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血染黄沙 - 西迪恩瑟尔防御战(下)

2019-12-06 00:07 作者:冬季風暴  | 我要投稿

原文地址:https://zhuanlan.zhihu.com/p/56132535

血染黄沙 - 西迪恩瑟尔防御战(上)

【接上文】


五、第155炮兵连的消逝
15点时,德军切断西迪恩瑟尔-贝加公路,第5营B连的阵地此时已失守,马特尔公路上的雷区已被德军工兵排除,在E排与F排前的山坡后面,13辆德军坦克严阵以待,这些坦克呆在反坡上,只露出炮塔,用火炮以及机枪对沿着马特尔公路推进的德军坦克进行支援。

15时左右,F排向E排发去最后一条信息:

德军坦克正在集结,我们即将遭受攻击。

收到报告后,E排的4门火炮立即向德军坦克集结的位置进行集火射击,然而他们已无力阻止德军接下来的行动。

20分钟后的15点30分,在13辆位于反坡的坦克的火力支援下,德军坦克群开始沿着马特尔公路朝西迪恩瑟尔推进。1辆“虎”式冲锋在前,被F排亨德森中士的1号炮组命中3次,动弹不得,紧随在“虎”式之后的是一辆体型稍小的IV号坦克,试图越过已抛锚的“虎”式继续前进,这辆IV号马上就被1号炮组击毁了,接着冒出头的是第2辆IV号,同样很快就被1号炮组击毁。

见状不妙的德军坦克开始后撤,从远处用火炮和机枪攻击F排与E排的阵地。由于不像E排那样有山坡的阻拦,F排承受了德军大部分的火力打击,那些只在半坡上探出炮塔来开炮的德军坦克占据了地形上的优势,他们集中火力,一轮只打击1个炮组,炽热的火药与弹片将英军炮组成员的血肉之躯撕碎,堆放在25磅炮旁的弹药被引爆,如同英军士兵那短暂的一生般燃烧殆尽……

一切似乎都结束了,F排的阵地沉寂下来,16点时,德军坦克继续沿着道路前进,但等待着他们的是奄奄一息的F排那最后的绝命反击。

在20码的距离上,亨德森中士的1号炮组再次将德军坦克群的头车击毁,2名受伤的坦克乘员弃车逃离,片刻之后,德军的炮弹直接命中了1号炮组,将钢铁铸就的25磅炮化为残骸。除了身受重伤,之后在德军医院中康复的亨德森中士外,1号炮组的其他成员在这次炮击中全部阵亡。

被击毁的F排1号炮,由亨德森中士指挥,这门火炮敲掉了数辆德军坦克。

击毁1号炮后,德军坦克开始爬上F排所在的山坡。F排的指挥官泰勒(Taylor)中尉,带领着包括传令兵、炊事兵在内的所有仍幸存着的士兵,操纵着剩下的3门25磅炮继续与德军坦克战斗。陡峭而崎岖的坡地使得德军坦克的火力压制能力大打折扣,尽管结局已经注定,F排仍旧体现出了英勇无畏的精神,他们没有放弃阵地,而是继续与德军坦克战斗了一个多小时。最终,25磅炮的标定距离由50码降至10码,F排与德军坦克短兵相接,打出最后一轮炮弹。

《伦敦新闻画报(Illustrated London News)》于1943年6月23日刊登了第155炮兵连在西迪恩瑟尔的英勇战斗,这张由军事画家布莱恩·格里诺(Bryan de Grineau)绘制的插图展示了F排与德军坦克群展开近战的场景。

自F排的阵地上响起的火炮开火声越来越稀疏,直到17点30分左右,F排的阵地才彻底陷入死寂。

之前曾引导着第5皇家中型炮兵团从远处对西迪恩瑟尔进行火力支援的斯塔弗特中尉被德军俘虏,他亲身经历了F排与德军坦克的最后一战:

