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科普旅和萨马拉团的地狱60小时第一章

相信在国内第一次车臣战争中的格罗兹尼巷战,已经被军迷所熟知。其中“131摩步旅被围,上千人的摩步旅有800多人阵亡,几十人被俘,萨文旅长阵亡,全旅全军覆没”,“上千人最后只有一名军官,几名士兵归建”等传言广为流传。这篇长更文章将尝试拨云见日,去考证一下这些故事的原貌。
开篇前需要说明几点:
1、本文内容主要源自俄国内纪录片,网站以及爱好者统计,以俄方视角为主,加之笔者翻译能力贫乏,可能会存在错误,片面的情况,欢迎批评指正。
2、因为年代,俄军秩序混乱,官方回避等种种因素,目前车臣战争的很多细节并无权威的资料披露。很多说法和观点互相矛盾,时至今日在俄国内车臣话题依旧是十分XX的,对于战争中的俄军数量,损失,具体表现等等情况的讨论/争议不断(尤其是第一次车臣战争中西方媒体和俄民间常常质疑官方公布的数据)。因此尚不能对具体情况下定论。
3、格罗兹尼市区经历两次战争以及战后重建,其建筑,街道,河道样貌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名称也多有更改,再加上94-95年初,俄军手持的是83年印刷的市区地图(也有70年代的地图),因此街道名称可能存在严重错误(也非常希望有同好能够指正)。
一、事件概述
目前,国内人们常常说的格罗兹尼巷战,主要是指94年12月31日—95年1月2日的新年攻势开头。这不是第一次格罗兹尼巷战,也不是最后一次。这是第一次车臣战争第二阶段(巷战阶段)的惨烈开幕。新年攻势本来计划几个小时结束战斗,实际至少持续到了95年2月中旬。在俄国内,由于这段时期伤亡大,表现糟糕,成为第一次车臣战争最惨痛的回忆,也被普遍认为是大国不再的标志。
二、部队概述
文章第一主角是北高加索军区的独立摩托化步兵第131旅,它的前身是有着光荣历史的苏联“红旗克拉斯诺达尔——普拉斯通”摩托化步兵第九师。该部队于1918年7—8月在南方战线组建,最初称“苏俄第一库尔斯克步兵师”,1928年改名为格鲁吉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最高苏维埃师,1931年改编为苏联第九高加索山地步兵师,苏德战争爆发时在黑海东岸驻守,42年8月在克鲁霍尔山口与德军首次交锋,12月移防图阿普谢,43年1—2月先后在卡缅卡和克拉斯诺达尔战斗,同年4—8月参与突破德军“蔚蓝色防线”,9月调离改编为苏联“克拉斯诺达尔——普拉斯通”步兵第九师。
冷战时期该师隶属北高加索军区第12军,并改编为摩托化步兵师。苏联末期至俄联邦初期,俄国内普遍裁军紧缩,第九师缩编为独立摩托化步兵第131旅,此时驻地在迈科普,因此在车臣战争期间被称为迈科普旅。虽然号称步兵旅,实际上却和一个摩步团差不多,根据不完全统计,1994年该旅有官兵1469人,T-72A坦克26辆(推测无附加装甲),BMP-2步兵战车120辆,各类火炮16门(推测以石勒喀或康乃馨为主),94年12月参与车臣战争,新年攻势后转入二线,同年3月驻扎在距离格罗兹尼36公里的古杰尔梅斯市,4月返回迈科普。96年3月返回车臣,5月在巴穆特村战斗,9月撤离车臣,后参与了99-00年的第二次车臣战争,2008年8月隶属58集团军参与了俄格冲突,2011年4月131旅解散,相关装备和部分人员在阿布哈兹共和国的古达乌塔成立第七“红旗红星克拉斯诺达尔——库图佐夫”驻外训练基地。
文章第二主角是当时隶属于伏尔加河沿岸军区的近卫摩托化步兵第81团。其前身步兵第210团同样富有传奇色彩。该团于1939年5—6月在彼尔姆组建,隶属82步兵师,当时82师属于地方动员师主力正在诺门坎作战,拜苏军糟糕的战备训练所赐,刚开战时82师充斥新兵,老人等等毫无作战能力的人,一旦交火就丢枪跑,日军常会使用火炮追击,朱可夫调入大量精干基层指挥员,才有好转,210团同年8月投入大反攻,具体表现不详,不过此时82师已经从战火中历练出来。40年3月82师改编为摩托化步兵师,210团改为摩步团,苏德战争爆发前驻扎在蒙古国巴彦图门,41年10月增援莫斯科,当月26日在莫斯科州多罗霍沃地区首次与德军交锋,正式参加了莫斯科保卫战,后参与了41年冬季大反攻,参与解放了博罗季诺,维亚济马等地,因82师表现出色,42年3月17日,82师改名为近卫摩托化步兵第3师,摩步210团改名为近卫摩托化步兵第6团,同年5月全师又荣获红旗勋章。近卫摩步3师隶属第五集团军,参加了悲惨的勒热夫——瑟乔夫卡战役,43年6月3师和49机械化旅合编为近卫机械化第6军,隶属第4坦克集团军,6团扩编为近卫机械化第17旅,一路赫赫战功直到柏林战役结束。冷战时期苏军进行大整编,45年近卫机械化第6军改为近卫机械化第6师,57年又改为近卫第6师,82年改编为近卫红旗利沃夫坦克第90师,在冷战某个时间该师下属的17旅改编为近卫摩托化步兵第81团(相关资料尚未查到,可能是57年之前就改了),这期间估计一直隶属驻德集群。苏联解体后直到93年,90师回国,81团从90师分出来驻扎在萨马拉,因此车臣战争时期也叫萨马拉团。1994年前往车臣参战。车臣战争结束后隶属关系经调整转隶到伏尔加河沿岸——乌拉尔军区下属的近卫摩托化步兵第27师。2009年81团分出来扩编成近卫独立摩托化步兵第23旅,隶属于改革后的中部军区,14年有消息说23旅转隶到西部军区,15年中旬乌克兰政府军称其击退了俄军23旅的一次进攻,并在网上发出了一组图片,其中一辆被击毁的BTR装甲车脱落的迷彩油漆(涂抹质量不好)后面露出了23旅的车辆标识,16年6月有俄媒称23旅转隶到西部军区,驻地从萨马拉转移到别尔哥罗德州的瓦卢伊基某处,相关营房将在16年11月正式投入使用。

