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狼牙棒”
東方的狼牙棒最早可以追溯至商周、春秋時期的「殳」,是一種又長又重的棒狀木質兵器,有稜無刃,主要用於車戰。後來的「殳」會在末端加上青銅或金屬圓頭,甚至會在圓頭上加上尖刺,以加強殺傷力。然而,隨車戰沒落,殳便消失於軍陣之中。
直至宋代,為了應對遼金鐵騎的厚重裝甲,以步兵為主力的宋軍開始採用重型鈍擊兵器。除了有鋒刃的刀槍外,北宋軍隊還常常使用沒有鋒刃、專門用來砸擊敵人的兵器,最常用的是棒類。棒類一般用堅硬的木料製成,長一點五米左右。在表面包一層鐵皮的叫訶藜棒,前端裝有帶雙倒鈎尖刀的叫鈎棒,沒有尖刀只有倒鈎的叫抓子棒。在棒端安粗頭,上面密布尖釘的叫「狼牙棒」。
不時會有人把「狼牙棒」誤當成「骨朵」,實則兩者相差甚遠。狼牙棒雖然擊中時威力強大,尖刺能夠刺穿重甲並對人體施以鈍擊傷害,但重量厚重通常需要雙手使用,難以靈活使用。而骨朵類似單手戰錘,雖然重量較輕但仍能打出傷害,而且便於揮舞。
因為「狼牙棒」對使用者的身體條件有相當要求,所以「狼牙棒」便成為少數人使用的特攻兵器,普及程度遠遠不及骨朵。另外,對於普通軍士而言,要抗擊金遼騎兵大可以團體長兵陣應對,並不需要用上狼牙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