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维护自我感觉良好的失败

最近,一个朋友找到我,说他儿子得了抑郁症,作为爸爸他感觉到非常着急,想向我请教抑郁症是怎么回事?他儿子是怎么得上抑郁症的?如何帮助孩子应对抑郁症?
我先让他介绍一下孩子患病的基本情况。
他说:孩子从发育到学习成绩,各方面一直表现的良好,小升初也考到了一个比较好的初中,问题就出在初中之后,孩子时常说感觉到压力大,学习紧张,头皮发痒,带他到医院去看了皮肤科,医生说得了皮肤病,让他擦药。
疫情过后,回学校开始回校上课,他头上的皮肤病很快被同学发现了,有同学不怀好意地说孩子有传染病,叫大家离他远一点,避免被传染。
虽然老师很快制止了这件事,但是,孩子还是发现跟自己一起玩的同学越来越少了。
他感觉到越来越孤单,经常感觉背后有眼睛盯着他,对他指指点点,说他有传染病,
因此,无心听讲、做作业,精神恍惚,晚上做噩梦,成绩直线下降。
之后,学校老师打电话说,孩子上课时睡觉,有好多作业不交,希望家长加强教育。他妈妈听到这个消息很生气,去质问孩子,结果吵了起来。
孩子很委屈的说:我知道学习很重要,但是我现在就是学习不进去,我也没办法,你们要是再逼我学习,我就跳楼。说着就开始大哭大闹。
觉得事情严重了,第二天带他到精神科去看病,医生诊断为抑郁症。

我请他介绍一下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他们是如何与孩子进行互动和交流的?
他和妻子自从有了儿子后,就特别重视孩子的教育,看了很多相关的书籍,从幼儿园开始就启动了早教的程序,报了的各种班提高智力、提高能力,舍得在教育上投资花钱,希望给孩子打下良好的基础。
同时,在各方面对孩子要求也非常严格,尽量按照较高的标准要求孩子,表扬少,批评多,平时他们夫妻俩也挺忙,陪伴孩子的时间并不多,孩子的童年大部分是在学知识的活动中度过的。
他们认为其他的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孩子有了足够的能力,能考上一个好的大学,学到本事,将来在社会上能够站住脚。
我开始给他解释孩子的抑郁症是如何得上的。
抑郁症就是维持自我感觉良好的失败和绝望。
孩子之所以得抑郁症,就是因为他感觉到维持自我感觉良好的所有的努力不能够获得成功,因此感觉到了绝望。从而失去了学习的动力,生活的动力,甚至想到结束生命。
心理学家认为,我们每一个人的终极动机是提高或维持自我感觉良好的状态。从我们自身的体验上来说。
作为成人,我们与其他人进行交往时,会遵守各种既成的各种礼仪规矩。
这些东西的本质核心实际上就两个字“面子”,你给足了对方“面子”,对方感觉到有了“面子”,就会认你作为朋友,就有了基本的信任,就可以一起合作。
“面子” 就是自尊、有尊严、觉得自己不错、受人尊敬,就是自我感觉良好的状态。这些可以为我们带来安全感、价值感和力量感。
这种感觉是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的,不要说只有我们成年人会想尽办法提高和维护这种自我感觉良好的状态,其实,婴儿也会本能的去在这方面作出努力。
他们会本能的去接近那些喂养他们、保护他们、欣赏他们的人。离开那些不喜欢他们、让他们害怕的人。

维持自我感觉良好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与在生命最初的几年里抚养者及周边重要他人频繁互动的体验有关。
在频繁的互动中,孩子从三个方面体验总结经验:
▪ 一是父母眼中的我,他们认为我是重要的吗?宝贵的吗?有价值的吗?可爱的吗?
▪ 二是我眼中的父母,父母是有力量的吗?能保护我吗?能肯定我吗?能赞赏我吗?能支持我吗?
▪ 三是同伴的反馈,同伴能理解我吗?能接纳我吗?能包容我吗?
这些经验给出的答案逐渐帮助孩子形成了对自我的认知和对他人的认知,以及产生了独特的自己与他人互动的模式。
▼▼▼▼▼
如果以上三个方面的答案多是肯定的。
孩子就会在内在形成积极正性的自我印象和正面支持性的他人印象,从而形成积极主动的互动模式。
他们维持自我感觉良好的能力也很强,抗挫折能力也很强,人格更稳定健康。
相反,如果从以上三个方面得到的答案多是否定的,
孩子就会形成消极负面的自我印象和负面迫害性的他人印象,从而形成消极被动的互动模式。
这样的孩子维护自我感觉良好的能力就比较弱,抗挫折的能力也会比较弱。人格更不稳定,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你觉得你儿子的人格状态更靠近上面两种类型孩子的哪一种呢?
朋友小声回答说:应该是靠近后一种吧。
但是,马上他又反问道:我们投资孩子教育、开发孩子的智力、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难道这些都做错了吗?
我耐心的开导他说: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都希望孩子有一个美好的未来,都愿意在孩子身上付出,让孩子变得优秀。
但是这里要分清主次。孩子的身心健康是第一位的,能力的开发和提升是第二位的。
身心健康是基础,如果没有了身心健康,其他的东西都毫无价值。
孩子现在身心健康出了问题,说明你们对于孩子身心健康的培育重视程度不够,过于重视智力方面的培育了。
从另外一方面来讲,身心健康的孩子学习成绩也不会差,因为他们会有合乎现实的理想和抱负,也有实现这些理想和抱负的热情和动力。

