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代号玩家乐队采访稿

(本篇采访稿是网易文化组对我所在的公司乐队“代号玩家乐队”的文字采访稿,其中除注明人名以外的部分,均为厌食作答。因为26周年庆的乐队文章,是文化组从采访稿中提取大纲自由撰写的,因此本篇采访稿我想可以完整的发出来也没事,希望对想要组乐队,尤其公司乐队或校园乐队的朋友们有帮助。)
【成长经历】
请您介绍一下乐队的基本阵容与人数、成立的时间,并谈谈乐队名字的由来/寓意?当初是什么原因致使大家不同部门的人聚在一起“组乐队”?
答:乐队正式成立时间是2022年8月,当时互娱的薪酬福利组在广州高唐二期想要策划一个中秋乐队Live的活动,乐队是以此为契机成立的。不过在此之前,鼓手厌食已经在音乐POPO群里发过几次招募了,当时就有几位同学私下联系过,也发过一些demo试听,所以后来薪酬福利组的袋鼠姐姐招募乐手,最后成团的成员也基本都是当初联系的这几位同学。

组乐队的原因大概是每个人都会一门可以组合的乐器(人声也是乐器的一种),就像策划程序美术可以组合起来做游戏一样,日常工作中大家在不同部门已经这样做游戏了,都是音乐爱好者,业余时间在音乐领域,把这件事再复刻一遍也是理所当然。

请问乐队的风格是?坚持xx风格的动力来源是?
答:目前乐队私下里演奏的音乐风格以JPOP为主,也会尝试一些华语流行乐,比如周杰伦,beyond等等。因为日本音乐的根源是爵士乐,爵士乐本身就是音乐领域里最复杂多变的音乐风格之一,日本音乐以此为根基,又慢慢融合了多种不同的音乐风格,形成了目前JPOP主流音乐的形态,可以说是世界音乐领域里最为复杂和多变的风格了,旋律和音乐性非常高,这是乐队坚持的原因。(还有个比较次要的原因是鼓手厌食的个人喜好。)

乐队成立至今有没有遇到什么阻碍?其中最难熬的是什么时候?具体发生了什么?
是如何克服难关的呢?
答:乐队至今并没有遇到过很难熬的阻碍,但确实有遇到过问题,因为乐队的结构简单,扁平,遇到问题想办法解决问题就好了。我们想做一首曲子,想好想做的风格,呈献给观众的效果后,没有谱子就去工程文件里敲midi生成谱子,或者在网上找谱子,再分给不同乐手;没有摄影,就去联系之前工作上合作过的神隐视频组的同事;没有摄像机就去找朋友借;遇到一些音乐或演出层面的技术问题就去联系B站职业乐手UP主询问解决方案……因为大家都是网易很厉害的游戏人,在音乐领域遇到的问题其实跟工作中的大同小异。在一首歌立项之初,它就应该是一个基于现有乐手水平和资源的前提下,可以被实现的一首歌。我们也会考察当前流媒体和视频网站上正在流行的曲目,以保证观众会给到我们正向反馈。虽然大家都是为爱发电没错,但乐队最终面对的是观众,因此观众的反馈,包括点击量,都是非常现实的,需要被考虑的因素。
如果实在要讲一个遇到的最大的问题,大概是我们想去二期实地拍摄演奏视频然后发到B站上,但一直担心保安会赶我们走(毕竟敲锣打鼓的)。因为代号玩家是一个网易属性非常强的乐队,非常希望演奏视频都是在网易园区拍摄的,但一直因为这个原因无法真正实现乐队视频的世界观理念。最后的解决方案是,去外面找排练室拍摄,舍弃世界观的这个部分。
平时乐队创作歌曲时是以什么为灵感开始的呢?可以谈谈你们的创作故事吗?