德军坦克的炮塔自山脊的边缘缓缓展露,伴随着震耳欲聋的火炮轰鸣声,整个世界突然间沸腾起来,25磅炮与德军坦克炮开火的声音交织在一起,难以分辨清晰。硝烟漫布,空气中弥散着高爆弹发射后所残留的细小而可怖的红色印痕。
3号炮的炮盾上部被弹片打出一排小孔。中士对他的士兵们大吼着,让他们保持着低头的姿势,此时他们正竭尽全力地装填着炮弹,速度远超平日训练时的记录。很快,火炮开火了,中士像刚才那样继续怒吼着,一道曳长的红光标识出炮弹的轨迹,这枚炮弹从侧面击中了“虎”式的前装甲,然后被弹向空中。
4号炮已无法继续战斗了,火炮身管歪歪扭扭地倚靠在扭曲的耳轴上,一堆被引燃的弹药正无声地炙烤着这摊被德军炮火所砸烂的废铁,在4号炮的火炮掩体外,几名负责计算射击诸元的士兵俯卧着,他们躺在地上,仿佛睡着了一般。
一枚炮弹击中了指挥所的拐角,在我的耳边炸开。炽白的闪光充斥着我的视野,我听到了爆炸声,却感觉不到冲击。操纵2号炮的一名士兵倒下了,他的两只脚踝被弹片射穿。另一名操纵着3号炮的士兵倒进壕沟里,他的脸上满是鲜血。
尽管此时我们排已濒临崩溃,但反坡上的那些坦克仍在用猛烈的炮火轰击着我们的阵地。每个火炮掩体都已陷入火海,如同但丁笔下的炼狱,士兵们俯身躺在烈焰之中,一箱箱弹药如同巨大的焰火筒般被接连引燃,殉爆,裹挟着红焰的滚滚黑烟直冲云霄。一枚炮弹命中了3号炮的炮盾,仿佛蘸湿的吸墨纸般,巨大的冲击力将这块炮盾扭曲揉折。
难以置信,经历如此的激战后,我们排还有人活着,我跌跌撞撞地跟在他们后面,跃入壕沟。最后一门火炮此时已经停止了射击,1辆“虎”式带领一长列似乎望不到尽头的IV号坦克从缓慢从我们面前驶过。如果阵地上有什么东西看起来仿佛在动,这群德军就会对其开枪。

拔掉F排这枚钉子后,德军坦克沿着公路驶向E排阵地,将其包围。

在这一整天的激战中,F排的炮兵观察所一直在为E排提供德军的位置。由于坡度的原因,E排仍未看到德军坦克的身影,他们只能用间接火力去对付距离在1000码以内的德军坦克。与直接暴露在德军视野中的F排不同,这道山坡保护了E排,使其未因德军火力损失严重。

随着德军坦克的不断推进,25磅炮所标定的距离越来越小,直到弹道已无法越过山坡,所有的火炮突然间陷入沉寂。E排的炮兵们冷静地为火炮上好膛,只待德军坦克从坡顶冒头。过了一会,F排的炮兵观察所报告:

德军的坦克正在集结,有15 - 20 - 30 - 40 - 42辆坦克,他们正向你们的右翼移动。伙计们,祝你们好运,现在只能看你们的了。

17点刚过,第1辆德军坦克越过山脊,4门25磅炮齐声发出怒吼,宣告了死斗的开始。德军坦克与25磅炮之间的距离在不断地缩短,直至25码。源源不断的坦克如披重甲的古代骑士般涌入E排的阵地,用机枪与高爆弹横扫着,意图将任何能活动的事物赶尽杀绝。德军的坦克蛮横地撞开沙垒,驶入火炮掩体,用履带撕碎狭长的掩壕,将仍旧在抵抗的炮兵们抹灭。

17时51分,E排指挥所的通讯兵爱德华·沃尔什(Edward Walsh)用无线电发出E排最后的呐喊:

德军的坦克上来了

在电文的末尾,沃尔什用摩尔斯电码留下他最后的祝愿:

···

摩尔斯电码“···”,意为“V”,即“胜利(Victory)”。

直至18时30分左右,夜幕降临之际,仍有1门25磅炮和几挺布伦机枪坚持着,在10至20码的距离内与德军坦克展开近距离作战,但很快,这一稀疏的枪炮声就永远地熄灭了。

E排的几门被击毁的25磅炮
从二战德军新闻短片中截取的画面,这是E排的1门25磅炮。

根据朗战斗群的指挥官鲁道夫·朗上校所记录的《朗战斗群在突尼斯的战斗(第10装甲师)》:

很快,第1营的作战体现出了成果: 轰向装甲部队的敌军炮火在逐渐减弱,最终完全熄灭。战斗工兵们迅速地清理了雷区,被炸瘫而阻塞道路的坦克被推到路边,装甲部队终于能翻越山坡,沿着蜿蜒的公路继续前进,将敌军苟延残喘的炮兵部队消灭。