朋友有些抱怨的说:我们家儿子运气不好。其实问题就出在孩子得了那个可恶的皮肤病,如果没有那个皮肤病,孩子不会有这么大的问题。
我继续解释道:孩子生皮肤病和遭到同学嘲笑只是扳机事件,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真正的致病因素是孩子的心理发展不充分,不稳固。
从社会系统上来看,近几十年来社会飞速发展,除了给我们带来了日益丰盛的物质、财富之外,同时也给我们增加了很大的心理压力。
而这些压力最终都会转嫁到社会的弱者身上。
成人的压力通过父母、老师这样的权威人物与孩子的互动过程转嫁到孩子身上。孩子们身上的压力通过孩子间的互动转嫁到更弱的孩子身上。
你们家孩子很不幸,因为得了皮肤病,成为了某些方面的弱者,成为了其他孩子攻击的对象。
从家庭系统上来看,说到家庭系统的内容,可能会引起你的不舒服,
但是,作为朋友我觉得这些东西有必要跟你说清楚,我也相信你有这个承受力。
在家庭中普遍有这样一个潜意识的现象,父母会把他们自己身上不接纳的缺点全部放在孩子的身上,让孩子成为他们缺点的容器。
在意识层面上,他们会很容易在孩子身上找到这些缺点,并且希望通过指出孩子身上的缺点,帮助孩子克服这些缺点。
在无意识层面,这样举动的结果是固化了孩子这方面的缺点,父母也有更多的指责孩子的机会。
如此,父母自己好像就没有这样的缺点了,自我感觉就能保持良好了。

从上面两个系统看,孩子都是受害者,这样给孩子心理发展造成的结果是:
▪ 一方面,由于你们作为父母的少陪伴、少认可、高要求、多指责,孩子很可能形成了这样的消极负面的自我印象和他人印象:
自己是不可爱的,是能力不足的,是不能够满足父母要求的。
他人都是会瞧不起我的、指责我的、给我添麻烦的、不能支持我的。
孩子对待事情的态度和方式很可能是消极、回避。
因此,遇到困难没有主动解决的意愿,因为孩子不相信自己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相信别人会积极帮助他解决问题。
这些就造成了孩子人格状态的脆弱。
▪ 另一方面,从维持自我感觉良好能力的三个途径来看:
一父母眼中的我是没有价值的,因为我的学习成绩不好,父母更为看重的是我的学习成绩;
二我眼中的父母是不能够提供保护、支持、认可和欣赏的;
三同学们是不接纳我、还嘲笑我,排斥我。这些就造成了孩子接受外界支持的能力减弱。
这三条途径对于孩子来说,就像是获得氧气的管道,此刻这三条管道都有不同程度的阻塞,孩子感觉到缺氧窒息,哪里还有力量去面对困难,去解决问题?
一是人格状态脆弱,抗压能力本身就不强。
二是孩子获取外界支持的能力不够。
三是外界的压力突然增大。初中学习变得困难,又患上皮肤病。
三个问题同时出现,孩子无力招架,得抑郁症就变得比较容易理解了。

抑郁症——躺平——减少氧气的消耗,似乎成为了他唯一可以选择的应对当下困难的方法。
同时,抑郁症也是他自我保护的方法,他好像正在通过这种方式告诉你们,看我现在都生病了,够惨了,你们再也不能逼我了,从而减轻外在的压力。
朋友低下了头,良久以后才抬起头来说:我们能够采取什么方法来挽救我们的错误,来帮助孩子呢?
我给出建议道:
孩子生病确实很令人感到痛心。
作为家长,我们真的可能错过了孩子心理能力培养和提高的最佳时期。
如果能回到那个时期,我们可能不需要做太多的事情,只需要多一些时间陪伴孩子,给予孩子更多的认可、肯定和赞赏,不要轻易批评指责孩子。
当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耐心的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鼓励孩子更多的与人交往,尤其是同龄人,为孩子发展人际关系提供条件,帮助孩子形成自己的朋友支持圈。
现在你们作为患儿的家长,能做的就是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
在家庭范围内,减少给予孩子刺激和压力,在增强孩子维持自我感觉良好的能力方面多做工作。
最后一点也非常重要,就是让孩子接受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实际上是为孩子提供第二次成长和发展的机会。
咨询师在咨询中与孩子发展出良好的、支持性的关系,让孩子感觉有一种重新吸到氧气的感觉,感觉到自己有活力有力量,有机会发展自己的心理能力,从而恢复心理健康——自我感觉良好的状态。
朋友说:现在我明白了,我会遵照你的建议去做的。非常感谢!
咨询师介绍
●方堃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 从业11年

● 广东省心理咨询与治疗委员会会员
暨南大学特聘心理咨询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