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一种渐悟,读《伤寒论》也是渐悟。在中国医学史上,学习医学的人多是师徒相授,
人生是一种渐悟,读《伤寒论》也是渐悟。在中国医学史上,学习医学的人多是师徒相授,先学习《内经》、《难经》、《本草经》或钦定的本草读物,再学习《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继而学习一些有关方书;南宋以后歌诀体本草、汤头类读物日渐增多,至明代则更为多见,所以,明清及其以后,也有先学习《药性赋》、《汤头歌》等通俗读物启蒙后,再回过头来学习《内经》、《难经》、《伤寒论》与《金匮要略》的。上述两种学习途径是并行的,共同之处是都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一边读书,一边跟老师随诊学习,观摩老师诊病,之后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诊病。《伤寒论》与《金匮要略》担当的是指导初学者诊病、用药、处方的任务。用现在的话说,《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属于那个时代的临床学科。
在当今中医临床学科已经逐渐分化的情况下,《伤寒论》已经不再是临床学科了。近20年来,把《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温病学》放在一起称之为“临床基础学科”,这只是某些人一廂情愿地仿照西医"三段式"的学科课程模式,是闭门造车的产物。《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是二本书,《温病学》是上世纪50年代在若干温病经典、原著的基础上构建的一门学科,二本书加上一个学科就成为另一个学科,这是许多业内人士感得困惑和荒谬的一件事情。
学科,是按照一定的学术标准,将知识划分成不同的类别;经典是历史文化宝藏。把经典指称为学科,既混淆了学科的含义,又贬低了经典的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