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家拳“气聚丹田”其实有咩用呢?

處於科學與玄學邊際的丹田
近代對於丹田的解讀可以分成兩大類,一種是傳統的玄學風格,以陰陽五行等道教修煉的概念,詮釋丹田烹煉神氣的妙處。另一種是嘗試以科學的角度,剖析丹田在人體工學上的特殊位置。
科學的角度固然沒錯,甚至應當是現時最合理的解釋。但丹田本身蘊含的玄理,亦並非是空中樓閣。大家可以做一個實驗,當自己放鬆心神、閉目調息時,意識很容易便會落到小腹處,這就是打坐的道理。
而丹田的重要性,正正在於它既能運動肌肉,也可以助長精神,乃身心之間的合一。內家拳常談丹田,背後的意思亦是身心同煉。或者換一個說法,只有身心共同協作,才能夠出功夫,而丹田就是當中的載體。

丹田何在?
有關丹田的討論,歷來一個熱議的課題,是丹田的位置在哪?古時少林東院的淳濟和尚,就認為真正的丹田在肚臍下面一寸,皮肉內五分。而南院的貞緒則指出丹田穴應在肚臍下面三寸,皮下三分。但西院的德禪大師又認為是肚臍下的地區……種種說法,不一而足。
另外按照傳統理論,除了我們時常談論的下丹田外,還有玉枕的上丹田,以及胸腔的中丹田。究竟何者才是修煉的核心呢?
如果是打坐或者冥想,對丹田的應用確實會比較多元,因為這類鍛煉的精神面向較重,可以游離於不同位置。至於在武術方面,筆者認為單論下丹田就非常足夠。承接上文內容,丹田在武術中的作用是要連結身心,不僅有精神面向,同時亦要配合肢體運動,例如發勁等。而處於核心肌群的下丹田,顯然最能夠承擔這種功能。

不能亂用的「氣沉丹田」
丹田的具體鍛煉方法,各個流派都有不同取態,例如站樁、盤架、單式練習乃至使用外物等。雖然形式各異,但基本上都會提及「氣沉丹田」一辭。照字面解讀,氣沉丹田就是要將呼吸深入丹田,結果不少人便直接從呼吸及丹田兩處下功夫,以為每一下動作都要配合呼吸或者丹田,才能算是合格。
然而呼吸本身就是一種自然運動,無需刻意調控。勉強操作只會反過來打亂呼吸的節奏,並在行拳時增加不必要的精神壓力。
筆者認為,氣沉丹田不應該是練習的主要目標,而是姿勢正確後的一種自然反應。換句話說,只要把拳架練好,自自然然便能起到氣沉丹田的效果。其中有兩點殊為關鍵,就是「頭頂」及「塌腰」。

內外相連 周身一體
最後,不得不談氣沉丹田在武術中的效能。從上可見,要鍛煉好丹田,途中會牽涉到頸椎、腰椎、脊椎、胸骨、髖關節等各個對發力相當重要的部位,而丹田本身就是處於軀幹與下肢相連的位置。
當拿挰好丹田的鼓蕩,便能反過來以丹田為主導,在呼吸間帶動整個身體的轉動,將力量疊加上去,這點其實與現代的搏擊技巧十分相似。當然,掌握了丹田的運用後,也要如實學習搏擊的技巧。否則空有丹田力,其實也是無用武之地。
在這裡乘機補充一點,既然鍛煉丹田的目標是要輔助發力,因此我認為武術中的「氣沉丹田」,其感覺也該與打坐不同。筆者最近在站樁之時便發覺,每次當氣息進入丹田,腹肌及臀部也會一拼收緊,令到氣息在內臟的感覺更為突出。所謂內煉五臟,應該就是這種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