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超大规模二战(工厂,省份增多,全面动员,满级基建)

2023-02-25 03:36 作者:伊尔森斯武流  | 我要投稿

1947年7月,柏林解放,但大独裁者并未自尽,红色巨人和蓝色联军的冲突让他预见了事情的转机。维也纳的地堡中,他向冒死将他接出柏林的汉娜·莱契和刚刚荣升的空军元帅,冯·格莱姆将军,宣讲着他的“终极战略”:即故意将敌人引诱进入父国腹地,此后的钳形攻势只需要钳子的一半;身后身着黄色大衣的博士补充道:战争的另一方会自己组成钳子的另一半,夹击第三方军队。

如此疯狂的战略,但格莱姆将军并未怀疑,因为他被允诺将有两万架飞机任他调遣——而这并不是空话。独裁者读过了电报,颤抖着摘下了眼镜。第一封电报的署名是帝国元帅赫尔曼戈林,首先“祝贺”了新上任的“空军元帅”,并实际汇报了空军状况。

三万五千架飞机。

然而独裁者却是愤怒混杂着悲伤。第二封电报是一封唁电。之前在混乱中失去联系的党卫军全国领袖,坚定的支持者,忠实的仆人,在柏林保卫战中未能脱出,以身殉国,苏军声称找到了他的遗体并大肆宣传。

“希姆莱…在这么多人中,为什么是希姆莱!忠仆中的忠仆…这是一笔最大的血债!汉娜女士,您有新的任务,去带上费格莱茵,他是希姆莱的联络官,秘密降落柏林,希姆莱的遗体必须被夺回…”


1948年4月,凯特尔,约德尔,克雷布斯和布格道夫四位将军和其他一众人等齐聚维也纳地堡的会议室。独裁者的“终极战略”并未顺利执行,兵力的不足搁置了钳形攻势的计划。

“只要施坦因纳发起进攻,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元首,施坦因纳他…”

施坦因纳真的发起了进攻。戈林保证了莱茵兰天空的安全和自己的名字,早已列装的虎王,豹式和鼠式坦克刚从莱茵兰的生产线生产便立即在古德里安的带领下投入战斗向北出发。施坦因纳同时向南进军,意图切断法国和北德意志的盟军。他们做到了。“终极战略”成功了,莫德尔元帅沿着整个喀尔巴阡山脉严防死守,急于求成的苏联人不得不向西北进攻,古德里安和施坦因纳是小钳,将盟军一分为二;德国和苏联则是大钳,将整个北德意志地区的盟军死死钳住,动弹不得。

——中场休息——

1947.7,维也纳地堡

“元首,费格莱茵不见了”

“不见了?他是希姆莱的联络官,分头撤出了柏林,之前还在这,你说不见了是什么意思?”

“就是不见了,哪里都找不到…”

“把费格莱茵带给我!费格莱茵!费格莱茵!费格莱茵!”

——休息结束——

7月,盟军早已意识到处境不妙,5月就开始试图重新打通低地,为此调动了大量法国境内的部队,但盟军产生了重大战略误判,虽然他们几乎成功,但最终也引发了法国前线的总崩溃。他们没想到,德国居然允许维希法国的部队装备豹式甚至虎式坦克,而问题的答案将他们引入了彻底的绝望。在内陆,他们遇见了仅有耳闻的坦克,超长的炮管给予了它极强的穿透力,如同虎王一般的装甲厚度却有着和黑豹相当的机动性,盟军为数不多的装甲如纸糊一般崩溃;在滩头,试图重新登陆的部队突然发现自己在和一座会动的钢铁丘陵作战,任何陆基火力都无法对其造成威胁,唯有战列舰炮能够击穿它的装甲,但也仅此而已,一座要塞不会因为一个破洞而失去战斗能力——麦克阿瑟对此说到:我曾以为我在菲律宾的部队经历过炼狱,直到我看见“巨鼠”的那天,我庆幸我的部队不曾与它交战。巴顿的评论则更加简单易懂:“陆地上我们可没有他****的巡洋舰!”

苏联人不傻,西边巨大的突出部一旦停下便是巨大的隐患,但钢铁洪流在喀尔巴阡天险和整顿完毕的德军面前只能望而却步,南部的推进确有成效,但半年间仅推进了数十公里,却损失了数千装甲力量。这也导致了德国腾出了额外的装甲单位,最终诱发了法国盟军的总崩溃。

10月,布列塔尼大撤退。此前德军东部稀松的装甲力量给了苏联机会,将战线推进了一百公里,几乎越过了喀尔巴阡山脉,但此时盟军已然崩盘,德国部队重新开往东线,而贝当元帅用实际行动换取了北法兰西的主权,他的下一个任务则是在罗马尼亚阻挡红色巨人的脚步。

1949.11.11,盟军又一次彻底失去了北非,而低地地区的盟军如同一颗核桃,一会在钳子中间两头受压,一会在苏德手上盘来盘去。此时的苏联万万没有想到,盟军在北非的失利竟然能对自己造成空前巨大的危险。

1950.2

墨索里尼终于掌控了局势。西西里岛的解放让他曾一度几乎被赶下台去,而今在北非的胜利使得大议会相信了他最终胜利的允诺。而北非的胜利也使一个人获得了新的派遣。乔瓦尼·梅赛,征服埃塞俄比亚的先锋,意大利的沙漠之狐,山地雄鹰,找到了更适合他的战场。此时的意大利,战意空前高涨,对土耳其的征服,北非的收复让意大利人感觉自己离曾经遥不可及的,墨索里尼口中的“新罗马”如此之近。然而,毕竟自己不是老牌强国,倾其国力也难以在东线战场左右局势。此时总参谋部提出了立足现实的考量:

