”,写作对象就是罪犯……你如何保证自己的读者群体是罪犯呢?监狱期刊吗?如果罪犯都在监狱里了,你警告他们干什么呢?因此A一定不合理。
如果正确答案为D,那么文章的主旨就是“提醒博物馆……”,写作对象就是博物馆,而谁又有资格去提醒所有的博物馆呢?普通人说话博物馆听么?如果博物馆真的听,那说明这个人有相当高的专业地位,而这样的人写出来的文章,难度适合高考阅读理解么?因此D选项的可能性也非常低。
这就是宏观的解题思路在发挥作用。如果你能发现AD两个选项的问题,那么恭喜你,你已经开始学会考虑写作对象主动操作题目了。
再来看剩下来两个选项。
B. To supply advice on how to prevent future crimes of arttheft.
C. To share awareness of art theft and the need for goodsecurity.
“提出建议”和“引起重视”,这两个选项就是最常见的议论文的写作目的,而这也是宏观解题的第二个重要思路:在看一篇文章的时候,一定要想一想这篇文章是什么文体,有什么样的写作目的。
高考阅读理解涉及的文体只有四种:应用文、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每种文体的写作目的也非常固定。

你在高考试卷里看到的所有阅读理解,就是上面这四种文体九种类型里面选择三到四个。记叙文的“心理类”在考试里出现的几率非常低,也就是说,只要你判断出了文体,每种文体的写作目的就是二选一。这就是宏观的解题思路。
应用文和记叙文的文体非常容易区分:应用文会出现各种如项目符号、小标题或表格之类的特殊格式,记叙文则有明确的重点人物和事件前因后果。
很多人对于区分说明文和议论文有障碍,实际上这两种文体的差别非常大。说明文以客观介绍事物特点性质为主,不会掺杂作者个人的主观态度,而议论文则是作者在某个有冲突有矛盾的问题上表达个人观点,主观态度非常明确。所以区分说明文和议论文,只要注意两点:1、是否有矛盾冲突问题的背景;2、作者是否在表达个人主观态度。
回到这道题上来,BC两个选项恰好是议论文的两种写作目的,所以这篇文章一定是议论文。那么文章到底是在教育读者该怎么做呢,还是在通过事例引起读者重视呢?看看文章就知道了。
第一段
Willie Sutton, a once celebrated American criminal, was partly famous for saying he robbed banks because “that’s where the money is.” Actually, museums are where the money is. In a single gallery there can be paintings worth more, taken together, than a whole fleet of jets. And while banks can hide their money in basements, museums have to put their valuables in plain sight.
最后一段
Thieves sometimes try using artworks as collateral for other underworld deals. The masterminds of the 1986 robbery of Russborough House near Dublin, who stole 18 paintings, tried in vain to trade them for Irish Republican Army members held in British jails. Others demand a ransom from the museum that owns the pictures. Ten years ago, thieves in Frankfurt, Germany, made off with two major works by J.M.W. Turnerfrom the Tate Gallery in London. The paintings, worth more than $80 million, were recovered in 2002 after the Tate paid more than $5 million to people having "information" about their paintings. Though ransom is illegal in Britain, money for looking into a case is not, provided that police agree the source of the information is unconnected to the crime. All the same, where information money ends and ransom begins is often a gray area.
各位在阅读的时候,一定别忘了我们现在讲的是“宏观、系统性、更高的角度”的解题思路,所以你根本就没有必要逐字逐句地看懂每个句子。两段话一眼看过去充斥着大写字母的人名和地名、各种数字的金额和年份,这些都是非常典型的具体事例。所以这篇文章的写作目的一定是C选项。
B. To supply advice on how to prevent future crimes of arttheft.
C. To share awareness of art theft and the need for goodsecurity.
作者写议论文,一定是面对某些问题,自己有一些看法不吐不快。如果是作者自身能够解决的问题,比如一些和个人生活学习为人处世相关的问题,作者就会直接告诉读者怎么做是对的,怎么做能取得更好的结果。这就是作者在给读者提出建议。
如果是作者自身解决不了的问题,比如当前社会上的某些不良现象,或者是影响人类生存的环境问题,作者就会在文章里通过大量列举事实表达自己的担忧,从而激发读者的共鸣。影响的读者越多,问题得到解决的希望就更大。这就是作者在引起读者的重视。
所以这道题的解题靠的是什么呢?首先,你要知道这是一道主旨题。其次,你要知道用写作对象排除不合理选项。然后,你要知道这篇文章是议论文。最后,你要知道议论文的写作目的如何判断。以上解题过程完全不牵扯逐字逐句读懂文章,这就是“宏观、系统性、更高的角度”的解题思路。
有的同学说了,这两天的例题都是主旨题,主旨题当然可以通过这种虚无缥缈的感觉去解题了。阅读理解里面还有很多细节题呢,要到文章里面去实打实地找,那怎么宏观?
我们下次就来看看,你应该如何“宏观、系统性、更高的角度”去看待文章里的细节。

2022年6月1日 中年儿童欢乐多
虽然已经四十多岁了,但是我觉得自己心态还挺年轻的,可能是因为跟高考同步了,思维模式也停留在十八岁的阶段,每天充满奇思妙想。当然,也有可能是水瓶座强大基因的作用。
水瓶座是个好星座。相比狮子座无聊透顶的积极向上,天蝎座令人发指的腹黑记仇,处女座招人讨厌的吹毛求疵,双鱼座纠缠不清的多愁善感,水瓶座的生活丰富多彩的多,总有各种各样的新鲜念头一个接一个的蹦出来,目不暇接眼花缭乱。总之,从来不让自己闲着。
以上就是高考语文作文毫无意义的低级排比行为,请各位不要对号入座。
比如玩具。我觉得到我这个岁数整天沉迷玩具的成年人毕竟还是少数,大多数人也就是买俩盲盒打发一下自己就算了,但是我们这些沉迷的人就不太一样。从2015年接触乐高星战并跳入乐高的大坑里以后,我在乐高这条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你能说得上名的乐高,我从家里大概率都能给你翻出来一个两个的。组装乐高是一件特别上瘾的事,每天回家什么都不想,坐在那一边听音乐一边拼拼拼,不知不觉几个小时就过去了。当然,现在拼之前都得先找地方,因为这玩意实在是太占地方了。
变形金刚是另外一个大坑。说实话现在的变形金刚玩具,官方产品的质量一言难尽,第三方产品的设计令人烦躁,要不是看在童年回忆的份上早出坑了。活到四十多岁我发现,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最可怕的就是这种童年回忆,自带初恋滤镜,潜台词都是当年你高攀不起现在快来买买买。官方的MP大师系列肯定是出一个买一个,第三方从当年的FPJ和MT买到现在的FT和NA。前几年官方开启围城、地出、王国三部曲系列,不知道当时哪来的念头决定全收集,结果到后来我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买那些玩意。三部曲结束以后官方又开启了遗产系列,没办法继续吧……
Hot Toys的12寸可动人型及电影仿真复制系列也是一个超级大坑。但是对于这个坑我一直很谨慎,因为HT坑爹的销售策略以及国内垃圾的购买机制,这一系列像样的产品价格一直水涨船高,能以预约价格入手还算可以,没有预约直接买现货就是悲剧。所以我给自己定了个规矩,这系列只收喜欢的女性角色,于是我就拥有了旺达1.0、2.0、3.0,神奇女侠1.0、2.0、3.0、4.0,黑寡妇1.0、2.0、3.0、4.0、5.0、6.0……其他人玩HT必收的一大堆钢铁侠,我倒是除了几个MK44反浩克装甲,其它的都没收。不过反浩克装甲那个箱子大小堪比27寸imac,已经送去仓库镇宅了。
