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最强」首发丨国人耗时2年,入围40+国际奖项的定格动画


作者/ 鳄鱼
编辑/ 彼方
“只有形式和内容的匹配度高,形式才有价值。”
西部题材在国人动画的主题中并不多见。颓废而充满杀机的小镇、寂静而荒凉的西部风情,其实也是很多人心中一直难以忘怀的经典荧幕场景。
而今天我们要为各位读者介绍的,就是一部以此为主题的定格动画短片。
为了完成这部短片,该片的导演事事亲力亲为,克服了种种困难,最终耗时整整两年才将片子打磨成型。截止目前,已经入围40多个国际电影节并获得多个奖项和提名。
这也是该片首次在国内发布,学术趴由此对导演刘强进行了一次专访。
最强对手
ARCH-RIVAL
刘强


话不多说,现在让我们来先睹为快吧~(请佩戴耳机并开大音量)

《最强对手》
—获奖情况—
科希策国际电影节
-2019/20年度30部最佳电影
-最佳动画短片
-最佳动画短片导演
-最佳预告片
-最佳海报
南方艺术学院电影节
-最佳动画短片
-最佳短片剧本提名
印度国际电影节
-最佳动画短片
美国电影艺术奖
-最佳动画短片
Aphrodite电影奖
-最佳动画短片提名
X世界短片电影节
-最佳动画短片提名
oniros电影奖
-最佳动画短片提名
Near Nazareth电影节
-最佳动画短片提名
—作品简介—
影片讲述了一个自信的牛仔看似所向披靡,却最终阴差阳错走向陌路的故事。
—作者简介—

刘强
导演
邮箱:1459940118@qq.com
—角色设计—

—制作图展示—








—场景测试—






—分镜展示—



—道具制作现场—



—布景展示—




—拍摄花絮—






—制作花絮—








—花絮视频—
https://mp.weixin.qq.com/s/yzJY-ZOKxmVCnx6ofxPouw
更多花絮请前往B站(ID:最强对手)和微博(@最强对手2017)观看
—导演专访—
学术趴:制作定格动画是件体力活,更别提您在这样大体量的工作中几乎一个人包揽了所有制作工序。请问您当时为什么决定用两年的时间沉淀,来完成这样一部耗时耗力的作品呢?
刘强:之所以选择定格这种形式是因为它和影片的内容更为契合,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几乎所有程序我都可以伸上手,不用再找人帮忙,我就想一个人把程序都过一遍。如果按照传统二维或是三维的方式做,我一个人是无法完成的。
原本没想到会耗费这么长时间,但计划一旦展开,工程量就上来了。制作过程中有些地方如果要进一步深入,就得更加耗时费力,构思、查资料、置景、材料试验、拍摄,声音设计等等。既然开始了,就一条道往黑了走吧。

学术趴:我们似乎能够从这部短片中探寻到一些西部题材作品的影子,如《巴斯特民谣》和《兰戈》,可以谈一谈是哪些影片或是哪些元素给您带来了灵感呢?
刘强:当时还有其他几个备选的短片构思方案,而现在的这个版本里关于决斗的刻画比较完整,于是我就决定先做这个。西部片是我比较喜欢的一个类型,短片也参考了《正午》、《西部往事》、《双旗镇刀客》这三部里某些片段的气氛。

学术趴:从影片的内容来看是典型的西部题材,而影片结尾又带了些魔幻现实主义的风格,请问为什么当初选择了西部题材呢?
刘强:西部片里面经常出现的“决斗”这个符号性场景,很适合表达这个小故事,第一念驱使。之前不止一次有朋友问我过类似的问题,说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有那么多好的表现形式,如皮影啊剪纸啊戏曲啊水墨啊等等,为什么选了一个西方的表现形式呢?
我的想法是,形式并不重要,只有当形式和内容高度匹配时,形式才有价值。一个行为猥琐的小偷硬是搭配上军装怎么会给人英姿飒爽的感受呢?再说美国人不也拍了《功夫熊猫》和《花木兰》,意大利人还拍了《末代皇帝》,李安既拍了《饮食男女》也拍了《理智与情感》……
形式或者类型只是一个杯子,里面装什么都行,装威士忌可能就比较贴西部片,装杜康就比较像武侠,装碳酸饮料就是青春,如果装了冰激凌就可能是爱情,杯子不重要,里面装啥也不那么重要,喝起来啥味儿最重要。
学术趴:从整个制作流程上来看,任何道具的制作都离不开相关背景知识的支撑,小到人物衣服的打板,大到场景房屋的搭建,甚至连手枪的结构都交代了出来,请问这些手工活的技巧是您从小就受到了熏陶还是兴趣使然?
刘强:没错,这部分是比较费时费力的,制作时,我身兼多个工种,上午是裁缝,下午变木匠,第二天又转行做焊工。就拿片子里的转轮枪举个例子,它是片子里最核心的道具,除了有一般道具营造真实环境的功能之外,还在要在剧情中承担起塑造人物的作用。
影片里有一组退装弹的镜头,主角退出弹壳后只填装了一颗子弹,这是个重要的信息,也就要求呈现给观众的画面必须能看到弹仓的全部六个弹巢才行,但当时的转轮枪大多退壳添弹只能看到一个弹巢。(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看《致命快感》里第一轮决斗比赛前的枪械准备片段,可谓是转轮枪大集合,除了有当时市最流行的新式柯尔特外,甚至还有定装弹发明前,需要用黄油手动密封弹巢的黑火药加钢珠转轮老古董)

