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 本科生和研究生在学习方式上的差别
今天刷到一个帖子(有删改):

我是一名研究生,今年是研究生一年级,暑假之后研二。通过对大学期末考试套路的总结以及应考的一些方式的总结,让我本科阶段绩点很好(是系里第一)成功地保送的研究生。
但是到研究生阶段,我发现一个非常重要,非常致命的问题,我发现自己在论文撰写上非常的困难。就是说我在答题的时候我能够去预见新的情况。但是如果到了论文撰写:首先你需要自己找题目。
这样我就非常犯难了,我在自己的学科领域内如何快速地找到我能够在研究生阶段能够解决的问题,并且成功地去撰写出一篇硕士学术论文呢?
这大概就是我目前的一个情况,因为如果说像我现在去应付考试的话我还是比较得心应手的,但是一旦到了论文写作的,我就非常的疑惑,所以我想询问一下,应试和论文创造新知识新规律又有什么样的不同吗?为什么有的人非常擅长应付考试,但是到撰写论文的时候就不行了呢?(俗称 应试性选手 而不是研究型选手)
还是说学习用考的能力撰写论文是两种类型吗?还是说我泛化能力不够呢,想请教一下。(本人文科历史学专业,真的是一个理论荒漠专业,很困扰。)

以上是帖子的大致内容。
我把这个问题总结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在学习方式上的差别”。以下是我关于这个问题的思考:

我认为,应试和研究最大的区别在于,本科教育,知识已经被系统性地整理好了,完全呈现给你,你只要按图索骥,就能理解绝大部分,如果自己还能触类旁通,那往往能远超其他同学。但是到了研究生阶段,基本没有这样的一个系统性的知识框架了。若是遇到十几年前的知识,还可能被写成教材,但做研究要求你追踪最新进展,也就是说,在起始阶段,你学习的是 5 年内,甚至一两年内新出的论文。这就要求你掌握自己通过一个个的零散知识,搭建出知识体系的能力,而不是学习已经存在好的知识体系。
以上是说明了本科学习和研究学习的区别,但这里还可能存在另一个问题,就是个人的学习动力。本科有完善的考核方式,明确的考核目标,逼着你去学习,这个阶段,在我看来,更多是被动学习。研究则不然,除了最后有一个发论文的目标,中间的过程是及其不明确的。适应了本科被动学习的节奏和压力的人,往往一下子很难转变过来,变成积极主动地学习。这和前一段话也有联系,当没有了目标,也就没有了完成目标之后的成就感。行动难以进入正反馈。“啊我看了好久论文,感觉还是什么都不会,议题找不出,论文不会写,要死了要死了”。所以这不仅仅是知识的泛化能力的问题,还是个人的自我激励的问题。两者有联系又不同。
为了解决 “动力” Motivation 的问题,不同团队有不同的解决方式,有的团队 push,每周开 3 个会,有的团队放养,导师一个月才找你聊一次。这都是导师给与的外部压力,性质就类似于本科时候的作业和考试。此外,你还需要掌握自我激励的能力。
我认为可行的学习方式(结合我前面的第一段和第二段),是,首先你得大致上掌握一个正确的学习方式,或者一开始没有的话,起码要有这个意识。这里的学习方式,指的是搞研究的技巧,比如,“如何快速读一篇论文”,这种类型。然后你就能基本上规划出近期要做的事情,近期指的是,从现在,到后面几天,到几周,到几个月,都可以,越远越厉害。如果足够远,并且足够详细,就说明你已经完全掌握了这个领域的知识,剩下的就是时间的积累罢了。但是这对于新手是不可能的。这种规划能力是随着你对领域的了解慢慢增长的。然后,前面的规划,或者说近期行动计划,要和自我激励联系起来,事实上,当你一步步完成既定目标,走在正确道路上,学习到新知识,掌握到新技巧的成就感就足以支撑你不停走下去了。具体还是要看人吧。
输出,是非常重要的,比如,每天学习的内容,你做个总结。可以的话,发个博客,或者给朋友看看。这也联系到费曼学习法或者小黄鸭学习法。费曼学习法就是,你通过教别人,来学习这个知识。把别人教懂了,你才是真正理解了。小黄鸭学习法类似,就是说把你的读者当做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小黄鸭,然后你要用尽量容易理解的方式把知识描述出来。

以上。
写于20220614周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