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理学看生活久了,改用社会学看生活

“我的目的就是让熟悉的事物变得不熟悉,进而帮助读者批判地思考自己生活中那些司空见惯、毫不起眼的事物。只有当你后退一步,检视你个人经历中被视为理所当然的层面,你才会看到,这里边有一个内在的、有时无法识别的组织,而这些组织系统实际上是可以预测的。”
——戴维·纽曼
用社会学的视角看事件:
①失业并不一定要完全归因于个人的体态、能力、智慧等个人因素,社会经济发展与社会需求也是影响失业率的非常重要的因素。在经济发展趋势非常好时的失业和经济衰退时的失业是不一样的。
②婚恋的失败也并不完全是个人的因素,婚姻恋爱很大程度上也与庞大的社会关系网(朋友圈、熟人、伙伴、同事甚至是那些当前不认识但是具有吸引力的人)脱不开干系。比如,当人相信他没有更好的选择时,即便当前状态不是很满意,他也愿意维持现状;而当人认为自己有机会进入一段更好的关系(有替代的关系),他将有更少的意愿继续陪伴当前的伴侣(当潜在的替代关系增多时,一段关系结束的风险就会增加)。此外,恋爱还可能受到人口因素的影响,如果A为男异性恋,那么他在单身男女比远大于一的地区比单身男女比远小于一的地区找到伴侣的概率更低、失去伴侣的可能性也更高。
③在个人主义的西方,常从个人主义的视角去解析遇到的各种问题和过程,仅仅关注个人的性格,心理甚至是生物化学视角下的过程。带有个人主义气息的西方心理学在国内的传播,是否会造成我们看问题的角度更为个人化?神经科学家研究我们大脑内部的事,心理学家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个体内在的过程和结构),而社会学家研究个体群体或社会之间的发生了什么:如在大众眼中婚姻是为了爱情,而社会学则揭示了它的本质——是社会向我们灌输的一种制度。
④关于非裔美国人的自杀率上升:当代发达的社会对个人成就的关注异常激烈——你的穿着是否得体将就、是否受到大家的欢迎、是否事业有成……年轻人几乎时时处处都要面对如何行事才“符合标准”的压力,经常要思考如何行事才能够符合自己的身份认同“标准”,进而掂量怎样做才能够达成这些由他人制定的自我价值“标准”。而随着稀缺金融资源竞争的日趋激烈,年轻人会感到很大的心理压力并产生对未来的迷茫感。
⑤贫困保护在现代通讯技术下的消解:在过去,贫困可以防止自杀,因为“贫困本身就是一种抑制”(涂尔干),且生活在贫困国家的人得抑郁的风险比生活在发达国家的人低很多。而当代的通讯技术可以瞬间让穷人了解富人的生活方式,即时对比自己与富裕的人所享有的舒适和特权,贫穷便也无法再保持“防止自杀”的功能了。
从社会学的视角看问题,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社会学想象力,即一种让人以个人传记与社会历史间的交叉互动来看待我们的生活。
摘自:《欢迎光临社会学》(戴维·纽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