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西安鱼化寨遗址发掘简报

2021-12-03 08:33 作者:考古快递  | 我要投稿

西安鱼化寨遗址发掘简报

考古与文物2012年第5期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

摘要:鱼化寨遗址位于西安市雁塔区鱼化寨街道鱼化寨村西北侧、皂河西岸的二级台地上。2002~2004年,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发掘面积2885平方米,获得了一批丰富的仰韶文化遗存。鱼化寨遗址仰韶文化遗存可分为半坡类型、庙底沟类型、半坡晚期类型三个时期,其中半坡类型又可划分为三段,其第一段遗存为此次发掘的重要收获之一。鱼化寨遗址的发掘,为关中地区仰韶文化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拓展了对仰韶文化发展阶段的认识;同时,遗址的聚落形态、居民的经济生活等方面也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

鱼化寨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鱼化寨街道鱼化寨村西北侧,皂河西岸的二级台地上,今西安外事学院北校区西北部(图一)。遗址东、北两侧被皂河环绕,地势中心高,周围低,中心海拔400米。遗址面积约7.5万平方米,文化层堆积厚约4米。1937年,何士骥对鱼化寨遗址进行了首次调查,发现有钵、盆、罐、瓮等遗物[1];1945年,西北文物研究室对遗址进行了调查,获得了一批陶、石、骨器[2];1953年,考古研究所(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前身)陕西调查发掘队对遗址作了进一步了解[3]。2002年10月至2005年5月,为配合西安外事学院北校区建设,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对遗址进行了全面勘探和重点发掘。发掘共分三个区进行,共布5×5米探方106个,扩方3个,探沟5条,总发掘面积2885平方米,获得了一批包括老官台文化、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史前时期遗存。其中以仰韶文化遗存最为丰富,共发现房址107座、灰坑251座、灶址29座、窑址1座、壕沟2条、墓葬137座,出土了大量的陶、石、玉、骨、蚌、角器。

鱼化寨遗址发现的仰韶文化墓葬资料已经发表[4][5],壕沟的资料将另作详细报导,这里主要介绍遗址内的其它仰韶文化遗存。

一、地层堆积

鱼化寨遗址的三个发掘区中,Ⅰ区的地层几乎被晚期人类活动破坏殆尽,未发现仰韶文化遗存;Ⅱ、Ⅲ区文化层堆积较厚且十分复杂,其中又以Ⅲ区的地层堆积最为丰富,最厚处可达4米以上,堆积序列相对完整,可分12层,下面以Ⅲ区T0715东壁剖面为例(图二),简介如下:

第1层:土质疏松,土色灰褐,厚0.1~0.2米。包含有大量植物根系,出有现代砖瓦残块、瓷片及零星陶片。该层为现代耕土层。

第2层:土质较硬,土色黄褐,厚0.15~0.2米。出有大量红陶、褐陶、灰陶及少量彩陶片,可辨器型有重唇口及喇叭口瓶、斜沿罐、平折沿罐、弧折沿盆、宽沿浅腹盆等,该层堆积应属仰韶文化晚期。该层下开口的遗迹有H136、H211等。

第3层:土质较疏松,土色灰褐,厚0.5~0.85米。夹杂有较多红烧土颗粒,出有少量红陶、褐陶及少量彩陶片,可辨器型有葫芦口瓶、折沿罐、直口钵等,彩陶纹样主要为黑色宽带纹和变体鱼纹。该层下有H121、H56、H48、F2、F12等遗迹。

第4层:土质坚硬,土色黄褐,厚0.55~1米。出土有大量泥质红陶与夹砂红褐陶陶片,可辨器型有直口钵、杯形口瓶、折沿盆、曲沿罐、圆陶片等。该层下有H156、H193、F79等遗迹。

第5层:土质疏松,土色浅灰,厚0.15~0.3米。出有大量细泥红陶和夹砂褐陶陶片,器型与第4层相似。该层下现有H191、F24等遗迹。

第6层:土质较硬,土色灰褐,厚0.2~0.35米。夹杂有较多红烧土颗粒和动物骨骼,出有少量细泥红陶钵、夹砂罐等陶器的口沿,与第4层相似。该层下有H165、F64等遗迹。

第7层:土质较硬,土色浅灰,厚0.15~0.2米。出土有少量陶片,器型与第4层相似。该层下发现有H205、H163、F44、F51等遗迹。

第8层:土质较硬,土色灰褐,厚0.15~0.35米。出有大量细泥红陶和夹砂褐陶陶片,器型与第4层相似。该层下发现有H182、H150、F87等遗迹。

第9层:土质疏松,土色黑灰,厚0.1~0.15米。夹杂有白色土斑,出有大量细泥红陶与夹砂褐陶,可辨器型有直口钵、直腹罐、环状口瓶、折沿盆等。该层下发现有H198、H177等遗迹。