三、前情简述
1994年,俄联邦终于稳住了莫斯科的局势,开始抽身对付边患,经过多轮漫长而徒劳的谈判后,俄联邦最终诉诸武力。但是这场战争从开始就充满了荒唐和混乱。
1994年10月,时任俄防长格拉乔夫决定以北高加索军区部队解决车臣问题,重点是占领格罗兹尼。10月28日开始,俄内务部队和近卫摩步第33团约用1个月的时间清除了格罗兹尼外围的车臣武装据点,孤立了格罗兹尼市区。
但是内务部队不顾实际情况,试图直接让部队冲入市区解决问题。11月26日,内务部队从北高加索军区借调35辆Т-72А坦克,从3个方向冲入格罗兹尼,试图以闪电般的速度消灭杜达耶夫势力。这是俄军第一次进攻格罗兹尼,战斗结果是陷入车臣武装人员的合围,除4辆坦克突围外,其余皆被击毁或缴获,上百名坦克兵被俘虏。
另一种说法是这次行动实际上是俄联邦装甲部队掩护亲俄派(普遍说法是1500人,但有分析认为此数据夸大了至少两倍)反攻格罗兹尼,经过10小时战斗最终杜达耶夫武装获胜并俘虏了120人,有58人隶属俄军。
在11月27日,车臣武装通过格罗兹尼当地电台对外展示了被俘的俄军装甲兵,共有21人,包括7名士兵,1名准尉,12名中下级军官和1名少校。事后20人被遣返,1名中尉被处决(推测可能是警告俄联邦)。
时任国家杜马主席的伊万·雷布金(Иван Рыбкин)回忆因此事件召开的会议情况时称,被指参与攻击行动的82名俄军身份遭到俄方否认,21人幸存,61人生死不明。
杜达耶夫要求俄方在11月29日前承认介入冲突,否则就会对俘虏处刑。但俄方在28日~29日断然否认,格拉乔夫对外讲话时故作镇静,表示俄军用两个小时就能拿下格罗兹尼,但是有说法是俄高层背后对这次失败极为恼火。12月初俄总统府方面声称要尽全力救人,但俄国防部仍向国家杜马否认被俘人员属于俄军。
无论如何,随后车臣武装通过当地媒体(传给西方媒体)向全世界展示了花式虐俘、杀俘的视频(估计大部分是反对派,实际被处决的俄军战俘可能只有1名),这导致俄联邦颜面无光,但是俄军高层没有从军事上吸取教训。






