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随便写写

2023-02-25 03:33 作者:chaochaolili  | 我要投稿

从本质论角度的看法,即何为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以及,为什么共产主义社会被称为自由王国 一,前商品经济(区别于资本主义)时代,基础概念的厘清 劳动,指人为了自己需要,按照意识(意识强调的是创造性,与动植物区分开来)的改造物质世界的过程(因为本质是物质世界,所以哪怕是精神需求的创造,也是需要依赖物质,比如从传统的书籍戏剧创作,到如今如电子的流动,磁级的改变。) 而这样的劳动实践的过程,作为人这个物种,在历史纬度中显然是以一个社会的形式传递。继而,人的本质就可以理解为社会关系的总和。 作为人的总体,人类这个物种本身(我相信,人物种,这里可以替换为智慧生命),它的本质性是具备着超越性,或者说主观能动性,在一方面被生理即各已知条件的制约下,一方面却又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具备一定的感性的创造性,尽管可能大多都微不足道。这样的创造被人类社会所吸收消化,作为新的已知条件,作为未来的实践时的基础。 这里引入黑格尔本质论,本质总会被表现,尽管它可能是结构性的,或者总是存在着欺骗性。 (这样的欺骗性,可以与下文的宗教例子结合) 人的类本质是劳动,而劳动与动物性运动的区别,就是劳动是在自己意识下进行着的,具备主观能动性的,可以具备超越性的活动。这样,人类的历史实践,就是从必然走向自由的过程。人从被它物决定,逐渐走向人自己决定自己。因为人类这个物种与其他动物区别开来的就是劳动,就是具备这这样感性的创造力。人类的本质性决定了,人类总要与阻碍人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因素进行着斗争。在阶级社会时期,就是要消灭阻碍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制度。当然,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依然会有这样的斗争,不过斗争对象不再是社会制度本身,也许是制度中的不合理之处,也许是人类生理结构的制约。说下去可能更接近于科幻,我就不继续了。 同样,我们认为这个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而人与物质世界的创造性的,深入性的交互,我们叫它劳动实践。同样,如果要研究人类在时间尺度上的问题,就必然在某一层面表现于出世界的物质本质性,而人与物质世界的交互过程是劳动实践,则这个本质就表现在劳动实践的历史进程,我们将它称为生产力的变化过程(当强调生产力是随着人类对物质世界实践深入而加强的变化,我们应当称为生产力的发展过程)。由此引出历史合力论。 历史合力论,认为任意时间的人类,或者任意群体中的个人,未必直接是生产力因素或者说经济因素作为最直接的因素。而是说生产力因素是在广度上是涵盖最多人的,在历史上是最稳定的因素。在某一个历史时期内,也许个人未必是,但作为一个人类群体开始运作时,个人的因素开始被相互抵消,经济的因素被作为一种合力而逐渐放大。同样,在历史的某个阶段,也许是其他因素,比如某个人作为主要因素。然而单个的人总是要走的,这些因素都没有生产力稳定,他的因素如果是符合着生产力的需要,也许会长久,但违背,总归是会消失的,毕竟人要吃饭。这样,人类历史就在反复的历史发展中,围绕生产力发展而前进。 同样,劳动强调人的创造性。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的主观能动在历史尺度上的发展。 我们也可以这么总结,由于人类是生活在物质性的世界的,人的需要总是离不开物质基础,而社会是人将人类历史的劳动实践贯通的工具,历史是社会发展的过程,所以人的历史实践就表现了人与世界双重的本质性。