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王国风云中的风云国王——“无地王”约翰篇(一)

2019-05-10 11:33 作者:Pad13ofCK  | 我要投稿

在第四次十字军将君士坦丁堡搅得一团乱的同时,欧洲的西部也在上演着一场宿命对决。这场对决中的两位主角,一个是法兰西的奥古斯都再世,另一个则是英格兰新继位的国王。而这位尚算年轻的金雀花,便是亨利二世和埃莉诺的幼子约翰。在前面的英王篇中,约翰已经有过数次出场了。与前面的理查相比,既然约翰是游戏列表中的正式主角,那么在这里就给他一个完整的篇幅,从头开始说说他的故事,而不是接在理查去世之后。而且虽然说理查在第三次十字军中大出风头,但是约翰才是在结果上对英格兰造成了更大影响的一位。尽管这些影响究竟是正面还是负面,也许要等更长的时间,才能做出更好的评判。

另外本篇内容较长,由于单篇的篇幅有限制,仍将分割成几篇发出。

1204剧本开局时的约翰,其领地规模比起父兄时期有所缩水。更重要的是,他还丢掉了家族祖传的安茹-诺曼底,几乎成了名副其实的英格兰的国王


一、幼子出身继位难,诸兄作乱得父爱


首先按照惯例,这里还是简单提一下约翰的出身。他于1166年12月24日出生,是英格兰国王亨利二世和阿基坦的埃莉诺的小儿子。当时正值英法两家公开交战,亨利二世一直在欧陆对抗法王路易七。而埃莉诺在生下约翰后的第二年,便带着自己最喜欢的儿子理查,返回了老家普瓦图。小约翰和他姐姐琼,则被送到了丰特弗洛修道院寄养。虽然在中世纪时,将幼童寄养在修道院并非罕见。而且在CK系列中,玩家也可以选择这种途径养育子女。不过对作为幼子的约翰来说,这更可能是提前让他熟悉教会的环境。虽然亨利二世拥有一个庞大的王国,他也确实想将领地分别留给几个儿子。但是前文也提到过,地盘纵使再大终究也不够分,约翰还是很可能会成为一位主教甚至是大主教。

约翰的家谱,从其曾外祖父亨利一世,到约翰自己的子嗣

而约翰的父亲亨利二世,终究还是一位世俗国王。他认为自己的儿子仍该是国王,或者至少也该是公爵那样的大封建主。再加上亨利二世因为托马斯 贝克特一事与教会间关系微妙,他就更不想让小儿子与教会走的过近。但是亨利二世的领地,已经基本被约翰的哥哥们预定完了。因此他常常戏称自己的小儿子为“无地者”约翰,并想通过联姻为其另寻出路。在前篇中已经提到过,亨利二世为自己小儿子选择的目标,便是北意大利的萨伏伊。萨伏伊伯爵休伯特三世这时只有女儿没有儿子,如果他一直生不出儿子那么其领地很可能就将由其女婿继承。不过即使是在中世纪的欧洲,没有领地也是讨不到媳妇的。因此在1173年初,亨利二世于利摩日会见休伯特时,称约翰名下拥有希农等三座城堡。休伯特对此自然很满意,但是亨利二世的次子、约翰的哥哥、储君小小亨利就不那么高兴了。而亨利父子不和的结果,就是一场牵涉到几乎英法全境的大叛乱。约翰此时还年幼,并没有牵涉其中。但是他的三个哥哥,全部站在了父亲亨利二世的对立面。虽然英王取得了最终的胜利,也饶恕了叛乱的几个儿子,还向他们做了一定程度上的让步。不过这次叛乱毕竟疏远了他们的父子关系,亨利二世便更加偏爱小儿子约翰。

这场叛乱之后,年幼的约翰被其父亲带到英格兰,不再接受修道院的神学教育,改为宫廷与骑士教育。亨利二世还进一步扩充了小王子的采邑,除了之前的三座城堡,英格兰的一些收入也被赏赐给他。而那些因绝嗣无人继承的领地,其收入同样也被归于约翰名下。不仅如此,英王还迫使爱尔兰至高王罗德里签署了《温莎条约》,同意将来由约翰成为下任爱尔兰至高王。

