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法概论•元素魔法】第四节:魔纹的消散——谢尔-本罗森定律
一、谢尔和本罗森
1697年,英国(事实上为苏格兰)低地魔法学院迎来了两位年轻的新生。一位叫做拉格尔•本罗森,出生于大名鼎鼎的拉文纳本格森家族,为了躲避“与太过厉害的女人的该死的家族联姻”而离家远行,仰仗着自己的姓氏与财富免试进入了学院。另一位叫做乔治•谢尔,出生于苏格兰高地的贫苦“反和解者”法师家庭,他小心隐藏着自己的信仰,竭尽全力考入低地魔法学院。
1701年,两人拜入同一位导师——约翰•兰瑟的名下,此时兰瑟关于精神作用的研究已经进入收尾阶段,开始留出心力培养“下一代魔法研究者”。在当时兰瑟的一众学生之中,谢尔和本罗森无疑属于最快领悟兰瑟魔法科学观念的少数几人。不过他们“顿悟”的原因绝不出于对魔法的热爱——本罗森不过是天生喜欢一切“离经叛道”的论调,谢尔则从兰瑟“驱逐主观意志而由客观规律支配的世界”这一叙事中找到了自己朦胧信仰的依据。
1703年,就在兰瑟发表《关于精神作用规律》的那一年,两个精通元素魔法的年轻人建立了自己的课题——关于魔纹在一般环境下消散的规律之研究。
他们仿照自己的导师研究精神作用的方法,设计了自己的实验流程。(事实上双方的实验整体设计相当相似,在诸如“消耗精神力总量的测定”等实验上二人更是照搬了兰瑟在其实验晚期归纳出的实验设计,说二人的实验是兰瑟实验的改编版也不为过。)
1704年,二人正式开始募集志愿者进行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实验设计经过了3次大型修改,从兰瑟的精神力实验脱胎换骨成为了独具自身特色的实验。7年后,实验终于获得了成功,二人发表《魔纹消散之规律》一文,明确了之前模糊的规则量概念,提出谢尔―本罗森定律,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揭示了灵素相互作用这一“魔法底层规律”。
在此之后不久,两人便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谢尔在罗曼西尔的烈焰中化为了灰烬,本罗森则在苏格兰高地的寒风中建起了一所小小的图书馆。
二、定律公式
1、原始形式(谢尔-本罗森原文,解释精神力被规则量侵蚀),在一般情况下,精神力在与规则量重合一定的空间体积时,其变化的速率有
2、一般形式(灵素形式)
3、圣彼得正仪式转化定律(投影仪式修正形式)

三、公式解释
1、符号意义
原始形式中,τα为等效规则度,即规则量与精神力作用时的强度;V表示精神力与规则量重合的体积,Hz即规则量-精神力换算常数,用于换算精神力与规则量。
2、灵素的同一性与灵素守恒
从18世纪下半叶起,人们逐渐认识到精神力(Z)、规则量(I)和元素合(N)事实上是同一种物质的不同形态(类似水的固液气三态)。19世纪初,伯恩•阿克曼正式提出“灵素”(符号“D”)的概念,作为三者的统称。但有趣(或者说悲哀)的是,在灵素的概念提出并且得到广泛认可后,魔法界依然固执的使用精神力、规则量、元素合三个物理量、三种单位、三个换算常数(Hn、Hz、ρu,其中N=Hn*I,Z=Hz*I,Z=N*ρu),而不是将三者合一。
不论如何,发展后的谢尔-本罗森定律向我们揭示了魔法界最重要的底层规律——灵素守恒定律,即灵素只会在三种状态之间转换,不会减少也不会增加。
同时,基于谢尔-本罗森定律,我们可以知道,灵素相互作用的规律即小者归于大者(两者差距越大则变化越快),直至万物归于同一的寂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