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T14、EMBT、KF51:坦克的未来在何方?

2022-06-17 01:30 作者:WhiteWZ  | 我要投稿


T14
EMBT
KF51

俄乌战争中,T系列坦克在“标枪”等反坦克武器的攻击下难以幸存,攻顶导弹对坦克的巨大威胁远高于先前一系列反坦克武器。随着欧洲防务展的召开,全新的KF51和EMBT技术验证车初次亮相,结合先前的T14“阿玛塔”,本文将对四代坦克性能作出一点分析与展望。(纯属个人观点,欢迎讨论批判)

机动性

机动性决定了坦克的战略转移能力与行进路线的决定,在大尺度上决定了坦克部队的进攻效率。T14,KF51,EMBT三款坦克无一例外都选用了1500马力发动机,整车重量(未外挂装甲)均处于50~60吨之间,功重比相近,最大极速都在60~70千米时。从数据来看三辆坦克的机动性与世界上绝大多数三代坦克别无二异(某嘤勿Q),我们不妨分析一下二代坦克与三代坦克的机动性差异,以M60A2为例,750马力发动机带动51吨车体,功重比只有14左右,前进极速也仅有50千米时左右,远低于M1A2等一众三代坦克,如此看来三辆所谓的“四代坦克”均未有显著提升。

不过个人认为,早期四代坦克可能仍会保持与三代坦克相近的机动性。原因其一是四代坦克目前难以实现全面列装,很长一段时间内各国的坦克主力将会是目前三代坦克的深度改进以及部分装备全新四代坦克,因此保持相同的发动机将有助于减小后勤及配套资源供应压力(俄罗斯换装发动机的原因应该与T72、T90A等较为落后的机动性有关,主要是优先实现向1500马力的跨越)。其二则是实战价值,鉴于四代坦克难以大规模装备,在战争中的进攻也将是三四代坦克共同完成的,倘若四代坦克的机动性远高于三代坦克,专门研制并安装一个大马力的发动机在现在来看就显得为时过早,反而增加了成本和维护费用。在四代坦克中期改进中相信其会换装更大马力的发动机,获得更加强悍的机动性。

关于推进系统的问题,有人认为四代坦克应该采用全电推进或者混合动力驱动,个人认为这样的驱动方式确实有其长处,但是鉴于目前电池能量密度过低,提供坦克的能源需求显然过于超前了。不过该型推进方式已经开始进入正轨,德国已经推出了全电推进的两栖步兵战车,如果电池技术可以获得更大进步,后续的四代坦克动力应该也将选择电力推进。

KF51科幻的尾部

火力

按照目前公开的数据,KF51采用了NG130L52火炮,可以比RH120L55远50%的距离下达到相同的威力,其预计穿甲弹杆长达到了1.3m,穿深大概率突破1m。T14采用了2A82型125mm火炮,据称炮口动能比Rh120L55高出了20%,发射全新“真空1”、“真空2”型穿甲弹穿深据估计700~900mm。EMBT则较为保守,作为一辆技术验证车,仅仅安装了勒克莱尔同款火炮,不过进行了加强,穿甲弹也拥有全新的SHARD MK1或MK2穿甲弹,数据不详,不过EMBT也展示了可换装的140mm阿斯卡隆火炮,日后应该会换装。上述三门火炮均配备自动装弹机 ,火力相较于三代坦克都有了显著提高,可以稳定击穿现役主战坦克的首上和部分炮塔正面,KF51的火力按目前数据甚至可以击穿T14的首上区域。

与很多人预期不同的是,上述坦克均未采用电热化学炮或者电磁炮,显然这样的火炮技术仍然没有为各国所掌握,即使是技术难度较低的电热化学炮,其发射要求的高电压也不是目前坦克所能承受的,个人认为这样的新型火炮应该会先在海军露面,并且在坦克的全电推进系统成熟时会转移到坦克上。而电磁炮的加速线圈耗能更高,目前的海军核反应堆尚无法完全驾驭进行高烈度射击,也许在某种新能源开发后能解决陆军型电磁炮供能吧。

NG130L52
130配套的弹药(从左到右:混凝土破坏弹、可编程高爆弹、超长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
CN-120 F1
EMBT未来可能选择的阿斯卡隆140mm滑膛炮
125mm 2A82

