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介绍-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
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的导师介绍。

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
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致力于传媒与音乐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面向传媒领域开展特色音乐教育和适应现代传媒技术要求的录音艺术教育。从广研所、音频工程系、录音系、录音艺术学院到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录取通知书上的不同称呼勾画出学院不断开拓创新的发展足迹。
学校1987年开设了录音艺术专业。1994年开设了音响导演专业方向。1997年,我校又在国内率先创立了录音艺术学院,设有录音系,内设录音艺术(音响导演方向)及录音艺术(录音工程方向)。1998年开设了电子音乐制作实验班。2002年增设了音乐学专业(音乐传播方向)。2004年成立了音乐系。2005年录音艺术学院并入影视艺术学院,音乐学(音乐编辑)专业并入音乐系。2011年重新组建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
2013年,学校进行学部制改革,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与戏剧影视学院、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艺术研究院、艺术教育中心等五家单位组成艺术学部。
2018年,学校深化学部制改革,实行“大实”学院、“小实”学部的“双实”管理模式。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与艺术教育中心实行“一院一中心”的运行模式,开启了新的篇章。
导师介绍
李小莹

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网络音乐、音乐产业。
主讲课程:《新媒体音乐编辑与传播》《音乐产业项目管理》《西方音乐文化》。
主要学术成果:
专著:《新媒体音乐编辑与传播》(作者:李小莹),中国出版集团现代出版社,2017月5月出版。
专著:《当代美国高等钢琴教育的理念与实践》(作者:李小莹),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4年5月出版。
论文:
2018年11月 在《中国艺术报》发表《复活消失的传统古乐——听法国歌瑞斯邦古乐团与合唱团多媒体音乐会》(作者:李小莹)
2017年11月 在《中国艺术报》发表《“一带一路”倡议下的音乐产业创意之路》(作者:李小莹)
2017年9月 在《中国音乐产业发展报告2016》(人民音乐出版社)发表《国家音乐产业基地发展报告2016》(作者:李小莹)
2017年9月 在《中国音乐产业发展报告2016》(人民音乐出版社)发表《中国乐器产业发展报告2016》(作者:王玮、李小莹)
2017年4月 在《中国文化报》发表《国家音乐产业园区助力音乐产业集聚化发展》(作者:李小莹)
2017年3月 在《音乐传播》发表《新媒体环境中音乐编辑的职业素养与社会需求》(作者:李小莹)
2017年3月 在《中国艺术报》发表《网络文艺评论已成为一种时尚——从网络音乐用户行为看“互联网+”评价体系》(作者:李小莹)
2017年2月 在《人民音乐》发表《国家音乐产业园区建设现状与发展战略》(作者:李小莹)
2016年11月 在《中国音乐产业发展报告(2015)》(人民音乐出版社)发表《2014年国家音乐产业基地发展报告》(作者:李小莹、闫文婕等)
2016年10月 在《中国艺术报》发表《“互联网+”时代下的网络音乐梦》(作者:李小莹)
2016年9月 在《中国艺术报》发表《成都音乐产业发展迎来新契机》(作者:李小莹)
2016年8月 在《中国艺术报》发表《经典音乐会也可以很“潮”》 (作者:李小莹)
2016年3月 在《中国艺术报》发表《虚拟现实引领音乐视听新体验》(作者:李小莹)
2016年2月 在《人民音乐》发表《“互联网+”时代的音乐数字化生态发展》,(作者:李小莹)
2016年1月 在《中国艺术报》发表《用“音乐+互联网”思路推送更多精品原创音乐》(作者:李小莹)
佟丽娜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硕士生和博士生导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艺术产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音乐产业促进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传媒经济学专业国际文化贸易方向博士、访美学者、环球音乐公司行销顾问、《音乐传播》杂志特邀编辑、国家版权局专家库成员、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中心专家委员会专家、艺术学部教授会科研委员会委员。曾赴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和地区讲学。
研究方向:音乐产业管理、音乐版权、音乐市场营销;
所带硕士研究生方向:音乐学专业传媒音乐研究方向、广播电视专业传媒音乐应用方向。所带博士研究生专业方向:音乐学专业音乐社会学与音乐传播方向,
主讲课程:《音乐传播调查方法》《艺术演出经纪管理》《音乐版权及案例分析》《音乐市场营销》《音乐文化产业专题研究》。
主要学术成果(含主要作品):
《新形势下赋予录音制作者广播权的必要性探讨》发表于CSSCI核心期刊《中国版权》(2015年);《版权之战:如何趋利避害》发表于《中国艺术报》(2015年);《中国数字音乐:20年变奏曲》发表于专业期刊《互联网经济》(2015年);《当今信息技术背景下数字音乐产业价值链的重构》发表于专业期刊《音乐传播》(2016年);《国际化视野下音乐产业发展探析》(2018年)。
担任《新媒体经营与法律系列丛书》编委会副主编,出版八本书,该系列丛书包括:《媒介融合-跨媒体的写作和制作》《创意产业中知识产权-数字时代的版权和商标(第二版)》《电视、广播和网络的节目编排(第二版)》《数字权益管理-传媒业与娱乐业中数字作品的保护与盈利》《电子媒体的广告销售》《电子媒体管理(第五版)》《电子媒体的法律与管制(第五版)》《制作人媒体法》。
独立译著《电子媒体管理(第五版)》(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年)。完成国内第一本数字音乐产业方面的专著《数字音乐的产业价值链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年)。专著《音乐产业运营与管理》(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6年),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空白。参与编著《国际文化市场报告》(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4年);参与编著《实施文化走出去政策体系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年)。参与编著《中国音乐产业发展报告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5年,2016年,2017年)。 其中《数字音乐产业价值链研究》及《音乐产业运营与管理》两本专著填补了我国此领域的空白。
承担的科研项目主要有:主持横向项目《2018中国音乐产业发展报告数字音乐篇专题报告》(2018年)、参与商务部横向课题《实施文化走出去工程政策体系研究》;参与文化部横向课题《国际文化市场报告》;参与国家文资办横向课题《2014中国对外文化贸易蓝皮书》;参与成都广播电视台横向课题《成都广播电视台战略目标与发展定位》;参与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广电总局横向重大项目《中国音乐产业报告》;主持校级教改项目《“音乐产业专业”网络音乐市场观念的培养模式研究》;参与中国传媒大学教学质量工程课题《音乐产业管理教程》。
朱星辰