如果找不到合适短片内容的枪械就只能再想别的方式,或者干脆放弃通过填装一颗子弹来表现主角极端自信的性格这个想法。我前前后后反复研究,也查阅了很多资料——西部片、爱好者论坛、国外二手老枪械网站……到处找,如果有人翻看我当时的上网记录再看看我乱七八糟的工作室,估计会有拨打110的冲动。
最终,我还是找到了史密斯·威森公司1869生产的S&W No.3型手枪,全开式退装弹结构,正好符合要求。我通过找到各个角度的图片资料,测量计算出手枪的比例,最后用3d建模打印输出,完美解决。


对于影片,每个细节都要认真、严肃地对待,尽量减少漏洞,这没错;但是擅长某个领域和对相关领域的兴趣在做一个片子中的坏处也显而易见,很多时候会把精力消耗在这些细碎的工作中,一不留神会在岔路上走出很远。
除了乐此不彼地让自己获得些小成就感外,很多动作都是多余的,对于追求效率来说这是个教训。
学术趴:小镇颓废的气息和正午的阳光与决斗的场面十分相配,请问您在设计之初是如何考量场景概念的呢?
刘强:每个人内心的自我斗争都是一场不为人知的暗战,但又需要通过用“外化”的方式表现出来,我想通过用场景和光影的配合来实现两种感觉的叠加。

偏远荒凉的小镇是西部片中比较典型的环境,小镇上的建筑选择也选用了西部题材作品中常见的酒吧、银行、棺材铺、治安官办公室、马房、等等,场景力求真实。灯光方面,现实条件的限制而不得不妥协了许多,由于棚顶太低,没能很好实现正午的日光让人恍惚、刺眼的感觉,呈现效果不是很理想。
学术趴:小镇的诸多场景似乎都在暗示一个死亡的结局,比如上吊用的绳索和随处摆放的棺材,以及死亡的象征“响尾蛇”。有趣的是,影片开头出现了老鹰飞翔的影子,老鹰又是响尾蛇的天敌。影片的主人公看似所向披靡却最终“死于己手”,可以谈一谈影片伏笔的安置吗?

刘强:既然是决斗,就是要分输赢、定胜负、拼个你死我活。很多时候我们内心的斗争其实一开始就有结果,决斗只是把结果用视觉化的方式呈现了出来。
整部片子几乎是场独角戏,人物的主要动作就是走来走去,比较单调,所以安置这些和场景有着正常关联的意象,一是为了能把视觉层次铺垫得更丰富一些,二是在观众看到影片结局后,这些意象会让人有种无奈的宿命感(看到加分,看不到不减分)。
学术趴:影片似乎一直在强调时间和速度,尽管画面和配乐都体现着一种缓慢的叙事节奏,却又在镜头间创造了一种剑拔弩张的紧张感,人物最后的开枪动作与静止的小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可以谈一谈您在影片叙事节奏上是如何把控的吗?

