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田信长史传(30)石山合战的终结

话说回来,在有冈城合战、丹波征服的同时,羽柴秀吉也正率领军队继续包围着别所家的三木城。三木城虽然是个坚城,但是也耐不住织田家的“兵粮攻”战法,粮食很快就见底了。为了支援三木城,毛利家向三木城派遣援军运送了大量的粮草。
有意思的是,无论是在羽柴秀吉的书信里,还是在毛利家的书信里,都提到过这次送粮是己方取得了胜利。但是从三木城最终开城投降的情况来看,吹牛的应该是毛利家。
三木城内没有了粮食,守军们开始吃起了战马的饲料,吃完饲料以后,城内的牛、马、鸡、狗也全都进了守军的肚子。等到连牲畜都吃完后,守军就开始自相残杀,尚有力气的守军杀死了许多奄奄一息的士兵,充作兵粮。
此即著名的“干杀三木”事件。
那么,为什么守军不投降?其实并不是守军不投降,而是织田家不接受投降。早在城内粮食快见底时,城主别所长治就派出使者前往秀吉的本阵请求投降,被秀吉给拒绝了。别所家的背叛让织田家的西国攻略计划受挫,还失去了上月城与尼子再兴军这一势力,自然会遭到织田家的报复。
纵使坚城在手,饿着肚子的士兵也是无法作战的。很快,三木城的外廓陆续被织田军攻陷,支城鹰尾城、新城也均落入了织田家的手中。身在织田家一方的别所长治的叔叔别所重栋看到三木城的惨状于心不忍,向秀吉请求以别所长治、别所友之(长治的弟弟)、别所吉亲三人切腹,换取城兵的性命。
秀吉依旧没有答应。
绝望下,别所长治在城内切腹而死。别所友之在杀死妻女以后,也自尽而死。而煽动别所长治谋反的别所吉亲,却在妻女自尽后不愿自杀,最终被城兵杀害。
据说别所长治切腹时采用的方式是十分残酷的十文字切腹法,也就是在肚子上豁个“十”字,五脏六腑都从肚子里流了一地。不过,别所一族之死并未拯救城兵的性命,三木城被织田军攻陷以后,城内的守军依然被悉数斩杀,以报复背叛之仇。
随着播磨国、丹波国战事的顺利进展,荒木村重在摄津国的最后据点花隈城、尼崎城也落入织田家的手中。前来支援荒木村重的毛利家家臣乃美宗胜等人在城池失陷后乘船离开,而荒木村重则不知去向。
如此,本愿寺在京畿一带的盟友几乎全部灭亡。
虽然在与一向一揆的战争中损失了许多亲戚,但是考虑到一向宗信徒太多,织田信长决定还是以招抚为主。在信长的邀请下,天皇派出近卫前久等人为使者前往本愿寺,信长也派出了佐久间信盛等人陪同前往。
信长承诺,只要本愿寺开城投降,信长就赦免本愿寺显如的罪行,并且会保障显如等头头的生命、财产的安全。本愿寺显如早就没有了抵抗信长之意,便就坡下驴归降,显如也辞去法主之位,前往纪伊国杂贺隐居。然而,本愿寺显如离开之后,继任法主的本愿寺教如却不愿意投降,带着一向一揆继续在本愿寺内抵抗。
显如一看,儿子这不是坑爹嘛,连忙宣布开除加入教如一方的坊官、信徒的教籍,并同教如断绝父子关系。
不过,随着本愿寺显如的投降,一向宗信徒大都已经不愿意再与织田家敌对,所以响应本愿寺教如的人寥寥无几,最终教如也只好宣布投降。教徒们离开以前,不愿意将本愿寺让给织田家,便在寺内四处纵火,大火一直烧了三天三夜。
不管怎么样,织田信长与本愿寺之间长达十年的拉锯,在这年终于宣告结束了。
信长在畿内已经没有敌人了。那么,完成了攘外的任务,接下去就要开始安内了。
织田家早期的笔头家老一直是由尾张时代的重臣林秀贞出任,后来又由佐久间信盛接任。可是这两个尾张时代以来的重臣,却有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二人在织田家的地位虽然都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却是靠资历混上来的。
比如佐久间信盛就拥有三河、尾张、近江、大和等等遍布七个分国的与力,实为织田家内第一人。除了才不配位以外,将来甚至有可能会影响到织田家的安定。
因此,在本愿寺教如投降仅仅十天之后,织田信长便下令流放佐久间信盛、信荣父子,流放的原因有很多,从越前征伐开始贻误进军时机,到三方原合战对同僚平手汎秀的见死不救,再到石山合战期间毫无建树等等等等。总之信长把包括在尾张时代打麻将欠钱不还,小时候偷看隔壁女邻居洗澡等什么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情都翻了出来。
最终,佐久间信盛父子在信长的命令下前往高野山出家隐居,顺带着老臣林秀贞也被信长以曾经想要谋反的理由给一起流放了。而佐久间信盛原本负责的京畿地带,则被交给了明智光秀负责。
信长这么做并不是因为他刻薄寡恩,从更深一层的角度来看,信长为了织田家的安定,必须要将家臣团再编。
织田政权自信长上洛之后,一度是以“义昭·信长联合政权”的方式统治京畿的。而在足利义昭被流放以后,织田家需要与京畿、东国、西国、北陆、南海各处敌人作战,所以这期间的织田政权更偏向于是一个战时的军政府,一切以战争为最优先。随着本愿寺的开城投降,信长真正实现了“天下静谧”,日本各处的大名纷纷派出使者来向织田家臣服,此时的织田政权就必须从战时的军政府,转变为和平时期的“天下人”政权。
室町幕府便是一个转型失败的典型例子,这才导致整个室町时代几乎都在战争中度过。如果织田政权像室町幕府那样,佐久间信盛及其子孙后代岂不是又要变成另一个“细川京兆家”了?
所以,为了织田家的安泰,织田信长必须要对家臣团再编,将势力过大的佐久间信盛流放,再将权力分割给几个新晋家臣。再加上佐久间信盛除了对信长忠心耿耿以外,能力确实不咋地,自然就成为了信长流放他的借口。
此时包括九州的大友家、岛津家、以及关东的北条家、奥羽的伊达家都与信长有所往来,织田信长也以天下人的身份调停各地的战事。可以看出,在信长构想的政权中,相当一部分战国大名只要愿意臣服织田家,其实是可以留存下来的,领地肯定也是需要进行再编的,佐久间信盛就是个例子。
佐久间信盛在次年于失意中病逝,信长得知此事后伤心不已。自尾张时代以来,佐久间信盛一直都是信长的坚定支持者,从来没有背叛过信长,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主从情谊。于是,织田信长下令赦免了佐久间信盛之子信荣,命其前往岐阜城出仕织田信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