第10层:土质较硬,土色青灰,厚0.2~0.25米。出有少量红陶片,器型与第9层相似。该层下发现有H196、H200、F76等遗迹。

第11层:土质较硬,土色灰褐,厚0.15~0.25米。夹杂有黄色土粒和黑色碳屑,包含物与第9层相似。该层下有H201、H202、F70等遗迹。

第12层:土质坚硬,土色黑褐,厚0.2~0.3米。出土物较少,器型与第9层相似。该层下发现有H158、H235、F46等遗迹。

第12层之下为生土。

根据第3~12层出土陶片分析,其堆积形成年代应不晚于仰韶文化早期。遗址第2层除发现属于仰韶文化晚期遗存,还发现有少量仰韶文化中期陶片,虽然未发现这一时期的遗迹,但仍说明鱼化寨遗址存在仰韶文化中期的遗存。

二、仰韶文化早期遗存

(一)遗迹

遍布所有发掘区域,包括房址、灰坑、灶址、窑址。

1.房址

鱼化寨遗址共发掘仰韶文化早期房址107座,结构包括半地穴式和地面式,平面形状包括圆角方形、圆形、椭圆形、梯形及不规则形。房址面积多在10~30平方米左右。现分别以F70、F41、F2、F11为例介绍如下:

F70位于Ⅲ区T0312、T0313、T0412、T0413内,开口于第11层下。半地穴式,平面大体呈椭圆形,长径5、短径4.55米、深0.6~1米,面积约18平方米(图三)。

居住面周围高,中心低,高差0.2米,为黄褐色土与深灰色土掺和铺就,平整坚硬。房内西部、东北部、东南部各有一个平台,均呈不规则形。西部平台长径3.7、短径2、高0.3米;东北部平台长径2.2、短径1.3、高0.4米;东南部平台长径2.75、短径2.6、高0.35米。平台底部垫有黄土,厚0.1~0.15米,黄土之上铺有一层厚5厘米的草木灰。平台表面有长期踩踏而成的硬面,呈灰褐色,厚0.05~0.08米。房内共发现3个柱洞(D1~D3),分别位于3个平台上,直径0.25~0.35、深0.3~0.55米。

门向南,门道长方形,底部南高北低。南北残长0.8、东西宽1.25米。进门处有一凹槽,东西长2.2、南北宽0.15~0.2、深0.5米。底部发现一排圆形与椭圆形柱洞11个(D4~D14),柱洞直径0.05~0.1、柱间距0.15~0.25米。

房内堆积可分为五层:第①层为红褐色土,土质致密,厚0.3米,出土有少量陶片,另有骨头;第②层为黄褐色土,土质较疏松,厚0.15米,出土少量陶片,另有骨头、蚌壳;第③层为深褐色土,土质疏松,厚0.2米,无出土物;第④层为浅灰色土,土质疏松,厚0.2米,无出土物;第⑤层为浅褐色土,土质致密,夹杂有火烧土块,厚0.2米,出土陶片较多。出土陶片中,可辨器形有钵、瓶等。

F41位于III区T0811、T0812、T0911、T0912内,开口于第⑥层下。地面式,平面呈圆形,直径6米,面积约33平方米(图四)。房周围保留有部分墙体,宽0.2、残高0.15米,墙下挖有基槽,宽0.25、深0.2米,内填浅褐色土。在底部共发现柱洞78个(D5~D82),直径0.05~0.08、深0.12~0.2、柱间距0.12~0.3米。房外2米有一周小沟,环绕F41,宽0.20、深0.15米。小沟与房子间为青色硬面。

居住面西北高东南低,略呈缓坡,高差0.1~0.12米,料姜石铺就,厚0.01米,十分坚硬。房内共发现4个柱础,呈四角排列,为黄土夯打而成,十分坚硬,直径0.5~0.6、高0.05~0.08米。西南部发现2个圆形柱洞(D1~D2),D1直径0.4、深0.35米;D2为泥圏柱洞,外径0.5、内径0.25、深0.3米。

门向西南,两侧各有1个柱洞(D3~D4),大小相同,直径0.35、深0.16米。门道梯形,底部平坦,铺有一层红土加工的硬面,南宽2.35、北宽1.1、长2米。

房内堆积可分为二层:第①层为黄褐色土,土质疏松,厚0.4~0.45米,无出土物;第②层为深灰色土,土质疏松,厚0.03~0.05米,出土少量陶片,可辨器类有盆、罐、钵、瓮等。

F2位于Ⅱ区T0106及扩方内,开口于第④层下,门道北端被H38打破,西北部被H29打破。半地穴式,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4.76米,南北宽4.06米,面积约20平方米(图五)。房周围保留有黄土筑成的墙体,残高0.5、宽0.4米。内壁经火烧烤,平整坚硬。墙体下挖有基槽,宽0.34、深0.5米。底部发现一周柱洞,共73个(D1~D73),东侧19个,南侧19个,西侧18个,北侧17个,直径0.06~0.18、柱间距0.02~0.14米,多在0.08米左右。

房内中部的灶周缘略有破坏,椭圆形,浅穴。长径0.6、短径0.52、深0.16米。壁、底经烧烤,形成一层青灰色硬面。居住面系黄土加工而成的硬面,十分平整,厚0.05米。