答:乐队的灵感来源相对都比较碎片化和生活化,往往会在上班的路上,或者食堂吃饭,走神的时候突发灵感,有时候也会在听到别人分享过来的一首歌,被里面的氛围和生命力打动的时候点燃灵感。封建迷信一点的说,乐队所有成员的mbti第二个字母全部都是n,全员n属性(包括非固定成员的两位同学),因此大多在游离现实之外的时候迸发灵感,并很快达成共识。
乐队在音乐层面的推进方式一般是鼓手厌食发起一首歌的想法,先在工程文件里进行编曲和乐段动机的初版demo成型,再草拟各个乐器声部的谱子分发给大家,大家在听到demo,拿到谱子后,进行各自乐器的再次创作,将各自编排的音轨汇总后录音,这个阶段也会进行排练,便于大家在现场听到效果后,对谱子进行调整,最后慢慢成形为最终效果。
创作故事相对都比较离散,可能比较具象化的是在跟B站UP主@芽米,线下合作《不听摇滚的你》的改编版那次。芽老师是乐队的老朋友了,在她第二次来广州找我们的时候,我们就在这首歌的间奏里,增加了《Hello, Again ~昔からある场所~》的标志性乐段。这首歌副歌的歌词写到“hello again a feeling heart,hello again my old dear place”,因为芽老师今年会去日本工作,来广州跟我们进行线下演奏的机会也不多了,对他来说广州是个old dear place,代号玩家也是跟她心灵有牵绊的朋友,以此为契机,在编曲上找到了合适的段落,巧妙的融合了这个乐段,也算是代号玩家从没跟她讲过,但是有用音乐含蓄的表达了跟她的友谊(只是不知道她有没有发觉到)。可能这个是能拿到台面上说的创作故事了吧。
可以跟大家谈谈本次网易26周年庆,你们准备的怎么样吗?为什么想要来报名参加26周年庆活动表演呢?投入了多少精力和时间?在这个过程中有发生什么印象深刻的事情吗?为什么印象深刻?还有什么趣事可以和大家分享吗?
答:最近因为大家工作都比较繁忙,业余时间较少,准备的相对比较仓促一点,但最终呈现的音乐的完整性还是很高的,也在一定程度代表了代号玩家乐队的音乐风格理念。报名主要是因为代号玩家只在去年中秋节,广州园区线下表演过一次,我们毕竟是个成立于网易,成员也都是网易同事的乐队,还是希望能在公司内有更多的小伙伴认识我们,甚至加入我们(公司乐手请疯狂私信厌食),所以就来报名了。
这次投入的时间可能没有去年那么充裕,但投入的精力密度还是很高的。这次鼓手厌食只花了一个早上上班路上的时间,就在脑内完成了整首曲子的改编思路,之后用了一个周日制作音乐工程,最终落地,古筝的部分也是在这个阶段编完的(其实原本工程里的部分民乐配器使用了琵琶和洞箫,但苦于找不到对应的乐手同学,就用古筝代替了)。小提琴和钢琴的部分则是子豪和阿良听到初版demo后编排的。第一版的小提琴和键盘节奏型相对都比较密集,在对谱子阶段考虑到给听众耳朵减负,最终进行了简化。
这次印象最深的应该是这次的歌曲落地过程,B站音乐区UP主大联合的感觉很有趣。因为之前跟B站UP主合作大多是单对单的合作,比如跟主唱合作,就是做歌曲A,跟贝斯合作就是做歌曲B。但这次网易26周年庆的曲子,我们先是找了@是大宇的宇啊,帮忙编了曲子的和声,大宇是厦门大学声乐系的研究生,在演唱领域是非常专业的;而贝斯slap的编曲我们找了非常擅长slap演奏的@Kaoru兔兔做了编排,同时这首歌整体编曲结构是鼓手厌食完成的,厌食本身也是B站音乐区的UP主(ID@厌食同学),前几天我们还跟导演风筝开玩笑说,这首歌在幕后的改编和创作层面,找的全都是各自领域非常厉害的音乐UP主帮忙做的,真的是外面商单都接不到的待遇,这种天南地北的音乐朋友,在网络和空中,共同完成一首存在于现实世界的,戴上耳机就听得到的歌曲的感觉,还是觉得非常奇妙。
另一个比较有趣的事情是,乐队的贝斯佳雯是个非常硬核的摇滚乐,金属乐爱好者,吉他赵磊平时也会听这种类型的音乐,键盘阿良前阵子跟佳雯去看了一场金属乐演出后,也入了金属的坑。正如上面所说,厌食是JPOP的重度爱好者,而这次负责帮忙贝斯编曲的Kaoru兔兔喜欢的音乐也是JPOP,就是这样的两个人,厌食在间奏的部分编了强失真的吉他,同时在鼓里编了双踩,而兔老师则在贝斯里编了非常凶的贝斯颤音,以及摇滚乐队红辣椒《Can’t stop》的变奏版,这些全部都是非常典型的金属乐因素,这两个人事先并没有约好,但都不约而同的做了这样的编排,说明了热爱音乐的人大多是博览和博爱的,在听到一首曲子的风味后,马上就能找到对应的武器完善它,不带任何私心。
请问你们平时喜欢听什么风格的音乐?和本次周年庆准备的歌曲风格有什么不同吗?这种跨越式的曲风对你们来说有什么挑战?