到了1178年,由于约翰的订婚对象、萨伏伊伯爵休伯特三世的女儿艾丽西娅去世,于是亨利二世给自己的小儿子又安排了另一桩婚事。如今英王越来越倾向在英格兰内部给约翰安排领地,这次他看上了失去独子的格洛切斯特伯爵威廉 菲茨罗伯特的幼女伊莎贝尔。这位威廉伯爵的父亲,正是前文中与玛蒂尔达并肩对抗斯蒂芬、亨利一世的私生子、首任格洛切斯特伯爵罗伯特。因此对于约翰来说,实际上伊莎贝尔也算是他远方的表妹。这样近的血缘关系按教会法是禁止结合的,不过亨利二世还是想办法让教宗同意了婚事。格洛切斯特虽然靠近威尔士边境,不过毕竟是英格兰西边最具实权的伯爵领之一。而且如果约翰真的能够成为爱尔兰之王,他也方便从西边的海港出海,将这两地联系起来。

格洛切斯特伯爵威廉

当约翰在英格兰锻炼成长时,英吉利海峡对面的局势首先出现了变化。法王路易七病逝,他年轻的独子继承了王位,称腓力二世。也许是命运的安排,也许是地缘上的必然,腓力二世注定和几位金雀花家的王子都有十分密切的联系。首先是作为储君的小小亨利,由于对自己迟迟得不到实权不满,投向了法王的怀抱。虽然很快他就因染上痢疾去世,但是英法间的局势却没有什么改观。而且储君的位置空出后,整个金雀花家的继承也出现了变数。当然此时在明面上,主要是理查和杰弗里两兄弟在相争,没人真会相信约翰会成为英王的继承人。不过凭借自己父亲的偏爱,金雀花家这位最年轻的王子同样越来越不容忽视。

一方面,约翰的岳父威廉在稍后的1183年11月去世,只留下了三个女儿争夺遗产。为了让约翰继承到格洛切斯特,亨利二世剥夺了伊莎贝尔两个姐姐的继承权,宣称自己儿媳妇是其父亲的唯一继承人。不过此时伊莎贝尔年龄尚小,约翰和她的婚礼仍要等到两人均成年才能正式举行。另一方面,按照亨利二世的新计划,次一顺位的理查将继承原本留给小小亨利的领地,阿基坦则作为交换由约翰继承。但是经过10年的耕耘,理查早已在阿基坦建立根基,并不愿意交出这块被他视为囊中之物的领地。而把自己王权看得比什么都重的亨利,对胆敢拒绝自己安排的理查大发雷霆,甚至命令自己另外两个儿子杰弗里和约翰统兵南下攻打阿基坦。此时17岁的约翰,第一次直接登上了西欧的政治舞台,作为四哥的阵前先锋。然而理查也毫不示弱,他并没有被动迎战,而是抢先出兵布列塔尼,给了自己父亲和兄弟一个下马威。最终亨利二世在威斯敏斯特召开家庭会议,并把阿基坦正主、王后埃莉诺搬了出来,才暂时又稳住了局势。

由于理查拒绝让出阿基坦,亨利二世只好继续执行将约翰扶为爱尔兰之王的计划。不过在前次英王离开爱尔兰后,当地原住贵族、首批前往征服的诺曼贵族、新诺曼移民三方间的矛盾越来越重。因此亨利二世提前派出两位重臣,前往爱尔兰稳定局势,为约翰的统治做好准备。另外一边,他还想从教宗那里,为约翰要到一个教会认可的国王宣称。但是此时的教宗卢修斯三世,并不像前任亚历山大三世那样经常对英王妥协,只承认约翰是爱尔兰的合法领主却拒绝认可其国王头衔。不过这阻止不了亨利二世的计划,到了第二年3月,亨利二世在温莎城堡为约翰举办成年礼,正式册封他为骑士并授予爵位。这一军权授予仪式的举行,意味着约翰能够自主行使他手中的权利了。