还有一个玩具大坑是日系机器人超合金系列。我对自己发过誓这辈子再也不玩Gunpla了,所以超合金系列就成了不二之选。超合金魂系列目前的编号是出到了GX-100,我……全有,还不算那些各种各样的异色版战损版特殊漆面版。至于SR系列的小号超合金机器人,那更是不计其数。虽然不玩拼装部的高达了,但是成品部的系列还是可以收的,所以横滨高达啊、福冈海牛啊、解体匠机啊、metal build啊、超时空要塞啊……这就是我为万代作出的贡献。
最后一个手办大坑就不写了,因为全是有违社会公序良俗的玩意,还是老老实实在盒里呆着吧……
你看,就一玩具,能玩出这么多花样来。
电子产品也是我的爱好,但是这几年有创意的消费类电子产品越来越少了。笔记本从SONY换到DELL换到Alienware换到NEC换到LG,一会追求性能,一会追求轻便,到现在还是用回了M1的Mac Air。话说苹果的各种玩意我买了一遍又卖了一遍又买了一遍,连苹果出的抹布都收了一块,可是现在面对新的Mac Studio和显示器还是会有点动心。音视频是另外两个烧钱的赛道,包括SONY的玻璃管音箱黑砖mp3和黑胶唱机、Insta360的全景相机、Leica的Q1Q2……尼康的Z9要不是没货,早就冲动消费n次了。用过了Oculus Rift S的VR眼镜以后,我觉得这玩意的发展还得再等两年,所以现在那一众低端VR眼镜就省钱了。最近有的时候又想升级一下家里的台式机,但是想想机箱布线水冷等等,算了算了。
说了这么多怎么能不提游戏呢。从5岁玩ATARI 2600开始,一直玩到现在的PS5,各种游戏类型百无禁忌。喜欢的完美通关,一般的买来按几下放着,反正有点名气的游戏一个也没落下。现在的游戏越来越啰嗦,所以一直想弄个靠谱的windows掌机拿模拟器玩玩老游戏,慎重地学习了市面上流行的GPD WIN、ONE X PLAYER、AYA Neo、ODIN等等之后,决定还是再观望一下,这些破玩意要不屏幕小,要不续航差,要不性能不行,全是瘸腿产品。Steam Deck看着不错,但是闲鱼上三倍四倍的溢价太不值了。我还是老老实实玩NS去吧。
说了这么一大堆废话,你肯定觉得我能玩的东西还挺多的。其实现在没时间拼乐高没时间掰变形金刚没时间给神奇女侠和机器人凹造型拍照也没时间玩游戏,每天就在写公众号写作文排试卷讲课剪视频传视频翻译翻译再翻译……
但是居然也乐在其中乐此不疲乐不思蜀~
A child has a special way of adding joy to every day.

2022年6月2日 长难句分析122
—doing的若干用法复习和宏观系统化的阅读理解解题思路3
今日原句
Research shows that giving up driving is one of the key reasons for a fall in health and well-being among older people, leading to them becoming more isolated and inactive.(选自2017年全国III卷阅读理解C篇)
内容分析
今天的句子里我们主要聊聊doing的作用。
Research shows
研究表明
主句毫无难度,但是看到“研究表明”得打起精神,重要结论可能又要出现了,关注后面的宾语从句。
that giving up driving is one of the key reasons for a fall in health and well-being among older people,
放弃驾驶是主要原因之一对于老年人健康和幸福感下降
that宾语从句补充主句的研究结论。非谓语giving up driving作为动名词,充当从句的主语,也就是“放弃驾驶”这件事,是“主要原因之一”。
然后是三个介词短语在陆续补充前面的名词。
reasons for a fall
什么原因?下降的原因
a fall in health and well-being
什么下降?健康和幸福感下降
health and well-being among older people
谁的健康和幸福感?老年人的健康和幸福感
你有没有发现英文是个很有节奏的语言?……好吧,当我没说这句话。
leading to them becoming more isolated and inactive.
导致他们变得更加隔绝和不活跃
第一个leading to是非谓语作状语,表示伴随,补充“健康和幸福感下降”带来的结果。
第二个becoming就比较有意思了,是动名词doing的复合结构。动名词,顾名思义,就是个名词,所以可以在前面加上“某人的”,强调这个动名词的发出者。比如:
His winning of the competition made many people happy.
他取得比赛胜利(这件事)让很多人高兴。
My friend’s talking annoys people present.
我朋友的讲话激怒了在场的人。
需要注意的是,动名词前面可以不加限定,但是如果加的话,动名词作主语,必须使用“某人的”。但是如果动名词作宾语,则除了“某人的”,还能直接使用代词的宾格。这也是我们这个句子里的情况。
leading to them becoming ……
= leading to their becoming ……
导致他们变得……
Our going to the party is allowed.
我们去派对(这件事)被允许了。
(动名词作主语,必须使用“our我们的”。)
Do you mind our / us going to the party?
你介意我们去派对(这件事)吗?
(动名词作宾语,可以使用“our我们的”,也可以使用代词宾格“us我们”。)
最后的“isolate 孤立、隔绝”如果不认识,就等于“inactive 不积极的”,因为两个词用and并列嘛。
中文机械翻译
研究表明放弃驾驶是主要原因之一对于老年人健康和幸福感下降,导致他们变得更加隔绝和不活跃。
中文优化翻译
研究表明,放弃驾驶是老年人健康和幸福感下降的关键原因之一,这使得他们变得更加与世隔绝和消极被动。

在前两天“宏观、系统性、更高角度”的阅读理解解题思路中,我们谈到了两个重要解题思路:
1、关注文章的写作对象
2、关注文章的文体和写作目的
基本上抓住了以上这两点,阅读理解的主旨题应该十拿九稳了。这个时候我们不妨来补充说明一下,什么样的题目叫主旨题?
首先明确,在“宏观、系统性、更高角度”的阅读理解解题思路中,高考阅读理解只有两种题型——主旨题和细节题。至于其它的常规题型,比如词汇题、推断题,实际上都可以归类到这两大类中。你会发现我在讲解的过程里不断在给你缩小选择的范围,基本上都是非此即彼,也就是说,这道题不是主旨题,就是细节题。这样可以让各位同学最大限度地减少纠结的情形,让解题思路变得更加清晰。
主旨题的提问方式多种多样,但是概括下来大概有以下这六种:
1、提问文章标题
2、提问作者态度
3、提问写作目的或主旨
4、提问作者或读者身份
5、提问文章文体或出处
6、提问细节信息在文章里的作用
前三种提问方式是最为普遍的,也是各位同学最熟悉的。第四种和第五种提问方式出现的几率相对较小,看到的时候注意就行。最容易出问题的,就是最后一种——提问细节信息在文章里的作用。
你看到的题目往往是“作者在某段里提到……是为了干什么?”或者“为什么作者要写……?”这样的题目。我们在第一天讲阅读理解思路的时候就强调过,作者在文章里写的任何信息,只有一个目的作用——为主旨服务。所以遇到这样的题目,请各位务必注意,这是主旨题,要选择符合主旨的选项。
主旨题的解题思路也比较明确。如果要做到了解文章写作对象、文体和写作目的,重点需要关注的就是文章的标题、开头和结尾,要确保你的选择和这些位置有明确的对应。
说完了主旨题,我们再来说说另一类题型——细节题。很多同学面对这种题目会比较纠结,因为容易陷入“看不懂该怎么办”的终极疑惑。我们把看得懂看不懂这件事先放在一边,直接引入宏观解题的第三条重要思路:你可以看不懂具体内容,但是一定要知道你看的内容是重要的,还是不重要的。
来,试试看。
Nothing could be worse than the thought of a painting as important as The Scream, Edvard Munch’s impressive image of a man screaming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a blood-red sky, disappearing into a criminal underworld that doesn’t care much about careful treatment of art works. Art theft is a vast problem around the world. As many as 10,000 precious items of all kinds disappear each year. And for smaller museums in particular, it may not be a problem they can afford to solve. The money for insurance on very famous pictures would be budget destroyers even for the largest museums.