厌食(鼓):我平时听日本音乐比较多,也喜欢听一些纯音乐,游戏音乐和电影配乐。本次周年庆的曲目虽然也是流行乐,但融合了非常多的中国风民乐元素,同时也有金属和古典的东西在里面,整首歌的编曲结构是非常完整的,不同乐段之间的风格转换时机也有在设计,相信里面很多耳熟能详的曲子,大家在听到后都能感受到编曲真的是有在下功夫好好做。
宫崎骏的《幽灵公主》和《龙猫》在我看来就是风给非常迥异的两部动画,但他们都出自同一个人之手。曲风跨越带来的挑战,可能更多是旋律编排时,配器的选择,需要在工程文件里多尝试后,找出最合适的搭配以及衔接,这一点比较耗时,也就是说它带来的挑战是时间性的,而非认知或审美性的挑战。音乐风格就像文风,乐理知识就像语法,这些都是你写好文章的工具,但是再好的工具,也需要有文采的人才能变得有用。我们乐队整体的音乐品位,乐感,以及出品质量还是可以保证的,因此音乐风格的跨越,并不会影响最终音乐出品的质量,只要创作团队知道什么样的音乐是好的音乐,它就是可以被克服的。
佳雯(贝斯):我平时主要听重金属、前卫金属、旋死、后摇,Jazz Hiphop。常听的乐队有Iron Maiden, RHCP, Polyphia, Intervals,来广州之后开始听核。
周年庆准备的歌曲《不凡》风格是古风,平时很少听,不过这首歌插电乐器戏份也很突出,厌食老师找外援兔老师帮忙编了些很酷的Slap乐句,节奏型参考了RHCP的Coffee Shop和Can’t Stop(不知道有没有同学听出来XD)。与其说曲风,不如说是乐器演奏技术上的挑战比较大。125bpm下八分音符的Slap练起来还蛮考验的。
Ajiu(古筝):没有特别的偏好,但演奏的话还是以中国风和传统曲目更多。《不凡》这首曲子本身就带中国风,因此对我而言最大的挑战不在于曲风,而是和乐队的磨合。一开始把这件事想得太简单了,排练的时候完全被插电乐器的声量给淹没了,只能听清节拍器的声音,没意识到从那个时候开始就大事不妙了(bushi),摇滚真酷啊羡慕。
【微观经验】
请问你们掌握的这个乐器是什么时候学的?音乐给你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影响?
厌食(鼓):架子鼓是我工作后才开始学的。音乐给我的影响,说得夸张点确实能够滋养灵魂,无论是玩音乐还是听音乐。尤其是纯音乐,它可能是最接近能被我们感知到的,灵魂的存在方式。音乐是人, 确切的说是人的灵魂创造的,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你只能看到一盘磁带,摸到一张CD,音乐的本体既不像电影,也不像游戏,它是一种几乎你只能纯靠五感中的听感去虚空感知,然后基于这种感知去想象的艺术形式,它更像是用耳机这种数据线,插到你的灵魂接口里,灌给了你3分钟的另一个灵魂创造的数据,结果如何,可能一千个人会有一千种反应,这基于创作者和接收者不同的灵魂样貌,我认为这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如果说音乐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影响,我想就是以最纯粹的灵魂状态,跟不同的音乐以及背后的创作者碰撞和交流,在工作之余会觉得自己真实的活着,这种真实基于看得见的现实和看不见的灵魂两个层面,这件事对于一个人来讲非常重要。我们在生活中行走时常被各种泥点溅得焦头烂额,慢慢越裹越多,如果身上满是泥点,皮肤感知世界的能力就变弱了, 音乐更像是一种灵魂的涮洗过程,它让你能一直保持人性对世界的顽皮与好奇。
佳雯(贝斯):因为很喜欢Flea,所以一年多前找老师开始学贝斯。小时候还学了三四年钢琴,有打些基础。练琴占用了生活中很大一部分时间。平常同事可能下班回家打打游戏放松一下就睡觉了,我回去还需要练琴,留给其他爱好的时间就很少,但是能弹下来一首歌时还是蛮有成就感的。学贝斯之后也会有意识地去分析乐曲的结构,寻找歌里的bassline,听到编排精彩的段落会下意识分析。要说最大的影响还是加入乐队认识了其他大佬,完成了人生里第一次现场演出。没想到以前在台下看live的人竟然也有一天会在台上表演。