朱星辰,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
研究方向及所带研究生专业方向,广播电视艺术学。
主讲课程:视听语言,音乐电视创作,电视音乐节目编导。主要学术成果: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广电总局等省部级项目三项,专著两部,发表sci.ei论文各一篇,cssci论文十余篇。荣获北京市教学基本功大赛优秀奖,其他国家级学会奖项等共四项。
汪静渊

音乐学博士。1979年生于浙江常山。中共党员。现为中国传媒大学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兼任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音乐产业促进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曾兼任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进出口音像制品审查委员会审查专家、《中国音乐辞典》(增订版)总编助理。2005年至2012年先后在中国艺术研究院获硕士、博士学位,2012年至2014年在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与作曲技术理论,主讲课程有《曲式与作品分析》《配器与管弦乐总谱读法》《电影音乐配器分析》等。
近年出版专著与编著有:《中国传统音乐的结构奥秘——浙江民间器乐曲音乐形态研究》(46万余字);《基本乐理》(15万字)。在《中国音乐学》《中国音乐》等CSSCI期刊发表论文、评论十余篇,较具代表性的有:《简论“动机组合”的运动模式》《浙江民间器乐曲中“鱼咬尾”与“连环扣”的音乐形态研究》《浙江民间器乐曲中“合头”与“合尾”的音乐形态研究》《论西安鼓乐“起目”与“耍曲”中的起承转合结构》。
近年主持及参与的课题有:《中国民族民间文艺基础资源(民间器乐)元数据著录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子课题);《中国音乐词典》(增订版,国家“十一五”重点图书规划项目);《2018中国音乐产业发展报告之音乐表演权及音乐播放同步收入篇专题报告》;《“中国风”动画音乐制作编辑与成果展演》。
曾获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届“优秀硕士毕业生”称号、“优秀硕士论文奖”和“中华两岸文化艺术基金会会长庄汉生奖学金”;2012年7月,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北京市教育委员会授予的“北京市优秀毕业生”称号,并获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科研最高奖——“科研之星优秀奖”。2019年7月,受命担任中国传媒大学合唱团指导老师,全程参与国庆70周年天安门庆典活动,获《北京市筹备和服务保障国庆70周年庆祝活动业绩突出表彰》(北京市级,个人奖)《庆祝国庆70周年活动优秀骨干教师奖》(校级,个人奖)。
黄健君