进军高加索。

1950.5.31

意大利在高加索的进展不算顺利。此前,墨索里尼出于政治考量,南线并未求助于德国,而且德国也明显无力再维持一条新的战线。如今,墨索里尼也不得不向德军求助。梅赛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几乎跨过了高加索山脉,而一旦作战不力被推回高加索以南,意大利恐再无力发起新一轮进攻。墨索里尼想到了在埃塞俄比亚山脉的致胜法宝,而今意大利将为了巴库竭尽所能…不惜一切代价。

高加索前线

清晨,德国飞机又一次飞过苏联部队的头顶,一如几天以来,并未有火焰与爆炸。苏军政委又一次强调了不得拾取阅读任何敌国飞机投放的纸质材料,同时暗自好笑,战士的意志岂能如此简单地动摇?结束了对战士们的激励,政委靠在战壕上闭目养神,突然无端想到了乌克兰的樱桃。有段时间没见过新鲜水果了,我几乎能闻到水果的味道…

水果的味道…?

政委睁开了眼睛,眼前却一片模糊。他意识到了什么,他试图大喊,却只发出了呕吐和咕哝混合的奇怪声响。很快,他发现自己再也无法正常吸入空气了。

1950.7

盟军在欧陆的部队已经几乎损耗殆尽。国防军顶着大独裁者的巨大压力,向一切的起点——但泽,发起了全力进攻。一旦成功,则整个北部巨大突出部的苏军将尽数陷入包围,苏军将再无有生力量抵挡帝国铁蹄。将领们的分析是正确的,但他们低估了苏军的顽强程度。国防军成功突破了西里西亚,也到此为止,苏军用钢铁的意志阻挡了国防军的脚步。国防军失败了。

维也纳地堡内

“那是个命令!向柏林进攻是个命令!算什么东西,竟敢违抗我的命令!原来已经到了这种程度…背叛者!无用的渣滓!…”

国防军付出了代价。直接负责的指挥官曼施坦因遭到解职。雪上加霜的是,“沙漠之狐”埃尔温·隆美尔,在布列塔尼前线巡视返回指挥部的途中遭到美国比斯开湾舰队的舰载机空袭。尽管德国空军很快便击落了该飞机,但隆美尔已经身负重伤昏迷不醒。

1950.12

作战计划已经敲定,尽管国防部受到了打击,但已经产生的行动无法终止。只不过,国防军不得不加紧了柏林方向的进攻。独裁者的指挥再一次结出恶果:这导致了对但泽方向的进攻力量不足,最终苏军生生维持住了一条逃生通道,大量部队从北线脱离,前往高加索地区试图防守巴库油田,意大利前线压力骤然猛增。墨索里尼下了死命令,即不允许后退一步,打光前线部队也要占领巴库油田——好在,这与前线部队的想法不谋而合。

1951.2

如果说这场战争有一个最终的转折点,那就是1951年的二月。巴库油田易主,黑色血液源源不断地输向帝国的战争机器,原本油料不足的空军得到了充足的补充,仓库中恐怖的五万架飞机得以全力出击。又一次,苏军仿佛回到了十年前,巴巴罗萨开始的那一天,遮天蔽日的斯图卡咆哮着,向前线降下死亡。只不过,现在是十年后,天上也不再是斯图卡,而是Ho-229,AR234和Me262,而高空油料充足的JU-EF-132对苏联和英国的平民和工业进行了彻底的毁灭。

1951.3

西班牙与同盟国的关系越来越紧张了。

就在不久之前,盟军解放了半个法国的时候,弗朗哥停掉了U艇在西班牙的补给,留给德国的是“待合适的时候将恢复”。同时,美国的“民航客机”又被默许降落到西班牙。不久之后,“合适的时候”又到来了,德国不仅U艇,连军用飞机都可以在西班牙自由起降,相对的是美国飞机被全面驱赶出了西班牙。到了1951年,盟军的情报显示,大量的物资被运往了西班牙,包括工业机床,民用物资等等,唯独没有枪支弹药。也许,这只是普通的物资交易,换取西班牙丰富的钨矿产出。他们想到了德国在试图收买西班牙,但他们认为这个坚定的骑墙派一定不会选边站的,毕竟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德军将进驻西班牙。

…吗?

1951.3.25,直布罗陀

盟军舰队第无数次从直布罗陀启航前往塞浦路斯。这个地中海岛屿在盟军心中有和英国本土一样重要的地位,它就像一颗盟军怀中的钉子,稍有不慎便露出锋芒。盟军必须保证塞浦路斯的物资补给,同时威胁地中海上亚平宁半岛的意大利本土。

意外发生了。

凌晨,直布罗陀港口发生了密集的爆炸。第一时间,港口守军以为又是德国空军,但几秒钟之后他们发现,爆炸来自于炮弹,105-155毫米之间,普通火炮的炮弹。

精明的老狐狸,坚定的骑墙派,严酷的将领,终极缝合怪西班牙党派的领袖,用一次突袭,收复了西班牙百年以来心心念念的直布罗陀,同盟国的地中海海上雄狮瞬间全部变成待宰的羔羊。当日下午,西班牙正式宣布加入钢铁条约

至此,战争再无悬念。

超大规模二战(工厂,省份增多,全面动员,满级基建)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