我为这种文章写了一首歌:
考试遇到这种段落真烦
第一句话长度就有一半
里面各种语法现象乱窜
分析清楚也要许多时间
怎么办怎么办我怎么办
删删删删删删删删删删
重要的信息留下,不重要的信息删掉,这就是我们对待细节宏观的操作方法。具体怎么做,带各位一起来看。
第一句话
Nothing could be worse than the thought of a painting as important as The Scream, Edvard Munch’s impressive image of a man screaming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a blood-red sky, disappearing into a criminal underworld that doesn’t care much about careful treatment of art works.
我根本看不懂,但是我能看到“The Scream”和“Edvard Munch”。只有在记叙文里人名才有可能是重点,这篇文章又不是记叙文,所以这两个绝对不是重要信息,只能是例子。我们重点看的不是例子本身,而是例子说明的问题或服务的结论。所以第一句话就删掉了,一个字都不需要看。
第二句话
Art theft is a vast problem around the world.
这句话是一个判断句,“艺术品失窃是全世界很大的问题”,是作者在给事物定性,要保留下来。
第三句话
As many as 10,000 precious items of all kinds disappear each year.
这句话看到第一眼就放弃了,因为出现了明显的数据“10,000”,具体数据当然是作者引用的参考,作用和例子相似,用于补充说明作者要强调的问题,所以同样可以删除。
第四句话&第五句话
And for smaller museums in particular, it may not be a problem they can afford to solve. The money for insurance on very famous pictures would be budget destroyers even for the largest museums.
这两句里作者写到“smaller museums”和“largest museums”,仍然是在展开两种情况的具体事例,所以同样可以删除。
如果你还不明白,我给你举一个中文的例子:
这次考试全班同学发挥得都不好。成绩低于学校平均分的占到了全班的70%。男生在客观题方面错误率高。女生则是主观题回答的不理想。
你是不是一眼就能发现,这段话的重点只有第一句“这次考试全班同学发挥得都不好”呢?后面的全都是废话,都是在补充说明第一句话罢了,和我们上面的段落是一回事。
所以对细节进行宏观的操作之后,这段话就变成了这样:
Nothing could be worse than the thought of a painting as important as The Scream, Edvard Munch’s impressive image of a man screaming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a blood-red sky, disappearing into a criminal underworld that doesn’t care much about careful treatment of art works. Art theft is a vast problem around the world. As many as 10,000 precious items of all kinds disappear each year. And for smaller museums in particular, it may not be a problem they can afford to solve. The money for insurance on very famous pictures would be budget destroyers even for the largest museums.
灰字的部分一目十行飞快忽略,红字的部分要认真看明白。无论是在语文里,还是在英语里,阅读文章都应该有节奏起伏,要做到张弛有度,收放自如,背后靠的就是重要信息和不重要信息的区分能力。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阅读理解无论文章长短,题目一般都是3-4道?因为命题者需要你做的事就是找到文章里的3-4个重点信息,而不是从头到尾通读并正确翻译全文。如果正确翻译是我要考察的能力,那为什么不直接出翻译题型呢?更何况你怎么能保证自己的翻译是正确的呢?
所以有的时候我会看到一个学生阅读理解的试卷,文章从头到尾勾画得密密麻麻,这说明你在面对这篇文章的时候,对所有文字赋予了同样的重要程度。所有内容都重要,就等于所有内容都不重要。如果抹杀了文章内容的重要性差异,那么在阅读的时候就没有任何针对性,解题也就同样变成了模糊的整体感觉,这是和阅读理解的命题思路根本背道而驰的。
上面的段落共100字,真正重要的不过9个字。在你和100字的整体不分轻重地缠斗的时候,我已经飞快地找到了这段话里9个重要的字并且开始看下一段了。这就是你我阅读速度的差异,这就是你我对阅读理解这个题型应对能力的差异,这就是对细节进行“宏观、系统性、更高角度”的操作和对细节进行“微观、松散性、更低角度”的翻译的差异。

2022年6月3日 从端午节的粽子到宏观系统化的阅读理解解题思路4
各位同学端午节快乐!
我们在这一天给各位送上的节日话语是:
If you have friends who are tough on the outside but soft on the inside, treasure them.
如果你的朋友外表强硬内心温柔,要珍惜这样的朋友。
也许表面上你会觉得他拒人于千里之外,但是如果你能够感受到他的内心,你会发现他是真正关心你在乎你的人。就好像一枚表面上不起眼的粽子,剥去硬硬的粽叶,才能品尝到馅料的软糯鲜香。
阅读理解又何尝不是如此,表面上看起来纷繁复杂,但是了解了内在的做题思路之后,这个题型能够帮助你快速提升分数,带来的收益是巨大的。(我实在编不出来端午节的小故事了还是硬凹到阅读理解上继续讲解题思路吧……)
我们在前三部分里讲到了如下的“宏观、系统性、更高角度”的解题思路:
1、关注文章的写作对象
2、关注文章的文体和写作目的
3、区分重要信息和次要信息
把这些思路结合在一起,我们来看看题目需要进行什么样的思考。
67. What do we learn about paid family leave from Paragraph 1?
A. It came as a surprise when Australia adopted the policy.
B. Setting up this policy made Australia less influential.
C. It has now become a hot topic in the United States.
D. No such policy is applied in the United States.
你能不能看出来这道题选项分成AB和CD两类?AB选项对应澳大利亚,CD选项对应美国,这个时候你需要考虑什么?对,这文章是写给哪个国家的人看的呢?这就是关注文章的写作对象。
题目问到第一段细节,我们就来看看第一段。但是这一次,把看得懂多少放在一边,你需要关注的只有一个问题——在第一段里,作者写作的重点到底是澳大利亚还是美国。这就是区分重要信息和次要信息。
Only two countries in the advanced world provide no guarantee for paid leave from work to care for a newborn child. Last spring one of the two, Australia, gave up the bad distinction by setting up paid family leave starting in 2011. I wasn’t surprised when this didn’t make the news here in the United States – we’re now the only wealthy country without such a policy.
这一段一共三句话,澳大利亚所在的句子里还提到了2011这样的年份,明显是具体的事例,而美国所在的句子作者的代名词I和We直接出现表达自身的态度。所以比较重要性而言,美国完胜澳大利亚,本题排除AB选项。
我们再来看说到美国的句子。
I wasn’t surprised when this didn’t make the news here in the United States – we’re now the only wealthy country without such a policy.