纽汉目睹了德军坦克与第155炮兵连的交战,几天后,他向《每日先驱报(Daily Herald)》报的记者奥斯丁(A. B. Austin)描述了他眼中所见的这场英勇作战:

30辆德军坦克沿着公路向第155炮兵连所在的阵地驶去。我们在道路的一侧部署了4门火炮,在另一侧也部署了4门火炮。德军坦克先是占据了一处有利地形,对公路一侧的火炮阵地开火,这一侧的4门火炮一门接着一门被德军击毁。艾弗特(Evert)所指挥的炮组直到最后一刻也在勇敢地与德军坦克交战。
解决完一侧的火炮后,德军坦克转向了公路另一侧的火炮。勇敢的炮兵们不断地朝德军坦克开火,击中一辆又一辆坦克,但德军的坦克还是冲了上去,将3门火炮摧毁。最后的一个炮组在坚持着,对德军开火。
最后,我看到,德军坦克缓缓逼近炮兵们,此时最后一门火炮与德军坦克之间的距离已经拉近至10码。
在这场战斗中,第155炮兵连击毁了7辆德军坦克。这些炮兵们是多么的了不起啊!他们每个人都配得上一枚维多利亚十字勋章!

2月26日的整场战斗开始前,在火炮阵地以及炮兵观察所中,第155炮兵连总计有130名官兵于前线作战,其中9人为军官。在德军坦克突破第155炮兵连的阵地之后的次日,该连仅有9名幸存者设法返回了英军防区,其中7人负伤。该连其余的士兵不是在战斗中阵亡就是被德军俘虏。

布莱斯(J. G. Bryce)是第155炮兵连幸存者中的一员。在一片漆黑中,布莱斯冒着瓢泼大雨和刺骨的严寒,悄然越过德军坦克和步兵的封锁,往山上走去。仅靠一瓶水和一块巧克力,布莱斯在野外度过了4天东躲西藏的艰难日子,他最终返回了英军驻地。在写给妻子的一封信中,他描述了这场战斗,这封信后来发表在《新闻纪事报(News Chronicle)》的《最后一幕(the closing scene)》栏目中:

在没有任何支援的情况下,我们连顶住了德军的猛烈攻势,先是持续的俯冲轰炸以及迫击炮火,然后德军的坦克终于上来了(最后是德军的“虎”式坦克)。我们击毁了7辆德军坦克。
在战斗中,即便我们已经预知了那显而易见的结局,每个人仍旧保持着沉着和冷静。我仍旧记得,在一个炮组的火炮被德军坦克命中的时候,这个炮组的士兵们仍在唱着那首名为“感谢上帝给我送来弹药(Praise The Lord And Pass The Ammunition)”的曲子。
我们坚持着,直到最后一门火炮被德军击毁,我们才终于被德军所击溃。

无论如何,第155炮兵连的阵地在德军坦克的猛攻下失守了,在昏暗灯光的指引下,德军的坦克纵队缓缓开下山坡,碾过第5营D连的阵地,朝西迪恩瑟尔车站——也就是第5营营部所在的位置驶去。

在第155炮兵连已化为齑粉的阵地上,德军仍有6辆坦克留守着。被俘的斯塔弗特中尉从壕沟中抬起头,映入眼帘的是那绘制在涂装着沙色伪装的德军坦克侧面装甲上,代表着非洲军的棕榈图标。这些德军坦克此时已经停止了开火,一位德军指挥官爬出坦克,挥手示意,让英军炮兵们上前。

第155炮兵连的连长雷沃思少校离开了他的指挥所,他已被战斗折磨得疲惫不堪,但眼前的形势已成定局,他对还活着的英军士兵们说道:

走吧,伙计们——我们现在已经无能为力了。

在当时,除了雷沃思少校外,还有2名英军士兵与他一同呆在指挥所里,其中一位是通讯兵,名为威廉·莱德伯里(William Ledbury),他最终活到了战后,在他的回忆中:

