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车同轨,书同文”!下个10年,中国经济的进化方向

2022-04-15 18:44 作者:蓝白argentina  | 我要投稿

大家好,我是蓝白。


今天内容有5000字,请保持耐心。


很多朋友想让我聊聊全国统一大市场。


这个事,还是挺难解读的,因为太宽泛了,找不到合适的切入点。


想了想,还是从一个消息说起吧。


4月13号,江苏要求在当天夜里之前,要求恢复开通52个高速道口,这个数量,占关停高速路口的40%。

转机,终于出现了。


从这个消息,我想到的,是一个货车司机的故事。


开着13米长的挂车,运了30多吨土豆,在一个仓库被困了12天。


在空荡的露天厨房里,这些天,就靠清水煮土豆熬着。


这是《中国企业家杂志》的一篇报道,其中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


只能吃土豆,没油就水煮着吃,有油了就能炒着吃。


有类似遭遇的货车司机,不在少数。


据界面新闻不完全统计,南京、连云港、宿迁、嘉兴、湖州、邯郸、济南、太原、长治、沈阳这些地方,关闭了部分高速公路的出入口,涉及十余个省份。


还有关闭服务区。


山西全省关闭了19处高速收费站,临时关闭服务区13处;河南关闭了15个高速服务区。


物流,是经济的血脉。


货车司机,是物资畅通周转的“血小板”。


国盛宏观熊园说,物流和人员流动,是经济社会正常运行的基础。


物流不畅,会构成直接约束,比如原材料供给不足、产成品累库,也会有间接影响,提升经济运行成本、影响人们对未来的预期。


华东一个年产55万吨聚酯瓶片的工厂,减产到了7成附近运行。


部分涤纶工业丝大厂降负甚至停产。


蔚来李斌说,一辆车差一个零部件都没办法生产,3月中旬零部件就出现了断供,供不上货,就意味着停产。

因为博世的ESP供应不足,长城、吉利的产能销量都受到了影响。


中金有一份报告,对比了公路货运、快递、港口的数据。


公路货运方面:在3月20日至4月9日,全国整车货运流量指数,同比下滑的幅度,在-20%至-30%的区间波动。

快递方面:根据国家邮政局数据,4月3日-5日,揽收包裹和投递包裹,同比下降了13.3%和12.8%。


港口方面:中国港口协会的统计,在疫情影响的3月下旬,八大枢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的同比增速,也达到了5.6%。


显然,公路和快递受影响最大,进出口影响倒不大。


但有一点要知道,港口数据是3月份的。


我看到一则报道,截至4月11日,上海有222艘散货船等待入港,比一个月前增加了15%,至少有477艘货船拥堵在东部港口等候进关,不少船舶被迫向青岛港和天津港疏散。

好在上港集团已经实施港区闭环管理,还通过海铁联运、发放电子通行证、路改水运的模式,保证港口有序运转,相信4月份的影响只是暂时的。


至于铁路和航空货运,几乎没有受到影响,3月份大秦线的运量还同比增长了8%。


所以,公路的物流运输,是现在经济循环的最大“堵点”。


怎么解决呢?


这要从短期和长期,两个角度来聊聊。


短期看,政策已经密集出台,江苏恢复高速道口通行只是开始。

4月12日,发改委、交通运输部、商务部、国家邮政总局、银保监会多个部门表态,全力保障货运物流,特别是重要生产生活物资的运输畅通。


比如,交通运输部强调,公路交通,承担着全社会70%以上的货运量和客运量,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动脉”。严禁擅自阻断或关闭高速公路、普通公路。


比如,国家邮政总局明确,加快启用物资中转调运站、接驳点或分拨场地,为邮件转运提供便利。


还有资金方面,银保监会要求,加大帮扶货车司机,避免出现行业性限贷、抽贷和断贷。


短期角度,其实没什么多说的,我们的纠错机制非常强,不到一周时间,就会看到效果。


接下来,大家被堵到路上的快递,会重新动起来。


铺垫了这么多,其实今天想重点聊的,是长期这个角度,也是很多朋友催更的话题:全国统一大市场。


4月10日,《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发布。



具体来看,意见包含了六个主要的领域,分别是:


市场基础制度统一、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通、要素和资源市场统一、商品和服务市场高水平统一、市场监管公平统一、规范不当市场竞争和市场干预行为。


这六大领域,可以概括成:五立,一破。

立的是什么?


立的是规则、监管和市场。


破的是什么?