门向北,位于北墙中部偏西,与房内灶基本相对。门道为长方形,底部平坦,残长1.14、宽0.68米。

堆积可分为二层:第①层为浅灰色土,土质疏松,包含有零星火烧土块,厚0.3米,出土陶片较多,另有石块、骨块等;第②层,仅在东北角有发现,为一层厚0.1米的踩踏面,无出土物。出土物中可辨器类有瓶、盆、罐、钵、瓮、壶等。

F11位于Ⅲ区T0412与T0413内,开口于第

③层下,南部被H68打破,北部被F10打破。半地穴式,平面呈圆角长方形,东西长4.7、南北宽4.1、深0.32米,面积约20平方米(图六)。以穴壁为墙,墙面涂抹一层草拌泥,北部墙面存留有火烤痕迹。北墙与西墙外侧发现柱洞11个(D1~D11),南墙西段发现柱洞1个(D12),直径0.1~0.14、柱间距0.35~0.6米。

房内中部有一椭圆形灶,仅存北半部,平底,内壁光滑,因长期火烤,形成一层黄褐色硬面。存留部分长径1.1、短径0.8、深0.4米。北沿处有一陶罐,内有灰烬,应为保存火种之用。灶内填灰褐色土,土质疏松,包含有炭屑。灶周缘有灶圈,宽0.12~0.16、高0.06米,灶北侧、东侧各有2个柱洞(D13~D14、D15~D16),东南侧有1个柱洞(D17),直径0.06~0.12米,深0.12米。

居住面为黄土铺就,经火烧烤,平整坚硬。房址西侧有一土炕,表面平整,长3.7、宽1.56、高0.07米。土炕南部有1个柱洞(D18),直径0.08米、深0.12米。

门向南,平面呈梯形,底部呈南高北低的斜坡状,长1、南端宽1.3、北端宽1米。门道东南部与西南侧各有1个圆形柱洞(D19、D20),大小相同,直径0.14、深0.12米。

堆积为黄褐色粉砂土,土质疏松,包含有草木灰及火烧土颗粒,厚0.2米;第②层为浅灰色土,土质疏松,厚0.12米,出土有少量泥质与夹砂陶片,可辨器类有盆、罐、钵、瓮等。

2.灰坑共186座,平面形状有方形、圆形、椭圆形及不规则形,结构有袋状、筒状、锅底状等。现以H160、H143为例介绍如下:

H160位于Ⅲ区T0414东部,开口于第⑥层下。平面呈圆形,袋状,底部有三层旋转式台阶。坑口直径0.74、底径1.7、深2.14米。第一级台阶呈弧形,高0.22米;第二级台阶呈三角形,南北长0.98、东西宽0.8、高0.29米;第三级台阶呈三角形,东西长1、南北宽0.8、高0.21米。坑内填土呈灰褐色,土质疏松,包含少量红褐色烧土残块。出土物有盆、罐、钵、瓮、圆陶片等(图七)。

H143位于Ⅲ区T0311西北部和T0312的西南部,开口于第⑨层下。平面呈椭圆形,筒状,坑底南高北低。长径1.7米、短径1.54、深0.4~0.5米。坑内填土为呈灰褐色,土质疏松,较为纯净。

3.灶址 共29座。均为浅穴式,平面形状有圆形、椭圆形、圆角方形、梯形等,部分灶址周缘有灶圏。现以Z19、Z27为例介绍如下:

Z19位于Ⅲ区T0618西部,开口于③层下。平面呈圆形,筒状,坑壁竖直,平底。周围有灶圈。口径1、深0.75米。灶圏宽0.12、高0.06米。出土物有罐、钵、圆陶片等陶器残片(图八)。

Z27位于Ⅲ区T0619东南角,开口于⑤层下。平面呈椭圆形,锅底状。口长径0.94、短径0.76、深0.11米。

4.窑址 1座。

Y1位于Ⅲ区T0519内,开口于③层下,西部被F95打破。横穴式窑,朝向西,由窑室、火膛、火道、操作间等部分组成(图九)。

窑室顶部已毁,仅存窑床和窑壁局部。现存形状呈圆形袋状,口部直径0.86、底部直径1.04、残存高度0.94~1.12米。底部有一圆柱形窑床,为实心土墩,直径0.68、高0.34米。窑壁涂抹一层草拌泥,厚0.03~0.15米,经火烧烤形成青灰色烧结层。东壁0.48米高处有一高0.2、宽0.22、残深0.2米的出烟孔。

火膛位于窑室西侧,底部与窑室底部平齐,大体呈喇叭状,西端宽0.46、东端宽0.66、西端高0.34、东端高0.5、东西长0.7米。周壁均经烧烤形成坚硬的烧结层。

火道位于窑室底部,并与火膛相连,紧贴窑壁呈环形分布,宽0.2、深0.34米。操作间位于火膛西侧,西部被F95打破。半地穴式,平面大体呈长方形,口大底小,口部南北长3.12、东西宽1.6~2.2、底部南北长2.42、东西宽0.74~1.26、深0.62~0.88米。东南角有一级长方形台阶,长0.64、宽0.56、高0.32米。东北角有一圆形柱洞,直径0.2、深0.55米。