(人的本质性,劳动,世界的本质性,物质。 由此,我们来观察历史。农业的发明是阶级社会形成的基础,因为剩余的稳定出现,可以让一群人脱离了生产的困扰,可以专注于创造性的发挥。在剩余可以产生时,那些已经产生了奴隶制的,那些脱产贵族或依附着的自由民,他们可以充分的发挥他们的创造性。除了在文学,艺术,美学上,同样在社会管理,组织,动员,武器,医学,生产工具和斗争艺术等等,各方面大发展,历史上,这时文明社会出现了,国家城市都出现了。集中剩余让个别人发展,对于群体强于前阶级社会,这样,奴隶制或强迫,或让对方被迫自己改革了前阶级社会。奴隶制战胜了前阶级社会 。我们可以理解为它解放一小部分人。 我们知道,原始农业往往以迁移农业的形式(在我国叫刀耕火种)以焚烧草木做肥,简单的挖坑放种子。归根结底,是种植技术尤其是没有金属农具或成本太高的结果,石制打磨费劲且脆,而骨制强度和受动物体型制约,木制易烂。尤其是无法梨土,导致土地容易板结。往往过几年就需要另换土地让其自然恢复。但同样,农业劳作的形式简单可控,那么监督管理也是及其方便的一件事情。所以他是奴隶制。 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劳动变的愈发复杂,监督的精力越来越高,而劳动者是否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为你积极的劳动的影响越来越大。此时对应的关系,便从奴隶制那种先被夺走一切,在分配,变为了按照比例分配,多劳多得,才能更好的激发积极性。此时我们叫做封建社会。封建社会,依照人地关系的,从土地相对多于人口,存在大量未开荒地,继而人重于地,地更多是用来约束人的。到人的数量,开发能力相对充足,继而地重于人,依次从封建领主制发展到封建地主制。也可以理解为剩余的增加,让更多人进入到了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的历史进程中。封建制度更充分的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他在各方面更加具备优势。 这里我们收回上文伏笔。目前三大世界性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他们都是在奴隶制到封建社会过渡期间内出现的。其实我们可以观察到,宗教是奴隶制社会控制人的重要工具,而三大宗教都有个显著的特征,道德具备神力。基督教伊斯兰教,神根本是道德化身,而佛教虽不是,但六道轮回是,尽管佛教是要超脱的。那么,这个道德到底是谁的道德?所谓人人平等,强调多劳多得,符合谁的利益? 这显然符合平民和奴隶们的利益。这些宗教都是在这个过渡期内,复杂多样的思想潮流中的一种。但这个过渡期最终是平民,奴隶的相对胜利,是奴隶主们的失败,所以最终是反映他们的利益,他们的道德的这些宗教的胜利。大多数人的胜利,他们将反过来使用过去奴隶主统治的手段,将他们的道德或者说利益诉求灌入其中。 然而宗教总有他的局限性,它无法应对新的剥削模式,它的解释权总归更容易被统治者掌握,所以最终它又演变为了新阶级统治的工具。 好,我们说它与上文伏笔在哪。其实这些宗教的产生或者说变化,其实归根结底,反映的依然是世界的本质,物质。但他们在表面上是具备着这种欺骗性,毕竟宗教是一种彻头彻尾的唯心(无论它有神还是无神,比如所谓的六道轮回依照着某一个历史的某一群人的利益所产生的意识形态运转,这显然经不起推敲)。 但是,封建社会下,大体上只有一个作为根本性的产业,就是农业,而农业至少会受到土地的限制。这样的情况下,就有倾向于减少消费,仅仅只承认人基本衣食的需求,超过的部分视为不道德。所以东西方此时都盛行禁欲主义。 这显然也是对人的一种禁锢。但他是搭建在生产力上的,生产力无法支持大量的,从事其他领域需求的人口。人的生产力发展也未达到自己带动自己发展的程度(比如,现代工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技术又反过来促进工业的发展,他们在消耗资源都同时,又因为自己的发展而获得资源。