眼看内部方式是解决不了问题了,1994年11月底经过一系列会议、文件签署以及部队仓促动员,12月11日第一次车臣战争正式打响。经过居民阻拦、指挥陆续辞职、议会扯皮等一堆糟心事后,在空军和炮兵配合打击下,截止12月26日,各地召集而来的俄军部队终于在格罗兹尼(以下简称:格市)市郊驻扎。
四、战前准备
根据俄“Genstab”等网站统计,截止12月30日,俄军投入总兵力约为37972人,230辆坦克,轻型装甲车辆879辆,各型火炮333门,其中直接攻打格市的部队编为4个集群。而在格罗兹尼市区附近,约有14,000人以及164辆各类坦克、305辆步兵战车、250辆装甲运兵车和114辆BMD伞兵战车。
其中:
单位构成(括号内是不完全统计的当时的军事代号,不能保证准确性):
俄军驻车臣部队总指挥:克瓦什宁上将

北部集群:独立第131摩步旅(09332)、近卫摩步第81团(65349)、摩步第276团(69771)
东北集群:近卫摩步第255团(34605)、摩步第33团(42746)、预备队为独立近卫摩步第74旅(21005)
东部集群:近卫摩步第129团(67636)、独立近卫第133坦克营(52800)、第328空降团和近卫空降第98师(61451)(资料大多称98师)所属部队组建的混成营
西部集群:摩步第693团(66431)、摩步第503团(29483)、第76师下属的第237空降团、第106空降师下属的一个混成团(推测为137空降团代号41450)+2个空降兵营
指挥与装备实力(括号内是不完全统计的当时存在的装备型号,不能保证完整性):
北部集群:指挥官普林科夫(К·Б·Пуликовский)少将

坦克82辆(72A、72B、80B、80BV)、步兵战车211辆(BMP-1、BMP-2)、装甲运兵车不详(BTR、MTLB)、火炮64门(石勒喀、通古斯卡、康乃馨)、人员约4100人
东北集群:指挥官罗赫宁中将

坦克7辆、步兵战车42辆、装甲运兵车106辆、火炮27门、人员约2200人
东部集群:指挥官斯塔斯科夫少将、坦克43辆(72BM、80B、80BV、80K)、步兵战车6辆、空降战车68辆(BMD-1)、装甲运兵车70辆 装甲侦察车11辆、火炮11门、人员约3000人
西部集群:指挥官佩特洛克少将、坦克32辆、步兵战车35辆、空降战车92辆、装甲运兵车32辆、火炮84门(姆斯塔、矢车菊)、人员约6000人

需要说明的是:
时至今日、当时到底有多少部队多少装备参战,并无权威统计,这只是最常见最主要的参战单位而已。此外各个集群在后来的下属部队、集群名称、集群指挥等方方面面一直在不断变化,有一些编制因为改编、裁军等原因残缺不全的部队拉过来打了一段时间就又撤走了,走马灯式的轮战也造成了统计的困难。
4-1、131旅、81团与北部集群战前准备
4-1-1:实力与集结地
“Genstab”网站根据官方数据统计情况是,北部集群在12月31日行动前,确切兵力为4097人,82辆坦克,211辆步兵战车,64门各类火炮。北部集群主要包括131旅、81近卫摩步团和276 摩步团,还附属了一些内务部队。
其中
1、伊万·萨文(Иван·Савин)上校指挥的第131旅共有1,469人、42辆BMP-2、26辆T-72A坦克(一说20辆)、16门各类火炮。