破折号的作用就是解释前面的内容,所以如果你不知道什么叫“make the news”也无所谓,你需要看明白的就是后面一半:
we’re now the only wealthy country without such a policy
我们是唯一一个没有这个政策的富裕国家了。
你能不能从这个句子里读出来作者到底想说什么?富裕国家是各种物资设施极大丰富的国家,是一种正面描述,但是美国这样一个富裕国家,居然是全世界唯一一个没有这个政策的,这合理吗?比美国贫穷的国家都有,为什么美国没有?所以,这句话的理解就是这样的:
我们是唯一一个没有这个政策的富裕国家了。
= 作为富裕国家,我们没有这个政策是不合理的。
= 作为发达国家,我们应该有这个政策。
于是我们就看到了宏观解题的第四条重要思路:在阅读理解中,一定要注意把握作者在句子里呈现的感情色彩,也就是作者在文字中体现的正负态度。这句话在说什么好什么坏、什么对什么错、什么应该什么不应该,一定是阅读理解中需要把握的重要信息。
无论是从这一段的重要信息最后一句的内容上来判断,还是从作者体现的负态度感情色彩判断,这道题答案一定是D选项“在美国没有这项政策”。C选项里的“hot topic 热门话题”,一定要有“参与者众多”的对应内容,在这里并不存在。
67. What do we learn about paid family leave from Paragraph 1?
A. It came as a surprise when Australia adopted the policy.
B. Setting up this policy made Australia less influential.
C. It has now become a hot topic in the United States.
D. No such policy is applied in the United States.
看完第一段做完第一道题,你还需要想到,这篇文章应该是个议论文,因为作者在明确表达对于没有这项政策的不满,在表达自己的主观态度。“美国作为世界上唯一的没有这个政策的富裕国家,这种现象我一点都不意外”,看来作者对这件事的不满情绪积累已久了。
而同时,牵扯到社会政策的问题,肯定不是靠作者一人之力就能解决的问题,所以这篇议论文的写作目的应该是“引起读者的关注和共鸣”,作者会在文章里大量举例说明问题。这就是关注文章的文体和写作目的,对文章进行思维上宏观的主动操作。
有的同学会说,文章里那么多信息,我怎么知道哪个是重要的哪个是次要的啊……别着急,明天我们就来看看重要信息到底具备什么特征。重要信息是作者要传递给读者的主要内容,作者一定会千方百计让你知道的。

2022年6月4日 长难句分析123
—断句小练习和宏观系统化的阅读理解解题思路5
今日原句
For many older people, particularly those living alone or in the country, driving is important for preserving their independence, giving them the freedom to get out and about without having to rely on others.(选自2017年全国III卷阅读理解D篇)
内容分析
今天的句子除了最后一部分因为介词并列容易混乱,其它的应该都不难。
For many older people, particularly those living alone or in the country,
对于很多老年人而言,特别是那些独自居住或生活在乡村的人
“For someone 对于某人而言”,经常出现在句首。“paticularly those 特别是那些人”作为同位语,进一步展开older people的具体内容,说明具体是哪些老年人。
those后面可以使用非谓语,也可以使用从句,都是对those的补充。those living alone就等于those who live alone。
driving is important for preserving their independence,
驾驶对于保持他们的独立性非常重要
“A is important for B A对于B很重要”是基本句型,需要熟练理解应用。“preserve 保护、维持原状、储存”,名词变化是preservation。注意和“reserve 动词 保留、预订、预约;reservation 名词”不要混淆。
giving them the freedom to get out and about without having to rely on others
给他们出去和去周边的自由,不用必须依赖其他人
最后的半句要注意断句的位置。首先是“give sb sth 给某人某物”的基本短语。
然后是to do非谓语作为后置定语补充描述前面的名词,注意这里and并列的是两个介词out和about,实际上写完整了应该是“to get out and to get about”,而about在这里的含义等同于around,所以就是“get out 出去”和“get about / around 去周围的地方”。
without介词后面需要名词,这里使用的是非谓语动名词,注意动名词有主动doing和被动being done两种形式,需要按照句意选择。介词后面考察动名词是非常常见的考点,其它的各种非谓语形式,比如to do、having done之类的,一定不能在介词后面充当名词。
I walked into the room without noticing him.
我走进房间,没有注意到他。(主动)
I walked into the room without being noticed.
我走进房间,没有被人注意到。(被动)
所以这里about和without毫无关系,只要断句清楚,就不会有“为什么两个介词能挨着”这样的疑问。
中文机械翻译
对于很多老年人而言,特别是那些独自居住或生活在乡村的人,驾驶对于保持他们的独立性非常重要,给他们出去和去周边的自由,不用必须依赖其他人。
中文优化翻译
对于许多老年人来说,特别是那些独居或居住在乡村的老年人,驾驶对于保持他们的独立性非常重要,因为他们能够自由地外出而不必依赖他人。

宏观的阅读理解解题思路进行过四天,我们看到了四条重要结论:
1、关注文章的写作对象
2、关注文章的文体和写作目的
3、区分重要信息和次要信息
4、关注语句里的正负态度
前两条结论和主旨题相关,后两条则侧重细节题的解题。各位在面对细节题的时候务必牢记,正确选项一定和重要信息密切相关,这是由阅读理解的命题模式决定的。比如下面的题目:
68. What makes it hard to take work-family balance measures in the States?
A. The incompetence of the Democrats.
B. The opposition from business circles.
C. The lack of a precedent in American history.
D. The existing Family and Medical Leave Act.
这样的题目一看就知道需要去文章的对应位置找答案。在文章里找到题干的关键词“work-family balance measures”并不难,就在这一段里:
The United States does have one explicit family policy, the Family and Medical Leave Act, passed in 1993. It entitles workers to as much as 12 weeks’ unpaid leave for care of a newborn or dealing with a family medical problem. Despite the modesty of the benefit, the Chamber of Commerce and other business groups fought it bitterly, describing it as “government-run personnel management” and a “dangerous precedent”. In fact, every step of the way, as (usually) Democratic leaders have tried to introduce work-family balance measures into the law, business groups have been strongly opposed.
但是这道题需要你把这一段逐字逐句全都看懂吗?不需要。第一句里提到1993年是例子,忽略。第二句里提到12 weeks是数据,忽略。第三句里提到Chamber of Commerce这样的专有名词,还有两个引号括起来的短语明显是引用,同样忽略。于是整段话迅速减少2/3,这就是区分重要信息和次要信息带来的阅读压力下降和阅读速度上升。
最后一句开头是标志性短语“in fact 实际上”,同义词actually,往往体现转折或递进的逻辑,而转折和递进之后往往是作者要强调的重点,所以这种标志词就是作者给你的重要信息的提示词。这道题的答案与重要信息相关,那么肯定在最后一句里,CD两个选项可以排除,因为它们对应的信息是在前三句里面的。
说到这里又会有同学说,我在考场上可不敢这么干等等。再次强调,考试是对你平时各种知识能力的集中检验,不是你尝试新方法的试验田。平时没干过的事在考场上第一次干,大概率是自杀行为。养兵千日用在一时,没有任何方法可以不经练习直接应用的。
但是,如果靠自己的实力水平搞不定这道题目,走投无路只能胡蒙乱猜的情况下,我建议各位也别纯拼运气。试试判断重要信息,试试把握主旨,哪怕能排除一两个选项,蒙对的概率不是也高点么。
我们再来看重要的这一句以及剩下的AB选项:
In fact, every step of the way, as (usually) Democratic leaders have tried to introduce work-family balance measures into the law, business groups have been strongly opposed.