雷沃思少校问我们两个人有没有什么想法……比如等到天黑再伺机逃跑或者别的……他让我们把身上所有与家乡地址有关的东西都扔掉,然后说:“跟着我,把手举起来吧。”
一位德军装甲指挥官(可能是朗本人)站在离我们挺远的地方,他突然转过身来,在他看到我们时,他说到:“啊!因国人!来,过来,快点,快(Ah Inglishmen! kom, kom, queek, queek)。”
在这名装甲指挥官询问雷沃思少校并了解到一些基本情况后,他直言:“我简直不敢相信,一个炮兵连,8门野战炮,居然就这样挡住我的装甲部队一整天!”
他称赞了第155炮兵连的英勇作战,对我们战至最后的壮举表示了钦佩,他还问我们(第172皇家野战炮兵团的)另外两个炮兵连在哪。听到这话,雷沃思少校干脆让这名装甲指挥官自己去找找看这两个连究竟在不在附近。
毕竟,这名装甲指挥官确信就是一整个野战炮兵团把他的部队给挡住了。
六、撤离

对于第155炮兵连而言,战斗已经结束。至于阵地位于第155炮兵连附近的第5营A连和D连,他们所经历的战斗就不那么为人所知了。

天色已渐渐变暗,D连连部所在的阿拉伯小屋燃烧着,恍若一支巨大的火炬。第5营营部此时已无法用无线电或电话与A连和D连取得联系,纽汉派出几名勇敢的士兵,打算让他们前往A连与D连的阵地了解情况,但他们始终无法突破德军的火力封锁。

根据日志,目前唯一能获知的是A连和D连与先前的B连一样,尽管大部分士兵的都是初上战场的菜鸟,但在连队中老兵的带领与鼓舞之下,这些士兵展示出了顽强的毅力,他们坚守着自己的阵地,直到最后一刻。

没有了火炮的阻碍,德军坦克势如破竹,直插A连与D连的后方,向营部冲去。伴随着德军坦克的步兵与A连D连展开对决,在长夜的深沉帷幕彻底笼罩天空之时,A连与D连最后的抵抗也被德军粉碎了。

就在A连与D连仍与德军交战时,刚过18点不久,2辆IV坦克就朝营部所在的西迪恩瑟尔车站直冲而来。“轰”地一声,IV号坦克一炮就将第5营部署在院子里的那门2磅炮炸得支离破碎,随后,坦克开始朝车站所在的建筑群开火。就在德军坦克即将冲入院子里的时候,他们看到了一段疑似雷区警示的带刺铁丝网,出于谨慎的考虑,坦克没敢直接碾进院子中。

上午在西迪巴纳炮兵观察所的战斗中损失了一个排的C连此时仍坚守着车站以西的高地,纽汉命令C连的指挥官带着他的士兵先撤往汉普郡农场,如果途中他们遭遇了德军,就直接撤到亨特山谷。

此时的西迪恩瑟尔车站已被德军包围,最后留守的一小队英军将营部所有的无线电、电话交换台、地图以及密码本销毁后,从车站小楼后方撤离了,他们途经已被C连放弃的阵地,前往汉普郡农场。

最后撤走的人在车站中放了一把火。

摄于德军攻下西迪恩瑟尔车站后的第二天,西迪恩瑟尔车站的东北侧,德军士兵和受伤的英军士兵交谈。
摄于同一时期的另一张照片,西迪恩瑟尔车站的东北侧,英军伤员躺在石阶上,车站门前停着一辆绘着红十字的大众桶车(Kubelwagen)救护车,上面已经停了一副担架。
摄于同一时期的另一张照片,西迪恩瑟尔车站的西南侧。如图可见德军的摩托车、半履带车、桶车,以及一辆被俘获的美军半履带车。在背景中可以观察到棚屋以及火车车厢。
德军押送着俘获的英军战俘,沿着铁路离开西迪恩瑟尔车站,前往马特尔。从图中可以看到雨后的泥泞土地,以及他们身后的西迪恩瑟尔车站。
这张照片与上面几张照片并不是同一个摄影师。其具体拍摄时间不明,摄于西迪瑟尔车站西南侧,一辆隶属第501营的III号停在空地上。

从西迪恩瑟尔撤离的英军士兵中的绝大多数都安全抵达了汉普郡农场,而其余人则是因为离公路太近而被德军击杀或是被俘虏。从高地上可以观察到A连和D连的阵地上仍在燃烧着的火光,但枪声已经停歇了。

21点30分,纽汉抵达了汉普郡农场。当时,他曾有过搜罗剩余部队,集合C连,营部连以及第1/4营A连的力量来进一步阻滞德军的想法。但在当时,他们缺乏重武器,且无法与第128步兵旅旅部联系上,如果贸然与德军交战,无异于以卵击石。迟迟未见到来的C连让纽汉最终打消了这个念头,午夜时分,他最终决定撤往亨特山谷。

