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见少了解的鱼——银鲳鱼

清蒸银鲳、香煎银鲳、葱油银鲳、红烧银鲳……银鲳鱼经常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出现在中国人的餐桌上。自古以来,鲳鱼的美味便已名扬四海,有这么一条古谚一直流传至今:“山上鹧鸪、獐,海里马鲛、鲳。” 意思是山珍里面数獐肉、海味里面数鲳鱼味道最鲜美。可是,鲳鱼甚至于银鲳鱼的国民度真的很高吗?大多数中国人在看到银鲳鱼后,真的能一下认出它并且喊出它的名字吗?事实上,很多地区乃至沿海地区的人看到银鲳后都无法直接说出名字,由此银鲳鱼有充分的理由入选“一定吃过、见过但不知道名字”。
银鲳浅说
银鲳(Pampus argenteus)鲭形目、鲳科、鲳属,别称有平鱼、白鲳、鲳鱼,是俗称“鲳鱼”的这一类鱼中的一种。关于其命名,顾名思义,就是根据鱼身的主要颜色——银色得名。具体来说,其腹部显银白色,背部显淡墨青色,通体皆具银白色光泽。在许多沿海居民的心中,银鲳因名字中“鲳”谐音“昌”,蕴含着繁荣、昌隆、昌旺的美好寓意,向来有鱼中“贵”族之称。 银鲳是暖水性中上层集群性经济鱼类,广泛分布于印度洋至西太平洋,包括波斯湾、伊朗、泰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海域,在中国的吕泗渔场和舟山渔场分布较为集中。银鲳的奇特:(1)头小、口小、牙细,浙江省台州市一带夸赞女孩美丽,常常先会从女孩子娇小漂亮的嘴巴谈起,会形象地称其为“鲳鱼嘴”。在老一辈人的眼里“男人阔嘴巴女人鲳鱼嘴,谓之好相”。同时,银鲳也常常因这类人化特征被误认为“食人鲳”。(2)“寄生”在银鲳上的黑色飘带:在海中自由自在畅游的银鲳被渔民捕捉、卖到菜市场后,宛如下凡的仙女,少了些许仙气,丢失了尾部仙气飘飘的黑色长带——银鲳尾部长有的黑色长带在其死后会自行脱落。(3)作为一种经济鱼类,银鲳一直是渔民们出海捕鱼的重点关注对象。长此以往,渔民们便发现银鲳经常与水母一同被捕获,那么为什么银鲳如此热爱与水母结伴而行呢?银鲳自我保护能力很差,且作为一种以水母及浮游动物为主的肉食性鱼类,水母便自然而然成为了它天然的保护伞,并且趁机将水母用触手捕获的小鱼、小虾拿来充饥,久而久之银鲳便依赖上了啃食水母。(4)素有鱼中贵族之称的银鲳也是渔业养殖圈的“娇气小公主”。生活环境周围声响如果太大或光线突变,身体被稍微碰掉一点鳞片,远离水域等等,每一种情况都可能成为杀死银鲳鱼的凶手。
银鲳的饮食文化
古人语“山上獐、海中鲳,言其美也”,在这里,能堪当山珍海错(亦作山珍海味)的称号,其美味便已不言而喻。据研究,银鲳鱼每百克含蛋白质15.6克,脂肪6.6克,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肉质鲜美,刺少骨软,经常被做成美食,且口味丰富,同时满足了南北方的饮食习惯。
银鲳现状
银鲳作为一种经济鱼类,市场需求量相当之大。同时,由于过度捕捞和海洋环境恶化,野生银鲳产量锐减。可幸的是,2000年,银鲳的人工养殖首次在浙江省宁波市成功完成。2017年,宁波大学科研项目组经过16年科研攻关,成功实现规模化人工养殖银鲳鱼。但科技进步了,我们就真的能随意按照自己的想法捕捞银鲳,不管不顾海洋环境吗?显然,不能。通过对东海区鲳鱼近年群体组成变化及银鲳生物学特性变化来分析目前鲳鱼资源利用状况,结果表明:一方面,虽然近年来鲳鱼产量大幅增加,但其平均体重、年龄组成均明显下降,资源状况日益恶化;另一方面,如今各种数据均表明银鲳鱼已处于严重的生物学型捕捞过度。我国每年的休渔期多定于五月份至九月份这四五个月,休渔期间应当休养生息,万万不能出海捕鱼,让鱼儿们能有一段充足的时间繁衍,也请大家多多向身边人科普休渔的重要性,保护好我们的水生朋友。
参考文献:
规模化人工养殖银鲳鱼获成功[J].新农村,2017(02):56. 柳卫海,詹秉义.东海区鲳鱼资源利用现状分析[J].湛江海洋大学学报,1999(01):30-34. 王佳,徐善良.浅谈银鲳鱼文化[J].中国水产,2021(10):107-108.
文:区君品 审核:余李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