学术背景:音乐学
研究方向:声乐演唱与教学、影视音乐
主讲课程:声乐演唱、民族声乐经典作品、影视音乐作品分析
所在部门:音乐系 声乐教研室
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师从朱咏北、王茹湘教授攻读“声乐演唱与教学”方向硕士研究生,研三师从中国音乐学院戴缤教授学习民族声乐,工作后师从民族声乐教育家邹文琴教授研习民族声乐两年。北京市高校艺术特长生(声乐)评委,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研究会会员。
科研:
专著《民族声乐经典作品通论》(20万字)本书两大特点:一是在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中提倡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二是本书的构架 纵向以民族声乐发展历史为主要线索,横向以声乐体裁和舞台表演艺术相结合来构建模式,通过对民族声乐经典作品的艺术分析来展示我国风土人情、历史文化以及经典民族声乐作品在现当代的无限张力与创造力。
论文:核心期刊发表《流行化与摇滚风:论传统经典文本的现代音乐改编和传播》《戏曲音乐元素在国产动画中的运用》《影视配乐中戏曲音乐元素的运用与传播》《彼得.拉森的电影音乐之‘电影散场 音乐留步’》 《从‘2019水立方杯’大赛看中文歌曲的海外传播》 《民族歌剧的艺术创新》-以《二泉》为例等学术论文十几篇。其中《传统文化传承语境下高校民族声乐教学模式探究》荣获“第九届中国声乐论坛”学术研讨会一等奖,并首次对“中国声乐”作了定位,《传统古曲的‘现代’传播》-以《经典咏流传》栏目为例,荣获“第六届音乐产业高端论坛暨首届‘数字时代的音乐传播’学术论坛二等奖。
主持项目:《声乐演唱教学中传统音乐文化融入》 《动画音乐设计中民族音乐元素的运用》,为国家课题《21世纪高师音乐教育研究》-声乐教学法的撰写人,对高校民族声乐的教学提出了一套模式。
总策划《经典 传承 创新》传统歌曲专场音乐会,音乐会传承经典文化的鲜明主题、创新性的节目内容和形式的获得业界高度好评。
张丰艳
中国 传媒大学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副教授,音乐学博士,硕士生导师。