这是一个自我循环,不断扩大的过程),它只能在农业技术可以产生的其他人口里面做道场。所以,充分发展起来的封建社会,总是禁欲主义的,一旦统治者大量消费,或者商品经济过度发达,弃产弃耕(原则上来讲,耕种的少了,价格会贵,它是会调节的。但农业生产具备极大的不确定性,而食物缺一日都不可。大量人口离开,减耕弃种会导致农业生产被逼至极限,缺乏弹性,一旦遇荒,那就不得了了。),会导致社会不稳。这在我们中国很明显,且越来越保守。农业各方面技术不是没有进步,相反很大,但鲜有突破性,是比较渐进的,导致也没法让剩余人口发展经济维持到工业革命的出现。相反,西方在封建领主制到地主制改变时,遇到了黑死病打破了宗教禁欲主义,紧接着火药导致了政治结构的巨变,并与指南针一道具备了抢劫新世界的能力为他持续的产业变革预备了大量缓冲余地,新世界大量的贵金属打破了中世纪欧洲长期通缩的困局,繁荣了商品经济。造纸术与印刷术培养了产业工人。最终工业革命出现,现代商品经济已经稳固运转。 二,现代商品经济,或者说工业生产 在这此前,我们先回顾,如何从人的本质性,即主观能动性角度看待历史的发展。奴隶制社会大多数人的剩余供养少数人的主观能动的,创造性的发展。它连基本人都无法尽量纳入。封建社会,纳入了大多数的人,但它只承认第一产业为唯一道德的产业,人的需求只被局限于基本衣食。 此时,我们可以对商品经济进行研究。 商品,交换的劳动商品。但商品经济与与过去的生产模式不同的点在于,劳动品的生产者,不是劳动品的直接消费者。 在本质上,人进行生产的目的依然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所以,仅仅从直觉上,我们就可以想见,那些拼劲全力,将现代商品生产独立出来,连最简单的人付出自己的劳动来满足自己需要的结论也无法得出的所谓理论是必定错误的)然而,人生产的直接目的是卖给他人,也就是满足他人,或者说是满足社会的需要。这样劳动本身就失去了意义,是一种被逼迫的行为(不过历史上的生产是为了吃饭,是人自然属性决定的,也无乐趣可言)。 所以于封建社会只承认第一产业一样,资本主义也不承认那些无法转化为社会劳动的劳动。 首当其冲的,就是家庭劳动和性别分工劳动。 这里插入女权运动的兴起。在只有农业时,尤其是封建社会时期,尤其是禁欲主义保守主义兴起的阶段,农业生产被神圣化了。而自然分工中适合农业生产的,自然也被神圣化,也就是男权。当工业兴起,各种产业商品出现,工作变的复杂多变,且工业是个自我扩张自我发展的体系,它自然不可能会把占据人口一半的女性排除在外。女性参与了生产,也就获得了权力。而女权运动,其实大概又可以细分,最开始的同工同酬同权。这部分的极致是一味强调男女一致,但男女个别说不好,但总体就是有自然分工的,就是有不一致的。不要说人类,自然界也有这样的性别分工的。 第二次女权运动。首先是所谓的社会主义女权运动,认为在商品经济下,人的自然分工给女性分工的家庭劳动不存在价值,它不是社会劳动。而女性的劳动中这部分被无偿剥削掉,并且这个自然分工还严重影响女性的社会劳动能力。比如,因为对怀孕的顾忌,女性总是难以获取高位。生育后,对家庭,扶养子女的劳动导致无法集中注意力在社会劳动上。甚至它还解释了为什么这种在资本主义前形成的形式,依然在资本主义存在--因为女性无偿的家庭分工,实际上使得男性的生活成本降低,降低的部分是作为资本家的所得。资本家是女性家庭剩余劳动的最终剥削者。工业化既有让女性参与社会劳动的要求,却又有让其无偿提供家庭劳动的要求。 然后是自由主义女权运动,不承认社会经济的观点,而是一味强调婚姻制度本身的不合理,从教育 ,社会的具体制度出发,主张取消掉这些具体的措施。认为只要女性获得与男性一致的社会环境,那么女性自然就与男性一致。但人家资本主义运行时就是自然的得出了家庭劳动没有价值,不被承认,这是个物质性的冷冰冰的,自然得出的。 其实两者继续发展都可以得到一个结论,只要不生育,放弃掉家庭劳动与生育分工,那么就合理了。 