刘强:片子很短,结构也简单,稍微铺垫一下,包袱一抖就鞠躬下台上字幕了。所以我把前面的节奏安排得尽量缓慢,甚至前面有40秒几乎是静止不动的。让水慢慢蓄积起来,等待溃坝的一瞬间。
片子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蓄水”,重点是为了塑造主角的一流枪手身份和极端自信的性格特征:他能够在酒吧的混战中全身而退,轻易解决偷袭者,甚至面对决斗从容不迫、慢条斯理、甚至有点儿不当回事,这都是为结果“蓄水”。
学术趴:关于声音设计和音乐的选择,当初是怎么设计和思考想的?
刘强:还要回到开头静止的40秒,酒吧里面枪战原本设计就是用声音处理,如果用画面展现的话要花比外景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酒吧内部是一个复杂而丰富的生活化场景,人物也更多),常规枪战场面不出彩反而破坏整体气氛,就用了声音这个有巧劲但更有风险的办法。
酒吧内部枪战的空间感和叙事几乎完全用声音,混录时做了很多尝试,设定主角和对手们位置、硬币滚落方向、枪战幸存者逃跑路径,尝试了很多版本。
5.1声道对输出设备有一定要求,我在音棚里听起来效果比较满意,但如果在电脑和手机这些设备上,2.0立体声自然会大打折扣,找个好耳机会好一些。IL VARCO国际短片电影节评选组回复我的邮件里,声音单项是8分(满分10),我觉得他们音响设备一定不错。
短片里用了两段音乐,片尾的纱筒演奏是德国曼海姆音乐与表演艺术大学拉丁打击乐教授JoséJ. Cortijo先生的一段即兴演奏。用沙筒或者沙锤这种打击乐也是我在一开始就想好的,二者的声音质感和片子里的响尾蛇警告声相呼应,可是找了很久也没发现合适的。期间我也和国内的爱好者求助过,甚至用大米和黄豆自己做了个沙筒练习过一阵儿,想着如果找不到合适的配乐就自己录一段,结果是无能的自己又一次打败异想天开的我。
后来我在YouTube上找到JoséJ. Cortijo的一段即兴演奏视频,写邮件请求他可以让我使用并发了粗剪给他看,他回信说它看完片子很喜欢,同意我无偿使用,非常感谢他。片中人声清唱是WilliamElliot Whitmore先生的《Bury Me Not On The Lone Prairie》,是一首很老的歌;一个朋友推荐的,内心独白式的吟唱给片子的质感增加另一个层次,遗憾的是多次联系也没能找到版权方(原唱已经去世),短片因此也无法发行。
学术趴:主人公的死亡源于被镜子反弹的子弹,可理解为一种间接的自杀,突然出现的镜子使影片风格直接从现实主义转向了魔幻现实主义,有趣的是,镜头并没有交代镜子是否一开始就出现在那里,能谈一谈镜子这代表了什么样的隐喻吗?

刘强:我觉得是个明喻吧,找个镜子照一下,一目了然。
学术趴:人物的头和手为什么设计成粉红色?有什么特指吗?
刘强:没有,只是个个人趣味。
学术趴:在制作过程中似乎还出了较大的意外,真的很佩服您依然坚持完成短片,请问当时您是怎么克服下来的?
刘强:谈不上“克服”那么有情绪色彩。登高跌落,摔断了一块脊椎骨,在床上躺了仨月,人生第二次学习直立行走,得了个“刘瘸子”的外号。
说实在的,当时不容有别的想法,因为制作计划已经铺开了,先前投入了那么多时间、精力和钱,绝不能让片子烂尾。可惜因为养伤耽误了太多时间,以至于后来有的镜头没时间细细推敲,又因为影棚所在的工厂被毫无征兆地拆迁了,只能草草收尾,说来有一万多个遗憾。
学术趴:许多独立动画的制作者都会面临艺术和商业间的取舍问题,您是否有过这方面的思考?
刘强:我觉得这个选择或者取舍的问题是不存在的。
如果“独立”是抛除商业目标只注重个人表达的话,显而易见不用取舍。反过来如果你的片子是个商业项目,更不会有取舍的问题,艺术通过商业手段放大扩展影响力,商业通过艺术产出赚取利润,两者是相互需要、相互成就的关系。
但实际操作中很多时候有矛盾是事实,找到平衡是个有难度的事儿,我觉得在尊重对方领域固有规律的前提下各自妥协几乎是唯一可行的办法。
学术趴:您对于目前国产动画的环境有什么观察吗?
刘强:这几年来有目共睹,虽然有人热情高涨,也有人说我们和日本、欧美差多少多少年,被甩多少多少条街。
说什么的都有,我觉得这是良性环境,有热情是好事,看到差距有目标也是好事,相反如果只有一种说法,一味唱涨或者一味唱空时才要警惕。闷头干的还在继续,不管怎样都在路上——上坡路!
学术趴:接下来会继续做定格动画吗?有什么样的计划?
刘强:这要看内容才能选择形式,定格动画的形式风格化特征明显,用来呈现短片有优势,如果用定格来做长片的话不是不可以,但并不是首选,尤其在动画创作资产积累和周边开发上是短板。
目前我正在准备的有两个长片的计划,还处于故事阶段,有一个已经同步在做人物形象和场景方面的设计。允许我广告一下,有兴趣一起的请联系我,钱、人、场地都缺,写邮件给我吧:1459940118@qq.com
最后,我也要特别感谢以下亲友们对短片拍摄提供的帮助:
冯鑫 欧利杰 孟国齐 刘郡 马泽林 张晓博 郝飞 孙华 赵煊煜 王瑞 邢洪喜 张晓晨 刘晓 杨雷 张猛 邵全保

本文来自「动画学术趴」,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