曾在美国波士顿东北大学音乐产业专业访学进修,并曾多次在德雷塞尔大学、芝加哥学院等院校作中国音乐产业的相关讲座。
主持《中国音乐国际传播》(国家级课题)、《音乐产业白皮书》、《从立法与实践层面探析国际各行业组织对音乐产业发展的重要影响》等多项产业课题; 近年作了《中国音乐产业创新之树何以“枝繁叶茂” 》、《数字音乐产业生态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失衡的音乐生态圈及产业发展建议》、《版权新秩序下的中国音乐产业》等多次主题发言; 在CSSCI期刊上,发表《互联网渠道下音乐国际传播的现状、特点与问题分析》、《第三次著作权法修订将迎来中国音乐产业的新希望》、《中国音乐集体管理组织发展滞后的原因与对策探析》等多篇学术论文。 并被韩国著作权委员会委任为北京代表处顾问委员会委员、被四川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院音乐产业研究中心专家。
赵志安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教授,副院长,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传播学会副会长,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音乐产业促进委员会副会长。
1994年开始师从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周家醴教授攻读“二胡演奏与教学”方向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1999年开始师从福建师范大学王耀华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乔建中研究员攻读音乐人类学方向博士研究生,2002年获音乐学博士学位后来传媒大学任教至今。
现主要从事中国传统音乐、音乐传播与音乐产业等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
主持、完成“音乐传播学导论”、“大众音乐传播概论”、“中国音乐产业发展的现状和政策研究”、“国家音乐产业基地园区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等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4项;参与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国际传播与推广”的攻关项目。
出版《传统京剧京胡伴奏艺术——音乐人类学的个案研究》《中国音乐文化教程》《中国音乐产业发展报告》等论著六部,发表《音乐传播学学科认识导论》《民族音乐学历时性研究之述见》《阮咸类琵琶起源考》《电视剧“青衣”的音乐分析》《大众音乐传播把关人》《中国当代音乐海外传播的路径创新论》《音乐传播模式论》《音乐传播信息论》等专业学术论文三十余篇。
2013年起,带领项目组完成2014、2015、2016、2017《中国音乐产业发展报告》年度蓝皮书的撰写工作;策划、组织了四届“音乐产业高端论坛”;并主持完成《中国唱片总公司“十三五”发展规划》《国家音乐产业基地北京市平谷园区“十三五”发展规划》《北京市音乐产业发展研究》等政府、企业委托的多项重大横向科研项目。所领衔的中国传媒大学音乐产业研究团队已成为中国音乐产业发展的重要智库。
李俊梅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副学部长、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院长兼党委副书记、教授、硕士生导师。教育部高等学校音乐与舞蹈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评审专家、北京市属本科高校分类办学指导工作组专家、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常务理事。
主持创建的校交响乐团在2015年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中荣获专业组一等奖,领导的校艺术团在北京市大学生艺术展演和北京青年艺术节中连续获得金奖。主持创办的中国传媒大学“新年音乐会”、“欢乐颂”师生新年晚会等品牌文化项目受到校内外各界的广泛关注,并在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等国家媒体播出。指导学生多次参加了中央电视台春晚、中央电视台合唱春晚、北京电视台春晚、北京电视台环球春晚等重要演出,成功策划演出了百老汇著名音乐剧《西区故事》。
主持参与了《高校传媒实验平台与广播影视业界平台的互动研究》《中国广播电视音乐传播现状研究》《中外影视生产与传播中声音的价值与功能比较研究》等省部级科研项目,出版了《视唱练耳》《音乐基础理论》《电视剧音乐艺术》《拾音技术》等著作教材,发表《音乐艺术与电视传播》《中国电影音乐的民族化之路》《“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艺术教育工作发展的思考》《我国高等教育中音乐艺术实践的发展》等论文二十余篇,开设有《广播音乐节目制作》《音乐编辑》等多门课程。
梁晶

梁晶,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978年考入沈阳音乐学院声乐系,1982年毕业并留校任教,教授声乐、视唱练耳、声乐意大利语语音、德语语音和法语语音等课程。1998年调入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教授声乐、合唱等课程。中国音乐家学会会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
梁晶教授从事声乐教学工作30年来,培养了许多优秀毕业生,其中有获得2002年第十届全国青年电视歌手大奖赛美声唱法优秀奖、2002年辽宁省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第一名等优秀学生。梁晶教授承担科研项目多项,发表论文多篇,其中曾获首届全国音乐论文三等奖、第七届国民音乐教育研讨会入选奖、黑龙江省文化厅、《剧作家》杂志社首届全国有奖征文一等奖、辽宁省基础理论科研成果奖等。教学的同时,梁晶教授坚持声乐演唱,参加了2008北京奥运会、中国传媒大学50年、55年校庆演出,2009年获北京高校教师声乐比赛三等奖。1988年11月至1989年6月作为中国音协中国音乐教师代表团成员赴联邦德国西柏林考察德国音乐教育,同时,在柏林艺术学院(HDK)声乐系进修声乐,师从著名声乐教授英格丽 菲顾 (Engli Figur );2011年12月至2012年12月在德国柏林艺术大学音乐学院做高级访问学者。梁晶教授曾被评为中国传媒大学 “十佳教师”、”优秀班主任”等称号。
李大康

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一级录音师、中国录音师协会理事、中国传媒大学教学名师、北京市教学名师。曾任中国唱片总公司录音技术部主任。目前已录制了一千多个片号的节目,包括唱片、音带、音乐视盘、广播节目、电影、电视剧、舞剧以及大型文艺演出等,主持录制数届文化部春节晚会及新年、新春音乐会等上百场文艺演出,以及《欢庆香港回归》等数十次党和国家重大庆典活动的大型文艺演出。获得过第一届亚洲录音艺术与科学文化节”杰出贡献奖”、 第六届”中国金唱片奖”录音奖、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影视科技优秀论文一、二、三等奖等众多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