当然,副武器选择方面各国一致选择了12.7mm口径甚至更大口径的无人武器站,这样的设计显然能让成员在更安全的环境下进行武器操作。

需要特别讨论的是,T14配备了全新的“短跑运动员”炮射反坦克导弹,有效射程达12km(虽然我不清楚如何在12km进行指导,毕竟大多数炮射反坦克导弹均为激光驾束,知道的可以在评论区解释一下)。而KF51则创新性的选配了HERO-120巡飞弹,有效射程可达40km。上述两种武器都可以实现远超正常坦克火力范围的打击,也可以实现在安全区域对来袭武装直升机进行攻击。虽然MBT配备巡飞弹这一设计饱受争议,但个人认为对于这样的创新设计应采取包容的态度,毕竟这种设计赋予了 MBT更多的战术以及反击方式,而对于KF51因为加装巡飞弹而削减备弹的设计,我认为在实际作战中往往是5辆左右坦克同时行动,而只需其中一辆进行改装即可,并不会过多影响作战性能。

HERO-120巡飞弹发射器

防护

T14最为人称赞的莫过于强大的首上装甲,其RHA达到了1m均质钢装甲,免疫现役主战坦克一切攻击,而EMBT的被动装甲也丝毫不落后,基于豹2A7改装的坦克底盘强化了车体前部防御,最先进的AMAP装甲也赋予其高超的防御力,详细数据未知,依据豹2A7预估在800~900mmRHA,炮塔实在难以估计(这形状也太......),不过鉴于EMBT可以加挂装甲,相信其能力也不会低。KF51就有点未知,仅从图片难以判断其厚度,若根据成员位置判断其炮塔装甲大约有800~1000mm绝对厚度,由于不知其构造此处不过多评判,不过按照德国人的性格,KF51大概率会像豹2一样可以加挂大量装甲(莱茵赚钱老套路—改改改改)。


除开被动防御,这三辆坦克真正的优势在于其搭载的主动防御系统。T14搭载了“阿富汗石”主动防御系统,配套有四面相控阵雷达,发射器位于炮塔座圈,可拦截包括动能弹在内的多数反坦克武器。EMBT搭载了“战利品”VPS主动防御系统,并安装了“风衣”相控阵雷达,相较于“阿富汗石”无法拦截高速穿甲弹。而KF51搭载了莱茵金属全新推出的“打击盾”主动防御系统,并在顶部加装了TAPS顶部防御系统,前者可有效拦截大口径穿甲弹与反坦克导弹等武器,后者则专门应对攻顶式反坦克导弹,“打击盾”由于采用了外挂装甲式构型,拥有反应速度极快的优势,可拦截10m处发射的反坦克导弹,这是上述两者(发射器式)所难以实现的。如果说T14专精被动防御,那KF51便擅长于主动防御,同一辆坦克搭载两套防御系统属于是闻所未闻了。

可以明确一点,主动防御系统必将在四代坦克进行普及,毕竟随着反坦克武器的发展,被动装甲厚度终归有极限,主动拦截则可以完全解除被攻击的风险,如果主动防御系统的技术能进一步突破,在保证稳定性的同时增加同时拦截数量,那么坦克的装甲就只需应对大口径机炮的打击,将各型强力反坦克武器交给主动防御系统。

态势感知

正常的热成像等设备此处不多做赘述,三辆坦克另一大特点便是都搭载了无人机,无人机的侦查能力远远高于坦克自身各种侦查技术,这样的设计显然间接提高了坦克生存性,可提前监视敌方动向,进而占据优势地形进行攻击。KF51更是可以借助无人机进行探测,并发射巡飞弹直接进行远程火力打击,这样的配置无疑是提高了坦克的综合作战能力,进一步掌握战场主动权。

KF51的无人机

成员配置

T14三人车组,均位于车体前部隔舱。EMBT四人车组,车体两人炮塔两人,不过装填手换为了子系统操作员。KF51三人车组,一人位于车体,两人位于炮塔,可加乘一名无人机/巡飞弹操作员,将来计划推出无人炮塔型以及完全无人型号。

车组人数一直是一个保守争议的话题,很多人批判EMBT以及KF51仍然未实现炮塔无人化,崇尚T14炮塔无人化,但是此处说明一点,T14也推出了5人乘员组的概念,新增两名无人机操作员位于炮塔。相较于精简人数,目前的坦克似乎都选择了新的任务划分以取得更高效的作战效能,个人认为,在无人机等全新技术加入战场的当今时代,3~4名成员似乎更适合过渡,而真正的未来坦克应该会采取远程连接或是单人坦克乘员加多人线上成员的方式,既保证安全又保证了效率。

T14五人车组概念
KF51车组示意

四代坦克作为全新的概念,其定义尚不清晰,本文只是阐述了个人观点,如有不一致的地方,欢迎在评论区理性讨论。最后点个关注吧!(^ω^)

下期专栏主题未想好,各位也可以给点建议哦!

T14、EMBT、KF51:坦克的未来在何方?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