Ajiu(古筝):五六岁的时候,一开始想去拉小提琴,后来被按头学了古筝,最大的影响大概是从小就明白了很多事不是你想要就可以得到的,以及要乐观吧。
阿良(键盘):钢琴是5岁开始学的,高中第一次玩乐队开始转了键盘;吉他初一学的,当时是民谣弹唱,但是唱的不行,后面就乖乖只弹了。
玩乐队是一种排练的时候要用很多时间,可能扒谱子的时候也很痛苦,但能玩下来喜欢的歌,满足感远大于扒谱的痛苦。乐队就是一种不玩的时候会疯狂想的东西,是精神生活的重要需求。
请问你们是怎么平衡梦想和现实的?大家平常什么时候会聚在一起玩音乐?成立乐队对于你们而言意味着什么?加入了这个乐队后,你们的生活、工作有什么变化吗?平时还有什么别的兴趣爱好?
厌食(鼓):我个人并没有明确的梦想概念。小时候上课常常走神在脑海中不断回响听到过的音乐,一边在脑中回忆着听这段旋律不同的配器,一边在心里觉得真好听啊,如果一首歌里有5种配器,我就觉得在听5首歌,这5种配器组合起来又变成了一首完整的全新的歌曲。长大后偶然在B站投了几个音乐相关的视频,不知不觉做音乐UP主,回过神来已经3年,投了接近300个音乐视频了,有过几百万播放,甚至看到了抖音快手盗发的一大堆,乃至湖南电视台也侵权过我的音乐创意(不过最后署名和赔偿了),跟许多小时候在杂志上看到过的乐器的代言人,以及其他国家优秀的乐手合作过,慢慢才发觉也许这就是梦想真实的样子吧。我经常开玩笑跟别人说,即使明天世界末日也没关系,因为这辈子最想做的事情已经都做了,反向理解,这就是梦想的可贵之处,它能让人努力而坚毅的活着。因此平衡梦想和现实,我的理解大概就是平衡如何好好活着,这也许是一个关乎个人心理状态的问题。
我们一般会在有新的曲子想做的时候,找时间对谱子和排练,但今年这种机会越来越少,大家都太忙了。成立乐队对我而言,就像小时候脑中歌曲的5种配器,5段旋律,合在一起变成了一首全新的歌曲,它会让你对世界认知的概念发生变化。原本每个乐器都可以自己solo,但几种乐器合在一起又让一个作品变得像放烟花一样五彩缤纷,你觉得一首歌因为乐队而变得更加完整了。我会觉得人类的本质应该是合作,而不是竞争,如此一来所有人都能得到幸福。
佳雯(贝斯):梦想如果不去做就永远是幻想,大家在台上看到闪光的表演背后都需要反复不断地练习和试错,所以我认为梦想是需要脚踏实地的努力,从这个角度说梦想要比大多数人想象得更现实。
平常工作比较忙,两三个月乐队会排一首曲子。确定曲子后,每个成员先练好各自的部分,再挑几个周末的晚上在外面的排练室练习。加入乐队后,会发现时间变得不够用了,但与之相对的是多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在一起演奏的过程中感觉自己也变得更自信和乐观。
平时除了弹琴,最常做的是看书和写小说。
Ajiu(古筝):平衡的点更多在于认为事情本身值不值得,梦想被赋予了很多美好的想象,真正去做的时候可能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可预见到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但因为能够从喜欢的事情中获得积极正向的情绪和价值感,也就不觉得辛苦了。
加入乐队给我带来最大的变化,是能够从乐队其他人身上感受到最直观的快乐,自由热烈而充满能量,以及他们的严谨、投入度、专注度都是我很欠缺的东西,让我意识到每个没能全力以赴的瞬间,都会留下加倍的遗憾。
除了乐器还喜欢打moba游戏,中路法王在线等野王上分。
阿良(键盘):一直觉得没法平衡梦想和现实,同样的占用时间和思维。没有既要有要的事情,想要玩乐队,就要放弃其他休息或者娱乐时间,但个人觉得值得。
平常在不加班的时候会聚在一起玩音乐。
乐队是从小的热爱,本来以为工作以后很难组成乐队了,没想到机缘巧合让大家聚在一起。对我来说多了一群好朋友,认识了一群好乐手,得以去玩了一批好音乐。
对生活来说多了一个有意义有趣味有仪式感的事情,有了一起去看live的伙伴,有了共享音乐的一群人。
兴趣爱好的话跟玩相关都喜欢。

玩音乐对你们现在的工作是否有产生什么帮助?有什么连接的地方吗?
