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需知丨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孩子自残?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

青少年自残、自伤的事件,如今已经屡见不鲜。调查发现,我国初、高中生自伤行为的发生率达到27%,尤其是有抑郁症、焦虑症、双相障碍的青少年患者,自残、自伤行为更是普遍。
他们自残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用刀或利器割刺自己、用烟头烫自己、抠或抓自己、用力拔扯自己的头发、用头撞墙、用绳索捆绑自己、把头浸埋在水中使自己窒息等等。
很多人不能理解,那些自残的青少年,究竟为什么要伤害自己?其中也包括这些青少年的父母。
其实,很多时候,自残是他们平复情绪、表达感受、释放压力、控制痛苦、转移难过的方式。
孩子有自残行为是想自杀吗?
不是每一个孩子的自残行为都是要自杀的,发现孩子手上有刀割伤、划伤等情况,不要以为他们不想活了。
但自残行为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最后可能发展为自杀行为,或者造成意外死亡。

反复自残通常是某种精神疾病的外在表现,这是心理痛苦的结果,是在提醒家长,孩子可能心理有问题了。
另外,青少年之间存在彼此模仿、学习、比较的情况,如果同学、好朋友有人自残的话,周围的人可能会受影响跟着学。
为什么孩子会自残?
这是很多家长在面临孩子有自残行为时,最想不通的问题。其实造成孩子自残的原因很复杂,下面是根据临床经验结合相关研究总结一些可能因素。
1人格特征:具有抑郁、自卑、攻击、冲动等性格特征的青少年更易发生自残。
2家庭因素:家庭成员之间如果缺乏关心和凝聚力、缺少相互支持和帮助,甚至矛盾重重,导致孩子难以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容易压抑情绪,遇到困难后不能及时获得支持。
3成长经历:家长过度保护、过度控制,孩子长期被忽视、遭受暴力/虐待等,导致孩子不能合理调节自己的情绪,无法应对困难时,就会采取极端的方式来处理。
4学业压力:学习压力过大、成绩不理想、老师的责罚、父母的过高期望和对未来的迷茫等,都可能诱发青少年的自我伤害行为。
5社会因素:在信息发达的时代,青少年通过网络、书籍等渠道容易获取和传播自残行为,在一些错误的引导下,没有办法客观认识到自残行为的危害。
6精神疾病: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及双相情感障碍等精神疾病患者,可能会发生自残行为。
发现孩子自残该怎么办?
父母应该加强自我反省、改变和提升,先改善亲子关系、家庭关系,才能跟孩子建立有效的沟通。
01.及时制止自残行为
父母作为孩子的守护人,要具有敏感性,能够及时察觉孩子的性格、情绪、行为等方面的可疑变化,尽早发现孩子的自伤自残行为并予以坚决制止,避免行为的强化。

02.深入了解自残的原因
等孩子情绪相对恢复平静后,父母可以跟孩子深入探讨负性情绪的来源,孩子可能遭受过哪些叠加性心理创伤,引导孩子寻找更健康、积极的解压方式,慢慢地作出积极的改变。
03.寻求专业的帮助
如果孩子确实存在心理问题,甚至患上抑郁症、焦虑症、双相障碍等精神心理障碍,要及时接受规范治疗,在医生指导下科学地应对,不要讳疾忌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