A. The incompetence of the Democrats.
B. The opposition from business circles.
这道题需要你把这一句逐字逐句全都看懂吗?仍然不需要。你能看懂当然更好,直接选正确答案就行了。但是如果看不懂,可以尝试一下区分句子内部的重要部分和次要部分。把这个句子里所有的内容全部去掉,只保留句子结构,就能够得到这样的结果:
In fact, …插入语…, as …从句…, …主句…
“every step of the way”一定是个短语,因为里面连动词都没有,两个逗号之间的短语叫插入语,在句子里属于不重要的补充部分。as后面加句子无论是表示“随着……”,还是“因为……”,都是从句的位置,从句的作用是为了把主句信息补充得更完整,所以重要性一定弱于主句。
于是这句话的重点一定是“business groups have been strongly opposed”这个主句部分,答案照着选B就可以了,“business groups”对应“business circles”,“opposed”对应“opposition”。
请各位注意,以上的思路是建立在你几乎不知道句子内容在说什么的情况下,帮助你分析句子重要信息把答案选出来的办法。事实上,高考英语的句子理解难度可能没这么高,多数同学的理解能力也没这么差。所以这种思路并非鼓吹看不懂也能把题做对,而是告诉你区分重要信息和次要信息对解题会有什么样的帮助。
再来看一道题。
69. What is Professor Anne Alstott’s argument for parental support?
A. Children need continuous care.
B. Good parenting benefits society.
C. The cost of raising children has been growing.
D. The U. S. should keep up with other developed countries.
这道题仍然需要去文章里对应位置找答案,题目的关键词就是那个人名“Professor Anne Alstott”,很容易找。
As Yale law professor Anne Alstott argues, justifying parental support depends on defining the family as a social good that, in some sense, society must pay for. Parents are burdened in many ways in their lives: there is “no exit” when it comes to children. Society expects – and needs – parents to provide their children with continuity of care. And society expects – and needs – parents to persist in their roles for 18 years, or longer if needed.
再一次,你要看懂这一段的每句话才能判断这道题的正确答案吗?我不知道各位在上一段看到的是什么,但是我告诉你我看到的结果:
As Yale law professor Anne Alstott argues, justifying parental support depends on defining the family as a social good that, in some sense, society must pay for. Parents are burdened in many ways in their lives: there is “no exit” when it comes to children. Society expects – and needs – parents to provide their children with continuity of care. And society expects – and needs – parents to persist in their roles for 18 years, or longer if needed.
题目答案直接判断B选项。
69. What is Professor Anne Alstott’s argument for parental support?
A. Children need continuous care.
B. Good parenting benefits society.
C. The cost of raising children has been growing.
D. The U. S. should keep up with other developed countries.
就算看不懂这段话在说什么,也能看得出来这段话里讲的是parents和society之间的关系,因为整段话在不停重复这两个词,对应的就是B选项。这一段中既没有提到A选项的“孩子需要什么”,也没有C选项的“花费”和D选项的“美国和其他国家”。
综合以上的几个例子,得出阅读理解宏观解题的第五条重要思路:重要信息在文章里一定有不同于其它内容的特征,可以概括为重要位置、重点标志、重复现象这十二个字。
从文章的角度看,有重要段落和次要段落之分;从段落的角度看,有重要语句和次要语句之分;从语句的角度看,有重要部分和次要部分之分。所谓重要位置,无外乎文章首尾段、段落首尾句、主句或句子主干这些位置,相对其它内容而言更重要一些。
作者在文章里会分析内在逻辑,所以强调重点的因果、转折、递进、对比关系词就是重要信息的标志。作者在文章里会表达态度,所以体现感情色彩的形容词副词就是重要信息的标志。作者在文章里会提出建议和要求,所以相关的情态动词或祈使句就是重要信息的标志。作者在文章里会现身说法直接与读者对话,所以包含第一人称的评论性语句就是重要信息的标志。
作者要传递给读者的重要信息,一定会在文章中反复强调,所以反复出现的与主题相关的内容,同样是重要信息的提示。同样的信息,出现第一次可能会被忽略,出现第二次就应该有意识,出现第三次就必须重点关注。
区分重要信息和次要信息,其本质就是让你在阅读文章的同时,除了关注中文翻译,同时对文章内容进行思维上的主动操作,把握文章信息的走势,从而达到宏观上理解的要求。高考阅读理解的文章并不复杂,所以经过训练,这一点是有一定基础的同学都能做到的。
我们下次会收尾总结阅读理解的解题思路。

2022年6月5日 介绍过往的活动经历的应用文写作
每周日,我们为各位准备的是蓝色的应用文写作专题卡片,这次我们看到的是2020年全国II卷的题目。这篇文章要求介绍过往的活动经历,实际上更像是一篇记叙文写作。
在北京卷的图画作文退出高考历史舞台以后,除了新高考卷的文章续写以外,高考英语中就几乎没有对记叙文写作的考察了。我觉得这是高考英语的进步,同时也是高考英语的倒退。进步在于,受制于高考的大方向要求,记叙文的写作题材往往局限在正面积极的活动或经历方面,即便出现一些突发事件的写作题材,最终也一定是逢凶化吉转危为安。也就是说,学生写的全都是情节已经固化成确定模式的故事。从讲故事的角度上来讲,这一定是个很恶俗的故事,毫无创造力可言。从写作的角度上讲,会带来大量的模板式套作,全文充斥着虚情假意。从命题的角度上讲,这么多年的记叙文考察已经把学生日常生活中能发生的不能发生的事几乎全出了一遍了,也很难有新的突破。所以这个题型退出高考历史舞台,可能是必然的结果。
但是记叙文写作考察学生对身边事物和人物的观察描述能力,考察学生用英语讲述自己生活的能力,考察学生对具体事件的感悟和理解,退出高考题型又是一件很可惜的事。我认为语言的作用无外乎交流、描述、评论三种。侧重描述的记叙文写作停止考察,侧重评论的议论文写作不见踪影,于是就只剩下一堆侧重交流的道谢邀请求助发言稿活跃在高考英语的试卷里,套路更加明显,模板更加突出,对学生的语言能力要求其实是降低的,所以说是高考英语的倒退。
当然,在现在的中学英语教学和高考英语考察的模式下,改变细枝末节的题型其实并没有太大意义。毕竟这是一个英语不被体育取代就不错了的时代,要求不能太高,得过且过吧……
来看看这次的题目。
上周末,你和同学参加了一次采摘活动。请你为班级英语角写一篇短文,介绍这次活动,内容包括:
1. 农场情况;
2. 采摘过程;
3. 个人感受。
这种劳动类的主题,在北京卷真题和模拟题的图画作文里考察过n次了,比如下面的图画,你会发现就是这篇作文一模一样的翻版,而这是北京2011年的模拟题。所以我说,所有题材能出的都出过不止一遍了。

题材放在一边,我们来看看记叙文的写作方法。首先要明确的是,你的文章一定是三段式结构:
第一段:概括整个活动经历
记叙文的基本要素就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所以在第一段里就要使用一句话一次性呈现基本要素,同时使用非限定性定语从句补充简单的事件意义。比如今天的题目,呈现出来就是这样的:
Last weekend, I went to a farm with my classmates to have a picking activity, which deeply impressed me.