当时,天上正下着瓢泼大雨,由于担心德军已经突破到汉普郡农场一带,纽汉带着部队前往西部的山区,然后再转向南面。

2月27日早上8点,带着约100人的小部队,纽汉抵达了第128步兵旅第2/4营的驻地,在得知1个小时前C连和第1/4营A连已成功抵达亨特山谷的消息后,纽汉心中悬着的巨石终于落地了。

白天,罗伯特·彭伯顿(Robert Pemberton)中尉带着D连的24名士兵,与博门德(S. T. Bormond)上尉带着的第155炮兵连的9名士兵(其中7人负伤)抵达了亨特山谷,他们连夜穿越了德军防线。

总的来说,仅有不到200名士兵成功撤回英军防区。在这场残酷的战斗中,纽汉失去了许多与他共事很久的军官与士兵,深感悲伤的他很快就给第128步兵旅汉普郡步兵团的团长写了一封信,信中说道:

我仍旧记得我与第1营在“石墙(Stone Wall)”步兵旅作战时的经历,我认为他们每个人都是坚韧不屈的硬汉,但(在26日的战斗中,我手下的)这些年轻人们所展示出来的英勇顽强远胜我曾服役过的任何一支部队。面对德军的猛攻,他们没有分毫的动摇,每个人都坚守在自己的阵地上,用他们手中的步枪,布伦机枪和迫击炮,战斗到最后一刻。
值得庆幸的是,有如此多的幸存者能成功地回到我们的防区中,他们是如此地幸运,他们理应为自己的英勇作战而获得褒奖。

在2月26日的战斗中,第155炮兵连和第5营让20多辆德军坦克失去了战斗能力,其中包括2辆“虎”式,但这些抛锚的坦克很快就被德军维修部队给修好了。英军宣称他们至多击毁了10辆德军坦克,但根据德军的记录,在当天的战斗中蒙受不可恢复损失的车辆很少,其中包括了1辆III号。

在战绩宣称方面,英军与德军不相伯仲。英军宣称他们击毙了200多名德军步兵,几辆卡车以及装甲运兵车,而在鲁道夫·朗上校的报告中,他宣称德军俘获了几百名战俘,同时缴获了共计约25门的重炮、反坦克炮和自行火炮。

虽然朗战斗群最终成功突破了西迪恩瑟尔,但他们却失去了更为宝贵的事物——也就是时间。

根据朗战斗群的指挥官鲁道夫·朗上校所记录的《朗战斗群在突尼斯的战斗(第10装甲师)》:

(拿下西迪恩瑟尔的)那时候,天已经完全黑了,下着倾盆暴雨,虽然这样的天气对于热带地区而言是再普遍不过的情况,但也正是因为这样,我不得不放弃了立即继续进攻的计划。重型坦克在通过道路上的软泥地时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它们纷纷陷入了泥潭。雨真是太大了,很快,洪水也开始沿着山脊向下奔流,我们完全无法继续前进。战斗群的一些部队被分配去开展道路维修工作,宝贵的时间再次被浪费了。
七、折戟

彻夜的暴雨让道路变得泥泞不堪,令德军坦克和火炮难以前行,直到2月27日的3时,朗战斗群才得以继续前进。

《Strengths and Flaws of Tiger Tank Battalions in World War II》一书中的地图,暗色方块为朗战斗群,其进攻的脚步被驻守在亨特山谷的盟军拦住。

德军很快就尝到了失去时间的苦果,就在朗战斗群与西迪恩瑟尔守军鏖战的这12小时里,英军已经开始着手加强亨特山谷的防御,除了往亨特山谷这处关隘调集兵力外,还在西迪恩瑟尔至亨特山谷的道路上布设了大片的雷区。

在亨特山谷等待着朗战斗群的,是英军的如下部队:

  • 第128步兵旅 第2/4营;

  • 第139莱斯特郡(Leicestershire)步兵旅 第2/5营;

  • 北爱尔兰义勇骑兵团(North Irish Horse Regiment) 2个装备丘吉尔坦克的中队(共计12辆丘吉尔坦克);

  • 第171皇家野战炮兵团;

  • 第172皇家野战炮兵团(缺第155炮兵连);