两者要是从这面结合一下,人的生育职能当然是不能被放弃掉的,人的生育职能,人的家庭分工应当补偿。但这个补偿能被认可是与资本主义水火不容的,只要你依然下意识依然依照商品经济的逻辑,而不对其进行批判性的思考,那么这种补偿必定不能自然得出。所以,家庭劳动被认可,价值被自然承认只能是在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继承的制度中,它能被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接受。所以,它甚至是要在一个社会主义深入人心的阶段。否则,就算偶尔他们基于商品经济导致的人口问题真的不得不开始补偿时,也名不正言不顺。比如,西方现状是有大量的单亲家庭,多为女性。由男方支付或国家补助,还有一大堆连工作都没有的。这是个定时炸弹。一旦经济下滑呢?这样的女性是第一个受创的,女性生育扶养职能带来的劣势如果出现没有补偿,那她们在就业市场里是第一个被淘汰的,至少是最容易被欺负,被剥削的。经济下滑往往是右翼抬头时,现在整个西方就是如此。万一将来经济危机,政府国家没有了相应的补助。我认为那时候右翼的话术会是如此。他们首先将生育问题归结于所谓传统家庭观念被破坏,所以女性的生育补偿,家庭补偿非但不能留下,而且正是导致问题的来源。那么,如果大量单亲母亲出现经济困难会怎么办呢,首先是归结于她们自身。强调恢复传统家庭关系,将来一切都会好的,至于现在自求多福吧,最多让你饿不死。同样,这样的女性大量存在,很容易导致的就是男方出轨,一方面是诱惑多,另一方面女性的家庭地位因为经济使大量女性失业的问题而不敢轻易得罪男性而下降。简单来讲,就是重复一次日本从所谓一个女人需要四个钱包,所谓恋爱资本主义在数年内就急转直下,回复到极端保守的所谓传统家庭这样的历史。 这仅仅只是个人对将来欧洲女性运动结局的看法。 继续前文,依照这样的逻辑,真正的妇女平权,至少在目前不远的一段时间内,或者说商品经济不结束的时期内,只能在一个相当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内实现。这样的想法自然是不可被接受的,也不可能被流传的。 于是,就有了第二次女权运动时的第三个流派,激进女权主义。 这里需要讲到恩格斯 家庭国家与私有制的起源。这本书主要观点基本都被考古学证实,但它恰恰在母权社会上出问题了。恩格斯认为,在原始氏族社会中,在采集业与狩猎鱼获混合经济中,由于女性主要集中的采集业的稳定性,使得女性地位高于男性,即存在广泛的母权社会。然而,这是犯错误的,认为采集业比狩猎鱼获来的稳定,这本来就比较想当然。而且,原始氏族没有剩余财产,哪来谁对谁的权力。母系社会的诞生是因为对偶制未出现,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情况,自然形成了以母系为主导的。最多,农业可能是作为采集业的女性发明的。可能在农业最开始作为一种秘密被女性掌握的时期,个别地区有过一段母权社会。 由此,社会主义女权运动中的一部分独立的出去,他们得出了观点,认为母权社会也不存在过,也就是阶级社会时期就从来是男权,那么女性没有权力必定不是某个阶级性或经济性的问题,那么它的起始点必定在于男女性的生理结构中。于是他们寻找到了诸如,女性怀孕期间失去行动能力必须依靠男性庇护,继而男性以此威胁女性顺从于己。男性暴躁易怒进攻性,对应是女性娇弱忍耐易接受等等。男权来源于男性与女性的差异。那么按照这种逻辑,显然,男性是有原罪,这个身份是罪恶的(种族主义)。到后来甚至有发展为男性是不能接触的。生育,家庭都是罪恶的,为了女性的自由,是要杜绝的。依照这样的逻辑,他们还假想,女性的自由只有在生理结构完全自由之后才能获得。 但其实这种激进女权完全可以得出一个,相反的结论。既然男权来源于生理结构是天生的,那么显然男性支配女性是上帝造人时就规定了的。 暂时写到这里。

随便写写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