Last weekend, my classmates and I participated in a picking activity, which left an unforgettable impression on me.
这种概括式语句是高度模式化的,只要记住一个样本,在考场上结合题目替换内容即可。
第二段:具体描述活动过程
涉及到具体活动过程的描述,能写到的内容选择就非常多了,主要包括出发到达、准备开始、连续动作、分工安排、结果影响、心理感受、环境描述、结束离开这八个不同的环节。你的写作过程,就是结合不同记叙文题材的要求,在规定字数范围内,选择必须的环节进行排列组合。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环节在范文里是如何体现的。
It was at eight o’clock on Saturday morning that we arrived at the farm, where various kinds of fruit and vegetables grew and were ready to be picked.
主句写到出发到达,从句补充环境描述。这是比较常见的对环境描写的处理方法,写作逻辑就是“我们去了某个地方,那个地方是什么样的”。
Besides, green trees provided shades with colorful flowers decorating the ground.
当然,把环境描述独立成一句也是可行的写作方法,而且这样的句子往往通用性比较高,比如这句里其实写的就是环境中最常见的“绿树鲜花”。但是需要注意,环境描述属于锦上添花的部分,不能喧宾夺主,在字数受限的情况下不要投入太多笔墨。实际上这句话完全删掉,对文章毫无影响。
Hardly had my classmates and I seen the garden when we began to pick the fresh fruit.
这里用了个“hardly …… when 一……就”的倒装句型感觉很高级,实际上只不过是准备开始环节的写作套路而已。自行替换里面的具体人物和动作,可以适用于许多活动开始的环节。
Minutes later, some of our baskets were filled with such fruit as apples, pears, and so on, while others’ were full of vegetables like cabbages, mushrooms and cucumbers.
范文没有具体描述采摘过程,而是从活动开始直接跳到了结果影响。作为字数受限的应用文写作,这样操作是没有问题的。
At the same time, sweating as we were, we felt millions of satisfaction and sense of fulfillment and we had a wonderful weekend.
最后一句是典型的心理感受,你也会看到大量的写作套路。注意句中有一个as倒装句表示“虽然我们很累”,这是我们在3月26日的长难句分析68里详细讲过的as的特殊用法。
我们再来看看另一篇范文的第二段具体写到了哪些环节。
Located far away from the crowded city, the farm had wide varieties of fruit trees, whose branches were heavily laden with ripe and inviting fruit.
这次范文以环境描述作为开场,首先向读者展开一个场景的画面。其实环境描写比较考验写作功底和经验积累,是写作能力强的同学展示自身实力最好的选择。反过来说,如果你的写作能力不够强,这个环节建议尽量回避。
Having been instructed by an enthusiastic farmer, we got down to picking with delight.
连续动作和准备开始两个环节的合体,使用的是“Having done sth, sb got down to do sth 做完了某事以后,某人开始作某事”的写作逻辑。连续动作往往会应用到非谓语动词,写作难度相对于环境描述而言要低很多。
Some students put ladders against the trees to pick those lovely fairies, while others were in charge of delivering them into baskets.
和上一篇不同的是,这里写到了采摘的具体过程,也就是分工安排的环节,常用的结构就是“some ……, while others ……”。在某些集体活动题材的记叙文写作中,这个环节经常出现用于描述团队合作。
Bathed in sunshine, everyone sang and laughed while picking, exhausted but fulfilled.
最后仍然是心理感受作为收尾,一样是写作套路。实际上活动的收尾可以是动作具体的结果影响,也可以是人物的心理感受。
给各位展示两篇范文的目的在于,我们可以考虑一下,在出发到达、准备开始、连续动作、分工安排、结果影响、心理感受、环境描述、结束离开这八个环节里,到底哪个环节是必写的,哪个环节是可选的。
在我看来,准备开始和结尾的心理感受是必然要涉及的部分,而活动开始后的连续动作、分工安排和结果影响则可以三选一,基本上这一段的主要内容就交代的差不多了。至于出发到达、结束离开和环境描述,完全是可写可不写的,各位根据自己的能力灵活选择就好。
另外,记叙文由于有天然的时间顺序作为内在逻辑,所以各个环节只要按顺序直接组合即可,在应用文写作的层面上不太会涉及转折因果之类的逻辑要求。
第三段:活动的感悟和启示
这一部分几乎都是写作套路,各位参考下面两个版本灵活借鉴即可,当然还是要注意字数限制。
I think nothing can be more exciting than to experience the happiness of going to nature and picking some fruit and vegetables through our own labor.
没有什么比感受做某事的快乐更令人兴奋的了。
(替换doing sth and doing sth)
Looking back, I really appreciate the activity, for it offers us a precious opportunity to purify our souls from the stressful urban life. The activity has passed, but the world heavy with the scent of fruits will stay in my mind forever.
回顾过去,我非常感谢这次活动,因为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机会去做某事。这个活动结束了,但是某物会永远留在我的心里。
(第一个替换do sth,第二个替换sth)
到此为止,介绍过往活动经历的应用文写作思路就说完了。这也是我们这半年的公众号文章最后一篇写作题目的讲解。我把所有的作文讲解都汇总在下面,连同今天的文章共计23篇。强烈建议各位同学认真看这些文章,对不同的写作类型加深印象。
为方便查看,在b站进行了专题汇总,分为上下两篇:

2022年6月6日 长难句分析124
—宏观系统化的阅读理解解题思路6
今日原句
But we all have to accept that as we get older our reactions slow down and this often results in people avoiding any potentially challenging driving conditions and losing confidence in their driving skills. The result is that people stop driving before they really need to.(选自2017年全国III卷阅读理解D篇)
内容分析
其实这个句子本身没什么难度,但是就是因为作者不舍得用逗号断句,所以造成句子显得复杂,所以我们今天就再来演练一下断句能力。
首先来看最复杂的第一句话。这句话里有四个谓语,能看出来吗?
But we all have to accept that as we get older our reactions slow down and this often results in people avoiding any potentially challenging driving conditions and losing confidence in their driving skills.
所以我们至少可以拆出四个句子。
But we all have to accept
但是我们都必须接受
句首的but表示与上文形成转折,而且but是重要信息最常见的标志之一,所以后面的内容需要重点关注。
that as we get older our reactions slow down
随着我们变老,我们的反应会变慢
接受什么呢?that的宾语从句开始进行补充。之后就是as最常见的用法“随着……”。其实这部分写到older之后应该加一个逗号,句子结构也会更清楚,但是作者没有写,那就要求你对“as+句子”的考点有非常清晰的认识。
另一句就是“我们的反应会变慢”,句子本身没有难度,但是你必须能看出来our reactions和前面的句子不可能连在一起,肯定是一个新的句子。
and this often results in people avoiding any potentially challenging driving conditions and losing confidence in their driving skills.
这通常造成人们避免任何潜在有挑战的驾驶条件并且失去自信在他们的驾驶技术里
句子最复杂的地方是并列连词and之后。这个and之前也应该加一个逗号断开,句子结构会更清楚,但是再一次作者没有写,我也不知道为什么……
“result 动词 因…发生”,两个相关的动词短语必须熟悉,“原因 result in 结果;结果 result from 原因”,务必注意不要把因果关系搞反。
造成的是两个结果,在result in后面使用非谓语的动名词avoiding和losing进行并列。需要注意的是,avoiding之前的people是干什么的呢?这就是我们在6月2日的长难句分析122里刚刚讲过的动名词doing的复合结构,在doing前面加上“某人的”,如果不记得可以回去复习一下。
然后再来看逻辑关系紧密的第二句话。
The result is that people stop driving before they really need to.