虽然约翰得到了一次证明自己的机会,但他似乎并不想去北方荒芜的爱尔兰。然而亨利二世岂容他人违逆自己的安排,他还是将约翰和300名骑士,以及更多的步兵、弓手,一并送去了南威尔士。这只军马从米尔福德启航,分乘6艘战舰于第二天抵达沃特福德,随后到了诺曼人在爱尔兰东边的治所都柏林。得知约翰到来,众多臣服于英王的爱尔兰原住民领主前来觐见英格兰王子。但是约翰却没有给他们应得的礼遇,英格兰王子和他的随从们反而嘲弄爱尔兰人的大胡子,让原住民领主倍感屈辱。此事过后,那些原本有心归顺的爱尔兰人,也渐渐疏远了岛上的诺曼人。而当年追随“强弓”理查的首批诺曼征服者势力,也认为约翰幼稚难以成事。无论如何,约翰还是在爱尔兰开始了自己的统治。他基本遵循了亨利二世的政策,并修建城堡加强对爱尔兰西南部的控制。然而约翰很快发现事情并不容易,他不仅花光了自己的军费,在劫掠周围爱尔兰人的领地时又损失惨重,还没等撑过年就灰溜溜地逃回了英格兰。


二、父死兄继遭忌惮,狮心东去翻江海


虽然约翰的首次爱尔兰之旅失败了,但是亨利二世仍然对其寄予厚望。教宗卢修斯三世死后,继任的乌尔班三世和英王达成了一系列条件交换,同意约翰加冕为爱尔兰的国王。而且在1186年夏天,首批诺曼征服者中德高望重的休 德 莱斯被爱尔兰人刺杀,这又为约翰掌控北方扫去了一个障碍。于是亨利二世在切斯特又筹建了一支新军,并让约翰北上统军准备出海。然而一个突如其来的变故,打乱了英王的计划。约翰的四哥杰弗里,在巴黎的一场比武大赛上受重伤不治身亡。这下英王的继承人,只剩下了三子理查和幼子约翰。由于继承形势有变,亨利二世急忙召回了约翰,作为平衡理查的竞争对手。

而另外一边,理查也确实将约翰视作自己继承王位的最大阻碍。前篇已经提到,理查为了明确的继承权,也和法王腓力二世走到了一起。随后两人和亨利二世斗了两年,而英王也做出了自己最后的选择。他向腓力二世提议,由约翰代替理查和法兰西王室联姻,其余条件都可以商量。但是法王拒绝了这一提议,和理查一并攻入安茹,拖垮了身患重病的英王。在向两个年轻人无条件妥协之后,亨利二世原以为约翰会是自己最后的寄托。但是死前他却得知,自己寄予厚望的小儿子,同样早已暗中投向理查了。

亨利二世死后,约翰随理查一同前往丰特弗洛修道院,向父亲的遗体告别。随后理查与腓力达成协议,返回英格兰正式加冕。约翰虽然投靠了新王,但是理查正在筹备前往参加十字军,终究还是担心亲弟弟约翰篡夺王位。这种情况下,理查原本想将约翰一并带上,但是约翰拒绝前往圣地。而且东征路途凶险,无论是英格兰还是太后埃莉诺,都承担不起同时失去两位金雀花家族成员的风险。于是理查最终同意将约翰留在西欧,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稳住约翰。首先,理查让约翰和格洛切斯特的伊莎贝尔正式成婚,断绝其他联姻的可能。其次,他又按继承王位时承诺的那样,授予约翰诺曼底的莫尔坦伯爵头衔,还把英格兰西部的一些庄园归入弟弟的名下。而最后关键的一点,理查将各地的关键性城堡,牢牢地攥在自己手里,以期能够阻绝闹事的可能。

格洛切斯特女伯爵伊莎贝尔,她和约翰的婚姻后来并没能长久

之后约翰来到格洛切斯特,处理英格兰西部边境和威尔士领主的争端。此时德赫巴斯的布里顿人领主、迪内弗尔家的里斯,认为他与亨利二世的协议已经结束,便开始进攻自己领地周围的诺曼人,劫掠了他们在德赫巴斯的许多领地并占领了数座城堡。约翰作为南威尔士附近最大的封建主,便介入其中试图恢复和平。里斯同意了约翰的劝说,撤除了对卡马森的围困,并随约翰一同前往牛津会见理查。然而理查却放了里斯鸽子,一怒之下里斯直接返回南威尔士,德赫巴斯的战事也只能继续下去。

