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整理01】第二章: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上)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绪论有两章,算是为之后的知识学习奠定基调——
第一章介绍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发展史,细碎的点比较多,所以老碧没有总结笔记,打算之后发小视频分别详细地聊,学习效果会更好;
第二章题目是“心理学的神经生理机制”,等于是“心理的物质基础”,主要介绍神经系统的进化,结构和功能,和《动物生理学》内容大同小异。
第二章一共三节,分两次发,这次是前两节的知识点。
知识要点:
第二章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
第一节、神经系统的进化
No.1:人脑是世界上最复杂的一种物质
1.组成:100亿个以上的神经细胞+1000亿个以上的神经胶质细胞;
2神经网络:每个神经细胞与其他神经细胞存在一万个以上的联系。
No.2:进化论
内容:世界上数以百万计的不同物种同存在着联系和关系,这些物种存在共同的祖先,它们通过“自然选择”形成了今天的物种。
No.3:人脑是自然界长期进化过程的产物
上亿年的发展:单细胞生物+无神经系统—脊椎动物+复杂的神经系统—复杂的人脑
一、神经系统的起源
No.4:45亿~46亿年前——地球形成,之后十亿年,高温,只有气态物质(沸点)。后降温,得到岩石,水,大气。
No.5:35亿年前——出现生物。
No.6:几亿年前——动植物分化。
No.7:7亿年前——出现脑细胞。
No.8:3.5亿年前——第一个脑。
No.9:300万~400万年前——第一个类人的脑(humanlike brain)。
No.10:10万~20万年前——现代人脑。
前神经系统时期
No.11:原生生物
例子:变形虫
特点:
1.单细胞生物,形态不固定的原生质,伪足,应激性;
2.没有专门的神经系统、感受器官和效应器官,一个细胞执行各种机能;
3.结构的初步分化——内浆和外浆,神经元和神经系统产生的前奏。
二、神经系统的进化和脑的产生
前脑神经系统时期
No.12:低等/原始的多细胞生物——腔肠动物
例子:水螅、海蜇、水母等。
网状神经系统(神经系统的最初形态):
组成:感觉细胞+运动细胞+(介于两者之间的)神经细胞
神经细胞有丝状突起,联合成网;——传递兴奋,反射弧的雏形
神经元联系是原浆性的,没有突触连接,神经节和中枢,兴奋向各个方向传导,刺激一点而全身反应。——联想:髓鞘的作用——联想:神经胶质细胞
注:联想记忆法善加使用可以提高记忆效率!尤其适合复习使用。
No.13:无脊椎动物
出现:6亿年前的寒武纪
链状/节状神经系统:
组成:头部神经节+腹部神经节
发头现象:头部神经节发达。——为脑的产生准备了条件。
No.14:脊椎动物
出现:5亿年前的奥陶纪
特点:
1.体形:左右对称;
2.结构:头部+躯干+尾部
3.脊椎:体内背侧一条脊椎骨
管状神经系统:
与无脊椎动物的神经组织的区别——
类似的比较内容,像老碧一样做个表格会清楚很多。手绘亦可。
优点——增加了空间和面积,有利于兴奋的传递和神经组织与外界物质的交换,使神经系统有可能向更高级和更完善的方向发展。——为脑的形成准备了条件。
No.15:低等脊椎动物
神经系统的发展:
(神经管前端膨大部分)形成脑泡——分化成5个脑泡(前脑,间脑,中脑,延脑,小脑)——前脑两半球(两栖动物)——大脑皮层(爬行动物)
三、高等脊椎动物的脑
脑神经系统时期
No.16:高等脊椎动物——哺乳动物
例子:啮齿类,食肉类,灵长类等。
特点:
1.神经系统更加完善;
2.大脑半球出现沟回。——扩大皮层表面积,为大脑担负调节和指挥机能准备了物质基础。
高级哺乳动物:灵长类
例子:类人猿
特点:
外形,细微结构,机能接近人脑;
对外界刺激的分析和综合能力大大提高;——除了感知,还可以在某些复杂活动中加入表象的成分;
No.17:脑的分析
脑指数EQ:脑的相对大小=脑的实际大小/脑的预期大小=脑的实际大小/0.12*体重^(2/3)
注:运算单位都为克。
皮层指数CQ:新皮层容积的相对大小=新皮层的实际容积/新皮层的期望容积
皮层内部结构:功能区的数量。
第二节、神经元
一、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
No.1:神经元
形状:具有较长突起的细胞;
组成:胞体(cell body or soma)、树突(dendrites)、轴突(axon)。
数量:约100亿个。
形态:圆形,垂体形,梭形,星形。
胞体
结构:细胞核,细胞质(cytoplasm),细胞膜。
细胞质结构:神经原纤维,尼氏体(特有结构),高尔基体,线粒体等。
树突
长度:几百微米
形状:树的分枝/接收天线
功能:接受刺激
轴突
长度:十几微米到一米
构成:主干+侧枝
主干结构:平行排列的神经原纤维
作用:将神经冲动从胞体传出到各种细胞。
No.2:胶质细胞(glial cells)
位置:神经元之间
数量:1000亿以上
作用:
A、神经元的沟通
为新生神经细胞提供生长线路;
为成熟神经元提供支架;
帮助神经元损伤恢复。
B、形成绝缘层
名称:髓鞘
组成:特异化的神经胶质细胞
作用:阻断神经冲动在轴突间传递
神经纤维的髓鞘化,是行为分化的重要条件
损害疾病 :复试,震颤,麻痹等
C、输送营养,清除过量神经递质
名称:脑血管屏障
作用:防止毒物入脑
二、神经冲动的电传导(细胞内)
No.3:冲动性——神经和其他兴奋组织(如肌肉,腺体)的重要特性。
No.4:什么是神经冲动(nerve impulse)?
