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ps":[{"insert":"两个黄鹂鸣翠柳,\n一行白鹭上青天。\n窗含西岭千秋雪,\n门泊东吴万里船。\n译文: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鸣叫,一行白鹭直冲向未来的天空。\n坐在窗前可以看见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 门前停泊着自万里外的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n创作背景:公元755年爆发“安史之乱”,杜甫一度避往梓州。公元763年安史之乱结束。结束之后第二年,杜甫也回到成都草堂,当时他的心情很好,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情不自禁写下了这一首即景小诗。\n赏析:黄鹂俗称黄莺,在中国为夏候鸟。《集解》莺处处有之。立春后即呜,麦黄椹熟时尤甚,其音圆润,如织机声,乃应节趋时之鸟也,”唐王涯《广宣上人以诗贺发榜和谢》:”龙门变化人皆望,莺谷飞呜自有时。”唐罗隐《滈先辈令狐让阙》诗:“花花迎彩服离莺谷,柳旁东风触马鞭。”\n 翠柳:柳树冬枯叶。初春柳叶是嫩黄色的。仲春柳叶是嫩绿色的。季春柳叶绿色变深开始发翠。夏天的柳叶才是翠色的。盛夏不适和黄鹂交配。所以黄鹂鸣翠柳,时间就在春末夏初,那么两个黄鹂说明也就呼之欲出。新郎官亦是官。民间有妻子称自己丈夫为八官人”的。莺鸣乃应节邹时,暗示官位升迁。\n 黄鹂相对白鹭是小鸟,小鸟应节趋时,这大鸟又将如何?\n 白鹭的脚很长,高脚与高洁在古代是谐音,所以白露又暗喻高洁之士。唐刘禹锡《白莺儿》:,”白莺儿最高格,毛衣新成雪不敌,众人禽喧呼独凝寂。孤眠芊芊草,久立潺潺石,前山正无云 飞去入遥碧。”\n 白鹭:习性喜沿溪滩觅食。受惊扰,会依次起飞;故有一行而上的景象,联想最后一句严武任成都尹、剑南东西川节度使。经严武推荐,杜甫被任命为节度使署中参谋,检校公部员外郎,其中的连带关系是显而易见的。仿佛在官场中也看见了”一行白鹭上青天”的场景。\n 这个上“字非常妙。与天上飞一行白鹭的意境拉开了距离,“上”恰到好处地描绘了这一场景,并有拔高提升的感觉,更可以引发联想到身处荒野的高洁之士被提拔高升了,突出了来船的重要性,杜甫因举荐而要去做官,提拔高升就在眼前。其中的感恩之念,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表达。饮水不忘掘井人,一切都是因为来船,这个”船”字突出了这首诗的中心以及重点。更在说明一群高洁之士是被提拔高升的。\n 窗是房屋的配件。房屋表示有人存在,西岭是山,窗含西岭说明房屋不在山上,在山旁边。\n 在联想到前面所讲,〞两个黄鹂鸣翠柳”。暮春初夏时节,此时西岭白雪皑皑。足见雪存在之久远。“千秋”这个漫长的时间概念却影射了修炼的艰辛,更蕴含了多少失意与落寂。还表示岁月没有荒废,都快修炼成仙了,内中的逻辑是环环相扣并相互印证。表达的是有人在这里寒窗苦读、学成要出山的意象,这里还包含另外一层意思:自己被别人提拔是主要是因为自己修炼的结果,有一种自我的肯定。\n 门泊“万里之船”,言下之意,接自己出山的船已经停泊在家门口了。船在古代又称舟《易系辞下》: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船行于水,水映天。船犹如行于天上,万里船更隐含了学有所成,要去纵横天下的意味导向了。\n 《荀子.王制》:”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n 上了船也就是人生上了一个台阶,脱离了庶人个阶段,进入上层阶级,这又强化了“两个黄鹂鸣翠柳“所导向了要出山了的意蕴。更有”一行白鹭上青天”那种被拔高升的味道。\n 船的象征意义十分浓重,杜甫因严武举荐出来跟着严武做官共事,可以理解为上了严武的船,而三国时期有个同名同姓的东吴严武是著名棋士。其字:子卿。擅下围棋。同辈中无人能胜过该严武,所以有官场如棋局。杜甫故意把这条船说成是东吴的,显然是在借严武同名同姓把举荐自己的那个人喻为“棋圣”。\n 暗示一个政治家是“棋士”还是”棋圣“,带有一种崇敬与赞美的意味存在。或许还暗示作者甘愿成为一枚棋子,可以理解为作者一种感恩图报的宣示。行万里更有要做一番事业的寓意。而且坐船还意味着有一种要同舟共济的表达。整首诗的旨趣围绕着”船“字,所以这”东吴万里船”意味深长。\n “两个黄鹂鸣翠柳”,引发了“应节趋时”的话题,又从侧面见证了雪存在的久远,船来泊惊起了“一行白鹭上青天”而又说明了学成要出山的事件。水中有天,人将坐船出行,暗喻将与高洁之士一同纵横天下。”窗含西岭千秋雪”,暗示:“寒窗苦读得道成仙,”又应承了“应节趋时”功夫不负有心人的话题。而东吴之船更点明了全篇的关键,感恩之情溢于言表。所有的意象,意境都在那里有机地碰撞回荡融合,一切都让人回味无穷。\n 整首诗描绘的是以作者的家,为事件发生的中心地,时间在春梦夏初的六月,家旁的柳树上成双结对的黄鹂鸟在卿卿我我的鸣叫,预示着什么是要发生。果不其然,作者所有的努力都没有白费,有船来解接作者与一群高洁之士要同去做官了,事件脉络表达的非常清晰明确,时间、地点、情节、故事表达完满,并且互相印证,更有无限的想象空间,感知、感怀、感恩还注入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样个人类最伟大的人生理想。更体现了文化人那种“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做人境界,表面上看上去写的是优美的景物,实际上记者寄托了作者此时此刻的志趣情操。\n 全诗以赋的方法写作,且浑然天成,而又恰到好处不露痕迹。以至于外行人以为杜甫这首诗是在描写自然风景。上下两句,两两相对,且那些明比、暗喻、让人浮想联翩。是运用”赋、比、兴”的经典之作,让人见识到了,什么叫托物言志,什么叫什么是诗的语言。读这样的作品几乎是于读福尔摩斯探案小说一样引人入胜,诗词之妙莫过如此,杜甫再一次向人们述说:诗是不可翻译的。\n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称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分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杔甫草堂纪念。出处——古文岛\n\n \n"}]}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