这样一来作为中间人的约翰就很尴尬,而且更令他不满的是,理查离开后英格兰的摄政议会中居然根本没有自己的位置。理查任命达勒姆主教休 德 普约塞特、埃塞克斯伯爵威廉 德 曼德维尔、以及首席大法官威廉 德 朗香作为代理人留守英格兰,随后便离开去参加十字军了。这样的三角制衡关系看似很稳定,实则十分脆弱。其中埃塞克斯伯爵威廉 德 曼德维尔没多久便去世,而首席大法官威廉 德 朗香大权独揽,不愿和理查指定的另一个政法官休 德 普约塞特合作。威廉 朗香本事不大,野心却不小,又不得人心,根本镇不住留守英格兰的贵族,也缺少足够的应变能力。而约翰则在英格兰的混乱中,趁机把自己包装成了代理的摄政王,甚至是下一任国王的可能人选,并和朗香摩擦不断。

约翰展开夺权行动的同时,他被放逐的另一个兄弟、亨利二世的私生子、约克大主教杰弗里,在得到教会的支持后,此时也返回了英格兰,并在多佛登陆。威廉 朗香和杰弗里的事理查篇中已经提过不再赘述,由于托马斯 贝克特被杀事件的影响还没有过去,首席大法官的行为给他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约翰的支持者们就此大做文章,很快舆论和整个英格兰的教会都走到了朗香的对立面。这下首席大法官彻底失去了对英格兰的掌控,伦敦的市民公然迎接约翰入城掌控政局。而朗香则被议会剥夺一切权利后扔进了伦敦塔,直到他交出人质,并许诺承认约翰为理查的继承人后,才被约翰释放。

约翰虽然顺利挤走了威廉 朗香,但是理查派回来调解各方关系的鲁昂大主教、林肯主教沃尔特 德 库坦塞斯成为了新任大法官,负责重整英格兰的秩序。虽然约翰自诩为英格兰的摄政和王位继承人,但是内部的贵族并非都支持他。费尽心思之后,约翰发现自己又被很大程度上边缘化了。而此时另一个对地区局势影响重大的人,也加入到这场角力之中。这个人就是从东征中返回的腓力二世,他于1192年初开始,想方设法要夺回维克桑的控制权。然而教宗塞列斯汀三世,并不同意法王对还在参加十字军的理查的领地动兵。理查的诺曼底总管威廉 菲茨拉尔夫和诺曼贵族们,声称没有接到理查的直接指示,也拒绝将维克桑交予法王。于是腓力二世一面放出流言构陷理查,一面使出最后的大招和约翰搭上了线。约翰由于对目前的处境仍不满意,再加上担心理查婚后产下子嗣导致自己丧失继承权,便想答应腓力二世的条件,再次组成英格兰王子—法王的老同盟共同对抗理查。

得知约翰有意前往巴黎后,退休到诺曼底一座修道院的太后埃莉诺,专程赶回英格兰劝说儿子回心转意。她和鲁昂大主教沃尔特轮番劝说约翰,不要毁掉自己在对抗朗香时形成的正面形象。如果他离开英格兰,那么他拥有的一切都将不复存在。约翰虽然没有立即动身,但他还是动手夺取了温莎等王室城堡,将自己的势力范围从西部边境,向英格兰中、东部靠近。英格兰的贵族们对约翰的行为十分忌惮,打算召开议会请王弟解释自己的行为。不过他们谁都不愿意带头,也不愿和将来可能继位的约翰产生矛盾。但是当威廉 朗香得到教宗支持、将要重返英格兰夺回权利的消息传来后,贵族议会又把约翰当成了对抗朗香的希望,对他做了很大限度的让步。最终约翰得到了他想要的,把朗香又一次赶回了欧洲。只是英格兰的局势,却越来越不稳定。