窑室内填土可分为二层:第①层为黄褐色土,土质疏松,厚0.2~0.34米,较为纯净;第②层为灰白色土,土质疏松,厚0.74米,包含有红烧土块,出土少量夹砂红褐陶片,可辨器形有罐、瓮等。

操作间内填土可分为二层:第①层为灰土,土色灰、白、黑相杂,土质疏松,厚0.32~0.4米,包含有红烧土块、粒、石块、动物骨骼等;第②层为黄褐色土,土质略硬,包含较多红烧土颗粒,厚0.3~0.48米。两层均出土少量泥质红陶及夹砂红褐陶片,可辨器形有罐、钵等。

(二)遗物

1.陶器

鱼化寨遗址仰韶文化早期的陶器以泥质陶为主,夹砂陶次之,陶色以红陶为主,褐陶次之,还有少量黑陶。除大量的素面陶外,纹饰以绳纹、线纹为主,另外还有少量的弦纹、附加堆纹和极少量的剔刺纹、划纹、席纹、布纹等,彩陶基本为黑彩,以各种类型的鱼纹为主,还有少量的圆点、宽带、短线、折线等图案。陶器制法均为手制,泥条盘筑痕迹明显,部分陶器的口沿、器表可见慢轮修整痕迹。主要器类有尖底瓶、罐、盆、钵、瓮、壶、盂、釜、甑、器盖、锉、圆陶片等。

尖底瓶 数量较多,多为口、腹和底部残片。陶质多为泥质红陶,少量为夹砂红陶。腹部多饰斜向绳纹。H235∶14,泥质红陶。敛口,口呈环状,唇略尖,内壁略曲,短颈,鼓肩。根据北首岭墓地77M17(11)[6]等所出的同类器看,这类瓶应为小平底。口径8.4、残高12厘米(图一〇,1;封二,1)。F79∶13,泥质红陶。直口微敛,方唇,束颈,溜肩,鼓腹,中腹部有一对竖向圆柱桥形耳,小平底,最大腹径位于中腹部。中、上腹部饰右上至左下斜向绳纹。颈、肩部可见刮抹痕迹,口沿外侧、下腹部可见轮修痕迹,器表可见烟熏痕迹。口径5.6、腹径12.8、底径2、通高24.8厘米(图一〇,3)。H98∶5,粗夹砂红褐陶。葫芦形口。敛口,方唇略圆,口壁上部较直,中下部微鼓,束颈,溜肩。口部以下饰斜向绳纹。口径6.9、残高15厘米(图一〇,2)。

罐数量较多。陶质多为夹砂红褐陶,少量为泥质红陶。依据口和腹部特征可分为以下几类。

侈口罐 数量较多,均为夹砂陶。H202∶13,夹砂红褐陶。侈口,卷沿,方唇,唇部有一道凸棱,直腹,上腹部饰多周弦纹(图一〇,5)。F79∶14,夹砂红褐陶。侈口,折沿,方唇,唇部有一道凸棱,上腹较直,下腹斜收,平底,最大腹径

深腹盆二类。位于中腹部,上、中腹部饰多周弦纹,唇部可见轮修痕迹。口径11.1、腹径11.1、底径6.3、通高11.4厘米(图一〇,6;封二,3)。F90∶12,夹砂红褐陶。侈口,折沿,圆唇,上腹微鼓,下腹斜直,平底,最大腹径位于上腹部。中腹部饰右上至左下斜向绳纹。沿面可见轮修痕迹,口部可见烟熏痕迹,下腹部可见刮抹痕迹。口径16.2、腹径15.6、底径4.2、通高13.8厘米(图一〇,4)。F98∶36,夹砂红褐陶。侈口,卷沿,方唇,鼓腹,平底,最大腹径位于中下腹部。通体饰斜向绳纹。口径25.2、腹径28.2、底径5.4、通高29.1厘米(图一〇,8;封二,4)。

敛口球腹罐 数量较少,多为夹砂红褐陶,少量为泥质红陶。F79∶16,夹砂红褐陶。敛口,球形腹,平底。器表饰斜向绳纹。口径24.9、腹径31.2、底径12.7、通高23.2厘米(图一〇,10)。

直腹罐 数量较少,均为夹砂红、褐陶。F20∶50,夹砂红陶。敛口,圆唇,直筒形腹,平底。通体饰斜向绳纹。口径9、腹径20.5、底径17、通高38厘米(图一〇,7;图版一,6)。

敛口鼓腹罐 数量较少,多为泥质红陶,少量为夹砂红陶。F79∶22,泥质红陶。敛口,圆唇,口沿内侧有一道宽浅凹槽,鼓腹,平底微凹。腹部饰多周整齐的剔刺纹。口径18.9、腹径22.2、底径8.7、通高13.8厘米(图一〇,9;封二,2)。