结果就是人们停止驾驶在他们真正需要之前
“The result is that …… 结果就是……”,其实就是两个字“所以”,直接替换成So、Therefore、Thus没有任何问题。
这里的before就是“在……之前”的基本含义。关于before的考点我们在
2月26日的长难句分析45里有详细讲解,各位务必注意“还没来得及……就”和“某动作来之不易”这几个before的特殊考点。你要是不知道我在说什么,还是去看一眼吧……
中文机械翻译
但是我们都必须接受,随着我们变老,我们的反应会变慢,这通常造成人们避免任何潜在有挑战的驾驶条件并且失去自信在他们的驾驶技术里。结果就是人们停止驾驶在他们真正需要之前。
中文优化翻译
但是我们都必须承认,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反应会变慢,这往往会导致人们回避一切有潜在挑战的驾驶要求,并逐渐对自己的驾驶技能失去信心。结果就是,人们还没到必要的时候就停止了驾驶。

经过五天的例题和分析解释后,宏观的阅读理解解题思路讲解接近尾声。我们已经看到了五条和解题相关的重要结论:
1、关注文章的写作对象
2、关注文章的文体和写作目的
3、区分重要信息和次要信息
4、关注语句里的正负态度
5、重要信息的特征:重要位置、重点标志、重复现象
那么面对一篇陌生文章,基本操作思路可以总结为以下五步:
1、在开始接触任何文章的时候,一定要考虑这篇文章的写作对象。作者的文章必然有受众,而作为读者的你,如果能够将自己代入到正确的文章受众的位置,就能够更好地领会作者的意图,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进入文章的语境”。
2、阅读首段的同时,要能够准确判断出文章的文体,从而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高考阅读理解的文章比较直接,所以文体特征都相对明显,实际上有助于我们作出判断。写作目的是文章最核心的部分,对于解答主旨题有直接的作用。同时,细节题也要确保正确选项与文章主旨密切相关,这是由阅读理解的命题特征所决定的。
3、感情色彩对于正确理解文章语句至关重要。应用文的广告会涉及对事物的正面宣传,记叙文中有大量人物心理活动的描述,说明文会牵扯说明对象的特点和作用,议论文则是作者主观态度的直接呈现。每种文体都与感情色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选项如果出现明显的感情色彩差异,同样需要敏锐的把握。
4、忽略文章中的次要信息是提高阅读速度的关键。阅读理解的命题特征决定了无论文章是300字还是600字,题目都只有3-4道题。主旨题对应的是开头结尾,细节题则对应文章里的某个位置,因此文章中的次要信息是远远多于重要信息的。如果我们不做区分对待,对文章里的所有文字赋予同等的重视程度,只会导致阅读缺乏针对性,且浪费大量时间。阅读速度和提取重要信息的能力永远是密不可分的。
5、正确选项和文章的重要信息密切相关。如果再遇到排除到最后剩下两个选项无从判断的情况,不妨从选项的细节内容跳出来,从更高的角度审视这道题目。哪个选项在文章中处于更重要的位置?哪个选项旁边出现了与题目契合的重要信息的标志?哪个选项在文章里重复提及的次数更多?哪个选项与文章的写作目的关系更密切?这才是“宏观、系统化、更高高度”的阅读理解解题思路。
最后我们再来回答一下第一次提到的那些阅读理解中的常见问题。
文章读不完怎么办?
——从来没有人要求你读完文章。
阅读速度慢怎么办?
——真正需要读的内容没多少,再慢也看得完。
单词记不住怎么办?
——阅读理解和背单词基本没什么关系。
文章看不懂题目怎么做?
——看懂了也不一定做得对,而且你怎么衡量“看懂了”呢?
有好多不认识的词怎么办?
——真正和解题有关的词汇要求并不高,均为必须掌握的核心词汇,你需要认真记忆1783核心词汇表。
应该先看题还是先看文章?
——随便,反正想把题目做对,需要的都是上面的解题思路。
我想的和作者总是不一样怎么办?
——做客观题务必抛弃主观意识,老老实实找客观依据。“你想你以为你觉得”这些,一点都不重要。
我觉得这两个选项都可以怎么办?
——哪个选项在文章里对应的信息更重要一些呢?
我单词都认识但是句子读不懂怎么办?
——老老实实看公众号长难句分析,积累句子翻译理解能力。
要想题目做对是不是必须把句子翻译出来?
——你翻译出来的结果十有八九是不准确的,把握重点最重要。

2022年6月7日 长难句分析125
—最后的从句解题思路大集合
今日原句
The DriveLAB is helping us to understand what the key stress points and difficulties are for older drivers and how we might use technology to address these problems.(选自2017年全国III卷阅读理解D篇)
内容分析
最后一个句子,各位看到的是两个宾语从句的并列,恰好是从句不完整和从句完整两种情况。我们也顺便再来巩固一下从句的解题思路。
The DriveLAB is helping us to understand
驾驶实验室在帮助我们理解
主句是一个不完整的句子,understand后面缺少宾语,需要从句进行补充。
what the key stress points and difficulties are for older drivers
对于老年司机关键的压力点和困难是什么
what引导的宾语从句出现,从句的谓语are后面同样缺少内容,“压力和困难”是什么呢?主句从句都不完整,描述物,所以使用what。
and how we might use technology to address these problems.
以及我们如何使用技术来解决这些问题
and并列连词后面是另一个how引导的宾语从句,这次的从句谓语might use前后主语和宾语完整,所以从句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描述方式,所以使用how。“address 名词 地址;动词 解决、应对”,需要注意动词的用法。
中文机械翻译
驾驶实验室在帮助我们理解对于老年司机关键的压力点和困难是什么以及我们如何使用技术来解决这些问题。
中文优化翻译
DriveLAB正在帮助我们了解老年司机的关键压力因素和困难是什么,以及我们如何利用技术来解决这些问题。

最后总结一下从句的解题思路。
我们在前面的文章里涉及过的主要有如下内容(b站不支持外链,请移步公众号Free NMET查看对应文章):
如果需要从根本上理解从句的意义
2月8日—长难句分析31—三天搞定你的从句之第一天:从句扩充主句的词汇内容
2月9日—长难句分析32—三天搞定你的从句之第二天:从句补充主句的句意
2月10日—长难句分析33—三天搞定你的从句之第三天:两句话概括从句的意义
3月1日—长难句分析47—从句两种作用的实例
如果需要了解主从句的结构划分
1月12日—长难句分析9—主语从句
5月20日—长难句分析112—名词性从句大集合
1月10日—长难句分析7—从句嵌入主句怎么看?
3月7日—长难句分析52—从句嵌入主句的分析思路演练
2月1日—长难句分析25—定语从句关系词的省略现象
3月18日—长难句分析61—宾语从句关系词that的省略现象
如果需要了解某些特殊从句关系词的用法
1月27日—长难句分析22—主从句都完整的when、where和that
2月11日—长难句分析34—whose是个什么玩意?