2、亚历山大•雅罗斯拉夫采夫(A·Ярославцева)上校指挥的第81团共有1,331人(其中包括157名军官,200多名临时借调的无战斗经验的伞兵),96辆BMP,31辆坦克(80B、80BV)、24门康乃馨。


3、布宁(A·Бунина)上校指挥的第276团共有1297人,73辆BMP-1,31辆坦克(T-72B1)和24门火炮。
网站提供的实力数据前后没有对照一致。
三个部队说是七拼八凑毫不为过,131旅老编制还有残存,还有政治副长。81团里面50多个排级干部有49个来自地方院校,工作时间不超过2年。相较而言车臣武装里面却有不少老兵,雇佣兵以及狂热分子,杜达耶夫本人就上过战场。

截至12月31日,这些单位在以下地点集结:
131旅:1个营驻扎在萨多沃耶村以北3公里处的特维斯基山(Терского)山脊南坡、2个营集中在Алхан-Чуртский城以北5公里处的МТФ地区(推测是一个乳畜厂,实在找不到在哪儿)

81团:12月27日,主力位于距离北部主干道以南3公里处。12月28日上午,驻扎在格罗兹尼城区正北方1.5公里处。 有说法是31日最终出发地和131旅在一起。

下两图为12月13—14日利用铁路从驻地萨马拉向莫兹多克移动的81团,81团隶属原驻德集群的90师,装备在苏军中属前列,有80坦克,BMP-1。战士着装也能看到欧洲版/黑色版阿富汗卡与坦克兵服。


276团: 特维斯基山山脊北坡。
然而不能完全肯定地说北部集群全部投入了作战,事后统计,在31号进入格市的部队中,第276团至少有400人,第81团有426人,包括一个坦克营。 131旅则有446人。这么大的编制投入了这么少的兵力,也对事后分析这些部队的具体分工带来了障碍。
( 这样做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之前提到的,各部队人员建设不足,基层缺乏过硬的指挥员,不得不将指挥层级下放,事后对幸存指挥员的采访可以看出,连排级人员相当年轻。国内常常把车臣战争形容为苏联老兵欺负俄国新兵,是有一定道理的。)
4-1-2:糟糕且混乱的军事准备
12月30日,北部集群在战前会议上初定了各单位的任务。 131旅在31日上午前往旧机场(疑似北格罗兹尼机场)并进行防御,第81团的主要任务是在16:00,占据马雅可夫斯基大街和佩沃梅斯基大街十字路口,然后建立防御阵地阻止杜达耶夫势力接近。 第276团在31号当天控制格市部分道路(疑似Садовому地区),坚持到新的命令下达。
不过另一个版本的说法是131旅配合81团,在31号早晨行动占领北部的旧机场,而后81团南下进入市区,在16点占领马雅可夫斯基大街和佩沃梅斯基大街十字路口。131旅和276团做好配合,前者占领郊区,不进入城区。
( 这看起来是个更合理的解释,因为在当时,81团是驻德集群撤回来的部队,属于通常认为的精锐。当矛头显然是再适合不过了,时至今日俄军仍保留了相当一部分驻德集群下属的老部队。)
但是假如这个说法是真的,显然是俄军指挥层罔顾事实,因为81团是一支机械化部队,没有对巷战做充足准备。此外根据雅罗斯拉夫采夫团长所述,当时行动的各营部指挥的部队只有160—170人,步兵严重不足。有的步兵战车里只有一名机枪手,有的干脆就是空车,平均弹药基数也不够。
俄国有分析认为当时俄军指挥官有发挥人员和装备质量优势抵消数量不足的意思,这显然不靠谱,俄官方说法81团93年刚分出来时大部分兵员没有带走,经过一年努力后恢复了战斗力,但另一种说法是93年训练基本荒废,只是人数增加了一些。
81团在会议上报告其至少需要两周时间补充给养和兵力,指挥部向81团承诺补充196名步兵,以及一些内部部队的兵员。在30日的会议之后,克瓦什宁将军下令支援81团,但由于天气恶劣,道路状况不好,增援没有按时到达。据说内务部队不愿意参与这次行动,因此对支援陆军的任务态度消极。因此行动前81团或许有200多名空降部队新兵支援(不能确定是否参与行动)。
更要命的是根据俄国记者/研究者了解,在行动前普林科夫和克瓦什宁曾经有过沟通,普林科夫对自己指挥的北部集群信心十足,普林科夫表示在131旅与81团完成各自任务后,会命令131旅主力与81团一部占领火车站,81团一部占领总统府(杜达耶夫宫),但是这道命令不会事先传达(不明白普林科夫为什么这样做,或许是为了保密)。还有一些版本的说法是81团占领总统府是预定计划,没有刻意欺瞒。
但是时至今日,没有人愿意明确承担命令131旅占领火车站的责任,作为当事人之一的萨文旅长因为阵亡而死无对证,再加上一些未知因素,俄军事后没有查出下令者(是不是似曾相识)。
第一次车臣战争时期,军事指挥部位于北高加索军区机关所在地,莫斯科调来上百名总参谋部高级参谋指导工作,可是这些高级军官指手画脚却不为自己的意见承担责任。这导致指挥部乌烟瘴气,关键时刻时常失灵。