盆 数量较多,陶质绝大多数泥质红陶,仅少量泥质黑陶。依据腹部形态可分为浅腹盆和

浅腹盆 数量较少,均为泥质红陶。H146∶7,泥质红陶。敞口,窄折沿,沿面向外侧下斜,圆唇,折腹较浅,平底。素面。口径34.5、底径12、通高9厘米(图一一,1;封二,5)。

深腹盆 数量较多,多为泥质红陶,少量泥质黑陶。F8∶13,泥质红陶。敞口,折沿,沿面较窄,向外侧下斜,尖圆唇,深弧腹,平底。腹部饰二道横向绳纹。器表经刮抹较为光滑。沿面可见轮修痕迹,腹部可见刮抹痕迹。口径35、底径10、通高15厘米(图一一,3;图版一,3)。H82∶3,泥质红陶。侈口,卷沿,圆唇,折腹较深,圜底。唇部与外沿面饰黑色彩绘,上腹部饰三条黑色简体鱼纹彩绘。口径22.2、通高9.9厘米(图一一,2;封二,6)。

钵数量较多。陶质多为泥质红陶,极少数为夹砂红陶。依据腹部形态可分为弧腹钵与斜腹钵二类。

弧腹钵数量较多,多为泥质红陶,少量为夹砂红陶。H201∶1,泥质红陶。直口,方唇,深弧腹。素面。口下可见浅褐色叠烧痕迹。口径41.1、残高12.9厘米(图一一,8)。F79∶4,泥质红陶。直口微敛,圆唇,深弧腹,圜底,底部有一周浅细凹槽。腹部有一对由内向外单面钻成的圆孔,可能作为修补之用。素面,器表磨光,口下可见深红色叠烧痕迹,下腹部可见烟熏痕迹。口径26、通高14厘米(图一一,7)。F97∶7,泥质红陶。直口微敛,圆唇,浅弧腹,圜底,底心有一圆径8.7、通高9.45厘米(图一一,5;图版一,4)。

瓮 数量较少,陶质多为夹砂红陶,少量为泥质红陶。依据口部特征可分为高领瓮和敛口折沿瓮二类。

高领瓮

数量较少,多为夹砂红陶,少量为泥质红陶。F84∶9,夹砂红陶。敛口,方唇,口沿内侧有一道浅细凹槽,高领,鼓肩,并起一道显著棱脊,中腹圆腹,下腹斜收,平底,最大腹径位于中腹部。腹中部有一对竖向圆柱桥形耳。上腹部饰二个鼓钉状附加堆纹,上、中腹部饰右上至左下斜向绳纹。口径19.2、腹径形凹坑。口下饰黑色宽带纹彩绘。彩绘下侧可见浅红色叠烧痕迹,腹部可见烟熏痕迹。口径40、通高15.5厘米(图一一,4)。

斜腹钵 数量较少,多为夹砂红陶,少量为泥质红陶。H235∶1,泥质红陶。敛口,方唇,斜直腹,平底。素面,器表磨光,口部可见轮修痕迹。口径36.2、底径15、通高17.8厘米(图一一,6)。F79∶60,泥质红陶。直口,方唇,斜直腹,平底。素面。器表可见竖向刮抹痕迹。口径14.4、底33.3、底径12.7、通高42.6厘米(图一一,10;图版一,2)。

敛口折沿瓮 数量较少,多为夹砂红陶,少量为泥质红陶。H10∶5,夹砂红陶。敛口,平折沿,沿面略向外侧下斜,有5道浅细凹槽,圆唇,鼓肩,并起一周较矮棱脊,上腹圆鼓,下腹斜直,平底,最大腹径位于上腹部。肩部以下饰右上至左下的斜向绳纹。口径55.5、腹径62.5、底径15.5、通高50厘米(图一一,9)。素面。器表磨光。口径9、腹径18、底径12、通高9.9厘米(图一二,5;图版二,1)。

釜 数量较少,均为夹砂红陶,圜底。F97∶27,侈口,卷沿,圆唇,唇部有一道浅细凹槽,下腹圆鼓。最大腹径位于下腹部。通体饰右上至左下斜向绳纹。口径11.5、腹径15、通高10厘米(图一二,6;图版一,5)。

甑 数量较少,均夹砂红陶,形制与钵相似。F97∶35,直口微敛,方唇,浅弧腹,圜底,底部有一周凸棱,底心有一圆孔。上腹部饰右上至左下斜向绳纹。口径15.5、通高6.5、孔径2厘米(图一二,7)。

壶数量较少,均为泥质红陶。F8∶45,敛口,尖圆唇,口部呈花苞状,颈部细长,鼓腹圆折并起一不显著棱脊,平底微凹,最大腹径位于中下腹部。素面,器表磨光。口径6、腹径21.5、底径7、通高27厘米(图一二,3;图版一,1)。F8∶44,敛口,圆唇,口部呈花苞状,窄方唇,颈较长,鼓腹圆折并起一周显著棱脊,平底,最大腹径位于下腹部。素面,器表磨光。口径4.8、腹径15.6、底径8、通高25.2厘米(图一二,1)。F8∶43,敞口,平折沿,沿面微鼓,圆唇,束颈,鼓腹圆折并起一周不显著棱脊,平底,最大腹径位于中下腹部。素面,器表磨光。上腹部可见刮抹痕迹。口径5.6、腹径14.4、底径8、通高19.6厘米(图一二,2)。

