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一本书——《大国的兴衰(上)》:法国发动的历次战争(1660~1763)
(一)时代背景
伴随一个半世纪的哈布斯堡家族争霸结束,欧洲已然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欧洲变成英国、法国、奥地利、普鲁士、俄国五大国和一些小国以及正在衰落的国家组成的体系。列强对战争或和平的决断,愈发受到“国家利益”影响,而非跨国利益或者宗教信仰。稳定的同盟也消失了,列强为了国家利益,之间的联盟变得松散多变。1600年到1815年之间的列强争霸,有其是法国发动的多次战争,已经很难用军事和科技实力做出解释。即使有一系列的革新,然而一个国家的革新可以很快被其他国家效防。要想解释这段历史的力量对比,财政因素与地理因素更为重要。
(二)主要影响因素
1.财政因素
哈布斯堡战争期间,各国已经体会到稳定充足的资金供应对于维持并扩大战争优势是多么重要。这段时期旷日持久的七次英法战争更是进一步凸显这一问题。在战争的推动及白银大量外流的背景下,欧洲发生了一系列金融革命,而其中最成功的当属英国。英国将直接税改为间接税,降低了民众的不满,此外,由于英国对自身信誉维持良好,使得英国可以更加稳定地借钱花钱,从而像风箱一样为国内资本主义制度吹气。法国虽然也想效防英国改革,然而由于本身那套公共财政体系被少数人掌控,并且层层盘剥,这些根深蒂固的弊端使得法国在财政领域的效防并不像军事上那般顺利。
2.地理因素
财政因素即便极为重要,但并不是唯一因素。阿姆斯特丹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金融中心,然而并不能阻止尼德兰联邦的衰落。而俄国即便经济落后,仍然在欧洲事务中发挥的影响和实力与日俱增。究其原因,地理因素占据很大比例。荷兰的商业受到实行重商主义的英法的打击,而荷兰由于沿岸浅海,限制了战舰的吨位及火力。此外,荷兰在波罗的海的转口贸易,也受到瑞典人和沿岸其他对手的削弱。各方受敌的荷兰即便最终免于灭亡,也不得不处于英法争霸的夹缝中。类似的还有法国,即便实力强劲,还一度拥有拿破仑这种不世出的天才,但其在欧洲大陆四处受敌,海军也时刻受到英国的压制。相对的,俄国和美国则远离争端,可以毫无顾忌地大面积扩张领土
(三)七次战争与战后恢复概述(1660-1763)
在下文概述中不难看到,《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签订后,均势原则已经成为欧洲列强争霸的主要原则,条约的签订若能巩固均势,列强往往更加乐意维持和平,反之,则容易迅速引发新的战争。同时不难看出,在反复无常的战争中,地理因素往往决定阵营关系,而财政因素往往决定战争的结束。
第一次:时间:1667~1668年。1667年入侵南尼德兰。英荷两国达成和约(第二次英荷战争),介入法西战争。结果:1668年签订《亚琛条约》
第二次:时间:1672~1679年(第三次英荷战争)。法国离间英国和瑞典同尼德兰的联盟,安抚了奥地利和各德意志国家,与英国共同对抗尼德兰。战争不得人心,1674年被迫退出。1674年。荷兰争取到德意志的大小公国、勃兰登堡、丹麦、西班牙和奥地利组成联盟。法国仅剩瑞典这一盟国,且于1675年被勃兰登堡击败。结果:在阿姆斯特丹商人阶层的催促下,《奈梅亨条约》的签订结束了公开冲突。法荷损失惨重,英国渔翁得利。
第三次:时间:1683年。法国同西班牙作战。而荷兰希望和平、德意志大小公国收到法国的资助、奥地利忙于对付土耳其人。结果:因此西班牙孤军奋战,难免一败。
第四次:时间:1688~1697。1688年9月,法国进攻德国。这一时期奥地利击败土耳其人,将注意力转向西方、威廉登上英国王位。因此法国孤军同尼德兰联邦、德意志、英格兰、奥地利、西班牙、萨伏依以及主要的德意志国家作战。路易十四举棋不定,并于1692年横渡英吉利海峡时被一举粉碎。结果:随着战争的拖延和民众的怨声载道,1697年签订《赖斯韦克条约》。欧洲基本保持原貌、光荣革命成果得到巩固。同时,英国、荷兰和德意志不让法国进入弗兰德斯和莱茵兰的传统形成了。
第五次:时间:1700~1714年(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路易十四孙子登上西班牙王位,并且路易十四迅速占领南尼德兰。英国、荷兰和奥地利组成反法同盟,同法西同盟作战。双方势均力敌,英国、奥地利都拿出高度的热情参与战争。反法同盟在欧洲之外取得了一系列战国,但其只能伤敌不能毙敌的弱点,使得战争不断拖延。结果:1713年签订《乌德勒支和约》、1714年签订《拉施塔特和约》。巩固了欧洲的均势。法兰西和西班牙被永久分裂、奥地利得到南尼德兰和米兰,加强了对法国的遏制、英国新教徒的王位继承权得到正式承认、荷兰保住了独立地位,但已经严重衰落。路易十四的野心则被彻底遏制。总的来说,欧洲大陆形成均势,英国则获得了海上主宰权。
