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名词简释》4.17.2 卡特尔 辛迪加
【本文转载自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57年版 仅供学习参考】
2、卡特尔 辛迪加[i]
卡特尔是法文的音译,辛迪加是希腊文的音译,这两个字原文的意思是协定或同盟。在帝国主义时期,卡特尔和辛迪加是指垄断联合的两种形式。
卡特尔的特点是参加联合的各个企业共同商定销售条件、支付期限,彼此划分销售市场,确定商品产量,规定价格。最流行的是下列三种卡特尔:(1)划分销售市场的卡特尔,即参加协定的各个企业在协定中所划分的市场内拥有独占销售的权利,彼此不得侵犯;(2)规定单一垄断价格的卡特尔,即参加这种协定的各个企业,应按照统一价格水平来销售商品,不得把自己的商品的出售价格降低到规定水平以下;(3)规定生产规模的卡特尔,即参加者只能按照规定的商品销售定额来进行生产。这种种规定都是为了保持商品的垄断价格,以便攫取垄断高额利润。卡特尔的参加者如果违反上述规定,就要被课以罚金。参加卡特尔虽然使企业受到某些限制,但它们在生产和贸易方面都还保有自己的独立性。
卡特尔所订立的协定一般是很短的,很少超过五年到十年。协定期满后可以继续签订。但是,由于参加卡特尔的企业都力图使自己处于有利地位,彼此之间的斗争是很激烈的,所以卡特尔经常在协定尚未到期之前就宣告垮台。
辛迪加是比卡特尔较高级的和较稳固的一种垄断组织形式。参加辛迪加的企业销售商品和采购原料都由辛迪加的总办事处统一办理。这样,参加辛迪加各企业虽然在法律上和生产上具有独立性,但在商业上则丧失了独立性。组织辛迪加的目的就是要高价出卖商品,低价收买原料,以便获得垄断高额利润。
卡特尔和辛迪加在二十世纪初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它在德国最为普遍。在1865年,德国只有四个卡特尔,到1911年就增加到六百个,而到1930年就超过两千个了。美国由于所谓“反卡特尔法”的限制,在表面上只有出口的卡特尔,而实际上在各种不同名义的掩饰下设立的卡特尔的数量是很多的。例如,在商业协会招牌掩饰下的卡特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就达到两千多个。这些卡特尔操纵市场,垄断价格,为垄断资本家带来惊人的巨利。
卡特尔不仅由同一国家内垄断企业组成,随着垄断组织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也出现了国际卡特尔。国际卡特尔是不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断联合,其目的就是瓜分世界市场。在资本主义总危机时期,由于商品销售市场问题的尖锐化,使国际卡特尔的数量迅速增加。据统计,1897年国际卡特尔只有四十个,到1931年就增加到三百二十个。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国际卡特尔不下于五百个。在1928-1937年,国际卡特尔控制了世界贸易42%。由此可见它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中所占的重要地位。
国际卡特尔在帝国主义反动势力准备世界战争中曾经起了很大的作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英、法等国的垄断组织曾与德国的垄断组织签订了一系列的卡特尔协定。德国法西斯就广泛地利用这些卡特尔协定取得军火生产的秘密和重要战略物资,并迅速地恢复军事工业的生产,从而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不仅如此,而且在许多国际卡特尔的协定中,都规定即使在战争时期也不丧失效力,甚至在战争期间还继续签订新协定。例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中,美国“美孚石油公司”曾和德国“法尔本化学企业公司”签订卡特尔协定。在协定中规定“美孚石油公司”应向德国供给技术情报、飞机用油、滑润油等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又广泛地利用国际卡特尔的协定来争夺世界市场。
注:
[i]《政治经济学教科书》,1959年版,第2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