破的是地方保护和垄断。


其实,全国统一大市场这个词,不是个新词。


在2020年3月份,为了能够提高复工复产的速度,高层开了一个会,其中明确提出:


“全国一盘棋,维护统一大市场,促进上下游、产供销、大中小企业整体配套、协同复工”。


仔细琢磨一下,现在的形势,大市场文件发布的时间点,和2020年3月份,非常相似。


随后的9月17日国常会,2021年2月和12月的两次深改委会议,2022年的工作报告,都反复提及“统一大市场”这个概念。


直到这一次正式发布意见,算是尘埃落定。


蓝白觉得,有一个点,一定要明确:统一大市场概念的提出、落地、执行,绝不是为了应对短期的经济下行。


这是一份从长期着眼的宏观战略,后续还要等待更多部门,更多地方的细则配套落地。


所以,很多朋友看了这份意见,通篇看下来,会产生“看了跟没看一样”的感觉。


因为大家总是想以短期迅速见效的心态,去衡量一项政策的发力点,试图从中找出,对个人工作、生活方向的解读,这种想法,多少有点急功近利了。


说回这份意见。


为什么要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


我看专家和媒体都有不少的解读,我也找了一些资料,从中筛选了一个观点。


国君宏观的报告里,提到了“全要素生产率”这个词。


所谓“全要素生产率”,是指衡量单位投入与总产量的生产率指标,也就是总产量和全部要素投入量之比。

报告说,2012年,中国经济进入转型期后,包含资本和劳动在内的全要素生产率,都在下降。


但是,在2000-2011年,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是3个百分点。


2012年之前,为什么发展如此迅速?


《证券日报》有一段评论,说的很到位:


我们很少开创一个行业,但善于通过全产业链的过程优化和成本创新,依托巨大的规模优势,走过极为陡峭的学习曲线,在极短的时间内,实现生产率的迅速提高。


从水泥、港口机械、工程机械,到电气设备、白色家电、消费电子产品,从汽车到通讯设备、风电和太阳能设备,在劳动力、资本投入的双重驱动下,中国企业在无数领域,改写了全球产业的格局和游戏规则。


1978-2010年,户籍制度放松,高考恢复,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叠加80年代婴儿潮,劳动力自由流动,再加上劳动力人口的大幅增长,是城市化和工业化的重要驱动力。


这就是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威力。


李迅雷说,美国居民是花钱多、储蓄少,中国正好反过来,其背后是两种不同的经济增长模式。


前者主要靠消费拉动,后者靠投资和外需拉动。


这样一来,高储蓄率带来了高投资率,巨大的人口红利,吃苦耐劳,女性劳动参与率高,平均劳动时间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这些因素一层一层的叠加,我们从一个延续千年的农业大国,只花了30年时间,一跃成为了全球工业第一大国,即第二产业的增加值全球第一。


但是,到了2015-2019年,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的拉动年均只有0.2个百分点,增速大幅下降。


横向比较,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和印度、菲律宾这样的新兴经济体类似,明显弱于发达经济体。



所以,在高速增长之后的下一个10年,整合生产要素,提升效率,这是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前提。


现在的生产要素,都有哪些呢?


意见里明确说了: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资源环境、能源,这七大类。


简单聊几项要素,说说我个人一些粗浅的看法。


我们的土地,还是城乡二元体制。


集体土地、宅基地不能出让,不能流通,土地一级市场完全掌握在地方手里,农民是没有财产性收入的。


所以,要探索农地入市,盘活闲置宅基地,确权、抵押、流通、给村民分红。


经济学家连平曾测算过,假设每年通过土地交易、资产抵押等土地流转模式释放1%,那每年农村存量宅基地土地大约可以流转15亿平方米。


农村空置宅基地有3000万亩(约2万平方公里),考虑到已经闲置的宅基地,可流转的比例会大大高于存量宅基地,假设每年释放2%,则相当于释放4亿平方米。


宅基地入市之后,这部分土地,可以用来修建公共基础设施,比如学校、医院和游园,还是用于出租、引资建厂,也可以引导农民自愿将闲置的农村建设用地复垦为耕地,按照一定比例折,算成建设用地指标后,以指标凭证的方式在市场公开交易,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土地增减挂钩”。


这些手段,是在确保耕地红线不变、确保农民宅基地使用权不变的前提下,可以尝试的增收手段。


还有劳动力要素。


大量农村进城劳动力,在城市里定居,但还是存在显性或隐性的门槛。


七普数据,2020年末,流动人口达到3.76亿,较2010年增长了1.55亿。


这个数字还算保守的。


事实上,如果除去“当地落户、当地工作、当地生活”的户籍人口,全国“人户分离”人口已经高达4.9亿人,与2010年相比,人户分离人口增长了88.52%。

所谓“人户分离”,指的是:居住地和户口登记地不在同一个乡镇街道,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


这些人为啥不落户?你猜他们是不能?还是不愿?