5月31日—长难句分析121—主从句都不完整时的where
按照我们之前讲解的,从句存在的两个核心意义是:
1、主句不完整的时候,从句补充缺少的句意。
2、主句完整的时候,从句扩充主句的信息。
而这两个核心意义可以分别对应“从句不完整”和“从句完整”两种情况,因此在面对从句题目的时候,各位实际上需要判断的是四种句子的组合情况。
补充句意
1、主句不完整、从句不完整
主句不完整,需要从句补充,而从句也不完整,就需要关系词补充了。
从句最常见缺少的是主语或宾语,所以对应的就是名词性质的what和who,一个对应物,一个对应人。
I want to know what I need to prepare before the class.
I want to know who will come to the party tonight.
从句有可能缺少形容词,这时对应的是how。从句还有可能缺少地点状语,这时对应的是where。需要各位注意的是,这两种情况在过往的试题里考察几率很低,最重要的还是what和who。
I want to know how he feels.
(从句完整的写法应该是“he feels good”,这里缺少形容词。)
I want to know where the key is.
(从句完整的写法应该是“the key is on the table”,这里缺少地点状语)
2、主句不完整、从句完整
主句不完整,需要从句补充,从句完整,还要考虑是否需要关系词补充句意。
需要关系词补充的句意包括when时间、where地点、why原因、how方式、whether是否。如果不需要关系词补充,则直接使用that,这个that还可以被省略。
I want to know when they hold the meeting.
I want to know where they hold the meeting.
I want to know why they hold the meeting.
I want to know how they hold the meeting.
I want to know whether they hold the meeting.
I know (that) they hold the meeting.
因为涉及到根据句意补充,所以这种情况需要结合上下文的句意来考虑。上面的例句因为并没有内容限制,所以选择并不唯一,在正式考题中肯定会给你更加明确的内容要求。
上下文有不确定的情况,比如例子中的“I want to know”,要使用when、where、why、how、whether,只有“I know”或“I think”这样完全确定的情况才有可能使用that。
表示“是否”统一使用whether,不要使用if,因为whether包含所有if作为“是否”的功能。if,只用作“如果”。
扩充信息
1、主句完整、从句不完整
主句完整,从句扩充主句中某个词的信息,这个词就叫先行词。从句不完整,缺少的就是先行词,用关系词来代替。
如果扩充的词是人,使用that或who,如果这个人在从句里作宾语,还可以使用whom。如果扩充的词是物,使用that或which。
I want to thank my friends that/who always support me.
I want to improve my skills that/which are useful in my study.
如果先行词在从句里作宾语,关系词可以省略。
I love the people (that/who) I met in England.
I love the book (that/which) he gave me yesterday.
如果先行词是不定代词,或有极端概念修饰,或是人和物,只能使用that。
He told me something that surprised me.
This is the best / first / only painting that I've ever seen.
The writer and his works that you told me are really famous.
如果主句和从句用逗号断开,只能使用which。
This bunch of flower, which is packed in a beautiful box, is my gift for my mother.
This activity is meaningful, which shows us the value of volunteers.
有的时候从句末尾的介词会前置到关系词前面,这个时候先行词是人只用whom,先行词是物只用which。
He is the professor to whom I talked yesterday.
(从句原本应该是I talked to the professor,to移到了前面)
Those days in which you can travel freely are gone.
(从句原本应该是you can travel freely in the days,in移到了前面)
如果从句缺少和先行词有关的限定词“……的”,则需要whose。
The company whose name is NCC is located in England.
We live in a house whose windows open to the south.
主句完整从句不完整的情况还有可能出现as表示“正如”,不过考察非常罕见。
As is reported, the meeting will be cancelled due to bad weather.
2、主句完整、从句完整
主句完整,从句扩充主句整句的信息,这个时候两句话都完整。
首先需要考虑的一定是where在某处、when在某时、that同位语从句解释抽象名词。注意where可以是具体地点,也可以是抽象情况,that前面一定要有概括性的抽象名词,如“idea、news、proof”等。
We gathered at the school gate where we took the bus.
I was in a difficult situation where no one could help me.
She can't forget the day when she was awarded the first prize.
I accepted his idea that we should make preparations in advance.
如果where、when、that不成立,才需要考虑逻辑关系连词。考试里出现最多的是转折“but、yet、though、although”和因果“because、so”,其次是条件“if、until、unless”。
在两句都完整的情况下,切记不要首先考虑并列连词and。如果需要并列,句中一定有非常明显的并列关系呈现。类似“我们在校门口集合,我们坐校车”、“我打开信封,我发现一把钥匙”这样的句子组合,一定优先考虑where。
以上四条路线,可以提取出解题快速思路如下:
1、主从句任何一句完整时,what绝对不能用。
2、主从句全部完整时,首先考虑where。
3、从句不完整时,when和where绝对不能用。
最后再次强调,在遇到it作主语的特殊句型形式主语和强调句型时,上面的解题思路不能生效。关于it特殊句型的相关知识,各位可以参看之前的文章(b站不支持外链,请移步公众号Free NMET查看对应文章)。
1月28日—长难句分析23—形式主语句型
3月15日—长难句分析58—强调句型
4月12日—长难句分析80—形式主语还是强调句型,这是一个问题
3月24日—长难句分析66—形式宾语句型
到此为止,高考胜历小课堂全部结束!

2022年6月8日 尾声
157天的时间一晃而过,高考胜历也终于走到了它的终点。
这是我向各位同学作出的一次承诺,也是我向自己发出的一次挑战。在接近半年的时间里,每天一篇2000字左右的学习性文章,而且要保证文章质量超越现存的同类型文章,能不能做到?
反正是从来没做过的事,那就试试看呗。今天是最后一天,高考胜历小课堂的总字数定格在320,711字,平均每天2043字。
所以你看,想做成一件事也没那么难,坚持做就是了。
今天是高考英语的日子。那些考前发私信问我当年这两天是怎么熬过来的同学,我告诉你——心里无限紧张,再加上强大的自我欺骗,浑浑噩噩的不知不觉中,考试就结束了。
我也想知道今年考什么题材的作文材料,我也想知道阅读完形的难度是不是比往年高,我也想碰上某个高人跟我说这个见到一定要选那个不用看了肯定不考。不幸的是,这些在考前都不可能知道。至于高人,连我自己都没修炼成,其他人可能更加没戏。
考试,最终还是靠实力说话的。
实力,是靠时间一点一点换回来的。
时间,是过去了就一去不复返的。
一去不复返的意思就是,再也没有重来一次的机会了,就算重来,也找不回过去的心情了。
我不喜欢“高考只是一次人生经历,失败了不必在意”这种自欺欺人的论调,就是因为总有这样的侥幸心理才让我们一次又一次的不拼尽全力。我觉得高考对于成功的学生而言,就是辛苦付出后换来的胜利果实;对于不成功的学生而言,就是一次酣畅淋漓的人生教训。这个教训就是: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这个世界上没有奇迹,只有汗水和努力。付出和收获永远成正比。
自己的人生,只有自己能负责。选择了怎么度过之前的每一天,就要有勇气承担最终的结果。是集腋成裘还是积重难返,自己心里应该比谁都明白。所以如果自己觉得结果不会很好,不妨勇敢点儿停止幻想接受现实,停止到处寻找押题指点迷津临终关怀抱怨后悔遗憾这些软弱的行为。更重要的是认真思考以后该怎么办,毕竟人生才五分之一而已。
所以高考可能是一个里程碑,也可能是一次蜕变。里程碑的作用在于滞后蜕变到来的时机,也未必是一件好事。每个人都要蜕变,都要涅槃,都要重生,这是早晚的事。
Stop whining and take it like a man. The best challenge is yet to come.
预祝各位考试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