三、谋权篡位遭惨败,意料之外机遇来


约翰在英格兰翻江倒海的消息,终于像迟到的雪片一般,传到了东征途中的英王理查耳中。此时的十字军在首次尝试进军耶路撒冷失败后,已经陷入了僵局。得知约翰意欲和法王腓力二世勾结,理查对进攻圣城做了最后尝试。然而在正面围城、转攻敌后、调虎离山等策略均告失败后,英王只得同萨拉丁达成休战协议,放弃十字军赶回西欧。不过理查的旅途并不顺利,他在走陆路穿越神圣罗马帝国时,被之前关系紧张的奥地利公爵利奥波德五世俘虏,随后又转交给了德皇海因里希六世。这一消息对英格兰来说是灾难性的,但对约翰来说确是天大的好事。他几乎立刻开始谋权篡位,毕竟此时与理查离开前不同,约翰已经掌控了英格兰的许多要地,并且整个贵族议会都要让他三分。因此当腓力再次伸来橄榄枝时,约翰毫不犹豫地接受了。

1193年初,约翰来到诺曼底,企图说服贵族们支持自己称王。但是诺曼底作为当年征服者的老班底,仍然保持对英王的忠诚,拒绝向约翰及法王投降。于是约翰又继续沿塞纳河南下来到巴黎公开向法王宣誓效忠。他不仅同意将两家反复争夺的威克桑交给腓力二世,还许诺和格洛切斯特女伯爵伊莎贝尔离婚,然后迎娶被理查退婚的法兰西公主爱丽丝,从而获得腓力的支持来掀起针对理查的叛乱。两人确立联盟后,约翰带着亲随和佣兵再次返回英格兰,公开武力夺取王位。但无论是贵族议会,还是伦敦市民均拒绝背叛理查。于是约翰只得退至自己控制的城堡,英格兰的内部陷入两派对峙的态势。

虽然约翰在英格兰的战事进展不顺,但法王出兵诺曼底取得一定成果,占领了边境上重要的城堡吉索尔,又和从弗兰德斯方向赶来的部队夹击围攻诺曼底的首府鲁昂。全凭莱切斯特伯爵小小罗伯特 德 博蒙特的死守,才阻止了法王腓力的攻势。另一方面,理查虽然被俘,但他通过任命索尔兹伯里主教休伯特 沃尔特为坎特伯雷大主教,正在将局势逐渐稳定,并竭尽全力筹措自己的赎金。为了阻止理查获释,约翰和腓力二世甚至出资购买理查或者延长其被关押的时间,但是被德皇海因里希六世拒绝。最终理查和德皇达成和解,在度过一年的监禁生活后返回了英格兰。

理查在德意志获得释放后,腓力给约翰写了一封信,警告他“你自珍重,恶魔已获释”。虽然约翰有自己的支持者,但是理查不在英格兰的期间,他始终就难以撼动哥哥的统治地位。现在理查回到英格兰,约翰就更不是他的对手。即使是他最忠实的支持者,也在理查亲自率军围攻下投降。失势后约翰只得逃到诺曼底,寻求腓力二世的支持。但是理查同样很快渡过英吉利海峡,前来迎击法王的进攻,并受到诺曼底民众的欢迎。在理查大军的压力下,约翰只能私下前去向哥哥负荆请罪。在太后埃莉诺等人的建议下,理查原谅了约翰的所作所为,还称自己27岁的弟弟只是个被恶魔监护人误导了的孩子。

虽然理查为了保持家族内的团结而接纳了约翰,但并不意味着他不会对弟弟做出惩罚。除了其在爱尔兰的头衔,理查收回了约翰名下大部分的领地。然而关于王位继承人的问题上,理查却和他老爹一样,始终弄得很模糊。虽然英王在西西里曾宣称侄子亚瑟是王位继承人,但是在英格兰贵族眼中,约翰仍是更合理的选择。英格兰的贵族议会此前已经数次宣誓承认过约翰的继承权,而理查返回后也没有对此明确表达过意见。不过约翰毕竟刚刚叛而复降,因此无论是英王本人,还是贵族议会都对他的忠诚信任有限。

因此对约翰来说,以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才是重新确立地位的最好选择。于是他回到之前在诺曼底的驻地埃夫勒,消灭了法王派来半支援半监视自己的军马,为理查打通了前往鲁昂的通道。这一行为等于宣称约翰改变了立场,彻底背弃了和法王的同盟。不过随后腓力又夺回了这一要冲的控制权,两家随后也展开了拉锯战。约翰留在北线的诺曼第继续牵制,理查则转而南下曼恩,直捣法王腹地。腓力二世只能在南北间疲于奔命,在理查那边吃了一场大败,又在约翰这边找回场子。虽然约翰的军马损失惨重,但他至少表现出了自己的勇敢和对英王的忠诚。到了1195年,英法两家才在卢维埃达成协议,重新规定了北起诺曼底,南到图卢兹的边界线。