答案大家都知道:


没有商品房,落户没什么用,孩子还是没办法上学,租房受房东白眼,一年搬好几次家,在城市里没有归属感,落户又有什么意义?


所以,接下来要做的,是让那些没有买房的“新市民”,也能通过租赁房、共有产权房的方式,享受一个城市的医疗、教育红利,从心底里愿意把常住人口身份,变成户籍人口身份。


还有能源,国内液化天然气(LNG)的交易以“吨”为单位,管道天然气(PNG)的交易以“立方米”为单位,进口天然气则以热值为单位,计量单位都不一样,因为没有统一的交割标准,想推出天然气期货就很困难。



还有煤炭和电力,大家应该还记得去年限电的事。


一边是淘汰煤炭落后产能,另一边是煤电博弈机制不畅,煤炭是市场定价,但电价事关经济与民生,计划属性更强。


旺季火电需求增长非常快,叠加煤炭供应受限,供需关系错配,导致煤价居高不下。

高昂的燃料价格,又导致煤电企业全面亏损,电厂无力买煤。


所以,需要建立全国性的天然气能量计量计价体系,需要建立全国电力交易中心、全国统一的煤炭交易市场,把定价逻辑给捋顺。


中金张文朗用了一句很形象的话:这是新经济时代的“车同轨、书同文”。


还有,很多地方,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地方保护主义”。

经济日报报道过,全国性连锁企业想在不同省份投资投产,每个地方的监管政策都不一样,监管成本、政策成本非常高。


同一家企业,在一个城市中的两个行政区卖商品,常常需要走两套流程。


你保护,我也保护,资源无法有效流通,经济质量必然是重复的、低效的。


国内大量学术研究表明,行政区划交界处的经济发展水平,普遍低于理论值。


比如,江西南部、安徽北部、山东西部、江苏北部、浙江南部、福建北部,菏泽,赣州,阜阳,都是省内人均GDP偏低的地方。


以上这些,千头万绪,文件给出的是顶层设计,我们需要跟踪的是长期趋势,还需要大量的细则填充,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还有今天要说的物流。


要破除地方各种壁垒,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招商引资,得先把商品运过去。


商品运到一个区域,经销商、代理商、终端销售,肯定需要分拣、配货。


当各种资源在一个区域产生集聚,产品多了,工作机会变多了,人口自然会流入。


劳动力、资本、数据、技术,就有了用武之地。


所以,在“五立一破”的过程中,在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过程中,物流,是其中关键的环节。


意见里明确说了: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建设现代流通网络,促进物流降本增效。

现在,中国的C端物流,像快递的效率已经很高了。


但针对企业的B端物流,有很大的空间。


还有企业物流外包,不再是简单的某一个物流环节的外包,而是整体物流解决方案的外包。


还有应急物流体系,就是开头咱们聊到的。


疫情这几年,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粮食、药品、蔬菜的物资供应,完全不是问题,中间环节的运输,终端的分发,才是最大的问题。


常态化防控背景下,应急物流的要求很高。


给应急物流制定一个明确的、细化的标准,物流运输车辆与人员的通行规则,各地区之间的互认互通,部门之间,央地之间,地方与企业之间的联动,才能破除“信息不畅”、“层层加码”、“以邻为壑”。


短时间里,要让货车司机吃上热饭,让快递小哥像小蜜蜂一样穿梭在城市的街道上。


长期来看,全国性的大市场成型,人口、商品、物资、资金、土地都能高效流转。


打破固化和壁垒,恢复秩序与流动,积攒等待与希望。


我是蓝白,今天先聊到这,咱们下期再见。


数据来源:


中国企业家杂志《货车司机被困上海:想着多赚2000元,现在靠吃土豆等待回家的日子》


物流角度看当前疫情的经济影响【国盛宏观熊园团队】


中金《疫情对物流影响三问三答》


界面新闻《上海港承压、船公司跳港,上港集团多举措保障港口运转》


国君宏观《破墙拆篱,畅通循环》


中金张文朗《立破并举,畅通循环》


李迅雷《面对2022年太多不确定,中国经济转型难点的思考》


经济日报《打破隐性地方保护主义》

“车同轨,书同文”!下个10年,中国经济的进化方向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