盂 数量较少,多为泥质红陶,少量为夹砂红陶。F79∶59,夹砂红陶。敛口,圆唇,腹部呈扁鼓状,平底,最大腹径位于腹中部。素面。器表可见轮修痕迹。口径7.8、腹径11.9、底径6.1、通高7.1厘米(图一二,4)。F80∶37,泥质红陶。敛口,方唇,上腹斜直,下腹部有一道折棱,平底。

器盖数量较少,多为夹砂红陶,少量为泥质红陶。F84∶33,细泥质桔红陶。直口,圆唇,弧壁,桥形钮。素面。器表磨光。口径29.5、通高17.4厘米(图一二,8;图版二,2)。

锉数量较多,平面以梭形居多,少量为长方形、三角形。F8∶55,泥质红陶。平面呈梭形,器表麻点清晰,密度较大。长24、中部最宽处4.8厘米(图一三,6)。

圆陶片 数量较多,均系利用钵、盆、罐类器的残片打制周缘而成,平面形状有圆形、半圆形。F8∶48-1,泥质红陶。圆形,以钵的口沿残片打制周缘而成,边缘较锋利。可见叠烧痕迹。直径4.2、厚0.9厘米(图一三,9)。

2.石器 数量较少,主要有斧、锛、铲、球等。斧 F8∶50,石英岩。平面呈长条形,器身扁平。通体磨光,直刃,刃部锋利。尾端装柄处薄锐。可见打击修理形成的较大疤痕。长12.5、宽9.3、厚1.5厘米(图一三,1)。

锛 F79∶67,石英岩,质地较细腻。平面呈长方形,横断面近椭圆形。单面刃,刃缘锋利。通体磨光。长3.3、宽2.2、厚0.5厘米(图一三,8)。

铲H225∶8,角岩。宽大扁平,中间较厚,周缘较薄,似犁形,一侧边较直,一侧边稍弧,舌形尖。尾端经打制修理。通体磨光。器表可见使用形成的小疤痕。长24、宽16、厚1.4厘米(图一三,2)。

球F97∶38,石英细砂岩。圆球形,不甚规则。通体磨光。直径1.4厘米(图一三,10)。

3.骨器数量较少,主要有笄、锥、匕、针等。

笄H193∶15,系利用动物长骨磨制而成。横断面为圆形,最大径位于近中部处,两端尖锐。通体磨光。长14、最大径0.7厘米(图一三,4)。

锥H229∶24,系利用劈裂的动物长骨骨片磨制而成,尾端保留有骨关节。通体磨光。器表可见烧烤痕迹。长7厘米(图一三,7)。

匕 H179∶12,系利用动物长骨磨制而成。平面呈长条形,器身较扁平,舌形尖,近端有一椭圆形的孔。通体磨光。长14.5、宽2.2厘米(图一三,3)。

针 H167∶13,磨制精细,尖部锐利。尾端稍扁,有一长条形的穿孔。通体磨光。长13、直径0.5、孔径0.2厘米(图一三,5)。

三、仰韶文化中期遗存

发掘区域内未发现本期遗迹,仅在第②层及少数晚期灰坑中发现有少量遗物,全部为陶器。器类有瓶、缸、盆等。

瓶 T0514②∶1,泥质红陶。内外唇不明显,截面呈斜坡状。束颈。素面。口径4.8、残高7.2厘米(图一四,2)。

缸T0514②∶3,泥质红陶。敛口,唇外叠,上腹较直。素面(图一四,3)。

盆均为泥质红陶,依据口部形制可分为弧折沿盆与叠唇盆二类。

弧折沿盆H113∶8,泥质红陶。侈口,弧折沿,圆唇,上腹外鼓。器表磨光。沿面与腹部均饰弧边三角纹(图一四,1)。

叠唇盆H113∶11,泥质红陶。敛口,唇外叠,弧腹。素面(图一四,4)。

四、仰韶文化晚期遗存

(一)遗迹

遍布所有发掘区域,遗迹有灰坑,共65座。平面形状有圆形、椭圆形及不规则形,结构有袋状、筒状、锅底状等。现以H35、H39为例介绍如下:

罐数量较多,以夹砂红褐陶为主,器形大小不一。依据口沿与腹部特征可分为折沿鼓腹罐与直腹罐二类。

折沿鼓腹罐 H211∶18,夹砂红陶。侈口,折沿,方唇,中腹微鼓,下腹斜直,平底,最大腹径位于中上腹部。口沿下侧饰一对鸡冠状附加堆纹,腹部饰一周条带状附加堆纹,通体饰左上至右下斜向绳纹,口沿下侧绳纹近平。口径22.2、腹径25.8、底径12.6、通高26厘米(图一六,3;图版二,6)。

