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某位教授上课之九:日本战国时期的朝廷官位是什么东西?
某位教授翻车的日本战国史讲座上介绍织田信长时提出一个观点:织田信长元服后被日本天皇的朝廷赐予了“上总介”的官位。然而织田信长的“上总介”官位不是朝廷赐予而是自称的,这位教授又双叒叕犯错了。那么日本战国时期的朝廷官位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呢?

大约在中国的隋唐时期,日本仿照中国官制建立了所谓的“律令官”制度。平安时代,天皇逐渐被架空,“律令官”也随之名存实亡,出现了很多不属于“律令官”的官职。这些不属于“律令官”的官职被统称为“令外官”,大家非常熟悉的“关白”和“征夷大将军”都是“令外官”。

镰仓幕府建立之后,全日本的统治实权落入以“令外官”征夷大将军为首的幕府手中,所有“律令官”全都变成了有名无实的官位。有实权的幕府官职被称为“役职”,没有实权的“律令官”被称为“官位”。因为没有实权,所以“律令官(官位)”的任免权还在天皇为首的朝廷手中。

虽然没有实权,但由天皇任命的官位对武士来说依然是很高的荣誉,天皇经常用官位换取幕府的经济援助。到了日本战国时代,天皇朝廷的经济来源几乎彻底断绝,天皇的后妃宫女甚至一度要卖身来糊口。而天皇的糊口方式就是向有财力的战国大名出售朝廷官位。

因为几乎等同于“买官卖官”,所以日本战国时期的朝廷官位呈现两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高级官位(五位以上)基本不授予武士。要知道日本当时局势混乱多变,授予高级官位则意味着朝廷在大名之争中公开站队。万一被授予官位的大名玩完了,天皇也要受到牵连。

第二个特点是低级官位(五位以下)滥发,而且没有监管统计和收回机制。为了赚钱,天皇将同一个官位授予多个同时存在的武士在战国时代是经常发生的事情。而有些大名或者武士还出于各种目的自称朝廷官位,而天皇对此要么是不知道要么就是睁一个眼闭一个眼。

织田信长的“上总介”就是自称的,目的很可能是恶心世袭“上总介”的今川一族。这种低级官位滥发无序的现象直到织田信长上洛后才有所好转,丰臣秀吉时期基本解决。江户幕府更是建立了“武家官位”制度,将幕府官职与朝廷官位合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