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研究】之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内涵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不懈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升华和实践结晶,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相结合的重大成果,是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保证是要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不断提高党领导生态文明建设的能力和水平。历史地看,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趋势,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要求。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自然是生命之母,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应该以自然为根,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十四五”时期,生态文明建设要实现新进步,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到二〇三五年,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 1.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重要的发展理念,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重要论述阐明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揭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道理,指明了实现发展和保护协同共生的新路径。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关系。发展经济不能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竭泽而渔,生态环境保护也不是舍弃经济发展而缘木求鱼。生态本身就是经济,只要能够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那么绿水青山也就变成了金山银山。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就能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已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我国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生态环境的支撑作用越来越明显。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就是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投入不是无谓投入、无效投入,而是关系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入。只有把生态保护好,把生态优势发挥出来,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避免走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摒弃过去那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经济发展的做法。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 促进绿水青山更好转化为金山银山。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锲而不舍,久久为功,就一定能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必须坚持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相统一,积极探索推广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加强生态保护补偿,因地制宜壮大“美丽经济”,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效益。加快建立健全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要把生态治理和发展特色产业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生态产业化、乡村振兴协同推进。 2.生态文明建设的宗旨要求——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增进民生福祉是我们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已经成为这一矛盾的重要方面。生态环境保护既是重大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社会和政治问题。我们的发展是为了什么?为了让人民过得更好一些。必须统筹经济、社会、环境发展,既要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让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良好生态环境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增进民生福祉的优先领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基础。要清醒看到,我国过去多年高增长积累的环境问题,具有复合型、综合性、难度大的特点,解决起来绝非一朝一夕之功。污染重、损害大、风险高的形势还没有根本扭转。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总体上尚未根本缓解,重点区域、重点行业污染问题仍然突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任务艰巨,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质量的期望值更高,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容忍度更低,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持续打好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统筹好上下游、 左右岸、干支流、城市和乡村,系统推进城市黑臭水体治理,还给老百姓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景象。 着力建设健康宜居美丽家园。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必须把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科学合理规划城市的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处理好城市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既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又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作为城市发展的基础目标,更好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使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成为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的空间。无论是城市规划还是城市建设,无论是新城区建设还是老城区改造,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人民群众的需求,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走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的高质量发展路子,努力创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良好环境,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为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城市规划建设的每个细节都要考虑对自然的影响,更不要打破自然系统。城市建设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城市建设要以自然为美,大力开展生态修复,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使城市内部的水系、绿地同城市外围河湖、森林、耕地形成完整的生态网络,让城市再现绿水青山。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和损害,扩大森林、湖泊、湿地等绿色生态空间比重,增强水源涵养能力和环境容量,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资源,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推行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让生态美起来、环境靓起来,再现山清水秀、天蓝地绿、村美人和的美丽画卷。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生产生活生态,建设美丽宜居村庄为导向,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动员各方力量,整合各种资源,强化各项举措,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突出短板。全面推进乡村绿化,建设具有乡村特色的绿化景观。综合提升田水路林村风貌,促进村庄形态与自然环境相得益彰。良好生态是乡村振兴的支撑点。加强乡村生态保护与修复,大力实施乡村生态保护与修复重大工程,完善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制度,促进乡村生产生活环境稳步改善,自然生态系统功能和稳定性全面提升。 有效防范生态环境风险。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生态环境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水安全是生存的基础性问题。生物安全关乎人民生命健康,关乎国家长治久安,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国家总体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3.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路径——绿色发展是发展观的深刻革命 绿色发展是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东西,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抓发展,必须更加突出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是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指引,全党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新发展理念上来。绿色发展,就其要义来讲,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推动绿色发展,就是要坚持和贯彻新发展理念,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就是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不仅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而且可以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是解决污染问题的根本之策。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经济发展方式问题。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重点是调结构、优布局、强产业、全链条。对重大经济政策和产业布局开展规划环评,优化国土空间开发布局,调整区域流域产业布局。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解决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基础之策。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落实生态保护、基本农田、城镇开发等空间管控边界,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抓住资源利用这个源头,推进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逐步形成城市化地区、 农产品主产区、生态功能区三大空间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资源过度开发、粗放利用、奢侈消费造成的。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水资源管理制度,强化能源和水资源、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双控管理,更加重视资源利用的系统效率,更加重视在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损害。加快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继续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制度。 努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我国力争二〇三〇年前实现碳达峰,二〇六〇年前实现碳中和,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我们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我国已进入新发展阶段,推进 “双碳”工作是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是顺应技术进步趋势、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迫切需要,是主动担当大国责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迫切需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双碳”工作要坚定不移推进,但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等不得,也急不得,必须坚持稳中求进,逐步实现。注重处理好四对关系:一是发展和减排的关系。二是整体和局部的关系。三是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的关系。四是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实现 “双碳”目标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把“双碳”工作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全国统筹、节约优先、双轮驱动、内外畅通、防范风险的原则,更好发挥我国制度优势、资源条件、技术潜力、市场活力,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 加强统筹协调,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 打造国家重大战略绿色发展高地。 区域协调发展是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区域协调发展“一盘棋”这篇大文章,要根据各地区的条件,走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路子。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是实施区域重大战略的应有之义,打造国家重大战略绿色发展高地是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强化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加快建设美丽粤港澳大湾区,夯实长三角地区绿色发展基础,扎实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 4.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观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 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不可分割的生态系统。 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生命躯体,推进生态保护和修复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坚持系统观念,保护生态环境。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及事物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整体,也是相互作用的系统,要从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去把握事物,去认识问题、处理问题。要从系统论出发,增强全局观念,在多重目标中寻求动态平衡。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更加注重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按照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增强生态系统循环能力,维护生态平衡。 生态保护和修复是一个系统工程。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必须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深入推进生态保护和修复。从自然生态系统演替规律和内在机理出发,统筹兼顾、整体实施,着力提高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促进自然生态系统质量的整体改善和生态产品供给能力的全面增强。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加强荒漠化治理和湿地保护。 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既是增加优质生态产品供给的必然要求,也是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带来不利影响的重要手段。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牢固树立生态保护红线观念。确保永久基本农田面积不减、质量提升、布局稳定。按照集约适度、绿色发展要求划定城镇开发边界。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5.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保障、社会力量及全球倡议 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保障,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力量,要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建设美丽中国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生态文明建设的全球倡议,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地球是人类的共同家园,共建清洁美丽世界,积极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基于历史、立足当下、面向全球、着眼未来 ,是个 系统完整、逻辑严密、内涵丰富、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 。这一思想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对新形势下生态文明建设的 战略定位、目标任务、总体思路、重大原则 作出系统阐释和科学谋划,凝结着对发展人类文明、建设清洁美丽世界的睿智思考和深刻洞见,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提供了根本保障,具有极为重大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历史意义、实践意义、世界意义。这一思想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 ,是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论、价值论和方法论,在指导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展现出强大的真理力量。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坚持不懈、奋发有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清晰展望了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一系列重大战略安排,提出要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强调,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必将在指引美丽中国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发展、持续丰富、更加完善,也必将在指导实践、推动实践中充分展现出科学理论的真理伟力。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使命更加光荣、责任更加重大、任务更加艰巨。我们必须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坚持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坚定不移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自觉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为建设美丽中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文章摘自《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学习纲要》,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