  • 第102皇家野战炮兵团 1个炮兵连;

  • 第457皇家轻型炮兵连;

  • 第58皇家反坦克炮兵团;

  • 第5皇家中型炮兵团;

沿着山间狭路推进的德军坦克成为英军眼中的绝佳猎物,重拳出击的皇家炮兵让朗战斗群体会到了炮火的盛宴,27日,被亨特山谷阻拦的朗战斗群毫无进展,根据朗战斗群的指挥官鲁道夫·朗上校所记录的《朗战斗群在突尼斯的战斗(第10装甲师)》:

我们又一次被一片宽而广的雷区拦下,前锋部队还未来得及做出反应,就遭遇了猛烈的炮击。如此密集的火力使我们很快就确信敌军炮兵占据着强大的优势,这些炮兵素质优异,拥有高效的火力控制能力,此外他们还有大量的弹药可供使用,简直令人嫉妒。换而言之,由于炮兵太出色,敌军的飞机几乎没有出场的机会。
同前一天在西迪恩瑟尔的情况一样,由于敌军那恐怖的火力压制,工兵们根本无法清除掉地雷,而受限于地形,我军也根本没法绕过这个讨厌的雷区。

根据“牛头”行动的计划,朗战斗群本应在26日就突破西迪恩瑟尔,然后马上进攻亨特山谷,向贝加直奔而去,然而直到2月28日6点,朗战斗群才得以集中兵力对亨特山谷发起进攻。

清晨,在步兵的伴随下,10辆IV号坦克开始进攻英军第128步兵旅第2/4营B连所在的阵地,在战斗中,支援第2/4营B连的丘吉尔坦克击毁了4辆IV号,德军不得不撤离了。在这之后,德军又发起了多次进攻,但均被英军击退。与此同时,作为增援的阿盖尔和萨瑟兰高地人团(Argyll and Sutherland Highlanders Regiment)第8营与第2伞兵营正在赶往亨特山谷的途中。

纽汉仅剩的C连被并入第2/4营,并在战斗中得以见证曾将他们击败的朗战斗群在亨特山谷这仅仅只有1英里宽的防线上撞得头破血流的颓态,第172皇家野战炮兵团第153炮兵连与第154炮兵连为牺牲在西迪恩瑟尔防御战中的第155连进行了复仇,一辆又一辆德军坦克化为地雷、火炮、邱吉尔坦克以及“飓风”战斗机的战果,战斗在山间的德军步兵虽然成功地将一些山头打下,但兵力与支援的缺乏让他们很快就到了极限,无法继续前进。

3月1日,朗战斗群发起了几次小规模的进攻,但于事无补,在这一天结束的时候,朗战斗群仅剩5辆坦克(其中仅有1辆“虎”式)可投入战斗。韦伯将军意识到朗战斗群已处于强弩之末,作战计划中一口作气拿下贝加的目标已彻底化为泡影,他命令朗战斗群转入防御,撤往西迪恩瑟尔。

3月2日,德军开始撤退,无法拖走的坦克在3月1日被德军直接炸毁。

由《生活(Life)》周刊的随军记者摄于亨特山谷一役后,路边的坦克残骸都是德军在3月1日自行炸毁的,路过的美军用这些残骸进行工兵爆破训练。

3月5日,第128步兵旅 汉普郡步兵团 第2/4营与第36步兵旅 阿盖尔和萨瑟兰高地人团 第8营换防。在2月26日至3月4日期间的战斗中损失了243名士兵的第2/4营此时亟需后撤休整一番。

“牛头”行动中,第501重装甲营在亨特山谷一带损失了7辆“虎”式,这处交战地因此得名:贝加“虎冢(The Tiger Graveyard)”。经此一役,朗战斗群的指挥官鲁道夫·朗上校指挥官获得了“坦克杀手(Panzer-Töter)”蔑称,这次战斗影响到了他之后的职业生涯。1944年,在朗担任第三装甲师师长的时候,基什内尔(Kirchner)与拜尔莱因(Bayerlein)介入此事,给古德里安写信,这两人认为朗不适合指挥一个装甲师。拜尔莱因直言朗需要对突尼斯的失利负责。

拜尔莱茵对朗的评价如下:“根据我对他在突尼斯和东线的作战表现的了解,我认为朗不适合指挥第3装甲师。在突尼斯时,由于对装甲部队缺乏了解,他指挥了一次对于基层装甲兵而言堪称灾难的战斗。部队给了他一个绰号“Panzer-Töter”,由于他的错误指挥,部队损失了大量的坦克,尤其是“虎”式坦克。

