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沃汽车宣布破产!国内钟表行业的“宝沃模式”何时休?
近日,宝沃汽车破产清算的新闻进入了大众视野,这预示着北汽福田复活宝沃汽车的项目彻底失败,在中国汽车工业史上,留下了非常神奇的一页,也给原本财务状况不错的北汽福田带来了一次沉重的打击。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曾总结过何为“宝沃模式”?简单来说,就是“收购国外品牌,在国内制造信息差,营造出高级感,从而收割国内消费者”的模式。很显然,宝沃模式已经在中国失败了。本期话题,我们就来聊聊钟表行业的“宝沃模式”,为什么不值得被推崇?

“宝沃模式”为何出现在中国?
相比汽车行业,国外钟表进入中国的时间要早得多,甚至已经可以追溯到清朝乾隆年间。去过北京故宫的朋友们都会知道,故宫有一个钟表馆是单独收费的,里面有不少国外的古董钟表,而那时候,汽车还没有被发明,奔驰还不知道在哪里呢。
即便是钟表已经有了悠久的历史,但国内的消费者对高档钟表的了解和认知,显然还在起步阶段,能分清品牌已经很了不起了,更别说对品牌历史和价值的甄别了。在这样信息不对称的钟表行业里,自然就有了很多讲故事的空间。在国内,很少有人会去研究这里面的故事到底合不合理,有没有什么问题。不得不承认,高档钟表在国内还是非常小众的存在,毕竟我们国家才刚脱贫,普通老百姓没事也不会整天去关注高档钟表。

这和汽车还完全不一样,汽车属于代步工具,可以说是刚需产品,解决基本的出行需求。买房买车,比起买高级钟表,显然要更加优先考虑。如今,汽车媒体行业早已是“水浅王八多,遍地说车哥”,想要了解一款车的优缺点和历史,还是非常容易的。正是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让普通消费者通过互联网等渠道,可以花较少的时间,了解到相对全面的信息。
反观,钟表行业就不一样了,能在互联网上分享自己原创观点的人就不多,更多是为了生存无底线吹嘘产品和品牌的。至于,产品和品牌有什么缺点,一概都不会说的。这样的内容要说没价值,可能有些人就要不开心了,但不能全面说明问题,也不是消费者真正想要看到的。

就像汽车行业的德国汽车,是高级品质的代名词,钟表行业里的瑞士钟表,也是毫无争议的王者。北汽福田也正好是看到了中国消费者这样的心理,才在德国本土找到了一个死了半个多世纪的宝沃汽车,把商标买回来,再自己国产销售给国内消费者。这样看来,北汽福田收购宝沃汽车还是比较顺利的,反观要中国资本要收购一个瑞士钟表品牌就不容易了,尤其是一些拥有悠久历史和沉淀的高级制表品牌。这些品牌有着欧洲老牌资本主义的傲气,宁愿贱卖给欧洲资本,也不愿意高价交易给中国资本,这也是行业存在的现象。
“宝沃模式”为何不值得推崇?
上面提到,中国资本在瑞士收购钟表品牌是很困难的一件事情,能够收购到的钟表品牌,未必是钟表行业的主流。这和汽车行业还不一样,吉利汽车还能收购沃尔沃。目前在钟表行业里,还没有出现中国资本控股的“沃尔沃”。和宝沃汽车一样,中国资本收购过来的国外钟表品牌,还需要在国内进行重新推广和市场教育,这里面的投入金钱、精力和时间,都是很大的成本。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就提到过“艾米龙,就是表中宝沃”。这个品牌目前隶属于飞亚达集团,在国内开了不少专柜,线上也有官方旗舰店。之所以称之为是“表中宝沃”,主要是因为品牌是中国资本收购的,工厂是中国资本在日内瓦投资的,机芯用的是通用机芯,主打款式设计也是各种瑞士顶尖大牌的大杂烩。在豪华感的营造方面,瑞士日内瓦制造,强调瑞士品牌,是不是有点之前“德系四强”的味道了。在我看来,艾米龙要想出圈,下一步的广告语应该是“日内瓦四强”,你要问我另外三强是哪三强?我说“百达翡丽!江诗丹顿!劳力士!”艾米龙这档次瞬间拉满,加价等待、溢价搭售的日子就指日可待了。

如果说传统瑞士钟表品牌很难收购,那收购德国腕表品牌也算是“曲线救国”的一种方式。谁让德国货在国内就是高级且受欢迎呢?在这里,我们就不例举具体是哪些德国腕表品牌了。不过,他们都有一些共同的特征,比如说,都是采用了廉价的石英机芯或是日本西铁城机芯,定价小几千,还非要说自己是德国制造,德国血统。在这里,我并不想去算这样的腕表制造成本有多低廉。我就想举个例子,你见过大众汽车上会装奥拓的发动机吗?大众汽车会愿意吗?你品,你细品!

国内钟表行业的乱象,一旦被短时的利益蒙蔽了双眼,歪了就难以扶正了。想想那么我们耳熟能详的中国钟表大厂,不是在给假表提供机芯求生存,就是拿个通用机芯换壳糊弄人,路走歪了,只会和主流渐行渐远,给再多的时间也没用。

“宝沃模式”运作下的钟表品牌,就和宝沃汽车一样,在推出之初,会有着一段时间的红利期,凭借信息的不对称,赚取暴利。不过,随着国内消费者对于钟表的认知的不断提高,这些产品和历史都经不起推敲的,自然很难在市场上发展,回头客也是少之又少,久而久之,这样的品牌是没有竞争力的。
最后扯扯
钟表和汽车一样,都是需要时间沉淀的。纵使钟表行业有着理查德·米尔、宇舶这样的年轻品牌,但也需要品牌实力和卓越营销的支撑。在品牌的建设方面,中国钟表品牌始终还停留在“网红思维”,总想着一炮而红,过度跟风,从而失去自我。如果说,营销是只要花钱找资源就能解决的问题。在产品方面,如果还是走传统瑞士钟表的道路,和传统瑞士钟表直接竞争,显然已经没有任何胜算了。随着传统钟表市场在全球范围内的不断萎缩,“宝沃模式”在中国市场的失败是必然,面对瑞士、日本钟表的竞争时,并没有什么核心竞争力。看来,把中国腕表最后的希望,还是要放在小天才和华为上,才更现实一点。你认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