第六次:1733~1748年。经历20年的恢复,法国日益强盛,而英国则奉行孤立主义政策,不愿发动战争。1733年法国进攻洛林和米兰,奥地利孤军作战,最终于1738年被迫同法国签订妥协性的和平条约。1739年法国外交局通过谈判促成第四次俄土战争的结束。同年英国于西班牙的战争中,法国给予西班牙各种形式的帮助。1740年的普奥战争中,英国援助奥地利,消除了法国在德意志的影响。1744年英法正式战争。结果:由于英国人对日益增长的赋税和增加了两倍的国债抱怨不已,英法两国于1748年签订《亚琛和约》。
第七次:1750~1763年(英法七年战争)。《亚琛和约》仅仅是一个停战协定。英法处心积虑准备下一场战争,欧洲其他国家也为即将到来的战争制定调整战略。西班牙和尼德兰联邦这样的二流国家保持中立、英国和普鲁士达成联盟,法国加入到奥地利和俄国阵营,同普鲁士作战。结果:英国在西印度群岛和西非取得长足进展,基本肃清了法国在印度的势力影响,英国还成为北美大陆大部分地区的主宰。在欧洲大陆,英国遏制了法国外交和军事上的野心,从而确保了总的均势。而法国则在海洋与大陆的战争中都失败了。
战略平衡的恢复(1763~1782)
英法七年战争耗尽了参战国的国力,英国则成为欧洲以外的霸主,权力达到了顶峰。法国一方面减少了对他国事务的干预,并于西班牙恢复友好关系。另一方面破天荒地集中力量发展海军,与西班牙舰队联合起来击败了英国舰队,甚至一度掌握了欧洲的制海权。而这一时期的英国面临北美殖民地的独立运动,同时由于法国出色的外交行动争取不到盟友。在英国内忧外患之下,1783年签订《凡尔赛和约》,英国做出了让步,而法国由于发展海军带来的财政压力,以及英国在世界上的地位遭受打击的心满意足同意和解。就这样,七年战争中被打破的战略平衡重新得到了恢复。
(四)法国大革命与两次反法同盟(1789~1800)
1.第一次反法同盟(1793~1795)
上一轮英法休战至此的十年内,欧洲似乎并没有迹象能说明一场欧洲范围的大规模战争将会爆发。法国在《凡尔赛和约》之前的战争中消耗严重,路易十六的宣战权遭到议会的异议。之后法国爆发大革命,发生在巴黎和外省的动乱使法国在欧洲强权政治体系中变得无足轻重。鉴于此,直至1792年2月,英国已在谋求削减军事开支。东欧三大国(布鲁士、奥地利、俄国)热衷于瓜分波兰,正如英法七年战争之后他们所做的事情那般。只有当法国的革命党人将侵略转移到边境地区时,战争才得以爆发。普鲁士和奥地利组成最初的反法同盟,而这一反法联军准备不足、行动迟缓、举棋不定。当法军的胜利威胁到低地国家、以及路易十六被处死展现出的极端共和主义倾向极大震惊到欧洲各国时,这一同盟才扩大到法国所有邻国以及英国和俄国。第一次反法同盟与法国的力量对比是极为悬殊的。然而法国革命军高昂的革命热情、全民皆兵的军事政策、革新的军事战术和卓越的军事指挥都增加了法国的赢面,同时反法同盟之间脆弱的合作关系、低效的军事指挥也助长了法国的攻势。65万法国大军迅速出动,周围国家在相互猜忌中分散了兵力,并且纷纷向法国割地求和,一些国家被打败、还有些国家像西班牙选择了倒戈。
2.第二次反法同盟(1798~1800)
法国在大陆取得一些列重大胜利,“英国的作战方式”虽然无法在大陆打败法国,却可以在海外殖民地扩大影响力。就这样,英国和法国变成了鲸鱼和大象。双方形成新的制衡关系,却都想彻底击败对方。拿破仑集中力量组建海军,想要在海上正面击败英国海军,一举成为欧洲霸主。为此拿破仑兵分两路,一路入侵埃及,遏制黎凡特、奥斯曼帝国和通往印度航路的位置;一路远征爱尔兰牵制英国。然而爱尔兰远征军规模过小,早早被英国击退。去往埃及的舰队也被英国击败,拿破仑也在埃及“被扣”。法国的受挫立即激其一些痛恨法国的国家加入到第二次反法同盟中。这次的同盟仍然脆弱且缺乏合作,那不勒斯国王过早发动战役而遭到惨败、普鲁士没有参加同盟、英俄联军没能唤起荷兰居民对法国统治的反抗。结果是英国政府处于财政支出考虑,又退回到“英国的作战方式”中。奥地利对俄国缺乏合作精神,被击败的俄国对反法同盟不再抱有幻想,便与拿破仑讲和。俄军的撤出迅速导致奥地利的战败。此外,普鲁士和荷兰浑水摸鱼,趁机政府汉诺威;西班牙则向葡萄牙发起进攻。英国又几乎成为孤家寡人了,但就像以前那样,英国在欧洲之外的战争表现出色,占领了大片殖民地。因此当英法和解并签订《亚眠和约》后,双方各自在自己的优势领域发展壮大。
(五)拿破仑与最后一轮英法大战(1803~1815)
英法和解后,法国禁止欧洲大陆与英国贸易,并正面警告英国不要插手大陆事务,这些触及核心利益的矛盾注定英法之间将进行一场大战。在这场战争中,拿破仑凭借不世出的军事才能和以战养战的政策完成了一个又一个不可思议的壮举,即便如此,连年征战导致法军质量严重下滑;而英国则凭借工业革命的蓬勃生机,在法国的封锁下保持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当法军在西班牙受挫,并在滑铁卢大败后,拿破仑帝国轰然瓦解。即便有一次回光返照也无济于事。西班牙的起义和俄军的胜利,不仅削弱了法国的军事实力,也给工业革命生产的英国商品提供广阔的市场。此消彼长之下,不可一世的拿破仑迎来了失败的命运。战争结束后,按照英国的规划,法国周围围绕着一群壮大的国家,欧洲大陆的均势原则得到巩固。而在欧洲之外,英国正成为整个世界的中心,一个真正的日不落帝国冉冉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