书中定义:当任何一种刺激(机械的,热的,化学的或电的)作用于神经时,神经元就会由比较静息的状态转化为比较活动的状态。
No.5:什么是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
书中定义:神经元处于静息状态时测到的电位变化。——内负外正
No.6:静息电位如何产生的?
原因:细胞膜对不同离子的通透性不同,吸钾排钠。——离子泵
(个人感觉这一部分的叙述应该有瑕疵,逻辑上不够严整,如果钾离子人体含量远远多于钠离子,细胞膜不让钠离子通过,也不会有电位差。)
No.7:什么是动作电位(active potential)?
书中定义:神经受到刺激时,细胞膜通透性改变,钠离子通道打开,膜内电荷迅速上升。——内正外负
No.8:什么是神经冲动的电传导?
书中定义:神经冲动的电传导是指神经冲动在同一细胞内的传导。
No.9:神经冲动的电传导是如何产生的?
原因:
a.受刺激部位表出动作电位,内正外负,其他部位是静息电位,内负外正,于是受刺激部位与其他部位产生电位差,形成局部电流(内外形成一个回路);
b.局部电流使邻近未兴奋部位的细胞膜通透性发生变化,产生动作电位;
c.上述过程重复下去。
No.10:神经冲动的电传导的规律
全或无法则(all or none principle):神经元反应强弱与刺激强弱无关——信息传递中不会变弱——要么没有信息,要么全部信息。
三、神经冲动的化学传导(细胞间)
No.11:突触(synapse)
书中定义: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彼此接触的部分。
结构:突触前成分,突出间隙,突出后成分。
突触前成分——轴突末梢的球形小体
包含:突触小泡(synaptc versicle)+突触前膜
功能:神经递质的储存与释放
突触间隙——狭义的突触
间隔:200埃(20纳米)
突出后成分——邻近神经元的树突末梢或胞体内的一定部位
包含:突触后膜(含分子受体)
No.12:神经冲动的化学传导是如何产生的?
介质:神经递质
过程:神经冲动到达轴突末梢——突触小泡破裂——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经过突触间隙——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激发突触后神经元内的分子受体——打开/关闭膜内离子通道——改变膜的通透性——引起触后神经元的电位变化(——神经冲动的电传导)
神经递质回收:借助离子泵从受体中排出——回到轴突末梢——包装成突触小泡(——下次使用)
突触分类:
a.兴奋性突触
作用:使神经元产生兴奋
例子: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Ach),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
箭毒(curate)的作用机理:占据了乙酰胆碱的位置,乙酰胆碱无法结合受体,人因此瘫痪。
b.抑制性突触——
作用:使神经元产生抑制(不容易兴奋,“麻木”)
例子:多巴胺(dopamine),甘氨酸等
“超极化”:“静息电位”是内负外正,突触后膜接受抑制性神经递质后,依旧是内负外正,但是,膜内负离子浓度更高,电位差进一步拉大,所谓“超极化”。
No.13:神经回路(nerve circuit)
书中定义:神经元与神经元通过突触建立的联系;
作用:脑内信息处理的基本单位。
No.14:反射弧(reflex arc)
书中定义:最简单的神经回路;
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老碧乱入:“这中学内容吧?”
No.15:神经元连接方式
一对一连接;
发散式连接——
书中定义:一个神经元的轴突——通过末梢分支——许多神经元的胞体或树突
作用:一个神经元活动引起多个神经元同时兴奋或抑制。
聚合式连接——
书中定义:多个神经元的轴突——通过神经末梢——一个神经元的的胞体或树突
可能性:a.全部兴奋,b.全部抑制,c.部分兴奋,部分抑制。
整合作用:共同决定突触后神经元的状态。
环式连接——
书中定义:一个神经元发出神经冲动——经过几个中间神经元——回到原发冲动的神经元
特点:冲动持续时间久
假说:a.最终神经递质被分解酶分解,结束作用;b.与长久记忆相关,不结束;c.由于不应期而终止。
不应期:一个刺激后一段时间内,给予相同刺激没有反应。
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