直腹罐 H44∶20,夹砂褐陶。侈口,折沿,方唇,斜直腹,平底。素面。口径9.3、底径6、通高8.6厘米(图一六,2)。

钵 数量较多,均为泥质陶,红陶居多,灰陶H35位于Ⅲ区T0717西部,开口于②层下。平面呈圆形,袋状,平底。口径1.2、底径2.14、深1.2米。坑内出土大量陶片,可辨器类有尖底瓶、盆、罐、钵、缸、瓮等(图一五)。

H39位于Ⅲ区T1011东北角,开口于②层下。平面呈圆形,筒状,平底。口径0.6、深0.4米。出土物有罐、钵、缸等陶器残片。

(二)遗物

1.陶器

鱼化寨遗址仰韶文化晚期遗存的陶器以泥质陶为主,夹砂陶次之。陶色以红陶为主,褐陶次之,灰陶再次,还有少量黑陶。除素面外,纹饰以绳纹、线纹为主,其次为刻划纹、附加堆纹。陶器制法均为手制,一般为泥条盘筑,口沿、器表多经慢轮修整。主要器类有尖底瓶、罐、钵、盆、缸、甑、漏斗、器盖、刀、环、纺轮、笄等。

尖底瓶均为口、腹、底部残片。多为泥质红陶,少量为夹砂红陶,依据瓶口形态可分为平唇口尖底瓶与葫芦口尖底瓶二类。

平唇口尖底瓶 H211∶12,泥质红陶。敞口,口部周缘有一道凸棱,平折沿,圆唇,束颈,溜肩,鼓腹。腹部饰竖向绳纹。沿面可见轮修痕迹。内壁可见泥条盘筑痕迹。口径12.6、残高18厘米(图一六,4)。

葫芦口尖底瓶H41∶24,泥质红陶。葫芦状口,圆唇,束颈,颈中部有一周矮棱。矮棱上饰一周右上至左下斜向划纹。口下可见轮修痕迹。

较少。H211∶2,泥质红陶。敛口,圆唇,斜直腹,平底。素面。口下可见轮修痕迹,腹部可见刮抹痕迹。口径19.2、底径8.8、通高9.4厘米(图一六,5;图版二,3)。H86∶1,泥质红陶。敛口,圆唇,斜直腹,平底。器表磨光。上腹部饰一对鸡冠状附加堆纹。腹部可刮抹痕迹。口径36.4、底径13.2、通高16.4厘米(图一六,7)。

盆 数量较多,多为泥质陶,少量为夹砂陶。H211∶10,泥质灰陶。敛口,平折沿,圆唇,斜直腹,平底。素面。器表刮抹光滑。内壁可见轮修痕迹,腹部可见刮抹痕迹。口径28.6、底径11.5、通高11.6厘米(图一六,6;图版二,5)。H72∶4,夹砂红陶。侈口,折沿,圆唇,斜直腹,平底。上腹部饰一对鸡冠状附加堆纹。沿面可见轮修痕迹,器表可见烟熏痕迹。口径23.2、底径8、通高12.2厘米(图一六,8;图版二,4)。

缸 数量较少,均为夹砂红陶。依据口沿形态可分为平沿缸与厚唇缸二类。

平沿缸 H136∶8,夹砂红陶。侈口,折沿,沿面近平,圆唇,上腹微鼓,下腹斜直,平底。腹部饰稀疏的斜向绳纹。器表可见刮抹痕迹。沿面可见轮修痕迹。口径43.2、腹径46.8、底径24、通高40.2厘米(图一七,5)。

厚唇缸H72∶17,夹砂红陶。敛口,厚唇,腹微鼓,平底,最大腹径位于上腹部。上腹部饰三周棱脊状附加堆纹。唇部可见轮修痕迹,器表可见烟熏痕迹。口径40、腹径42.5、底径24、通高个圆孔。素面。器表可见刮抹痕迹,口部可见烟熏痕迹。口径26.4、钮径11.8、通高13.5厘米(图一七,4)。

刀 数量较少,多系利用瓶、罐类器残片打制而成。H130∶40,泥质红陶。系利用尖底瓶的残片打制而成。长方形,两侧各有一个打制而成的缺口。刃缘较锋利。器表饰交错线纹。内壁可见泥条盘筑与指压痕迹。长8.8、宽4.9、厚0.5厘米(图一八,7)。

环数量较多,均为泥质陶。H36∶26,泥质灰陶。截面近椭圆形,内圈稍厚。外径7.2、内径5.2、厚1厘米(图一八,4)。

纺轮 数量较少。H137∶31,泥质红陶。呈扁锥状。周身饰有指甲纹。底径4.7、高2厘米(图一八,3)。

甑 数量较少,多为夹砂红陶,少量为泥质红陶。H186∶43,泥质红陶。敛口,圆唇,斜直腹,平底。底部共有十一个圆形穿孔,其中周缘排列7个,中间有4个。上腹部饰一对鸡冠状附加堆纹。器表经刮抹较为光滑。口下可见轮修痕迹,腹部可见刮抹痕迹。口径22.2、腹径24、底径10.5、孔径1.1、通高17.4厘米(图一七,2)。