厌食(鼓):玩音乐的本质跟工作基本差不多,都是一群人一起做一件事,只是把这件事从做游戏变成了做音乐,演奏音乐,遇到问题找对应的人解决问题,这是我理解的做好游戏和玩好音乐的本质,当然前提是有一双良好审美,能够清晰知晓问题的耳朵,这一点音乐跟游戏也是一样的,只是器官换成了其他。可能因为游戏和音乐都是艺术形式的一种,游戏里也包含音乐,它们本身就是连通的。
佳雯(贝斯):玩音乐提供了一个释放压力的途径,每次排练之后虽然身体很累,但更多的是精神上的爽快。和乐队在一起演奏让我感到自己的生活不是只有工作,自我价值并非仅在工作中才能体现,而是在别的方面也可以。玩音乐像是精神spa,休养之后会以更饱满的态度面对工作。
Ajiu(古筝):玩音乐的时候可以有很多情绪的宣泄和自我的表达,以及专注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会很有成就感,投入到一定深度的时候才会意识到自己喜欢什么,适合什么,在工作中也是一样。

对于你们来说,理想中的乐队状态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经验或建议可以给到像你们一样热爱音乐的乐队、乐手吗?
厌食(鼓):我个人心中理想的乐队是大家主体音乐理念和喜好相同,这能保证做出的东西高度的一致感;而每个人又有各自不同分支类型的音乐涉猎,这能保证做出的东西的融合与创造性;同时每个人不单是各自乐器领域的专家,也具备音乐制作人思维,这能节省其它乐手大量的时间,使每个人都能轻松的保持专注,同时产出高质量的配器旋律想法。
说到经验建议可能我说的会比较残酷一点,我个人认为音乐是一个天赋与审美主导的艺术形式,一旦打算认真投入大量精力和时间到这个领域,一定要有清晰的自我认知,你的音乐审美和音乐天赋是否能支撑你对它能给你回报的预期,如果不能的话,它可能会在你投入越来越深后让你变得很痛苦,因为没有听众良好的反馈,同时你会时常陷入创作瓶颈,产生自我怀疑,怀疑的点在于,你会觉得你都这么努力了,为什么世界还是不肯给你良好的反馈,但音乐本身就不是一个努力主导的艺术形式,努力固然重要,但天赋更重要。
如果只是日常玩玩愉悦身心就轻松多了,可以放下所有包袱,只享受玩音乐的当下,带给你人生片段最纯粹的乐趣。还有就是多多练琴,把你在玩的乐器练得越来越精通,这能帮助你cover乐曲的覆盖面变得更广,玩音乐带来的乐趣的覆盖面也会变得更广阔。

佳雯(贝斯):我觉得一个比较理想的乐队状态是每个人能够有充足的经济实力去支持自己发展音乐上的追求。另外乐手们既有改编和编排乐句的能力,也会懂得给其他乐手留下演奏和发挥的空间。我玩乐队时间很浅,谈不上给别人给建议。
Ajiu(古筝):各种意义上的“自由”,建议就是想做什么就去做,不要犹豫。
二、公司向(企业文化、精神传承、未来展望
11、如果用一个词来容你们在网易成立的这个乐队,你们会用什么样的词汇来描述呢?
厌食(鼓):纯粹。
佳雯(贝斯):随性、自由。
Ajiu(古筝):“热爱”。大家平时的工作都非常忙,但从编曲到后期都是亲力亲为,小提琴大佬百忙之中帮我手写了乐谱,说一句热爱不为过。
阿良(键盘):完美。从大家的性格来说非常玩得来,夹band先夹人,大家玩得来非常重要。各位的技术水平也非常契合,可以配合好,也可以学到有意思的东西。而且还是几乎整条游戏业务线,听起来就是能做大事的一群人。

为什么会考虑和B站音乐区的UP主进行线下合奏呢?发布视频对于你们而言意味着什么?听到质疑的声音是怎么样面对的?