凭借对抗法王时的良好表现,约翰进一步得到了英王的原谅。理查归还了莫尔坦、格洛切斯特等部分原属于约翰的爵位头衔,以及一定数量的收入。但英王对自己弟弟的信任仍旧有限,并没有将城堡的管理权全部交还。而在王位继承权上,虽然约翰的处境没有明确的改善,但天平无疑的确在向他这边倾斜。首先是理查自己,仍然与王后贝伦加丽娅保持着微妙的关系。表面上两人间并没有什么矛盾,贝伦加丽娅在理查被俘后还尽心尽力的帮助筹措赎金。但是两人间就是没有子嗣诞生,各种流言蜚语也充斥在宫廷内外。另一方面,约翰最大的竞争对手,布列塔尼的亚瑟,也在被送到法王腓力手上后染上了一股浓浓的法兰西味儿。再加上约翰重新投靠理查后,通过行动一步步恢复了自己在英格兰一方的名誉,诺曼贵族们越来越倾向认可他的继承权。

在加亚尔城堡建成后,约翰进一步恢复了原有的地位,并在和法王的战事中再次证明了自己的忠诚。与此同时,理查在战场上完全压倒了腓力,将法王趁理查被俘时占据的领地又重新夺了回去。战场上的失势,迫使腓力二世只能向理查求和,新任教宗英诺森三世也参与其中进行调解。尽管双方并没有完全达成协议,不过两位国王都同意暂时休战,至于细节的谈判则反复拖延了三个月。而腓力这边又开始使出些盘外招,企图分化金雀花家的两兄弟。理查确实也始终没有真正忘记过自己弟弟当初的背叛,于是约翰的很多权利再次被剥夺。

理查这样的态度无疑让约翰十分愤怒,于是他再一次倒向了法王腓力。不过还没等双方再搞出大动作,理查就在平定利摩日子爵的叛乱时,于沙吕-沙布罗城堡中箭身受重伤,很快不治身亡。理查死后,整个英格兰的继承就成了大问题。按照诺曼人的传统,约翰作为亨利二世唯一在世的儿子,理应继承英格兰、诺曼底的领地。而按照安茹的习惯,亚瑟作为约翰哥哥杰弗里的儿子,继承顺位应当在前。金雀花王朝内部的那些重臣们,也都有各自的小算盘。理查死后4天,这个消息便传到了鲁昂。城堡守将、约翰的支持者、无双骑士威廉 马歇尔得知情况后,立刻到修道院找到坎特伯雷大主教休伯特 沃尔特,商议拥立谁继承国王的位置。威廉 马歇尔作为盎格鲁-诺曼人的代表,认为约翰才能更好的保护英吉利海峡两岸的利益。休伯特 沃尔特起初倾向亚瑟,但是他最终被威廉 马歇尔说服,同意支持约翰。不过休伯特 沃尔特显然对这个选择没什么信心,仍然认为约翰将为英格兰带来灾难。事实上这两个人选,确实都不是很好的选择。约翰虽然年长更有经验,但是既往的表现已经证明了他反复无常,且碌碌无为。亚瑟则傲慢专横,布列塔尼和法兰西味儿十足,而且才12岁的他难以和老谋深算的腓力对抗。对于一些中立派的重臣来说,约翰不过是两个糟糕选择中,看起来不那么糟的一个。

由于约翰和理查之前刚爆发过矛盾,信使费了很大的功夫才在布列塔尼的宫廷找到他。得知理查重伤身亡的消息后,约翰并没有对亚瑟实言相告,只是为自己突然要离开对侄子表达了歉意。离开布列塔尼后,约翰立刻赶往希农,这里也是王室金库在欧陆一边的所在地。太后埃莉诺和王室宫廷成员,已经在希农等着他的到来。很快约翰和元老们达成一致,只要他被拥立为王,他将继续实现理查的遗愿,并遵守现有的法律和风俗。


(未完待续)


王国风云中的风云国王——“无地王”约翰篇(一)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