漏斗 数量较少,均为泥质红陶。H64∶12,直口,圆唇,细长颈,溜肩。素面。器表可见刮抹痕迹,内壁可见泥条盘筑与轮修痕迹。口径4.5、残高19.5厘米(图一七,1)。

器盖 数量较少,均为夹砂红陶。H72∶18,喇叭口状,敞口,圆唇,斜直壁,圆饼形钮,钮下有一

笄数量较少。H132∶36,泥质黑陶。“丁”字形,器身圆柱状,断面呈圆形,上有长扁平笄帽。通体磨光。残长6.6厘米(图一八,5)。

2.石器数量较少,主要有斧、锛、球、网坠等。

斧H125∶22,石英岩。平面呈梯形,刃部较锋利。通体磨光,两侧及尾端经打制修整。长7.6、宽6~8.1、厚2厘米(图一八,1)。

锛 H40∶37,石英岩。平面近长方形,单面刃,刃部稍宽,可见使用形成的疤痕。通体磨光,器身保留有打制痕迹。长9.2、宽4.8、厚1.6厘米(图一八,10)。

纺轮 H119∶30,燧石。圆饼状,中部有一单面钻成的圆孔。通体磨光。直径6.1、厚0.5厘米(图一八,2)。

球H35∶65,石灰岩。圆球形,稍经磨光,器表有较深的坑疤。直径4.4厘米(图一八,8)。

网坠H126∶47,石英岩。圆饼状,器身较薄,两面平坦,两侧各有一打制而成的缺口。直径4.4、厚0.6厘米(图一八,6)。

3.骨器数量较少,主要有镞、笄、锥等。

镞H19∶23,铤部稍残。器身细长,器身和铤部分界不明显,器身截面呈椭圆形,铤部较扁平,一面平坦,一面稍鼓。残长6.2、厚0.9厘米(图一八,12)。

笄 H140∶16,一端残。系利用动物长骨通体磨制而成,器身扁平,截面呈半圆形,尖部较锋利。通体磨光。残长6.1、厚0.4厘米(图一八,11)。

锥 H132∶37,系利用动物胫骨磨制而成。尖、刃均锋利。通体磨光。残长10.4厘米(图一八,9)。

五、结语

鱼化寨遗址仰韶文化遗存可以划分为早期、中期、晚期三个时期。

仰韶文化早期遗存分布较广,遗迹丰富,出土遗物数量众多,其文化面貌与西安半坡遗址早期[6]、临潼姜寨遗址一、二期[7]、宝鸡北首岭遗址中层[8]等遗存较为接近,同属半坡类型。同时,丰富的堆积和复杂的地层关系也为鱼化寨遗址仰韶文化早期遗存的分期提供了依据,通过初步比对,鱼化寨仰韶文化早期遗存可进一步划分为三段:第一段,包括遗址第9~12层及F70、H146、H202、H235等相关遗迹,出土陶器以环状口瓶、窄折沿盆、直腹弦纹罐、直口方唇钵等为代表,与宝鸡北首岭77M9、77M12等,宝鸡福临堡M32、M36等,临潼零口H35、H51等出土陶器形态相近,应属同期。赵宾福认为此类遗存应属半坡类型早期[9]。该类遗存的发现,无疑是鱼化寨遗址发掘的一大收获。第二段:包括遗址第4~8层及F2、F8、F79、H160等遗迹,出土陶器以杯形口尖底瓶、折沿深腹盆、深腹圜底钵、曲沿罐、球腹罐、高领瓮、折腹壶等为代表,与半坡早期、姜寨一期等遗存的同类器十分相似,应属半坡类型中期。第三段:包括遗址第3层及F97、F98、H82、H98等遗迹,出土陶器以葫芦口尖底瓶、坠腹罐、折腹盆、浅腹圜底钵、钵形甑等为代表,与临潼姜寨二期、渭南史家墓地[10]等遗存出土的同类器形态接近,应属半坡类型晚期。

仰韶文化中期遗存没有发现单独的遗迹单位,出土遗物以退化的重唇口瓶、弧折沿彩陶盆、叠唇缸、叠唇盆等为代表,与临潼姜寨三期、扶风案板一期[11]、岐山王家咀早期[12]等遗存的同类器形态接近,应属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

仰韶文化晚期遗存分布范围较为广泛,陶器以喇叭口与葫芦口尖底瓶、宽沿浅腹盆、折沿鼓腹罐、浅腹平底钵、平沿缸、厚唇缸、带附加堆纹的甑、喇叭口状器盖等为代表,与临潼姜寨四期、扶风案板二期、岐山王家咀晚期等遗存的同类器十分相似,应属半坡晚期类型。

鱼化寨遗址的发掘,为关中地区仰韶文化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半坡类型早期遗存的发现,拓展了我们对仰韶文化早期发展阶段的认识,为仰韶文化早期的分期提供了新的依据。同时,有关遗址聚落内的空间分布、居民的经济生活等方面,仍然存在众多问题,还需要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继续探索。

领队:尚民杰

发掘:张翔宇 郭永淇

照相:张翔宇

绘图:呼安林

执笔:张翔宇 翟霖林

西安鱼化寨遗址发掘简报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