朗最终消失在了预备役中,他再也没有被调任,也没有被提拔。

八、余音

除了折戟于亨特山谷的朗战斗群外,埃德尔战斗群、奥多夫战斗群与施密德战斗群同样也没能达成他们的作战目标。埃德尔战斗群成功切断了麦得杰斯-贝加公路,但却没能攻下麦得杰斯。奥多夫战斗群的部分部队成功占领了贾法(Djebel Jaffa)山脉的高地,英军将坦克预备队与“飓风”战斗机投入战斗,重新将贾法山脉夺回。施密德战斗群未能拿下埃奥鲁瑟,英军Y师的反击让该战斗群损失惨重。

3月初,德军仍未攻占麦得杰斯与贝加这两处交通枢纽,显而易见,“牛头”行动失败了。

在这次作战中,韦伯军群有近1000名官兵阵亡,共计4500余人损失。根据德军记录,韦伯军群有7辆“虎”式,8辆IV号,19辆III号除藉,有30余辆装甲战斗车辆亟待维修,大部分的火炮由于无法撤走而被遗弃。根据盟军的估算,德军总计损失71辆装甲战斗车辆。

以此作为代价,德军俘虏2500名盟军士兵(根据盟军统计,此战盟军损失4200余人),击毁或缴获总计20辆坦克,37门火炮,40辆车辆,7架飞机。

隆美尔对此役评价道:

2月26日,第5装甲集团军开始对盟军发起进攻。对于盟军而言,这次作战行动可以算是又一次出其不备的奇袭,第5装甲集团军轻易就取得了突破盟军防线的机会。盟军很快就发起一次猛烈的反攻,时值阴雨天气,对于进攻者而言,阴雨天所致的交通不便使得重型武器难以投入作战中。
“牛头”行动一连持续了好几天,我军仅仅只是取得了一些并不重要的成果,然而为了这点微不足道的胜利,我军蒙受的损失远远要大于盟军。这一份经过深思熟虑所制定出来的作战行动计划完全落空,上面所设想的美好发展与现实所发生的一切相去甚远。
我们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许多坦克陷入泥泞中,而剩下的装甲战斗车辆则是被盟军的炮火击毁。

“牛头”行动的失利给非洲集团军群带来了德意军队意想不到的可怕后果。

德军损失了大量的坦克,由于补给突尼斯的海运航线遭受盟军的拦截,使得德军难以在短时间内补充坦克,恢复实力。此外,第10装甲师的部分单位被投入“牛头”行动中,这令隆美尔不得不将其计划的对蒙哥马利的英军第8集团军的进攻推迟了整整一个星期。

德军失去了奇袭的机会和战略上的主动权,2月26日时,蒙哥马利只能用1个师来防守梅德宁(Medenine),但一周之后的3月6日,在隆美尔发起进攻时,蒙哥马利手中的兵力已经比一周前翻了4倍——拥有整整4个师的兵力的蒙哥马利已注定胜券在握。

最终,隆美尔的3个装甲师在英军面前铩羽而归。3月9日,隆美尔因病离开非洲,阿尼姆被任命为非洲集团军群司令官,等待着他的将是非洲集团军群的最终覆灭。

在西迪恩瑟尔防御战后不久,第128步兵旅旅长詹姆斯准将得知了纽汉的对第155炮兵连的评价,他认为第155炮兵连的英勇作战值得嘉奖。在一份提交给第46步兵师师部,名为“英勇作战嘉奖”的备忘录中,詹姆斯准将写道:

我非常支持汉普郡团第5营的意见,在此我建议将此战的经历记录下来,以便在此战有足够的目击者时,如果陛下认为妥当的话,可以通过投票,为该连那些在战斗中表现最为出色的官兵颁发维多利亚十字勋章。

但是,这份嘉奖从未实现,官方给第172皇家野战炮兵团的答复是:

被俘者太多!