12月30日下达给四个集群各部队的命令,让所有人都感到突然,因为各单位都没有做好战斗准备。事实也是如此,拜俄军低下的组织指挥和后勤保障所赐,俄军浪费了十几天才在格市周边大体集结完毕,各部队普遍忙于后勤保障,根本没有时间进行战术战斗准备。格市的大比例地图在30号行动前才紧急发到各部(据说此前81团一名副团长只有一张手绘简图 ),而且地图还是83年印刷的,很多街道建筑物实物以及名称已经发生了改变(276团部分人仍然在用70年代的地图)。大约在94年12月下旬,俄军两名军官伪装成记者和联合国观察员深入格市了解情况,此时杜达耶夫已任命马斯哈多夫为参谋长,主抓城防工作,俄军发现此时大量车臣武装正在周密部署,各个要道和地标建筑普遍严密设防,然而指挥部对这些情况充耳不闻。
俄方事后查明,车臣武装在市区至少设置了两条防线。一条围绕总统府大楼半径为1到1.5公里的一个近似圆形。这里的防御防御工事基于总统府大楼的坚固混凝土结构而构筑的,大楼的下层和上层适合设置反坦克火箭筒与狙击枪发射阵位。第二条沿着总统府外围包括奥尔忠尼启则大街在内的几条主干道,部署了反坦克阵地,坦克隐藏点、迫击炮阵地和狙击阵位。此外车臣武装大量组建了由10-20人组成的猎杀小组,配备PK、RPG、SVD等武器,此时车臣武装核心有数万人,除自身打造的正规军、杜达耶夫卫队外,还有招募的苏俄军退、逃人员(甚至有俄族人),来自14个加盟共和国的反俄势力,泛高加索势力,以及从各地招募的五千雇佣兵(包括中东、中亚、东北亚)。虽然鱼龙混杂,但车臣武装的核心不是作战经验丰富就是十分狂热,与这样的对手作战自然十分困难。




直到30日行动前,包括131旅和81团在内的指挥官不清楚具体行动路线,也不知道敌情。基本上俄军各部队都出现了情报不足,兵力不足,训练不足,弹药不足,配合不足等情况,这实在是不能更糟糕了,但是这些隐患以及94年11月进攻格市失利都没能引起指挥部重视,根据事后俄军基层私下向国内记者透露的说法,不知道是哪位特派大员还是封疆大吏执意要在新年行动,给格拉乔夫防长献礼。
第一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