答:在成立乐队之前,我(厌食)个人因为是音乐区的UP主,很早就认识了一些UP主朋友,在B站已经跟蛮多的UP主联合投稿过了,涵盖了主唱,贝斯,三味线,鼓手等等多个乐器领域(也有一些是在youtube上的国外音乐博主)。B站更像是浓缩了国内最好的乐手们的平台,它拉近了音乐人之间合作的空间距离。不同的人玩音乐会碰撞出不同的火花,且水平越高的乐手,碰撞出的火花颜色就越绚丽,玩音乐的人大多内心纯粹,各种意义上,跟UP主朋友们线下合作,都是非常快乐的事情。
乐队跟观众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如果没有演出,乐队可能慢慢也会玩不下去。我们毕竟不是职业乐队,无法获得更多外面Live house线下演出的机会,公司内园区的演出一年大概也就只有一次,因此发布视频对我们而言,就是在网络上“演出”,我们有了演出平台和观众,它让乐队的存续有了意义。
我们毕竟不是神,不可能做到所有人都喜欢我们,哪怕是神也有人在讨厌,有质疑的声音非常正常,反而没有人质疑才会显得很奇怪,这是一种意见和听后感的交流,只要理解为他在跟你交流,而不是在质疑你,就会好很多了。
除了日常忙碌的工作,你们会利用空闲时间来玩音乐。那么音乐也是一个跟随时代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艺术形式及文化活动,你们是怎么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吸收和学习音乐方面的相关知识的呢?
厌食(鼓):我每周都一定会听日本公信榜排行前几名的曲子,以及billboard排行前几名的曲子,同时每周apple music都会生成一份新曲推荐单,我也会去听。每周玩的新游戏,看的新电影,我也会格外留意里面配乐的部分。这些都不是刻意,而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习惯,它有助于你一直保持音乐审美的在线,以及了解现在世界上的音乐人,包括听众,在听在创造的音乐状况是什么样的。确实变化还是蛮大的,例如90年代日本音乐无论是励志歌曲还是情歌,编曲铺底一定是节奏明晰的电吉他,像打了鸡血一样,大概是经济泡沫破灭后,人类一种精神领域的自救;例如近10年来,歌曲前奏的时间变得越来越短,现在基本很多曲子一上来就直接开唱了,大概是人们越来越碎片化,即时迅速享乐,想要高强度反馈的习性,带来的音乐创作迎合性的改变,包括现在音乐编曲中越来越多电音元素,以及强鼓点元素的融入,都是因为听众发生了这种想要即时反馈的变化;例如中国最流行的曲子大多是偏慢旋律的情歌,或者民谣,而日本最流行的曲子编曲配器则复杂得多,很多时候BPM也更快,我一般称之为单位时间内的音乐密度,相比日本,国内的听众喜好的音乐里,音乐密度明显更低,这其实并不只是喜好不同这么简单,牵扯到音乐教育,音乐审美与从小环境带来的被动式的视唱练耳能力等等,在此就不展开了。总之保持这种听新歌的习惯,除了能保证乐感的与时俱进,也能让你捕捉很多歌曲以外的,与音乐相关的知识信息,并分析总结出一些有趣的结论。
佳雯(贝斯):平常练习会选择喜欢的曲子进行cover,感觉扒谱更能锻炼自己的能力。其实最常练的还是基本功的练习,欲速则不达,对于贝斯来说稳定的节拍就是律动的骨架,无论练习bassline还是slap都会跟着节拍器,努力把每一个音弹好弹准,再去提速和加更多花哨的东西。
Ajiu(古筝):真正想做一件事的时候,时间的投入是很难被衡量的(说的就是那些不需要睡觉的大佬们)。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玩,在不断的交流中可以收获到很多,以及去听业界标杆大佬的现场演出也是不错的方式。
三、结语
14、马上就是网易26周年庆典了,有什么祝福要送给网易和互娱的呢?
佳雯(贝斯):岁月易逝,但赤子之心常在,无论你身在何处,前路何方,愿你保持真诚和好奇,热爱世界,热爱生活,热爱每一个爱你的人\m/
Ajiu(古筝):祝公司越来越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