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我与“冥想”的缘份:那扇虚掩的柴门。

2022-12-08 13:43 作者:积极心理学实践基地  | 我要投稿


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

毛主席——《心之力》开篇。

不记得从什么时候起,冥想就成了我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记得一开始想要早起,但总是失败,闹钟响后好不容易睁开眼睛关掉,往往会再次睡过去,曾一度以为自己根本不适合早起。

后来我无意中在某本书上看到了冥想,觉得很神奇,于是我就对自己说,早晨醒来之后如果实在起不来,可以试着换成坐在床上冥想几分钟,然后神奇的事情发生了:我竟然渐渐地觉得早起不再是困难的事情了。

从那以后,我就一直断断续续地练习冥想。当然我并没有系统地学过冥想,也只会其中的一种技巧——观呼吸,就是每天坐着不动,把注意力放到自己的呼吸上5到10分钟,渐渐地它就成了我的三大核心习惯之一:冥想、运动、早睡早起。

从决定冥想开始,说来奇怪,我越来越多地在各种书籍、课程里看到冥想,也遇到越来越多的人说自己有冥想的习惯。我知道,这就是典型的“孕妇效应”:一个女人怀孕了,她会猛然间发现自己身边的孕妇越来越多,她会很奇怪,之前怎么没发现呢?其实是她的意识发生了变化而已。

我们应该都有过这样的感受:如果在一段时间内想去关注某个事情,那么突然间,这个事情就成天在眼前转来转去。

冥想就是这样来到我的生活中的,自从我认同了冥想的重要性之后,我就在越来越多的书籍里看到它:《Eat、Pray、Love》里,失婚的Liz在冥想中遇见未来的自己;《自驱型成长》里推荐用“正念”教孩子们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自控力》这本书里也将冥想作为提升自控能力的高效手段。最近又遇到了大火的《臣服实验》——这个会写书、能创业的亿万富翁把冥想和瑜伽推崇和践行到了极致……

虽然我一直在冥想,但是我的实践过程只能用漫不经心来形容。我很难专心致志,5分钟里走神无数。一开始我并不觉得这是问题,但渐渐地我便不满足于此了。

那份大家都在等待和修行的“静能生慧”,为什么我始终感受不到?为什么我从来没有“顿悟”的时刻呢?为什么我好像没办法“安住在静谧”中呢?带着这些怀疑和疑惑,我继续每天5-10分钟的刻意练习。

那天我像往常一样在B站闲逛,突然一个视频封面吸引了我的注意。那是个头梳小辫、皮肤黝黑的正在冥想的人,点开后,我惊讶地发现这人竟然是一个冥想博主。好奇心驱使我翻看起了他的教学视频,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的视频讲解得非常简单、生动,声音也非常的好听,最重要的是,这位看起来像嬉皮士的老师,说起冥想起来却是松驰而专业的,他眼神清澈,眉目如星。

我最先跟练的是他的午休20分钟躺着冥想视频,这是我第一次意识到神奇的事情发生了:听这个视频不到1分钟便睡着,且毫无知觉。然后正好在第17分钟——视频里的唤醒声音响起时——醒来,很不可思议,声音有如此强烈的催眠和唤起效果?我百思不得其解,第二天依然如故,第三天还是如此,我试验了一周多,都是如此,这让我对他的冥想跟练视频产生了极大的好奇。

就是带着这份好奇心,我开始了21天冥想跟练计划。老师的视频完全免费,主页上有各种冥想视频系列,我跟练的是分成了上、中、下三个部分的“21天冥想练习”。每个部分为期一周,分为讲解+跟练视频,当然还有专门针对老生的“续”。每个视频的时间不长,10-20分钟左右。一个非常厉害的地方在于,短短几十个视频,我们可以学到各种让我们在冥想中平静下来的技巧,也可以称之为各种“锚点”,有“不动如山”、“观呼吸”、“感受腹部的起伏”,当然我最喜欢的还是默念“so-hum”这个音节。

我自己都不敢相信,时隔三年,我又一次遇到了“so-hum”。这个音节我从音频里遇到过,然后在另一本书里遇到了,我还曾经默默地用过这个曼陀罗,只是当时杂念太多,没能体验到它的好,便没有坚持下去。

所以这么久以后当我再一次在李冉老师的视频里和它相遇时,就在那一刻,我平生第一次有了一点点“顿悟”的感受。就是这个熟悉的音节,默念时熟悉的节奏,这种熟悉感,这一切让我浑身变得暖洋洋的,我感受到了一股来自宇宙的神秘力量,将我与过去的自己相连,也与未来的自己相连。

我想起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的演讲中把生活中那些看似不经意的瞬间比作“串珍珠”,就在这个瞬间,我突然间就明白了,我这几年一直在摸索的意义何在:原来我们人生中走过的每一步,起的每一个念头,都可能是在呼应过去,或者是等待着未来与它呼应。

关于冥想,在斯瓦米·拉玛大师的《冥想》中有这样一段话:


精神意念是我们拥有的最精密的工具,对它的充分理解有助于我们修炼自身。如果意念杂乱无章、毫无秩序可言,就会使我们远离目标,最终一事无成。只要我们了解自己更深层的本性,任何意识领域的东西都能够被意念所治愈。当我们对内在的自我开始觉察后,我们就能够有意识地治愈或规避许多疾病的出现。

冥想,就是在与我们的精神意念进行深层次交流。

在这21天的课程之中,我看着自己的念头一个一个地凭空升起,心里明白它们是我的所思所想,它们由我而起,却并非为我而来,我也不知道它们将去向何处。

每当它们从脑海的某个地方涌起,我会试着慢慢地把它放掉,就像悄悄地让一条小鱼从手中滑落到河里。在这个过程中,我依然会时不时地升起沮丧、郁闷、难过、恐惧、悲伤,有时候也会有没来由的喜悦,但是我知道它们只是念头而已,我静静地看着它们来,又看着它们走掉,把注意力重新集中到自己的“锚点”上。

完成这21天的课程之后,我几乎是立即就决定接下来一年,起码这一年,我都要更深入地去探索冥想,这种感觉像什么吗?

就仿佛是在一条弯弯曲曲的山路上走了好久,忽然间就走到了一扇虚掩的院门前,我隐隐约约觉得,里面可能有我想要的答案:于是我站在门外往里张望,却什么也没看到,但是我知道,它就在里面,等着我去把它挖掘出来。

我鼓起勇气,带着全部的好奇心,推开了这扇门……

我不急着往里走,因为我不赶时间。我在等待着某种来自宇宙的“启示”,某种久远的启示……

“so-hum”,它有特殊的含义:“我即它”(I am that)。

我的内在与宇宙意识的结合,吾心即宇宙。

搜索微信公众号“积极微习惯”,实践积极心理学的力量。

我与“冥想”的缘份:那扇虚掩的柴门。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