当然,第172皇家野战炮兵团与155炮兵连的士兵们的英勇并没有被上级忽视,许多人因为其出色的作战表现而荣膺勋章。

为了弥补遗憾,第172皇家野战炮兵团决定为所有参与西迪恩瑟尔和亨特山谷防御作战,为了摧毁德军装甲部队而英勇作战的炮兵们颁发一枚特殊的纪念章。这枚纪念章由第172皇家野战炮兵团团长格雷厄姆中校亲自设计,由突尼斯的阿拉伯工匠负责制作,主要颁发给那些在西迪恩瑟尔和亨特山谷防御战中,在火炮阵地、炮兵观察所及指挥所中作战的第172皇家野战炮兵团成员。

贝加盾章

目前贝加盾章具体的颁发数量不明,但根据推测,应该不会多于200枚,当然,一些汉普郡团第5营的成员也从阿拉伯工匠那里购买了这枚纪念章。

在西迪恩瑟尔的战斗中被俘的英军,大多在后来被送往意大利的战俘营关押,一些人趁着意大利停战的间歇逃离,一些人在盟军解放意大利后被救出,那些逃离战俘营的人中,一些成功回到了故乡,一些却在逃亡途中殒命。

乔纳森·威尔金森(Jonathan Wilkinson)是幸运者中的一员,他是汉普郡步兵团第5营B连的一名士兵,在西迪恩瑟尔的战斗中被德军俘虏,历经一番辗转曲折后,于1945年4月24日在德国被美军解救。

摄于战争结束后,在柏林执行战后的治安和警卫任务的乔纳森·威尔金森。

2005年11月3日,头发早已花白的威尔金森在“英雄重返(Heroes Return)”项目的支持下,回到他曾战斗过的西迪恩瑟尔,重温峥嵘岁月。

威尔金森与西迪恩瑟尔路牌合影,在他身后的远处,就是西迪恩瑟尔纪念碑。
威尔金森与西迪恩瑟尔纪念碑合影,这座纪念碑为所有在西迪恩瑟尔周边战斗中牺牲的盟军士兵们树立。

末了,威尔金森对此行感慨道:

许多汉普郡团、莱斯特郡团和皇家炮兵的士兵们,都在这次战役中牺牲了……真是一次令人触景生情的旅途。
九、参考资料
  • Станислав Черников-Как немецкая танковая группа споткнулась о британскую артиллерию

  • The Royal Hampshire Regiment - The Battle of Sidi Nsir, Tunisia

  • In Memoriam - Gordon George ELDERTON

  • 155th Battery R.A. hold German attack at Sidi Nsir

  • United States Army in World War II Mediterranean Theater of Operations Northwest Africa: Seizing the Initiative In the West

  • BBC - WW2 People's War - SIDI NSIR BATTLE PLAN

  • BBC - WW2 People's War - Sidi Nsir, Tunisia to The Great March

  • BBC - WW2 People's War - RETURN TO SIDI NSIR BATTLEFIELD

  • BBC - WW2 People's War - SIDI NSIR WAR MONUMENT

  • BBC - Journey into the Unknown -William Ledbury's Army Memoirs

  • Tunisia / Sidi Nsir "Then & Now"

  • Sidi Nsir - 155th Battery/172 Field Regiment RA

  • Battle of Sidi N'sir | TIGER1.INFO

  • Tigers advance to Sidi N'sir | TIGER1.INFO

  • Captured at Sidi N'sir | TIGER1.INFO

  • 3 Tigers wrecked in Hunt's Gap | TIGER1.INFO

  • Tigers retreat from Hunt's Gap | TIGER1.INFO

  • The Glorious 155th Battery Fought to the End

  • Lone Sentry - Battle of Sidi Nsir

  • Lone Sentry - An Account of the Battle of Beja

  • Lone Sentry - Tiger Grave at Beja [Updated]

  • Brig. William Douglas Mcneill GRAHAM D.S.O., O.B.E., RA

  • 贝加虎冢 —— 第501营在北非的一次失败作战

  • 贝加虎冢 —— 德军角度所能呈现的细节

  • Wilbeck,Christopher W. & Carius,Otto & Iskrov, Viktor & Holt, Ray. Sledgehammers: Strengths and Flaws of Tiger Tank Battalions in World War II, The Aberjona Press, 2004.

  • Lewin, Ronald. The War on Land, 1935-45, Pimlico, 2007.

  • Perret, Bryan. Last Stand! Famous Battles Against the Odds, Hachette, 2012.

  • Rolf, David. The Bloody Road to Tunis: Destruction of the Axis Forces in North Africa, November 1942-May 1943, Frontline Books, 2015.



血染黄沙 - 西迪恩瑟尔防御战(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